本計畫為了解奈米金屬使用單位於操作時的情況,以問卷的方式對奈米金屬使用單位可能發生災害情況和奈米物質可能的危害進行調查。 藉由問卷調查可了解奈米金屬發生危害的可能性、奈米金屬操作單位有無發生奈米金屬相關災害之紀錄、奈米金屬控管的情況和得知操作人員在操作奈米金屬時有無使用口罩、靜電防護具、穿著防塵衣物等個人防護具使用情形。 研究結果可做為奈米金屬操作單位之奈米相關災害預防手冊,並提供防護措施不足的單位操作與環境改善的建議,協助其降低相關災害事故的發生率。
本計畫針對國內10家石化業公司進行安全氣候診斷、評估及輔導,舉辦安全氣候種子人員培訓及觀摩分享會,編製安全文化實施指引及實務手冊,用以建立國內石化業事業單位正向優質之安全氣候,進而提升其安全績效。 本計畫以安全氣候、安全文化、安全角色、安全需求、工作特徵及個人資源等六種工具進行量化評估,其後再進行現場訪視、人員訪談、座談與討論。本計畫將評估結果直接回饋給事業單位,並協助事業單位進行工作現場的安全改善及安全氣候提升方案之發展。本計畫也編撰落實事業單位安全氣候之實施指引(包括危害辨識與防護、5S、走動式管理、工具箱會議及安全行為建立方案)及安全氣候實務手冊,舉辦3場安全氣候診斷與輔導改善技術觀摩分享會,辦理1場安全氣候診斷與深耕種子人員培訓,最後針對每家事業單位撰寫其安全氣候診斷與輔導報告。本研究建議事業單位可依其安全氣候診斷結果進行實質之改善,各事業單位可由本計畫所發展的十四個改善方案中選擇適宜者執行之,特別是在員工的安全動機、安全態度、安全誘因及安全管理上,可優先考量強化之。對於政府單位,建議可定期進行石化業安全氣候診斷與輔導,適時提供安全氣候資訊給予石化業事業單位,可作為其安全氣候改善及未來工安執行方針的規劃基礎。
全產業重大職災發生件數通常可作一個國家職業安全水準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透過我國「重大職災資料庫」的職業災害案例,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將重大職災資料與影響因子轉化成有用的資訊,進行職災分類、因果分析以及趨勢預測。 研究結果發現在罹災不安全狀況分類中,勞工因「機械、設備不良」而罹災發生比例最高,其中又以「7-9月」月份、「8-10點」時點、勞工之工作年資「0.5-1年」、職務別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災害發生單位為「製造業」、媒介物為「動力機械」、災害類型為「滾落墜落、被夾被捲」及受災部位為「頭部」的比例最高。而在罹災不安全行為分類中,勞工因「危險作業行為」而罹災發生比例最高,其中又以「8-10點」作業時間、勞工之年齡在「45-54歲」、工作年資「未滿3個月」、職務別為「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災害發生單位為「營造業」、媒介物為「營建物及施工設備」、災害類型為「滾落墜落」及罹災部位為「頭部」的比例最高。此外,研究亦顯示製造業重大職災趨勢與經濟領先指標、經濟同時指標及經濟落後指標關聯不大,而由SARIMA分析顯示未來三年製造業重大職災死亡人數大約在80-90人。 研究的建議如下:(1)由二元邏輯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物質材料」媒介物及「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職務別之勞工發生重大職災比例較高,建議加強輔導與督導;(2)研究預測結果顯示製造業重大職災死亡人數與絕大多數的經濟數據指標關聯性相當低,顯示我國製造業職業安全經過近年推動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但也顯現降災出現瓶頸;(3)建議擴充、細分現有職災分類表類別,並將不安全狀況及不安全行為納入分類項目中,且若能以後在職災報告完成後,能夠將報告轉換成標準之格式欄位與編碼,將有助於增加資料的完整性與即時性,對往後的資料分析將有相當大的助益。
