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劇場動畫特典版】
79折特價221元

高中組 ‧ 第3名
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三年一班 邱雅婕
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三年一班 邱雅婕
我們靠近過,然後我學會了離別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這個書名,乍看之下充滿獵奇與距離感,但卻是一本在閱讀前後情感溫度截然不同的作品。不是殘酷,不是驚悚,而是生命中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感情,以及「習慣了孤單的人,第一次學會被接住」的故事。引領著我走進一段無法定義卻極為真摯的情感,當中,也讓我憶起曾經的「他」。
這是一本不以情節取勝也不急著定義情感的小說,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氛圍與感受的累積。愛情、友情、依賴、陪伴……可以從各種角度閱讀它,而它從不明說,只任由情緒在字裡行間流動,像日光從窗簾間灑進房間,不刺眼,卻讓人暖到深處。兩位主角不是戀人,不是知己,甚至連「朋友」這個詞都顯得太過輕浮。而曾經的「他」,也是一個無意間走進我生命的人,一個看似平凡卻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痕跡的人。
靠近,是一種緩慢但不可逆的變化
主角「我」是個無趣又自律的旁觀者。他不吵不鬧,對人對事都冷靜到近乎疏離,彷彿整個世界與他無關。直到他在圖書館撿起那本《共病文書》,得知班上的女孩山內櫻良正面臨胰臟病症的倒數人生,故事才開始有了真正的交集。
櫻良與「我」形成了鮮明對比——她太開朗、太直接、毫無預警地踏進他的世界,不請自來。她的笑容背後藏著無法改變的命運,而她選擇用最輕盈的語氣講述最沉重的事。她用玩笑說出真心,也用坦率保護脆弱。明明是個快要消失的人,卻活得比任何人都耀眼。
正是這樣的她,漸漸讓本來早已習慣讓世界從他身邊滑過的主角,失去了旁觀者的立場。從一開始的被動配合,到後來的默默守護,他的改變不是突兀的轉折,而是情感累積的結果。他們之間不需要多餘的語言,一個眼神、一段靜默的散步,就足以建立起深刻的連結。櫻良的存在,讓他第一次不只是活著,而是「開始生活」。
這段關係最動人之處,在於它曖昧卻不輕浮,貼近卻不依賴。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的承諾,沒有未來期許,甚至連情感的名字都沒有。正如書中的情節,我與「他」的那段關係並未有太多告別的言語,卻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分岔路。後來,我們的道路越走越遠,幾乎沒有再見過面,卻仍時常在心底想起他,回憶那些未曾說出口的話,和那些永遠未完的情感。但兩者都是因為如此模糊,才讓感情真實地存在於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無法抹去的痕跡。
所謂深情,從來都藏在日常裡
這本小說用極其平淡的筆觸,寫出極為沉重的主題。它不強迫讀者感動,也不操控情緒高潮,而是讓一切在平實的敘述中自然發生。他們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場旅行、每一個眼神交會,日後回想起來,都成了告別的伏筆。
櫻良對死亡的態度,讓人心痛又敬佩。她用盡全力過好每一天,卻從未假裝自己沒有恐懼;她選擇笑著面對,並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去愛、去體驗。她沒有對命運喊話,沒有絕望地反抗,只是簡單地——好好活著。這份坦然,是一種與痛苦共存的勇敢,也是一種近乎悲壯的自由。
而主角的無能為力,則是更深層的情感寫照。他沒有魔法可以改變結局,只能一步步看著她走向終點。在那個他終於願意真正表達感情的時候,她卻已經不在了。這種「想靠近卻來不及」的痛,幾乎讓人窒息。
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改變的起點
最讓人感動且心碎的,不是離別的場景,而是那段毫無預警的消息,是那個「還沒來得及說些什麼就已經太遲了」的沉默。櫻良的離開並不如預期那樣發生在病床上或在眼淚與擁抱中結束,沒有交代,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地發生——就像現實一樣,沒有人能準備好與某人說再見。那份空白,不誇張、不戲劇。
主角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是整部作品情感的斷點,也是讓我潰堤的地方。他沒能來得及道別,沒能說出那些早該說的話——他所能做的,只有繼續活下去,帶著那份沒說完的感情,以及她留下的痕跡。那是一種深沉的空虛感,像是心裡某個角落突然塌陷。那一刻,彷彿我也失去了某個很重要的人。
