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擁有獨特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北部海域寒暖流交會、南方珊瑚斑斕、東部深海是洄游魚類與鯨豚的棲地、西部潮間帶則孕育無數生命。《臺灣海洋生態科普百分百》從100個「為什麼」出發,帶領讀者從天真童趣的提問,一步步進入海洋的奧秘與挑戰。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解答從「全球體型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到「水下噪音如何影響鯨豚健康?」等問題,適合各年齡層閱讀,突破學科界線,開啟每個人與海洋之間的對話。不僅傳遞科學知識,也深刻呼應當前氣候變遷、污染與棲地破壞的環境議題。
打造具體行動方案:國家海洋污染防治藍圖我們的腳步沒有停下,《國家海洋污染防治白皮書》繼續了《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核心精神的指導,從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減少海洋廢棄物,到確保潔淨的海洋環境,要為海洋污染防治劃出清澈的藍圖。我們以七大具體防治措施,整合成四大行動計畫: 1. 完善海域監測與調查、2. 強化海洋廢棄物治理、3. 提升污染預防及應處量能、4. 強化教育與國際合作。以前瞻思維打造具體行動方案。我們要向未來世代承諾:政府會以務實行動守護海洋,讓這片海洋能夠繼續支撐我們的子孫。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系列圖鑑的第五集,以海螺與海蛞蝓為主題,牠們同屬海洋腹足類,種類繁多,廣泛分布於臺灣各類海岸環境中。海螺的螺殼形態多樣、色彩美麗且變化多端,為貝殼愛好者所收藏,而海蛞蝓物種更是擁有鮮豔亮麗的色彩、形態優雅美麗,成為潛水攝影愛好者爭相拍攝的對象。書中的海洋腹足類有的華麗吸睛,有的低調隱秘,有的藻食性,有些是肉食,有的撿拾底質上有機碎屑維生,有的以腐肉為食,甚至有的海蛞蝓以藻類為食物來源,盜取葉綠體來進行光合作用。由潮間帶至深海,不同的海洋環境居住著不同類型的海螺與海蛞蝓。牠們在複雜的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不同而重要的角色,是海洋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生物。
本書介紹國際海洋保育概況,海洋保育署112年施政目標、策略及執行成果等。本署112年年報介紹國際海洋保育概況,施政目標、策略及本署各項執行成果等,第一部分「海洋環境治理趨勢」介紹國際海洋環保倡議,包括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愛知目標等,以及國內海洋環境與政策;第二部分「臺灣海域生態動態」著重於本署在海域環境品質、物種多樣性、海洋生態系領域成果;第三部分「保育計畫與行動」具體從海洋污染防治、海洋廢棄物治理、保護海洋生態系、促進生物多樣性、資訊公開與應用、保育教育推廣、國際合作與里海在地守護等八大工作面向成果。
歷年對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調查方面,主要僅限於零星的 採集和報告,缺乏系統性和深入的研究。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缺,本署委託國內知名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專家,由國立中興大學施習德教授領導 的團隊,結合國立嘉義大學邱郁文老師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老 師,進行蘭嶼和小蘭嶼海岸周邊的廣泛調查。目前已經獲得了豐碩的研 究成果,且有不少是蘭嶼首次紀錄的物種。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蘭嶼陸域 和海域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由團隊成員將這些寶貴的圖文資料轉化為一 本全新的科普解說手冊,提供給大眾參考
想像力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也能改變未來。在許多孩子的內心世界裡,神秘大海永遠充滿了冒險憧憬與想像,孩子們渴望從故事繪本中探索未知的旅程、發掘閱讀的樂趣。故事繪本將想像力無限延伸,具備觀念內化的內在生命力,間接地培養孩子對海洋生命的尊重與對環境的關愛。為了鼓勵孩子展現自由、勇於創新、積極探索,小浮游的遠行繪本跳脫傳統框架,敘述勇敢的小海龜與浮游夥伴勇闖大海的冒險故事,簡單精練的寓言能滿足孩子對海洋的想像,讓勇氣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養分,培養有韌性的軟實力。故事主軸植入海龜生活史的科學元素,學習用生物的角度來看待生命的價值,思考人類存在於自然界的濃郁意義,進而體認生命的美好。