本研究針對從事石油裂解之石化工業,召開業界專家及學者座談會共7場,研議製程安全評估方法,定期製程安全評估報告內容要項等,探討實務操作的可行性。另外研討評估申請備查項目、方式及其他應遵循事項。 本研究計畫完成:實施定期製程安全評估現況分析,辦理業界座談會2場;訂定定期製程安全評估方法指引,辦理專家學者座談會2場;研訂定期製程安全評估報告內容,召開業界與學者專家座談會3場;完成石油裂解之石化工業定期製程安全評估報告製作指引。如從事石油裂解之石化工業,或從事製造、處置或使用危害性之化學品數量達中央主管機關規定量以上,事業單位應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期限,定期實施製程安全評估,本研究可做為事業單位定期製程安全評估指引。
奈米金屬現已廣泛應用於工業界,且因其粉末粒徑進入奈米尺度的情況下,粉塵比表面積大幅提升,增加可被引燃的機會,而潛在的粉塵爆炸危害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在實際製程廠區內,到處充斥可燃物(奈米粉塵)、點火源以及足夠的氧氣,當奈米金屬粉塵散布於空氣中時,僅需少於微米尺度材料之點火能量,即可被點燃,如何能控制點火源成為奈米金屬粉塵製程場所關注的重點。 先前已有學者做過最大爆炸壓力、最低爆炸濃度、最大升壓速率及最小點火能量等奈米金屬粉塵的研究,卻很少有關於靜電引燃奈米金屬粉塵的相關研究,而靜電也是形成點火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以靜電累積所產生的能量,針對奈米鋁粉(40、75、100nm)、奈米鈦粉(35、75、100nm)及奈米鐵粉(25、35、65nm)這三種不同的奈米金屬粉塵於1、2、3 ×105 Pa 三種不同壓力下產生不同輸送速率,選用0.05、0.10、0.15g 三種不同濃度的奈米金屬粉塵來進行其靜電累積能量測試的實驗,而實驗中使用EST111電荷儀讀取粉塵電荷量,再藉由集電式電位測定器測出電位差,並以公式 E=1/2 Q V 算出靜電能量,評估靜電累積能量是否與粉塵爆炸時靜電自我放電現象有關。 最後建立靜電能量實驗數據並撰寫奈米粉體輸送作業安全規範,提供給予產業界、勞檢單位及大專院校相關科系作為奈米級粉塵爆炸危害預防之參考應用,藉以達到預防奈米金屬粉塵爆炸之目的。
本研究計畫擬探討奈米粉體混合時因靜電產生爆炸之相關基礎研究,所研究的奈米金屬粉體包括Al、Fe、Ti、Ni與Zn,將選用奈米或微米的粉體進行研究,探討不同粒徑與不同種類之金屬粉體在不同材質(塑膠、不鏽鋼、鐵氟龍)與不同幾何形狀葉片在不同轉速下(2500 rpm、5000 rpm、7500 rpm與10000 rpm),觀察攪拌過程中之溫度與靜電累積量的變化情形。另外,我們也將反應器放入不鏽鋼擋板或塑膠擋板,探討擋板效應對於粉體攪拌之靜電累積量之影響。 結果顯示以鐵氟龍容器進行粉體攪拌,其靜電累積量最高,其次是塑膠;在粉體種類方面,Ni粉的靜電累積量最大,其次是Al粉與Zn粉;在擋板測試方面,不鏽鋼擋板反而使靜電累積量下降,反觀塑膠擋板會導致靜電累積量的增加,不過目前所有的條件均沒有觀察到火花或粉塵爆炸的現象發生。此外,本計畫也分析粉體攪拌前後的XRD、SEM、EDX、TEM,從晶體結構、表面形貌、粉體元素分析以及氧化層厚度的變化,逐一釐清粉塵爆炸機制,最後根據本計畫根據測試結果提出相關之預防對策,此研究報告預期可對於未來業界在奈米粉體製造之相關工業安全提供重要之參考依據。
