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夠甄選精彩論文作為紀念賀禮,實在是件值得高興的是。研討會熱烈的討論中,感受到各議題之重要性,以及各發表人努力對國際經貿法律發展所作出之貢獻。
「翻譯」不單是指外文翻譯成中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事實上,不同各地的美學,用中文表達出來的時候,它本身就是個「翻譯」。翻譯的現代性,也不只是語言方面而已,還包括從後殖民觀點來看文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社會,並非是完全從帝國複製過來,乃是經由殖民地的文化脈絡轉化而成。「翻譯東亞」所欲呈現的,即是從小說、詩、戲劇、電影等各類文學範疇,試圖解讀東亞自身翻譯出的邏輯體系及影響擴散。
在台灣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殖民地文學與後殖民文學,都帶著強烈的跨界特質。所謂跨界,絕對不是以某種霸權的價值為中心,而是不同帝國文化在島上傳播時所產生的混融現象。跨界是一種對話,也是一種主體重建。收在這本論文集的重要議題橫跨了小說、詩、戲劇、電影,並包括了女性、同志、左翼,以及東亞的文化交流。這樣的議題,正好為台灣文學做了最好的定義──這個小小的海島,既是本土文學的載體,也是東亞國家在文化上相互對話的媒介。
晚明清初由理學轉移至經學之學風變化,是中國近代知識轉型的重要問題。本書綜合學術史、思想史與經學史的解釋模式,提出《易》圖論辨之發展脈絡,是學術轉變的一大關鍵。《易》圖涉及《易》卦起源、儒道之辨和理氣關係等思想爭議,朱熹應用其建構理氣論,成為朱子學的指標性學說。探究黃宗羲、黃宗炎、胡渭、毛奇齡論辨《易》圖之歷程、特色與成果,清初學者透過天文曆算、思想辨別、歷史溯源、文獻考察等方法,廓清圖說與經典不合,其批評程度不盡一致,但皆反對《易》圖代表之形而上學,優位於《周易》經傳的初始涵義。清儒應用曆學、文獻學、古文字等考證手段,駁斥朱熹應用《易》圖建構之超越性思惟,展現多方面的學術活力。
本論文集的關注點是朱熹思維中的心性論與工夫論,期望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新觀點,並探討某些尚未完全被釐清的議題。近幾年來,台灣的朱子學研究在中文、歷史與哲學三個學術領域裡皆有不少成果,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因此我們號召了一群青年學者,在兩次工作坊上發表各自對朱熹哲學的提問與解答,盡量達成學術共識,以便使各自的反思激盪出共鳴似的迴響,另闢蹊徑地提出解析朱熹思維的新視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民族光影百衲被:政大民族所50話當年》一書囊括了師長、系友以及行政人員的訪談與自撰文稿,精彩內容橫跨邊政學系—邊政研究所—民族社會學系—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系。透過師生們的多元視角,展現出民族系所一路走來,多元發展的「百衲被」精神。 本書共分為教師篇、系友篇、行政篇及附錄。教師篇收錄9位老師文稿,暢談在民族系所任教時的點點滴滴;系友篇收錄66位從邊政到民族各個階段校友的訪談稿與自撰文稿,每篇都蘊含著對民族系所的回憶與思念;行政篇收錄4篇文章,訴說行政團隊處理庶務時的甘苦;附錄則收錄了歷屆碩博士論文一覽,讓師長與系友們能重溫過往求學時光。藉著師生共譜的民族光影,讀者能從中回味民族系所的獨特發展,回顧過去50年(1969-2019)的點滴與成長,一起當個跨越世代的見證者。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本書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經濟史,關注的是現代中國如何型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出這段時期是西方新事物進入中國,各領域快速展開現代化的重要時機;在經濟領方面,新式企業、新生產方式以及新生產組織,不僅改變傳統的社經地位劃分,更是構成現代國家社會的重要基礎。過去現代化研究多半指出經濟活動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對立,然而對於現代部門如何影響廣大的農村及農民,仍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書所探討的江南地區,各種現代化設施已於十九世紀末陸續在城鎮中出現,至二十世紀出開始擴散到周圍農村地區,通過對此時農業史的研究,可以發現許多新事物快速成長,不僅改變農業的生產樣貌,更回過頭來影響了都市工業部門的經營型態,從而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增添新觀點。
身處困境的唐代士人,習從選士制內部道德環節的失落,理解當代士風變化。他們認為士風惡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書循著唐人觀點,以「政治體系下的行動者」為主軸,將唐代士人的認識、選擇與行動置於宏觀的政治體系下,進行制度與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體的動向。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古今中外,凡遇戰爭,和談應運而生,抗日八年戰爭也不例外。日本以和談為謀略,輔成侵略目的。中華民國本於大義,視和談為畏途,對於言和者依法究辦。其實開戰以來,上自達官顯要,下至升斗小民,想望和談者大有人在。惟在抗戰浪頭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誰敢公開倡議?縱使如此,仍有操慮國家前途人士,暗地與敵方代表試探和談,包括黨、政、軍、特要員及民間意見領袖。最顯目的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走國境之外,公然倡和,終走向和平建國的不歸路。從公開檔案中,還可知蔣中正、孔祥熙、何應欽、張羣、陳布雷、戴笠、張季鸞等要人,也都直間接涉及祕密和談活動。在反侵略爭戰中,抗戰乃是一道洪潮,和談則為一股潛伏的暗流。然而不分順逆,都構成抗戰史的一環。本書根據中日珍貴文獻,首見較完整地揭開這一幕和談祕史的真相。
本書聚焦於兩位知識分子的傳奇友誼,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瑞士,他們雖然遙隔兩地,卻共同經歷了劇烈震盪的20世紀。1930年代初,在加拿大魁北克教授法國文學的天主教知識分子奧古斯特‧維雅特(Auguste Viatte),與在法國求學的法律學者丁作韶相遇。丁作韶於1931年返回中國,首先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投入軍旅,之後則以孤軍之姿退入中緬邊境對抗共軍。透過兩位主角的通信及檔案,本書得以藉由他們的交流,勾勒出冷戰及去殖民化期間的亞洲歷史事件全貌,同時反思1950-1980年代的臺灣史。此外,20世紀中國及歐洲法語圈之間的文化傳遞軌跡,亦在本書中如實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