2050年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是如此明確,為未知旅途中的荊棘坎坷做好準備即為現在式,厚植軟實力如同栽植樹苗,即使目標尚久遠,有實力就有改變的機會,軟實力是改變未來的強大力量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為了讓大家認識海洋的不同面貌,海保署去年首次舉辦海洋保育創意攝影競賽,並廣邀大眾一同參與以影像述說海洋的美麗與哀愁,透過不同視角關注海洋議題,也留下一張張絢麗奪目及發人深省的寶貴相片紀錄。本次海洋保育創意攝影競賽投稿作品超過八百件,在評審們歷經一個多月審查及網路票選後,評選出令人印象深刻、深具啟發與關懷海洋的攝影作品與大眾分享。另外邀請海洋攝影名家提供精采照片,搭配海保署夥伴們的工作影像紀錄,集結出本次海洋保育攝影精彩合集,值得大家一睹為快。本次攝影集分為五項主題,包括芸芸眾生、人與大海、海洋危機、捍衛行動及永續生態, 希望經由照片緩緩道來海洋與人們的互動與歷程,期盼大家藉由攝影達人們眼中的海洋影像,感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聆聽大海的喜怒悲歡之聲。
本書介紹了臺灣及離島海岸常見海藻 128 種,海草 9 種,提供野外拍攝之海藻與海草生態照及標本照。本書列出海藻與海草種名及俗名,敘述觀察時之重要外部特徵,並詳細註明分布區域、潮位及生長月份等相關資訊,同時也就相似藻種間的比較提供辨識依據,是認識海藻及海草之科普圖鑑。
海洋保育巡查員於110年1月成軍,迄今屆滿周年。回顧一年來篳路藍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特別發行「巡海誌」,讓外界得以了解海洋保育巡查員的辛勤工作點滴。本書8大單元當中,特別安排「海保小旅行」,讓大眾跟著巡查員前往全國13處海洋保護區,來場知性之旅。另外,「海洋保育外送到你家」紀錄巡查員一年下來走入各機關學校與社團一百餘次,帶著三千多位大小朋友,抑或在教室裡神遊,或者牽手走進海濱,認識更多海洋生物與我們生活周遭的海洋環境。巡查之外,他們也成為第一線的調查人員。不論是海上的海漂垃圾,或是岸際的蝦蟹貝類,都列入他們的日常紀錄中。帶著官方巡查色彩的訪談並不容易,許多釣客一開始總是保持距離,到後來從陌生到熟悉,累積下來訪談超過三千位釣客,拼湊出海濱生物多樣性的輪廓。值得一提的是,巡查員也擔任「港口糾察隊」,透過即時與地方政府相互通報聯繫處理各種海洋廢棄物或污染案件,讓港口環境持續改善。最後,「巡查部落客」則讓這群曾經是潛水高手、生態調查研究人員、港口查報員、巡山員、外交替代役、遠洋漁業觀察員等來自不同海洋角落的巡查站站長們,訴說當初投入本項工作的初衷,也分享今年執行勤務時的難忘經驗。
2020 年,全球面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疫情來襲,許多傳統生活模式因此改變,大量製造的口罩,形成海廢的隱憂,飲食習慣的改變,連帶衝擊漁業經營模式,而海運業因此蓬勃發展。凡此種種,對於海洋的衝擊尚待評估。在此劇變之際,澳洲、加拿大、智利、斐濟、加納、印尼、牙買加、日本、肯亞、墨西哥、納米比亞、挪威、帛琉、葡萄牙等 14 國領袖成立國際永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High-Level Panel on Building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簡稱 Ocean Panel),以各種方式振興永續藍色經濟,值得吾人關注。海洋保育署秉持三大施政目標 :「健康棲地」、「永續資源」及「潔淨海水」,持續守護臺灣海洋。109 年度,團隊編制增加到 89 人,運用 3 億 5,499 萬元預算,結合政府機關、海洋保育相關團體,藉由公私協力,完成許多保育海洋的重要任務。在此,透過本年報,分享我們 109 年的初步成果。
綜觀海洋環境面臨之挑戰,海洋保育署以「潔淨海洋」、「健康棲地」與「永續資源」為三大願景,期以生態系管理的角度,以「海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海洋生物保育」、「棲地復育」、「國際合作」及「保育教育推廣」作為主軸,接軌國際、加強公私合作以及廣納利害相關者參與,以豐裕我們的海洋。
為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育與資源永續管理,海洋保育署於107年4月成立,以「潔淨海水」、「健康棲地」、「永續資源」為願景。成立之初,待辦事項千頭萬緒,人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對於台灣海洋的認識顯得不足。回顧案首,1990年代初期,海洋野生動物保育法甫通過,有識之士與政府部門為此召開多次研討會,共商台灣保育之方向,並立書為文。三十年後陸域保育有成,海洋生態保育相對仍待努力。有感於此,於十一月間舉辦2018台灣海洋保育研討會,邀請各界海洋專家學者分享對於台灣海洋生態保育、海洋環境保護及海洋保育推廣的認知及期許。會後,有感於研討籌辦時間吃緊,不免有遺珠之憾,故加邀多位專家人士,併同會中部份科普性質之文稿,彙整為此書,期望讓各界瞭解台灣海洋環境現況與演變,對未來發展點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