近年來國內外石化及化學工廠發生多起火災爆炸事故,為有效降低此類工安事故發生,本計畫為針對製程安全管理中之機械設備完整性及製程危害分析兩個主題,製作專業訓練教材及落實度查核表,供勞動檢查員辦理訓練或自行研讀用,以提升勞動檢查員專業技能,進而能有效協助事業單位改善安全衛生設施及提供其參考運用。本計畫還針對勞動檢查員執行化工廠安全檢查知能進行需求調查,受調者包含勞動檢查人員、石化業者及專家學者等共計181人。對於勞動檢查員實施化工廠安全檢查所需具備的知識,94%受調者認為需要具備美國石油協會出版有關管線檢查API 570的知識,93%受調者認為需要具備美國石油協會出版有關壓力容器檢查API 510的知識;且62%受調者認為勞動檢查員應通過API考試,具備有美國石油協會管線檢查API 570的證照,93%受調者認為具備美國石油協會壓力容器檢查API 510的證照,才能勝任化工廠勞動檢查工作。顯示大多數的受調者認為API 510及API 570的規範是實施化工廠檢查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至於是否應具備API證照則看法不一致。本計畫完成機械設備完整性及製程危害分析之檢查員訓練教材各1份,以及機械設備完整性及製程危害分析之落實度查核表共5份。上述資料期能協助勞動檢查員強化勞動檢查功能,協助石化及化工業者提升工安績效,降低工安事件發生率,保障勞工福祉,提升企業永續經營之利基。
由歷年職災案例資料顯示,營造業發生的職業災害比例最高,墜落所發生之職災比例為營造業之首,而施工架佔墜落發生之媒介物比例最高。近年來國內引進施工架組拆之扶手先行工法,因目前缺乏扶手先行工法相關規範,使得國內使用之先行扶手框時產生疑慮。為解決業界在採用扶手先行工法所面臨之問題,本研究針對施工架先行扶手框之作業安全進行探討與分析。由現場訪視與危害分析結果得知,施工架墜落災害發生原因主要為在施工架組拆過程中沒有防護設施與防護不當,近年國內常使用防護設施之扶手先行工法,在工地現場作業過程中先行扶手框未正確落實到施工架組拆工法中,使得施工人員處於極大墜落風險中。本研究整合施工架災害要因與國內施工現況,提出適用於國內之施工架組拆扶手先行工法指引,並提出先行扶手框構件規格以及強度測試架構之國家標準草案架構。為降低施工架作業危害與提高勞工作業安全意識,本研究編製扶手先行工法之指引草案,並完成辦理三場扶手先行工法指引草案宣導會,推廣扶手先行工法防護理念與安全組拆流程。本研究提出之施工架組拆扶手先行工法指引草案與法規修正建議,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施工架組拆作業流程基礎與依據,建立之先行扶手框規格與強度測試之國家標準架構,提供先行扶手框製造商在生產時之作為基本強度之參考範本以及國家標準訂定基礎。透過扶手先行工法之宣導推廣,提供國內施工架業者、營造廠、檢查人員瞭解扶手先行工法,以期建立完善之施工架組拆流程,並打造舒適的作業環境。
台灣地形之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地理狀況呈現地形陡峭、地狹人稠的狀態,許多民間建設開發或公共工程不得不朝向山區發展,台灣地處地殼板塊移動的地震帶及受到亞熱帶氣候的影響,因山坡地土石鬆軟及坡面土壤含水量,容易發生土石流和崩塌等天然災害,故需經常性投入邊坡搶修、改善或養護工程。邊坡作業除受地心引力影響作業人員不易上下及站立、且作業空間有限又處於高處作業,勞工作業受到物體飛落、土石崩塌及墜落的危害的風險如影隨行。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的型態,上述不良的影響只會增多不會減少,因此吾人在考量預防天然災害投入的資源下,也不可忽視使勞工從事邊坡作業的安全性。從歷年職災資料顯示,邊坡作業不當常造成施工機具翻覆、人員墜落傷亡及土石崩塌等災害,為提升邊坡作業的安全性,本研究邊坡之土方開挖、自由形格梁及地錨作業施工等三種常見邊坡作業類型加以研析,並擬訂預防對策,以避免職業災害發生。針對上述三種作業類型,分別藉由作業災害分析、現況調查、研擬改善機制及設置安全設施等方面進行探討,並據以編製邊坡作業施工安全指引,提供施工單位施工前即能規劃安全之作業方法,公部門也可運用於推廣說明、輔導等事宜,以確保勞工工作安全。
