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暗夜裡,百花綻放靈光,飛禽走獸、蟲蝶鳥蛙紛紛聚來,迎向紅橙黃綠藍靛紫交織的絢爛時光。金粉與花粉隨風飄灑,讚頌神聖生機,也隱喻繁盛極致後的幻滅哀愁——這是張立曄〈百花樹〉所帶來的感動。展覽《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呈現藝術家近十年夢幻繽紛、童趣樸拙的系列作品:「蝴蝶人」、「童話樂園」、「萬物有靈」與「靈光」,並對照其早期報社插畫與初期創作如「檳榔西施」、「護法金剛」等,描繪從社會邊緣的關懷到靈性樂園的蛻變歷程。策展人黃志偉以「繁花夢露」為題,象徵畫中花花世界的華麗與轉瞬。〈小怪獸樂園〉裡的精怪們幽微地在暗夜中狂舞;「萬物有靈」則召喚神獸來朝、仙境乍現的靈光時刻,邀觀者穿梭一探這純淨之境。在〈一天〉中,張立曄將「一時即一天」的時間觀具象化為絢爛剎那,花開瞬間即為凋零的前奏,亦是夢幻與昇華的交會。繁華如朝露,卻已慰藉於心,成為靈光樂園的永恆片刻。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是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合作策劃的展覽。該展覽從這三個美術館的女性藝術家收藏中汲取靈感,探索當代女性藝術的各個議題,包括以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以國際跨文化的交流為核心,同時展示當代女性藝術表達的多元和蓬勃。本展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館慶的代表展覽,並且是「大南方多元史觀」系列的第三個展覽,致力於展現南方文化的敘事。
袁慧莉的作品以其對傳統水墨技法的深刻理解和現代藝術語言的融合而著稱。她的創作過程是一種身體與心靈的舞蹈,每一筆墨、每一條線條都充滿了她對自然、生命和人類情感的深刻體悟。這次展覽的題名「元漱」意在表達她在創作過程中的純粹與自然,像水流潺潺,帶來清新的感官體驗。在這本展覽專刊中,觀眾可以看到袁慧莉在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她在技法上的精湛,更體現了她在藝術理念上的不斷探索,以及帶入多元媒材進行實驗。
紀錄片導演黃明川曾以「動人的南方傳奇」來詮釋梁任宏和他的創作。展名「流於形式」的「流」,意指「意識流」,用以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梁任宏的所思所想都具現於創作本身以及觀者所見的作品形式裡。千禧年(1999年)入學南藝大進修,若視為梁任宏的創作元年,至今(2024年)正好邁進25年。25年來,梁任宏的創作依(物體)運動的本質,有四個階段的發展和轉進,分別為機動時期、風動時期、互動時期,以及平面創作,前三者為立體作品,後者為近年發展的平面繪畫。本展是梁任宏藝術創作25年來的一個階段性發表,尤其聚焦近十年來的創作發展。梁任宏說「如果有永恆的存在,那就是變動」,變動正是其作品詮釋時代性格的符碼。
「悍圖社」為臺灣當代美術史上佔有重要份量的藝術團體,本展為悍圖社25年--標誌時代意義的紀念性聯展。 悍圖社成軍於1998年,自1998到今日(2023),廿五年的歷史時空,外在關於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氛圍,內部關於藝術家自身心境和人生階段皆早已轉變。從早期80-90年代走過解嚴,悍圖社成員以生猛強烈的視覺符號來表現和力抗當時代激烈震盪的政經社會氛圍;這群「結構黏固、有體例沒紀律的藝術家兄弟會型態的藝術團體」,從當年的初生之犢,如今都已行到中年,創作的內容和形式隨著歲月和經歷的遞嬗也轉趨「輕盈」。輕盈相對於沉重,「輕」伴隨著的是更為精準、確定,而不是模糊、隨興;本展企圖舉重若輕地呈現這群「悍」者在這25年來的創作歷程和轉變,讓追求輕盈的歷程,成為對生命之沉重的對抗。 作為自1990年代持續活躍至今的當代藝術畫會團體,本展展品選件以「悍圖社」各個藝術家成員各自的創作取徑,盡可能呈現於90年代、中期及近期三階段創作在其個體藝術生命的漸進和轉折,更期能藉以微觀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的脈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透過一系列現當代作品的演示,探索畫筆與鏡頭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如何以繪畫與攝影形式捕捉順逝的時光。相較於對攝影與繪畫媒材之間的對話賦予精確的描述,本展期望透過人與地的多樣描繪,展開一場開放式的討論,與觀者一同踏上近代藝術史的旅程。
