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中組 ‧ 第2名
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附設國中 國三丁班 吳宛宸
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附設國中 國三丁班 吳宛宸
智慧的代價--我讀《如果尼采是獨角鯨》
哲學家尼采曾說:「出於愛所做的一切,總是超脫了善惡。」若人類能拋卻對道德的執念、對利益的追逐與對智慧的迷戀,是否便能從心所欲、無愧天地?若尼采真是一頭無憂無慮的獨角鯨,是否便能擺脫功利與思辨的糾纏,安然一生?真正的智慧,恰如深海之流,無聲卻強烈。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以平實自然的語言與貼近生活的事例,引領讀者進入尼采思想的世界。作者不僅轉化抽象的哲學命題為具象的生活觀察,更在動物與人類的對照中,引出對智慧與存在的深層省思。對初次接觸尼采的我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易讀卻深刻的心靈之旅。全書共分七章,分別探討「為什麼專家」、「要誠實」、「死亡智慧」、「揮不去的同志陰影」、「快樂蜜蜂之謎」、「預後短視」與「人類例外論」等七個核心主題。其中,「死亡智慧」一章最令我動容。畢竟,「死亡」是所有生命無法逃避的終點,但人類與動物面對死亡的方式卻迥然不同。
動物能識別死亡,卻不理解「終將死去」的概念;而人類,因擁有時間意識與自我意識,往往為未知與終結所苦。作者舉例螞蟻會本能地將死去同伴搬離巢穴,僅是生存機制的反應;反觀他年幼女兒面對外婆辭世時的無助與悲傷,顯示人類對死亡的理解雖深,痛苦卻也更甚。這段對比不僅道出尼采「動物較少受苦」的觀點,也讓我聯想到自身的經歷。
記得外婆喪禮出殯那日,哀樂奏起,佛經唱唄,我凝視她的遺照,跪拜在滿室花香與檀香間,在天與地最遙遠的距離間喊:「阿嬤,您已經毋病毋痛,一路好行。」眼淚早已潸然而下,最深的祝福在手折的紙蓮花上。我們以盛大的儀式道別,以為能揮去淚水,但悲傷依舊隨行。我不禁想,我如是一頭悠游海中的獨角鯨,不知生死有別,不懂永別為何,是否就能便能免於這份刻骨的痛呢?「智慧」使我們理解廣泛,亦帶來更多的擔憂與糾結,而那種生離死別的悲傷,或許正源於我們對「失去」的理解過於清晰。
尼采說過:「動物之所以較少受苦,是因牠們沒有過去的知識負擔,亦無對未來的焦慮。」智慧帶給人類光明,亦同時加諸沉重的陰影。當我們懂得愈多,牽掛與恐懼也隨之而來。智慧本該使人更自由,卻常令我們陷入思想的泥沼。本書描繪尼采的生命歷程:他思想深邃,作品影響深遠,卻在生命最絢爛之際,崩潰於精神與肉體的極限。過度的思索、過重的智慧,使他既成為時代的先知,也成為苦痛的化身。他用一生告訴我們,思想若無法與生命和解,終將成為枷鎖。
我不禁反思:「智慧」是否真的值得無限追求?若人類願意適時放下過度的思考,像動物般純粹而直觀,是否便能更自在地看待生命中的不確定與失去?在浩瀚宇宙中,我們或許不是萬物之靈,而只是萬物之一,唯有在自知渺小之際,才可能體會真正的自由。也許,尼采的一生,便是一場人類智慧的試煉。他的思想照亮了世界,也灼傷了自己。若他真能成為一頭獨角鯨,也許便能脫離哲學的糾纏,自在悠遊於生命的大海。而我們,能否也學會在有限的時光裡,放下枷鎖、擁抱單純,用更寬容的眼光看待這世界的殘缺與圓滿?
誠如書中最後所示:「人類的偉大,不在於思考得多,而在於願意回到簡單的初心。」這或許正是尼采想傳遞的真理,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深的領悟。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以平實自然的語言與貼近生活的事例,引領讀者進入尼采思想的世界。作者不僅轉化抽象的哲學命題為具象的生活觀察,更在動物與人類的對照中,引出對智慧與存在的深層省思。對初次接觸尼采的我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易讀卻深刻的心靈之旅。全書共分七章,分別探討「為什麼專家」、「要誠實」、「死亡智慧」、「揮不去的同志陰影」、「快樂蜜蜂之謎」、「預後短視」與「人類例外論」等七個核心主題。其中,「死亡智慧」一章最令我動容。畢竟,「死亡」是所有生命無法逃避的終點,但人類與動物面對死亡的方式卻迥然不同。
動物能識別死亡,卻不理解「終將死去」的概念;而人類,因擁有時間意識與自我意識,往往為未知與終結所苦。作者舉例螞蟻會本能地將死去同伴搬離巢穴,僅是生存機制的反應;反觀他年幼女兒面對外婆辭世時的無助與悲傷,顯示人類對死亡的理解雖深,痛苦卻也更甚。這段對比不僅道出尼采「動物較少受苦」的觀點,也讓我聯想到自身的經歷。
記得外婆喪禮出殯那日,哀樂奏起,佛經唱唄,我凝視她的遺照,跪拜在滿室花香與檀香間,在天與地最遙遠的距離間喊:「阿嬤,您已經毋病毋痛,一路好行。」眼淚早已潸然而下,最深的祝福在手折的紙蓮花上。我們以盛大的儀式道別,以為能揮去淚水,但悲傷依舊隨行。我不禁想,我如是一頭悠游海中的獨角鯨,不知生死有別,不懂永別為何,是否就能便能免於這份刻骨的痛呢?「智慧」使我們理解廣泛,亦帶來更多的擔憂與糾結,而那種生離死別的悲傷,或許正源於我們對「失去」的理解過於清晰。
尼采說過:「動物之所以較少受苦,是因牠們沒有過去的知識負擔,亦無對未來的焦慮。」智慧帶給人類光明,亦同時加諸沉重的陰影。當我們懂得愈多,牽掛與恐懼也隨之而來。智慧本該使人更自由,卻常令我們陷入思想的泥沼。本書描繪尼采的生命歷程:他思想深邃,作品影響深遠,卻在生命最絢爛之際,崩潰於精神與肉體的極限。過度的思索、過重的智慧,使他既成為時代的先知,也成為苦痛的化身。他用一生告訴我們,思想若無法與生命和解,終將成為枷鎖。
我不禁反思:「智慧」是否真的值得無限追求?若人類願意適時放下過度的思考,像動物般純粹而直觀,是否便能更自在地看待生命中的不確定與失去?在浩瀚宇宙中,我們或許不是萬物之靈,而只是萬物之一,唯有在自知渺小之際,才可能體會真正的自由。也許,尼采的一生,便是一場人類智慧的試煉。他的思想照亮了世界,也灼傷了自己。若他真能成為一頭獨角鯨,也許便能脫離哲學的糾纏,自在悠遊於生命的大海。而我們,能否也學會在有限的時光裡,放下枷鎖、擁抱單純,用更寬容的眼光看待這世界的殘缺與圓滿?
誠如書中最後所示:「人類的偉大,不在於思考得多,而在於願意回到簡單的初心。」這或許正是尼采想傳遞的真理,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深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