如何強化勞工安全衛生管理業務是當前最重要安全衛生議題。目前法令雖對事業單位安全衛生組織、人員與工作場所負責人及各級主管之職責有明文之規定,但僅屬原則性之規範,其間專業分工及實際運作情形,常因雇主對安全衛生管理之重視程度及其現有之管理體制有極大之差異。本研究從法規面及實務面探討事業單位相關人員安全衛生管理職責,透過蒐集、分析國內外安全衛生管理法令規定,問卷調查國內製造業安全衛生管理現況,訪視國內優良安全衛生事業單位生產部門主管與安衛管理專責單位之安衛管理職責分工現況,藉以提出事業單位各級人員安全衛生管理之運作實務規範。 研究結果發現製造業勞工人數在10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有39.7%未依規定設置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單位,有12.3%未依規定設置勞工安全衛生人員。勞工人數100人以上未滿300人之製造業第一類事業單位設置有從事製造之一級單位,只有31.4%依規定設置甲種勞工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勞工人數30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只有37.4%依規定設置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另調查發現事業單位安全衛生人員除從事擬定、規劃安全衛生業務外,實際上仍須扮演執行者及指揮者的角色。在安全衛生具體作為方面,除勞工個人防護具之使用與管理之外,安衛人員在工作環境作業危害評估及控制、機械設備或器具之管理、危害物之標示、危險性工作場所、採購承攬及變更管理事項、定期檢查作業檢點及巡視、安全衛生資訊蒐集及運用、緊急應變措施、職業災害虛驚事故之調查分析、安全衛生管理記錄及績效評估措施等方面之工作量皆比部門主管為重。研究建議事業單位之勞工安全衛生管理業務,建議應由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進行規劃、督導、指導及推動工作,部門主管負責指揮、執行及監督工作。此外,雇主指派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除應注意其專業能力之外,其溝通協調能力亦應列入考慮,以因應現場安全衛生管理業務之需求。最後並編撰「製造業部門主管與人員之安全衛生職責與角色功能運作實務」手冊,可作為事業單位執行安全衛生管理之參考。
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一個關鍵要素,其特色(受限於財力、物力、人力和技術資訊)對如何管理職業安全衛生及工作條件有著重大的影響,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分析突顯出中小企業職業災害傷亡高居全產業50%以上。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國內外提昇中小企業勞工安全意識之具體措施,探析勞工危害認知、安全參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調查蒲公英計畫推動現況及實施成效,最後並編撰勞工危害認知教育訓練指引及規劃提昇員工安全參與的實務做法。