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藉由找回原力綱要計畫,與花蓮縣在地團隊–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以及嗨嘿哇社區全人關懷協會合作,一同走入太巴塱部落,辦理了「植物貼布畫」系列工作坊,透過訪談、及布畫創作方式,引導部落的耆老們回顧記憶中印象深刻之植物使用方式,來盤點部落逐漸流失的傳統農耕和飲食文化等知識。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化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於部落智慧和傳統農耕文化的珍貴回顧。希望透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和布畫,能激發大家對於土地、對於生活的熱愛,並促進對於阿美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梨品種繁多,原生於亞洲、歐洲及非洲北部,是世界重要果樹種類之一。臺灣梨栽培面積約5,465 公頃,主要分布於台中、苗栗、新竹、嘉義及宜蘭。生產方式可分為兩類:高山地區主要利用海拔高度溫差生產溫帶梨果實;平地地區則利用嫁接在高海拔生產或進口自高緯度國家之接穗以生產溫帶梨果實,少部分是種植低溫需求低、免高接之品種。 90 年代本場配合宜蘭縣三星鄉農業經營專區出版「高接梨栽培管理手冊」,以淺顯易懂文字配合實際應用圖片,呈現在果農眼前,讓轄下高接梨栽培之鄉鎮推廣人員及產銷班果農輕鬆學習並應用於田間 管理技術。 近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高接梨防減災等相關試驗研究,重新彙整高接梨栽培、肥培、病蟲害防治及採後處理等相關作業流程,並納入本場改善高接梨梨穗寒害及梨蜜症之栽培技術研究成果,編印「高接梨全年12月份栽培管理技術手冊」供農友參考採行。
本場輔導富麗有機樂活聚落從有機栽培技術、有機加工、體驗活動及有機休閒等不同面向進行協助,由原本羅山有機村的規劃,發展到有機樂活聚落。在發展過程中本場投入相當的人力及心血,自2013年起有別以往,深入有機村發掘農家新故事;從村民的兒時記憶,帶領村民進行DIY活動改善以及創新開發,並以在地食材及降低食物里程為目標,開發地方特色料理與體驗活動,拓展有機作物多元運用,提升農產附加價值,豐富有機村體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