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島嶼對話-臺馬藝術交流計畫」之「藝術游擊」藝術家駐村活動,邁入第6年,113年徵選10位年輕藝術創作者前往馬祖北竿、東莒與西莒3個島嶼駐村生活與創作。成果集收錄10位藝術創作者家在馬祖駐村生活之心得記錄及創作體驗,提供大眾從中認識馬祖在地文化與特色風貌及藝術創作成果。
《話‧畫‧看─心畫家II》集結了110、111、112年「新住民暨移工母語繪本創作培力獎勵計畫」九本特優作品:我家的故事、帶我回鄉、野菜盛宴、嘉年華、我最喜歡的一天、含羞草、回憶、紅色、媽媽不在的那個夏天,創作者們將生命故事作為起點,共振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由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以繪畫比賽形式徵選出潛力創作者,持續支持藝術家創作,並以平台角色提供進入藝術產業管道的敲門磚。比賽於99年啟辦至今邁入第15年,108年改變賽制後每年徵選12位得獎者。今年最高獎項「璞玉獎」5位得主為邱進雄、林冠名、孟陳恩、林瑋詩與黃上育,「入選獎」7位得主為劉智淵、張天健、莊道明、徐沛津、莊淑芬、黃奎竣與葉雨涵。今年得獎者於繪畫手法上的實驗性明顯,樂於走出自己的路。作品題材除了回歸生長土地的沉澱反思,也探求內在情境;畫面中超現實空間的描繪,或以解裂、扁平化、拼貼的組成,也反映了現代人在科技與影視視覺刺激上的影響。繪畫不再是自然的重現,也是重新組構世界。藝術無疆界,樂見創作者持續展現多樣的創作風貌。
文化部為促進文化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增加學生接觸及體驗藝文內涵機會,「文化體驗教育計畫」自106年試辦迄今,剛好一個手掌詮釋「五味俱全」處處到位,北區由國立新竹生活北學館擔任資源中心,倡議透過行動智慧之「覺⇄知⇄行⇄思」以藝術文化的體驗為本,從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文學閱讀、電影及工藝設計等多元藝術型態,引領孩子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親近、從動手做中察覺文化意涵。本書收錄歷年相關資訊與本(111)年度34個藝師藝團案例分享。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之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跨越百年歲月,修復完工後重新開放公眾使用參觀。「百繪詩采 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由邱萬興擔任策展顧問與曾仰賢擔任策展人,邀約林耀堂、翁金珠與謝嘉亨3位藝術家展出。翁金珠以鋼筆描繪記錄,展出臺灣八個公會堂的建築生命風華;林耀堂以遇見詩人的文字風采,在十幅銅版腐蝕版畫的人物刻記中,揉合文字與詩人肖像傳神的容顏;謝嘉亨以承載常民日常生活往來交通重要的火車為題,透過泥塑與「閃光釉」的細膩寫實,再現維妙維肖的老火車陶藝作品。三位藝術家從懷舊中找到藝術生命的創新紀實,從時代歷史歲月中找到寄情人們真實的日常。本展覽專刊收錄策展論述與展出藝術家作品圖錄。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10年「島嶼對話-馬祖文化交流計畫」之「藝術游擊」藝術家駐村活動,徵選6位年輕藝術創作者前往馬祖南竿津沙聚落、東莒大浦聚落、北竿鄉與東引鄉四個島嶼駐村生活與創作。本書收錄6位藝術創作者家在馬祖駐村生活之心得記錄及馬祖在地夥伴對藝術駐村的訪談專文,提供大眾從中認識馬祖在地文化與特色風貌及藝術創作成果。
本書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在地美。學生活」計畫之執行成果,收錄105-106年度補助社團法人臺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新竹市北區康樂社區發展會、曉劇場、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文化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等4個單位之執行過程及小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對在地美學輕鬆上手,也能推廣與發現自己在地的美。
107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作品專輯,徵件競賽得獎藝術作品之圖錄專輯。專輯內收錄國畫類與西畫類之大專社會組及高中職組得獎作品計57件。
本書紀錄101年度本館辦理藝文展覽、美學推廣、藝術扎根、文創加值等方面之活動成果。本館自民國10年建成以來,不論是最初的工會堂時期、中山堂時期、社教館時期,還是現在的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一直都是新竹民眾集會及藝文展演的重要場所。美學的推廣並無止境,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提升民眾美學素養,讓美學的種子在各地遍地開花!於付梓之際,僅抒數言以為感激。
本館辦理「創玉風華~2012年臺灣寶玉石設計競賽」,得獎作品集結,競賽主題以臺灣寶玉石為材質,設計的產品蘊涵臺灣多元文化元素,包括文學意境、文化資產、自然生態地景、產業文化特色、流行文化等,並結合日常生活實用性與美感,呈現生活美學創意。競賽全部以實際成品來評審,首飾設計組徵件70件、玉石雕件組63件,分兩階段評選,聘請台灣知名的設計師、玉雕大師、收藏家、學者等組成評審團,依創意表現、文化意涵、造型美感、工藝技巧及實用性等項目評分。
民俗是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流傳的,具有一定傳承性的行為和社會事象。各式不一的習俗風尚都包括在民俗的範圍之內五彩繽紛,十分豐富,有代代相傳,延續繼承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