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小企業事業單位之雇主及員工為研究母群體,正式調查問卷共計發出1,800份,其中雇主卷300份,員工卷1,500份,總計回收有效雇主問卷共215份,有效回收率為71.67%,而員工問卷共1,072份,有效回收率為71.47%。本研究結果發現:1.製造業中小企業安全衛生管理面臨的困境主要以「勞動檢查」及「安衛資源」的面向為主;希望政府或相關部門提供安衛相關資訊以「中小企業適用的安全衛生法規」、「中小企業安全衛生管理手冊」及「安全衛生宣導資料(小冊子、摺頁、單張、海報)」等三項為最主要的需求;希望政府或相關部門提供安衛相關活動以「勞工的安全衛生訓練」、「安全衛生專業人員的訓練」及「安全衛生常見問題諮詢服務」等三項為最主要的需求;認為有效提昇勞工安全意識的實務作法主要為「實施工作場所危害識別」、「舉辦新進人員訓練」、「舉辦急救課程」等三項。2.製造業中小企業員工對安全意識及其影響因素的感受會因不同個人背景(性別、年齡層、年資層、職務別、婚姻狀態、最高學歷等)及不同個人經驗(職災歸因、安衛滿意度、虛驚經驗、工傷經驗等)而有顯著差異。3.參與安衛家族之製造業中小企業在「公司符合安全衛生法令的要求」、「各級人員瞭解安全衛生管理之權責」、「公司辦理教育訓練之次數增加」、「公司在緊急事故的應變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績效改善顯著優於未參與安衛家族之中小企業,但在「全體員工瞭解公司安全衛生政策」、「員工積極參與安全衛生管理」方面並無顯著不同。本研究建議如下:1.政府機構應持續強化對中小企業安全衛生之「宣導、輔導、檢查」,提供中小企業多樣性的「安全衛生資源」,並透過大企業影響力邀集所屬主要供應商及協力廠商強化安全衛生工作。2.繼續深化中小企業安全衛生家族活動之推展,宣導與推廣本研究編撰之「勞工危害認知教育訓練指引」。3.製造業中小企業「有效提昇勞工安全意識」的實務作法為實施工作場所危害識別、辦理勞工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推動完善的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強化「同事安全規範」並持續進行「安全溝通」。
由於國內高樓層工程逐漸增加,施工架之架設高度也越來越高;超高層施工架作業經常需使用較特殊之作業方式,因此存在倒崩塌、墜落與物體飛落等潛在危害,故需針對相關施工找尋因應之道。目前國內超高層施工架之作業方式正逐漸增加,但由於施工架性質之改變,需對此施工方式作進一步探討。另一方面,國內陸續引入多種新型工作平台,做為超高層施工架的替代設施,但由於目前尚沒有相關研究評估其安全性,因此本研究將同時探討重型升降平台之安全性。本研究針對超高層施工架及重型升降平台,完成危害因子之探討與必要安全考量,並依超高層施工架及重型升降平台的特性,建立合乎安全的標準作業流程。為有效落實高危害作業的管理,本研究並參考國內外之相關規定與管理方式,建立超高層施工架及重型升降平台的管理制度,提供主管機關訂定法規及管理制度之參考。本研究並比較超高層施工架及工作平台的施工特性,研究其適用範圍並提供業者選用依據,除提高作業安全性外,也可以提高整體的施工效率。本研究並針對高層施工架進行模擬及測試,實驗結果顯示簡易型框式施工架與模擬結果相差很大,較標準型強度差異達30%以上。相關試驗結果及建議可提供設計及施工單位參考,以有效掌握其安全性。本研究相關研究成果,除提供事業單位參考外,並可藉由研討會進行宣導,藉此達到有效提升超高層施工架及重型升降平台安全性及完整性的目標,達到降低職業災害與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後續研究可參考本研究的結果,就風力的影響及壁連座或錨定的設置方式進行探討。
