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投稿期間:2025.04.17-2025.05.31
徵文,龍顏FUN書獎,閱讀心得,宋怡慧,投稿,影音投稿,獎金,蔡淇華,許榮哲,國中,國小,高中,閱讀,寫作,愛書大使,羊咩,短影音 徵文,龍顏FUN書獎,閱讀心得,宋怡慧,投稿,影音投稿,獎金,蔡淇華,許榮哲,國中,國小,高中,閱讀,寫作,愛書大使,羊咩,短影音
‧國中組得獎作品/2025/阿德勒心理學給予我的省思與啟發
彭彩玲
國中組 ‧ 第3名
新北市市立八里國中  八年一班  彭彩玲

阿德勒心理學給予我的省思與啟發

教室瀰漫著憤怒的氣息,老師站在講台大吼,所以人靜靜的坐在自己位子上,呈現一種詭異的氛圍,我垂頭思考,唾沫橫飛的她,讓我很困惑,這樣真的有用嗎?真的有人在聽他說話嗎?這樣的目的又是什麼?

問題在心中縈繞,一次偶然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了由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所著的《被討厭的勇氣》,其內容環環相扣,邏輯縝密,但更吸引人的是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一些非常有趣的概念「目的論」、「關於尊重」、「課題分離」。由一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帶出,一來一回,在某些時候執著、急躁、甚至在辯駁時會手舞足蹈的年輕人,我認為代表了的現代人稚嫩、不理性。但他的問題卻也平凡、普遍,是大多數人會有的思維方式。而在代表情緒較平緩、理智的哲學家的回答下,我的問題好像也緩緩解開。

它帶領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也影響了我的思考方式,促使我落筆寫下這篇文章來分享。 透過那位老師折射出的行為模式,我發現絕大數在地理位置較偏的國中裡稱為的「優秀教師」,基本都是這種類型,經常以大聲辱罵來規訓他人,且通常任職多年。

經過漫長的思考,在這場獨屬於老師的獨角戲中,我認為咆哮、怒斥是無用的,因為她沒有做到「尊重」。

阿德勒心理學中,教育是由尊重鑄成的,尊重在教育部簡編本中的意思是「敬重、重視」,老師認為自己的學生應該這樣對待他,而這也是學校中墨守成規的規矩,但他提供了一個思路,他認為尊重的意思是「互相認同對方、平等而非上下級關係」,這應該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但隨著一些非必要的規矩,非必要的謾罵也成了日常。

若要追究其目的,我認為需要先分析他們的行為。

他們往往會因為自身的經歷較學生豐富而認為自己站在至高點,從而產生一種像國王般的姿態,這種現象被稱為優越錯覺,人們高估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產出一種自己比他人優秀的錯覺。又或者是,阿德勒心理學中被稱為優越感,過度強調自我價值的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弱小與脆弱,可能在他人眼中她們是驕傲自大的,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其內心的差異性。

若把「不尊重」比作根本,則優越感是是其茁壯成長的養料,除此之外,他們也在某些地方格外執著,「我的體育代課老師,她曾有一次說“我的國小兒子都不會在課堂上喝水,你們怎麼比他還差?」可能是為了快速建立威嚴,對自己兒子過度自信而產生的優越感,總之她沒有考慮到原因,邏輯也有大問題。首先,她並沒有定義課堂上具體是什麼課堂,如果是在如體育課、戶外學習課堂,如果這種情況無法喝水,未免有些不人道。其次,他的國小兒子,除了在心智、課業上較國中生不成熟即生理方面,我不認為他是一個低位者在某些地方呈高勢,可拿來作比較。再者,在公眾環境單獨對一名學生大吼大叫,他沒有做到尊重,縱使她邏輯有謬誤,但假使他有理解何為尊重,則他不會在公眾環境下大吼,來闡述權威。

最後我並不認為在課堂上喝水除惡意製造聲響會導致課堂紀律敗壞,也不能否認可能確實有人對補充水分的頻繁需求,再者,連喝水都需要管制,這比絕大多數監獄都要嚴格。

阿德勒認為這些曾受高壓教育的孩子,尊敬、感謝這些老師是為讓自己接受現在的生活是好的,所以連帶的去接受了這些以鐵血手腕征服自己的老師,因為不想讓自己曾受的苦是白費的。這也是目的論的根基,阿德勒否認情感創傷,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自己的選擇,而選擇有其目的。你選擇去感謝這些老師,目的是讓自己認同現在的生活,而不想讓過去的苦難白費是包含在認同現在的。