而這,也正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最溫柔也最殘酷的地方:讓人明白,有些人只會陪你走一段,卻能改變你的一生。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成為了你之後每次情感選擇的背景、每次孤單時的念頭。這本書給的不只是劇情,而是一個情感容器,讓人裝進自己無法釋懷的故事。
而主角在櫻良離世後的選擇,也許就是這本書真正的意圖。他開始試著和人建立連結、走進別人的世界。他不再只是活著,而是真正地,開始生活。
櫻良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但她留下了「想吃掉你的胰臟」這樣一句帶點玩笑的象徵語。她想說的是:我想靠近你,想成為你的一部分。這不只是愛的表達,而是一種最純粹的渴望——想活下去,想留下來,想與人產生關係,哪怕只是一段時間。
這本書與我的回憶有著奇妙的交集,無論是故事中的每一段對話,還是無言的陪伴,都讓我想起了那段時光。那種「想靠近卻來不及」的痛,像是被卡住的呼吸,讓人無法放下。正因為這樣的感觸,這本書才能如此真切地打動我。它讓我再次認識到,生命中有些人來得快,卻也走得匆忙,而我們無法預測的是,當他們離開後,留下的空洞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我們都曾靠近過,然後悄悄地學會離開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沒有華麗的文筆,也不走煽情套路。讀後的空虛感,像是親手關上了一道門,但門的另一端,還留著溫度。那不是一種「故事結束了」的落幕,而是「我也曾有過這樣一段時光」的共鳴。會開始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像櫻良的人——他們來過,沒有留下太多語言,卻留下了改變的契機。
這本書寫的是死亡,卻讓我更理解了「活著」的意義,而「離別」不是消失,是一種轉化。人生中有些人來得很短,卻留下了比時間更長的重量。我想,那些曾經靠近過我們的人,無論結局如何,都會在我們心裡,悄悄留下改變的痕跡。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那些不曾被定義的情感,會成為往後人生中的某種力量。也許會讓人更勇敢,也許是讓人更溫柔。
他們離開了,但我們還在走。帶著那些沒說完的話,沒完成的夢,還有那句想說又沒說出口的:「謝謝你靠近我。」
這本小說沒有講述要如何面對離別,它只用一段寧靜又刺痛的故事說著:「我們靠近過,然後學會了離別。」而那個學會的瞬間,也許就是長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唯有不平等的現實,平等的存在著。
我們不怨,也無法怨。
這是一本不以情節取勝也不急著定義情感的小說,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氛圍與感受的累積。愛情、友情、依賴、陪伴……可以從各種角度閱讀它,而它從不明說,只任由情緒在字裡行間流動,像日光從窗簾間灑進房間,不刺眼,卻讓人暖到深處。兩位主角不是戀人,不是知己,甚至連「朋友」這個詞都顯得太過輕浮。而曾經的「他」,也是一個無意間走進我生命的人,一個看似平凡卻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痕跡的人。
靠近,是一種緩慢但不可逆的變化
主角「我」是個無趣又自律的旁觀者。他不吵不鬧,對人對事都冷靜到近乎疏離,彷彿整個世界與他無關。直到他在圖書館撿起那本《共病文書》,得知班上的女孩山內櫻良正面臨胰臟病症的倒數人生,故事才開始有了真正的交集。
櫻良與「我」形成了鮮明對比——她太開朗、太直接、毫無預警地踏進他的世界,不請自來。她的笑容背後藏著無法改變的命運,而她選擇用最輕盈的語氣講述最沉重的事。她用玩笑說出真心,也用坦率保護脆弱。明明是個快要消失的人,卻活得比任何人都耀眼。
正是這樣的她,漸漸讓本來早已習慣讓世界從他身邊滑過的主角,失去了旁觀者的立場。從一開始的被動配合,到後來的默默守護,他的改變不是突兀的轉折,而是情感累積的結果。他們之間不需要多餘的語言,一個眼神、一段靜默的散步,就足以建立起深刻的連結。櫻良的存在,讓他第一次不只是活著,而是「開始生活」。
這段關係最動人之處,在於它曖昧卻不輕浮,貼近卻不依賴。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的承諾,沒有未來期許,甚至連情感的名字都沒有。正如書中的情節,我與「他」的那段關係並未有太多告別的言語,卻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分岔路。後來,我們的道路越走越遠,幾乎沒有再見過面,卻仍時常在心底想起他,回憶那些未曾說出口的話,和那些永遠未完的情感。但兩者都是因為如此模糊,才讓感情真實地存在於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無法抹去的痕跡。