國內近年來許多大型公共工程之橋梁建設,因範圍廣大故多有使用場撐工法之情形,如國道五楊段高架拓寬工程即多處使用場撐工法,該工法雖可搭配應用在多種型式,但對於各型式之支撐架破壞行為了解仍有限,本研究利用大型橋梁場撐使用現況與相關規範,且經過實驗測試,分析其破壞原因,以探討其安全性。本研究針對大型橋梁場撐系統之災害案例進行分析,指出場撐工法倒崩塌災害的可能原因,並對支撐架的承載力進行研究與測試,以有效預防職災發生。為瞭解支撐架承載力,本研究除蒐集國內橋梁場撐之相關文獻資料外,亦針對系統式支撐架的關鍵問題進行探討,包括組搭高度高、新舊品混合組搭及可調基腳座板的高度等,進行不同層數之支撐架測試、新舊品支撐架測試比較、不同基腳座高度之支撐架測試,並進行安全性之探討與分析。本研究並依據試驗的結果進行支撐架性能評估,同時評估各種關鍵因素對強度的折減,以確實解決目前無有效試驗依據的工程窘境。本研究相關試驗結果可提供場撐系統設計單位參考依循,相關的破壞模式與重點檢查事項可提供施工單位及檢查機構參考,以有效落實場撐系統的安全確認與檢查。相關研究成果並可透過研討會與宣導會的辦理,以更有效的落實推廣與應用。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結構已在國內普遍使用,921大地震後採用SRC結構之建築比率更迅速提昇,SRC結構結合鋼筋混凝土與鋼骨兩種不同構材,不論在設計或施工上均較為繁複,鑑於鋼骨鋼筋混凝土施工曾發生組配中之鋼構倒塌職災,且其鋼構施工之穩定性迴異於一般的鋼結構物,以致國內目前SRC結構之設計與施工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本計畫特針對國內SRC鋼構組配施工安全問題進行探討。本計畫透過職災探討、法規彙整及專家座談等方式進行SRC施工安全問題探討,研究成果及發現如下:(一)完成施工之鋼構組配倒塌職災案例調查,並探討相關法規及SRC結構物設計對鋼構組配時結構穩定性之影響;(二)SRC工程施作中,鋼結構本身之穩定性容易因設計未考慮施工狀態導致自立性不足,為確保建物施作安全,建議由技師及專業人員於施作前就鋼構組立部分之穩定性再加以檢核;(三)SRC構造樑、柱配筋施工性不易,設計者除應考慮結構強度及穩定性外,應於設計時考量施工之可行性,以避免無法施作及不安全狀況,若無法透過設計克服,應將風險傳遞給施工單位及監造單位謀求施工安全改善措施;(四)進行危害分析與評估,研擬施工安全管理及檢查重點,提出鋼骨組配施工安全作法及具體防災建議。本計畫根據上述研究成果,另編製完成SRC結構物施工安全技術手冊,內容包括施工方法及流程、作業危害分析及災害預防對策、安全作業標準、安全參考圖說及安全檢查表等資料供參,將可提供國內各SRC結構物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造單位等參考運用,以提升SRC結構物施工安全性,達到確保作業勞工生命安全之目標。
營造業的職業災害向居各業之冠,由於營造業開放性的作業環境及工程層層轉包,且施工多為動態性,其安全衛生管理實屬不易,除需事前擬定施工安全衛生管理計畫外,尚需配合現場之工地自主安全檢查,而現階段之檢查記錄多以書面配合照片為主,再於事後進行資料整理、統計、分析,不但耗費人力,書面資料亦保存不易,結果不易即時呈現,如能利用可攜式的智慧型記錄裝置,即時記錄及統計檢查結果,將有助立即掌握工地動態巡檢結果,協助採行適當的風險控制對策,此為進行本研究之最主要目的。本計畫透過資料彙整收集、軟硬體及模組開發、測試評估及專家座談,開發「智慧型施工安全檢查即時資訊系統」其成果包括:(1)彙整國內職災資料及工地安全巡檢紀錄表,完成電子化紀錄表單,供國內巡檢人員查驗明細使用。