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獨一無二的移民工文學獎,今年邁入第九屆,特別擴大舉辦,開放全球移工、新住民及其子女參與徵件,邀請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書寫自己的故事,帶領讀者一同起飛,遨遊在夢想的天際。 作品集除收錄決審評審觀察和青少年評審評語,並依作品主題和內容,分為「做夢的人」、「思念的人」以及「勞動的人」三輯。17位作者雖然來自不同國度,有著截然不同的曲折歷程,但其所遭遇跨國移動與異鄉勞動的經驗卻又能參照對話。透過書寫,他們抒發與命運搏鬥的堅韌與艱辛,也如實呈現各自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軌跡。 「移民工文學」是臺灣文學與多元文化的交匯,也是移民工獨特聲腔的吟詠;它架接起臺灣各群體相互理解的橋樑,也為繽紛多彩的臺灣文學花園再添一種顏色。
《2023台灣文年鑑》為一資料性工具書,旨在記錄當年度台灣文學發展之整體表現,目的是作為台灣文學發展觀察、記錄、研究的基礎史料。本年鑑所收錄的範圍,以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與台灣文學相關之創作、出版、研究、文學活動為主,並兼容相關領域之發展狀況。
本書收錄2024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之入圍及得獎作品相關資料,包含入圍及得獎名單、作者簡介、作品簡介、得獎作品引文、得獎感言、入圍及得獎作品短評、複審及決審總評與側記,為本年度文學出版趨勢與概況之重要指南。
彷如綠色樹島的齊東街,為了留下相伴數十年的老樹與蟲鳴, 居民們竟意外找回一座城市的時代印記!當世界急忙換上新裝,我們到底是誰?樹可能記得。
本書為臺灣古典詩歌的總集,收錄臺灣本地作家創作的古典詩作,或非臺灣作家但到過臺灣,在臺創作或離臺後有關於臺灣的古典詩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1年開始進行蒐集、整理、編校等工作,在2004年首次出版《全臺詩》第1至5冊,之後每年持續出版,至2024年7月底為止,全套82冊出版完畢。收錄的作家從鄭氏時期的王忠孝、徐孚遠、盧若騰、沈光文、朱術桂等,經清領時期,再到日治時期出生的莊幼岳、高春梅等。總計82冊,收錄1,007位詩人,1,604萬字。
本書為臺灣古典詩歌的總集,收錄臺灣本地作家創作的古典詩作,或非臺灣作家但到過臺灣,在臺創作或離臺後有關於臺灣的古典詩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1年開始進行蒐集、整理、編校等工作,在2004年首次出版《全臺詩》第1至5冊,之後每年持續出版,至2024年7月底為止,全套82冊出版完畢。收錄的作家從鄭氏時期的王忠孝、徐孚遠、盧若騰、沈光文、朱術桂等,經清領時期,再到日治時期出生的莊幼岳、高春梅等。總計82冊,收錄1,007位詩人,1,604萬字。
本書為臺灣古典詩歌的總集,收錄臺灣本地作家創作的古典詩作,或非臺灣作家但到過臺灣,在臺創作或離臺後有關於臺灣的古典詩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1年開始進行蒐集、整理、編校等工作,在2004年首次出版《全臺詩》第1至5冊,之後每年持續出版,至2024年7月底為止,全套82冊出版完畢。收錄的作家從鄭氏時期的王忠孝、徐孚遠、盧若騰、沈光文、朱術桂等,經清領時期,再到日治時期出生的莊幼岳、高春梅等。總計82冊,收錄1,007位詩人,1,604萬字。
本書為臺灣古典詩歌的總集,收錄臺灣本地作家創作的古典詩作,或非臺灣作家但到過臺灣,在臺創作或離臺後有關於臺灣的古典詩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1年開始進行蒐集、整理、編校等工作,在2004年首次出版《全臺詩》第1至5冊,之後每年持續出版,至2024年7月底為止,全套82冊出版完畢。收錄的作家從鄭氏時期的王忠孝、徐孚遠、盧若騰、沈光文、朱術桂等,經清領時期,再到日治時期出生的莊幼岳、高春梅等。總計82冊,收錄1,007位詩人,1,604萬字。
本書為臺灣古典詩歌的總集,收錄臺灣本地作家創作的古典詩作,或非臺灣作家但到過臺灣,在臺創作或離臺後有關於臺灣的古典詩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1年開始進行蒐集、整理、編校等工作,在2004年首次出版《全臺詩》第1至5冊,之後每年持續出版,至2024年7月底為止,全套82冊出版完畢。收錄的作家從鄭氏時期的王忠孝、徐孚遠、盧若騰、沈光文、朱術桂等,經清領時期,再到日治時期出生的莊幼岳、高春梅等。總計82冊,收錄1,007位詩人,1,604萬字。
本套書共四冊,以2015年出版之《臺灣新民報》復刻本為基礎,編輯整理其文藝作品如小說、詩、俳句、論述、隨筆、童話等。附校注。
2024年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括當年度臺灣文學獎創作獎之劇本創作獎、臺語文學獎、客語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獎之評審觀察、得獎作品及及創作者簡介、得獎感言等內容,彰顯年度臺灣文學獎執行成果。
《詩無所不至——李魁賢回憶錄》收錄的內容除了國際詩路外,也有詩集出版的甘苦談、跨國際詩友的往來,以及襲擊全球的Covid-19疫情下的詩情詩緒。此外對於書寫的語言,李魁賢強調多音交響,除了多國語言,他也將中文詩句翻譯成台語,特別是對於日治時期活躍的詩人,以台語翻譯其詩,好讓唸讀吟詩的現場,對應時代的況味,他以巫永福的〈愛〉一詩為例,經由原文日文,後譯為中文,再譯為台文,李魁賢以多語言的翻譯,無須論述分析,映現出台灣詩人的創作處境,以及台灣重層的歷史。本書為「台文館叢刊」系列之一,台文館叢刊的「任務」之一,是將作家託負一生心血的文稿整理出版,雖然必須面對閱讀及出版市場低靡的當前,然像此書記載創作六十年以上的回憶,當有堅持往孤獨之境走去的決心,這也是台文館作為一座文學博物館,回應催生、灌概、守護台灣文學的一點心意,盼望有人閱讀,期待文學意念成為台灣最溫暖最真實的存在。
蒐羅2022年度與台灣文學相關之資料,內容含括焦點人物與辭世作家小傳、新書及期刊作品分類選目、學位論文目錄、學術會議、文學獎及文學營隊活動、大事記等,亦請學者專家針對年度各文類與主題文學類型之創作與研究發展概況撰寫述評。
本書內容包含具臺灣文學史料意義的文章,有助於臺灣文學之理解,可供臺灣文學研究參考、利用。本輯包含史料研究4篇,討論的材料包含櫟社中人的在戰爭期書信往來、文化協會理事會照片以及賴和文藝活動的考察、葉步月少年時期的日記、日治時期詩人本田晴光與詩誌《茉莉》的全面詳述。
本書為2023年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作者皆為來自越南、印尼、泰國、緬甸、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移民工,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故事,不僅豐富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更是臺灣文學的重要篇章。作品集另收錄決審評審觀察和青少年評審評語,並以作者母語和華文同時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