「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是2021年高美館創作論壇徵件所獲選的策展計畫。本次展覽由策展人邱誌勇策劃;展覽集結了藝術家邱國峻,近年來三大創作核心-神遊之境、眾生聯盟、與神遊仙境系列作品。邱國峻以影像與傳統刺繡工藝的交疊,探討了台灣信仰文化裡的眾生面貌,以攝影的敘事開展、將繡線注入繪畫,與想像的語言,也創造了影像之外的多層意涵。
《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是高美館難得以台灣藏家收藏為主軸,並透過高美館美術專業進行梳理,進而展現館內策展研究能量的展覽。林明哲先生是在地企業家,同時也是台灣具代表性的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員之一,其逾50年的收藏歷程超過8千件的收藏品,而最可貴的在於他不獨樂,而十分樂於將收藏品分享眾人共同欣賞。每一件藝術品都在在展現著藝術家詮釋世界的獨有視野。
《抽象高雄》呈現的是藝術家以「形容詞」取代「地理名詞」,來描繪心中所感受的高雄;跳脫過往對於高雄或者所在地的敘述性觀察,轉向藝術家對身處周遭環境的反思與萃煉。展覽的中心概念為「城市」,透過藝術家的作品看到城市的獨特性格與魅力,以及多年來居住在此生活的感受。藝術家以抽象作為創作的方法,以高雄作為主題的對象,所創造出來的城市印象,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以及各個世代藝術家在面對城市的面貌,也有各自表述的形式。更有趣的是,觀察發現,藝術家的抽象是在具象寫實之外的變形,因應時代與環境所產生的藝術體。我們可以不用再以西方主義理論下的抽象觀念來檢視高雄藝術家的抽象創作。這自成一格的抽象高雄,是想像也是情感的延伸。
「未抵達的模糊—眼蟲計畫」,由策展人黃志偉策畫,展出二位藝術家呂沐芢與焦聖偉共組的「眼蟲計畫」作品。策展人藉由梳理二位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帶入共同創作的核心問題,恰如以一種「和棋」的局面,著眼於如何處理其合作的慣性。定名「未抵達的模糊」則是對於未知可能的想像,是共同創作中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團體創作的可能性,繪畫行動、誰是作者,創作時間設定等議題。
「築思構界—劉呈祥」為藝術家劉呈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市民畫廊之個展,展出其從2016年迄今包含數位演算作品、攝影、錄像、空間裝置等跨媒材多樣作品,呈現藝術家對人造與自然之間核心關係的關注,築構一個與觀者共振的可感知世界。「築思構界」來自本展兩大主題概念:「築思」與「構界」,以「思維中的成形」(form in mind)與「視覺中的構築」(build in eyes)相互生成與辯證,展出所對應之「思緒 宇宙」與「築 視界」系列創作精選,並特別收錄藝術家2022年於法國南特駐村期間之最新創作,完整呈現藝術家各階段創作的軌跡,銜繫不同系列作品之間對空間性與時間性的演繹,形成其創作思路的循環迴圈。
「雄.蓋.麗.駭-高雄雕塑協會聯展」由全體協會成員加上創始發起人,共計23位作者49組件作品所構成。創作媒材與形式的多樣多元,說明此團隊正是以開闊與自由的精神所組織,具備港口城市見多識廣的胸襟。展覽在此條件俱足支持下,可以總攬從聲音到物件的異質造型表現,尋藉著木刻、青銅與精緻金屬的道途,漫遊至另闢蹊徑的織品、水泥與發泡劑,乃至紙漿、陶瓷、玻璃的豐富境地,從新認識雕塑的時代意義。
具有多重身分的藝術家李俊賢在2019年病逝,造成臺灣藝壇的震動。從1970年代中期到2018年,歷經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他扮演過國高中教師、組織畫會、擔任雜誌主編、參與紐約中報的美編工作、成為建築系副教授、鐵道藝術網絡督導、駐村藝術家、台新獎觀察員、美術館館長、大學藝文中心主任,這些不同的角色,伴隨著他長年強調以身體感官經驗為基礎的「台味」評論書寫和「台味」美學策展,不僅反映了台灣當代藝術的生態,也呈現了一位穿越過這個生態系總總樣態的藝術家旅程。重新審視李俊賢的藝術生涯,我們是否能夠從他所謂的「藝術拿卡西」走唱路途中,發現某種與眾不同的藝術視野?「李俊賢藝術的旅行路線」這樣的想法浮現在他眾多的藝術創作脈絡中,成為這次展覽的出發點。本展在策展方法上,期望以具體的地方感與土地感的重新探索,呈現藝術家李俊賢的精神地理學,鋪陳李俊賢藝術精神從TAKAO(打狗,高雄)、台灣到南島山海所輻射出的「南方HUE」。
本專輯為2021高雄獎徵件得獎作品,內容豐富,有書寫、繪畫等平面作品,亦有空間、影像、科技及計畫、跨領域藝術作品,共計25件。媒材類型:水墨、膠彩、壓克力、油畫、複合媒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