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記得,無關係》適合7至12歲的兒童閱讀。書中以魔幻寫實的文學筆觸、超現實與寫實交融的視覺技法,帶領孩子探索高齡化社會中的記憶迷宮。透過孩子與失智長者的互動,故事描繪出一幅由「記憶磚牆」堆砌而成的生命圖景。在這特別的空間裡,記憶時而模糊,時而清晰,宛如片段拼湊的宇宙。溫暖的畫面與巧妙的敘事交織,讓閱讀成為一場深刻的共情與理解之旅。 這本繪本的核心在於啟發孩童共情與理解長者健忘乃至於失智的情況,並以耐心與愛心陪伴他們。伴讀者可藉此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世上不同的種族、族群、性別、宗教信仰者,甚至身體或心理有障礙或疾病的人,可能面臨的各種不便與挑戰,從而培養尊重與支持的心態。 繪本取材自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多年的《後生文學獎》得獎作品,以客家飲食記憶串連故事,從「水粄」的童年甜味,到「客家小炒」的艱困歲月,再到「半夜粥」的認同與歸屬感。其中,「半夜粥」描繪了一位外國女婿透過一道粥品與客家文化建立連結的故事,擴展了客家身分的意涵,也為社會上部分較為僵固、排他的身分認同,提供反思與鬆動的思想路徑,深具啟發性。 《毋記得,無關係》不僅是一本親子共讀的繪本,也邀請長者參與其中。透過理解與陪伴,它為「不記得」賦予了溫柔的詮釋:那是歲月的刻痕,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深厚連結。即便記憶可能消逝,家人間的溫暖始終不會消散。
「臺北客莊音樂影像故事」系列專輯自2018年首度問世,七年來始終以音樂作為媒介,捕捉臺北客家族群的生活軌跡與人文溫度。今年的全新作品——《亻厓个房間》,聚焦於「客家女性的流變」,以細膩的旋律和深刻的故事,梳理女性在時代洪流中,如何找尋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專輯特別邀請金曲創作人羅思容、米莎、吉那·楊淑喻、邱淑蟬共同參與創作,並與文學作家方梓與張郅忻、咖啡店主理人劉玉嬌、劇場編導徐堰鈴、「未來親子」品牌長劉冠吟,以及「人生百味」社會工作者羅靖茹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家女性深度訪談,探討客家女性在責任與自由間定位自己的多元可能性,以及跨越時代始終不變的堅韌精神,然後將她們豐富的思想與情感注入歌曲,打造出屬於客家女性的「亻厓个房間」。專輯也觸及更寬廣的議題:新聞工作者鄒宗翰以親身經歷分享了從出櫃到結婚、再到扶養子女的生命轉折,透過母親從抗拒到支持的蛻變,折射出客家LGBTQ+群體面臨的挑戰與堅持。這段感人的故事,經由米莎的音樂轉化,溫柔而有力地傳遞了為自我奮鬥的勇氣。《亻厓个房間》不僅是一張專輯,更是一場生命的共鳴,每一首曲目都是一次與自身對話的契機,邀請聽眾在都會的繁忙中,沉浸於當代客家音樂的溫度,感受情感的療癒,並重新思索自己與客家、與文化、與性別的交織疊加。
本年度客家語兒歌曲譜集教材,以「童年遊戲」為主軸,並以「分享、傳承」為概念,製作《細細个時節》專輯,串起父母與孩子跨時代的童年情感,增進親子互動,並藉由充滿趣味性之插畫,搭配10首兒歌歌詞,提供兒童認識客家語言與文化。本專輯由邱廉欽、劉榮昌、趙倩筠、劉靜庭、葉鈺渟等5位音樂人,以菜頭跍、鷂婆捉雞子等10種不同世代的童年遊戲為主題,創作總計10首兒歌,搭配專輯外殼、歌詞本之獨特設計,使整張專輯都是各種不同的遊戲,提升讓聽眾收藏實體專輯之吸引力。本張專輯除製作人聲歌唱版外,亦製作演奏版,出版後亦放置本會官方YouTube頻道,提供大眾公用聆聽。