這是我認為的學生為什麼要去感謝那些曾壓迫他們的老師,可這是學生的目的,老師的目的又是什麼?其實答案一開始就寫的明白,但是我想思考更深層次的目的。

我認為因為體罰時代老師對學生是有絕對的壓迫的,而那一代被壓迫的孩子成了老師,即使隨著時代吸收了人人平等的理念,依舊很難根除心裡「老師的權利是巨大的」這個觀念,又或者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老師曾經這樣對待自己,可是現在自己卻只能微笑對待學生這種巨大的落差,換言之他們還保留著過去的觀念。我想也有因為受到太多為了認同現在所以也選擇認同的過去的讚美,最後,心裡的自負無限放大,碰上了現在無法體罰,學生碰不得的教育理念,碰不了那就吼,即使按照他們所學的知識吼是無用的,為了各種心理原因,他們還是做了。

從人的經驗、性格、生活背景等等,都導致了會有孩子在學校,即使透過找不到瑕疵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依然無法成為老師心中正常的孩子。這是個體間必然的差異,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去改變,我更建議的方式是無視。這又是阿德勒提出的另一個有趣的觀念了,「課題分離」從各種層面來看都很實用,用最白話的語言去解釋的話就是「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演繹這個例子,上完課程那是老師的課題,他怎麼不聽只要不影響課程進度,那都是他的課題,他做不到對自己負責,那也不關別人的事,因為這是他的課題,但是不要讓他干擾老師的課題。

不要讓對方影響自己的課程說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是極麻煩的,這些妄想以打破規則來吸引目光的傢伙,在被訓斥後只會吸引更多目光,到底應該怎麼做? 當他影響了整個群體時,我曾經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方法,而在我的班級上有些老師使用後也確實有點用。

當一個學生非常吵鬧並且影響了所有人時,替他找點事,做這件事的時間要比較長。「在某一節課上,那名吵鬧的同學在教室後頭大聲喧嘩,你將他叫身邊,讓他舉著三角版,然後對著這個三角版講述三角形的定義…」 從阿德勒心理學對於擾亂秩序者的看法來說,他會做,並且會聲勢浩大地做。 這個看法認為,他之所以會擾亂秩序,根本的原因是他想尋求關注,那既然目的是尋求關注,像催化劑改變途徑一樣,稍微變動,讓他以另一種方式達成也未嘗不可。 為什麼學生也默許這種行為呢? 其實學生也是有階級制度的,我的意思不是班長那類的,而是小團體所圍繞的人,他們不像大人般命令規定誰該怎麼做,但在某些時候卻因沒有規則對待不合群者更直接、尖銳。所以底下的人不會反抗,這牽扯到社會角色、結構化需求等等。這些人群一旦默許他的存在,那麼就像一個小型社會,最上層的人同意了這個政策,等到人民反抗,必須經歷一長串的壓迫,而後採取非必要手段。 那應該怎麼去改變他?我根據一些老師的做法,整合出了一個小小的作法,如下,
首先必須肯定他存在的價值,必須真切的把他拉上課堂的講台,讓他在課堂的意義從坐在那裡變成,他有了參與感,並且備受矚目,讓整個班級來促進他改變,過程中,從一些小小的事件讓他受矚目,擦黑板、掃地等。再來是一些較有難度的,像寫題目、朗讀課文等。並且不要太急於求成。當然這只是以他的目的為尋求關注來作的假設。

其次,不要把他當成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更不要作為一個上位者來苦口婆心,這就是剛剛談到的「尊重」,在大眾面前肯定他,在他本人面前以客觀事實提出建議。

這些是我根據我的經驗做出的猜想,也確實有一些微小的事件去佐證,可並究竟有沒有行為的空間,我很難實踐,我認為必須根據他的動機,讓它以另一種形式達成,這是我以上論點的根本想法。 通過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我不停的省思身邊的 人事物,也有了提出意見了勇氣,阿德勒獨特的見解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行為,我將它帶入生活,給予其他人幫助,我想這就是書本最大的意義了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