所謂深情,從來都藏在日常裡
這本小說用極其平淡的筆觸,寫出極為沉重的主題。它不強迫讀者感動,也不操控情緒高潮,而是讓一切在平實的敘述中自然發生。他們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場旅行、每一個眼神交會,日後回想起來,都成了告別的伏筆。
櫻良對死亡的態度,讓人心痛又敬佩。她用盡全力過好每一天,卻從未假裝自己沒有恐懼;她選擇笑著面對,並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去愛、去體驗。她沒有對命運喊話,沒有絕望地反抗,只是簡單地——好好活著。這份坦然,是一種與痛苦共存的勇敢,也是一種近乎悲壯的自由。
而主角的無能為力,則是更深層的情感寫照。他沒有魔法可以改變結局,只能一步步看著她走向終點。在那個他終於願意真正表達感情的時候,她卻已經不在了。這種「想靠近卻來不及」的痛,幾乎讓人窒息。
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改變的起點
最讓人感動且心碎的,不是離別的場景,而是那段毫無預警的消息,是那個「還沒來得及說些什麼就已經太遲了」的沉默。櫻良的離開並不如預期那樣發生在病床上或在眼淚與擁抱中結束,沒有交代,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地發生——就像現實一樣,沒有人能準備好與某人說再見。那份空白,不誇張、不戲劇。
主角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是整部作品情感的斷點,也是讓我潰堤的地方。他沒能來得及道別,沒能說出那些早該說的話——他所能做的,只有繼續活下去,帶著那份沒說完的感情,以及她留下的痕跡。那是一種深沉的空虛感,像是心裡某個角落突然塌陷。那一刻,彷彿我也失去了某個很重要的人。
而這,也正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最溫柔也最殘酷的地方:讓人明白,有些人只會陪你走一段,卻能改變你的一生。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成為了你之後每次情感選擇的背景、每次孤單時的念頭。這本書給的不只是劇情,而是一個情感容器,讓人裝進自己無法釋懷的故事。
而主角在櫻良離世後的選擇,也許就是這本書真正的意圖。他開始試著和人建立連結、走進別人的世界。他不再只是活著,而是真正地,開始生活。
櫻良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但她留下了「想吃掉你的胰臟」這樣一句帶點玩笑的象徵語。她想說的是:我想靠近你,想成為你的一部分。這不只是愛的表達,而是一種最純粹的渴望——想活下去,想留下來,想與人產生關係,哪怕只是一段時間。
這本書與我的回憶有著奇妙的交集,無論是故事中的每一段對話,還是無言的陪伴,都讓我想起了那段時光。那種「想靠近卻來不及」的痛,像是被卡住的呼吸,讓人無法放下。正因為這樣的感觸,這本書才能如此真切地打動我。它讓我再次認識到,生命中有些人來得快,卻也走得匆忙,而我們無法預測的是,當他們離開後,留下的空洞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我們都曾靠近過,然後悄悄地學會離開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沒有華麗的文筆,也不走煽情套路。讀後的空虛感,像是親手關上了一道門,但門的另一端,還留著溫度。那不是一種「故事結束了」的落幕,而是「我也曾有過這樣一段時光」的共鳴。會開始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像櫻良的人——他們來過,沒有留下太多語言,卻留下了改變的契機。
這本書寫的是死亡,卻讓我更理解了「活著」的意義,而「離別」不是消失,是一種轉化。人生中有些人來得很短,卻留下了比時間更長的重量。我想,那些曾經靠近過我們的人,無論結局如何,都會在我們心裡,悄悄留下改變的痕跡。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那些不曾被定義的情感,會成為往後人生中的某種力量。也許會讓人更勇敢,也許是讓人更溫柔。
他們離開了,但我們還在走。帶著那些沒說完的話,沒完成的夢,還有那句想說又沒說出口的:「謝謝你靠近我。」
這本小說沒有講述要如何面對離別,它只用一段寧靜又刺痛的故事說著:「我們靠近過,然後學會了離別。」而那個學會的瞬間,也許就是長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唯有不平等的現實,平等的存在著。
我們不怨,也無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