延續2018年入圍第30屆金曲獎客語專輯的《漂移》核心概念,2019年《臺北站到了》追著火車找尋客家,2020年《買一把幸福》找回昔日市場的歷史地景,2021年以客家人常用草本植物為主軸,2022年《心中有一座山》則走入士林、北投、內湖區田野,由多位金曲創作歌手訪查多個客家農場故事,將田調故事轉譯為音樂創作,用音符與多元語言的方式,同時呈現出沉靜、活潑乃至於激盪的多元感受,為客家歌曲打開更多樣的可能性。
本年度客家語兒歌曲譜集教材,以「童年遊戲」為主軸,並以「分享、傳承」為概念,製作《細細个時節》專輯,串起父母與孩子跨時代的童年情感,增進親子互動,並藉由充滿趣味性之插畫,搭配10首兒歌歌詞,提供兒童認識客家語言與文化。本專輯由邱廉欽、劉榮昌、趙倩筠、劉靜庭、葉鈺渟等5位音樂人,以菜頭跍、鷂婆捉雞子等10種不同世代的童年遊戲為主題,創作總計10首兒歌,搭配專輯外殼、歌詞本之獨特設計,使整張專輯都是各種不同的遊戲,提升讓聽眾收藏實體專輯之吸引力。本張專輯除製作人聲歌唱版外,亦製作演奏版,出版後亦放置本會官方YouTube頻道,提供大眾公用聆聽。
教材主要適讀對象為學前到中低年級兒童。其以後生文學獎得獎作品為故事原型,並以《小花》為書名,將客家人受原住民扶養長大,以及臺籍日本兵前往南洋作戰等史實及多元文化,融入以未來多元宇宙為背景的故事中,步步引導孩子們認識多元族群文化與多元歷史敘事。同時,以當代的插畫視覺風格,將歷史用現代手法融合,引起新生代的注意,拉近世代間的距離,是一本結合客語、文學、教育與藝術的多面向教材,也希望成為新世代不同族群間相互理解與成長的繪本。
以「母語家庭」為主軸,透過父母與孩童成長的生活經驗作為歌曲故事軸線,創作10首客語兒歌專輯,有別以往透過文本改編,增加專輯內容之創意性,再由多位創作者譜曲,以不同的曲風製作出新時代的客語兒歌,輔以可愛豐富的插畫結合原始文本創造出更大的想像空間,讓教師、家長及學童能一起快樂的學習客語。
以「母語家庭」為主軸,透過父母與孩童成長的生活經驗作為歌曲故事軸線,創作10首客語兒歌專輯,有別以往透過文本改編,增加專輯內容之創意性,再由多位創作者譜曲,以不同的曲風製作出新時代的客語兒歌,輔以可愛豐富的插畫結合原始文本創造出更大的想像空間,讓教師、家長及學童能一起快樂的學習客語。
繪本以呂紹澄校長的《創意神豬》小說為故事原型,以客家原生文化「義民祭」為核心,串聯不同世代間之願望,並運用AR、VR等魔幻寫實之筆法,呈現「穿越」的想像,打造不同世代間溝通橋梁之繪本,以達親子共讀之目的,製作一本富含趣味性之繪本。
客家是不斷移動著的族群,為了生活,選擇從原鄉移動到臺北定居。臺北客莊音樂影像故事為一系列計畫,以「循著鐵路,找回客家」作為脈絡根據,以「聽音樂,追火車,說臺北客家人的故事」為核心發想,並延續107年度入圍金曲獎之「漂移」音樂專輯概念,循著臺北市民大道鐵路沿線、火車站附近不斷移動著,找尋臺北過去的鐵路地景,找尋鐵路的客家身影,更找回臺北屬於客家的記憶,以此作為音樂創作的基礎。流動的音樂,將帶著我們循著鐵路,從過去移動到當代,到未來。
《客音留.流.轉》,諧音「客音溜溜轉」,寓意我們朝向一個人人都能通曉客語、客話自在流通的理想社會。在曲目編排方面,我們以「首張用聽的客語∕客家音樂發展史專輯」為策略,結合文學與影像,呈現台灣客家族群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這是流動的客家族群生活在他方的聲音,更是思鄉心切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