(2) 採用HTML5開發資訊模組平台,可用於IPhone、Android等系統之手持裝置,具跨平台及使用普及化等優勢,並完成工地現場使用測試及後端程式修正。(3) 開發手持式工地安全巡檢智慧型紀錄模組,具備多張相片拍攝、GPS定位、資料檢索、暫存等功能,並建置系統管理平台,結合表報及後端權限管理,可進行巡檢紀錄的掌握及搜集。(4)編撰模組應用程式軟體編譯說明,提供使用單位依工程、法規需求,進行更新及調整,使系統更易具體化使用,並編撰程式使用手冊,供使用者參考使用。本研究所開發之智慧型施工安全檢查即時資訊系統,將有助提升國內營造業利用本系統進行即時安全管理的能力,透過紀錄的即時回傳與後端資料的統計分析,可將重要資訊回饋至現場相關人員,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其成果除可用於營造業現場施工管理外,亦可提供監造單位、檢查單位及業主即時掌握現場施作狀況。
將可撓性物體捲繞在圓形捲胴上,以連續的進行卸料、收料、輸送、與加工等程序,所使用的生產設備為捲胴機械,例如:在紡織廠的布匹捲繞、在造紙業的紙類捲繞、在塑化業的塑膠布捲繞、以及電纜製造業的運用。最近十年每年都發生捲胴式機器捲人致死的職災。本案探討自動化捲胴機械之安全特性及製作安全檢查要點:一、本案從職災案例的事故分析、設備及生產系統安全性的工程分析,探討設備及生產系統所存在之危險;二、比較國際標準、先進國家法令、本國法令,探討現有規定對於既有設備及生產系統本質安全是否週延,以及探討攸關捲胴式生產設備安全的論文及專利,研究如何藉由機械本質安全設計,以提出設備本質安全的設計改善方法,避免捲胴式生產設備發生危險,在顧及生產流程正常運作下,能夠消除勞工不安全行為;三、現場訪視金屬、塑膠、薄膜電子、造紙、紡織五大產業,探討其設備及生產系統在運轉模式及維修模式的安全注意事項,依產業別分類製作其安全注意事項及安全檢查要點之建議。根據本研究之安全本質設計、安全認證、安全分析及評定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項之探討,建立捲胴機械安全檢查要點之建議;並且依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ISO 13855:2010、以及 EN ISO 13857:2008製作「捲胴機械安全檢查表」,對於機械安全的提昇能夠有正向的作用,並提供檢查及相關事業單位參採。
移動式起重機屬於法定危險性機械之一,基於安全考量,法令上要求荷重能力三噸以上者,於製造或修改前應向檢查機構申請型式檢查合格,使用前應申請檢查,並取得合格證與合格標章才能使用。為提升合格標章的資訊與防偽能力,本所已於100年度完成『移動起重機安全檢查防偽識別製作』一案,完成引用無線射頻(RFID)辨識技術之可行性初步分析結案報告並建議採用HF RFID標籤並輔以QR code作為防偽機制為較成行方式。本計畫延續先前研究之建議,完成管理雛型系統開發以及1000張測試標章製作及測試。本案配合北、中、南三區代檢機構的業務執行,各區進行至少二周的實地標章核發與測試,共計有36位代檢人員配合進行試用;此外,針對選定的四家大型事業單位進行進出管制之實地測試,共計有14位事業單位人員進行試用。本研究最後針對試用人員進行訪談,彙整結論有:(1)代檢機構與事業單位多數認為RFID技術是易於使用的且有用的,QR code是RFID失效時的有效輔助;(2)在雛型系統方面,代檢機構與事業單位多數認為雛型系統是易於使用的且有用的,並有近85%認為當系統功能擴充時會增加其使用意願。(3)在設備方面,多數認為採用10吋平板電腦是不方便的,有84%以上認為採取智慧手機(內建NFC)會更便利;(4)現行黏貼位置不利於設備讀取,認為設備使用不便的原因多數與黏貼位置有關。代檢機構與事業單位多數認為未來應持續推動使用RFID於移動式起重機合格標章之工作,建議可擴大應用到吊籠及其他危險機具。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乃彙集實際試用的意見,可作為正式上線前的準備或是調整之參考。
