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內容大要 近年臺灣地區水資源之穩定供應受氣候變遷影響,除水庫、川流水等傳統水源外,部分地區需仰賴如海淡、再生水等新興水源補充供水,前述新興水源雖較不受氣象水文的乾旱影響,但其產水能耗較高,以臺灣目前面臨之能源及綠能發展課題,有必要系統性考慮新興水源的淨水、自來水系統的配水及與傳統水源間合適之聯合運用,計畫整合新興水資源設施(如海淡水)、自來水供水系統、傳統水資源建設(如水庫),以及供電系統,配合可能的儲能設施,以利用最小必要之外部能源補充的條件下,研擬最適之水與能源配合策略,達成供水安全目標。
中文內容大要 過去的水文參數觀測多以單點測站為主,但由於分佈不均,無法完整描述參數變異。近年來,遙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頻繁和更精確的資料,這對於水資源管理至關重要。本計畫整合多種衛星遙測資料,並結合理論模型和深度學習,快速且準確地提取時空水文資訊。透過建構多元遙測與空間資訊應用展示介面,以測試場域之案例實證為基礎,研發模組化工具,並擴大應用於氣象水文、水資源管理、農業用水分析、揚塵防治或集水區監測等領域。
本計畫目的為針對臺灣地區晚更新世台地堆積層、頭嵙山層及相當地層進行地下水資源調查、評估與規劃,以后里台地作為示範區進行相關現地調查規劃等試驗,以提供晚更新世地層之相關地下水資源規劃、開發之施政參考。整體工作包括資料蒐集與盤點、現地調查規劃、水文地質架構建置、地面地下水聯合運用模擬、全台中長期時程研擬,並建立開發評估準則草案及召開專家座談會議。
本書以史學專業從水文化觀點更深入地爬梳了曾文溪四百年來政府、民眾、工程師等多重視角的水歷史;並藉水利專業與史學研究的跨領域視野,為曾文溪的變遷提出解釋;在本書後半部分,指出曾文溪流域為了與水共生而孕育出的水文化,以及治理工程背後的技術或制度思維,不單是臺灣的寶貴資產,亦能與當今治水、防災、減災等新概念相互呼應。
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以下簡稱五河局)「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及急水溪流域智慧河川建置計畫第一期」已於108年8月完成,其主要完成之工作項目包括基本調查與分析(水文與水利建造物等之盤點)、流域現地感測器布設規劃與建置、流域智慧河川通訊網架構規劃、前端感測設備通訊規劃及智慧河川管理平台初步建置等。即第一期計畫目前已彙整完成轄區各類感測器現況,並依此規劃未來各類感測器之建置需求(包括建議位置、通訊規劃及可能規格型式等)。此外,亦配合五河局防汛需求搭配最新物聯網感測器技術,於上述規劃完成之感測器可能設置地點,試辦建置20處淹水感測器、1處閘門感測器及1處堤防感測器,再配合將感測器感測資料直接上傳至「水資源物聯網測基礎源端作業平台」及一併整合至第一期計畫初步建置完成之「五河局智慧河川管理平台」,除可呈現感測器自動監測展示資料外,亦考量五河局實際防汛作業需求,建置完成移動式抽水機智慧決策及搶險調度智慧決策等功能開發,期以更為自動化、流程化方式即時提供防汛人員作業建議及引導。延續第一期計畫辦理成果,第二期計畫除持續維護第一期計畫已建置完成之各類感測器功能正常外,另配合五河局防汛同仁防汛作業需求及「五河局智慧河川管理平台」使用經驗,持續改善、更新各項平台展示方式及使用功能,亦配合擴充第一期計畫建置完成之智慧決策功能,以提升防災應變機制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