預鑄節塊吊裝工法為現行全球普遍之工法,該工法之優點甚多,諸如降低成本、縮短工期、降低環境衝擊及減少交維等。該工法在工程施工中適用性極佳,無論城鄉之公路、鐵路及捷運等工程構造物,亦或直線或曲線節塊組成之方式,均可以大跨度的方式跨越困難的障礙物及地形,惟其組裝、推進及吊掛作業均具相當危害性。我國將此工法引進已行之有年,在各重大工程建設上皆有所應用,近期以五股楊梅快速道路工程最具代表性。現行節塊吊裝工作車歸類於危險性機械之固定式起重機,依據「危險性機械及設備安全檢查規則」之相關規定,須經檢查合格方能使用。為確保勞工作業安全與安全檢查程序,本計畫蒐集國際間預鑄節塊吊裝工法工安檢查法規,並與台灣現行檢查之規定比較分析,藉以評估現行逐跨實施安全檢查之程序,經檢討預鑄節塊吊裝工法之特性、與工程界常用之危害鑑別評估方法進行適用性評估後,本計畫採擇「模糊德爾菲法」及「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法(FMEA)」進行預鑄節塊吊裝工法發生災損潛在風險之辨識與分析。藉由專家經驗分享及資料彙整,結果顯示在整體14 項預鑄節塊吊裝工法作業因子中,風險優先指數高而應列為加強管控之危害類型共7類,其相對之改善對策亦一併研擬並經由專家會議進行議定,再進而據以研擬節塊吊裝作業安全檢查指引。預鑄節塊吊裝作業指引,希望能提供給國內後續預鑄節塊吊裝工程有所參考,並於作業中提高危害之警覺性及做好相關防護措施,且減少工安意外之發生,發揮提升工程之效率及降低成本之目標,使預鑄節塊吊裝工法成為高架橋樑施工法中最安全的工法之一。
本研究以高潛在靜電放電危害之易燃液體填充作業廠商為合作對象,除蒐集相關易燃液體填充之靜電危害案例外,亦蒐集易燃液體填充作業常用之減少液體帶靜電方法,並至合作廠商現場訪視量測,以了解易燃液體填充作業之靜電危害防護之缺失與效能。研究發現:(一)易燃液體填充作業之靜電防護主要缺失為:1.等電位搭接或接地不良;2.填充管線為絕緣材質;3.不清楚易燃液體之各項靜電與火災爆炸特性;4.未對填充作業進行靜電危害鑑別與風險評估;5.未定期評估靜電防護措施之有效性。(二)油罐車下料作業之靜電危害防護有相當效果,其主要靜電安全防護措施有:1.先對油罐車輪胎噴水;2.對油罐進行灑水;3.油罐車接地;4. 靜電接地作業與起動馬達連鎖關斷防護措施。(三)自助加油站之靜電危害防護亦有相當效果,其主要靜電安全防護措施有:1.拆除加油槍流速開關擋片;2.獨立之靜電消除面板或機台操作鍵盤按鈕具靜電消除效能;3.加油槍主體及填充管線為低電阻材質;4.定期對加油機進行接地電阻量測。最後,本計畫彙整與檢討防止液體填充時之靜電放電造成火災爆炸災害之防範技術與對策,並編製「防止液體填充產生靜電引起火災爆炸之技術指引」,以提供相關事業單位預防及控制易燃液體填充作業因靜電危害產生之火災爆炸工安事故。
異戊二烯為橡膠工業中重要的原料之一,其相關應用被廣泛研究,但卻鮮少有關其安全資訊方面研究,已經成為一大隱憂。 本研究分析異戊二烯應用於石化製程之危害特性,工作內容包含異戊二烯的失控反應與異戊二烯加入不相性物質的放熱特性探討,以提供主管機關及產業界參考。異戊二烯具有易燃性與不穩定性的危害,如異戊二烯暴露於空氣中具有極高揮發性,與火源接觸即刻產生燃燒現象。 本研究完成異戊二烯基礎熱分析、異戊二烯混合不相容性物質之熱危害分析、並製作異戊二烯反應危害預防指引供業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