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平裝)
79折特價300元

高中組 ‧ 佳作
屏東縣國立潮州高中 二年十一班 蔡維珊
屏東縣國立潮州高中 二年十一班 蔡維珊
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
《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 這個書名,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像是在對我說話一樣,讓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去翻開它。
「不讀書你以後要做什麼?」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從出生起我們就一直被灌輸著「讀書才有出路」的觀念,「讀書」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升學考試、成績排名、補習班等,讓「讀書」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而不再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幾米在《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中,透過一群孩子的對話,呈現出我們從小在教育體制中被訓練的樣子。書中有一個孩子說他不愛讀書,馬上被回應:「那你以後怎麼辦?」書中的種種內容,讓我重新思考讀書的意義: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人生還是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
幾米是台北市人,大學唸的是美術系。他的畫風一向溫暖中帶點哀傷,這本《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也一樣,用輕鬆又有點心酸的方式,畫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壓力和迷惘,書中也穿插了許多名人佳句,帶出對「讀書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不同觀點。書中的孩子並不是不認真,而是在一個只看分數和標準答案的教育體制下,被忽略了自己的特質,最後只能被貼上「不愛讀書」的標籤。其實,這些孩子只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者早已在壓力中迷失了方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一直被告訴「要好好讀書,才有未來」。我媽媽也常常對我說:「你現在的身分是學生,就應該把讀書的本分做好。」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我就進入補習班,雖然我知道家人都是為了我好,但我其實一直不太喜歡補習的環境。每次到了補習的日子,我的心情都特別沉重。那種感覺就像是被安排好的人生,每一步都得照著走,沒什麼選擇的空間,也沒有人問過我到底想怎麼學、想學什麼。之後因為我多次表達自己不想再去補習班,家人也發現我每次去補習都顯得很抗拒,學習成效也沒有提升,最後輾轉來到了家教。我認為家教的環境比補習班相對更適合我,少了死板的流程,多了一些彈性與自由。家教老師也用比較有趣的方式帶我學英文,比如用「旅遊」當主題,分享他出國旅遊的經驗,從中教我們單字和實用句型,還會用英文歌曲幫助我們學詞彙和文法。每年聖誕節,還會讓我寫信給國外的聖誕老公公。那是我國小時的回憶,當時的我對英文沒有排斥,反而覺得學英文是件很有趣的事。甚至覺得讀書對我來說,好像也不只是為了考試或成績,而是從中找到興趣、樂趣的過程。到了國二,我家教換時段了,變成跟兩個比我大的學長姐一起上課,從他們是高中生,在他們身上我開始看到高中生活的樣子,也漸漸感受到隨著年紀的增長,讀書壓力的只會越來越大。在上家教時,他們會分享學校發生的事,像是選社團、準備段考、報告要怎麼做,還會聊到未來想讀的科系和志願。他們講的那些內容,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經驗,讓我比同齡的同學更早接觸到一些關於高中的實際狀況和升學資訊。那時候我才發現,高中不只是讀書壓力變大,還多了很多需要自己做選擇的地方,沒有人會再幫你決定該做什麼,很多時候要靠自己摸索和嘗試。而「讀書」也不再只是寫作業、背單字那麼簡單,它背後藏著更深的「現實壓力」—成績、升學、未來。我從學長姐的經驗裡看見了這些,也慢慢理解,讀書早就不是單純的「本分」,而是一場和時間、目標賽跑的過程。
現在的我正處於高二升高三的階段,即將面對學測的挑戰,讀書幾乎成了每日的日常。說不在意成績是騙人的,我也會因為考不好而感到失落,為了排名而焦慮,這些習慣早已經刻在骨子裏了。最近讓我最感到挫折的是,我發現自己很難在課外活動和讀書之間取得平衡。我總是會優先完成課外任務,像是做簡報、準備學習歷程、用比賽等,因為我不會排斥這些事,甚至還滿投入其中,也只有把這些事做完了,我才有辦法去讀書。但也因此,我常常花了太多時間在課外的內容上,讀書的時間變成了被擠壓的那一塊。即使段考前我會暫停其他事,但段考成績還是一次比一次不理想,讓我覺得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效率太差,或者根本需要改變讀書的方法。在中式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成績」往往被視為衡量努力和認真的唯一標準,大家都會在意成績,我也一樣。成績變成了一種比較:我比別人好,還是比別人差,好像全寫在那幾個數字裡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全部都能從分數裡看出來一樣。所以我認為讀書學習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種樣子,它不只關於成績,也是成長自我的過程,「成績」是很重要沒錯,但讀書的價值,不應該只被分數定義。
透過這本書,我也開始思考一個的問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真正好的教育,應該不是把每個人都變成一樣的人,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人生方向。在讀書這件事上,成績不該是主角,而只是幫助我們前進的其中一個工具。學習的價值,應該不只存在於分數裡,更多存在於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有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也很常聽到一句話:「不讀書可以,那你告訴我你要做什麼?」對我們學生來說,這句話其實滿有說服力的,甚至有點像是在點醒我們。這句話的重點或許不是要我們一定得去讀書,而是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想法、有選擇,不只是照著讀書的路在走。未來的世界需要各種不同樣子的人,教育的價值,不應該是製造模一樣的「高分機器」,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或許我們並不是不愛讀書,只是還沒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式,也還在摸索什麼才是自己想學的東西。在這個用成績來定義表現的體制下,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懷疑自己,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擅長的領域。我們不能完全符合社會所期待的樣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考試裡的「成功者」,但我們可以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就算這條路不如別人筆直,我們也有權利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成績會影響未來的選擇,我也明白在這個階段大家都在意分數,只是當分數變成唯一的標準時,容易忽略了我們其實都在努力,只是方法不同。幾米的《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告訴了我們讀書並不是是一場競賽,而應該是一種引導。讀書不應該只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是打開選擇的大門,不是限制夢想的框架。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走在同一條路上,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同一種方式證明自己,但我們都值得被理解、被肯定。我想,真正重要的始終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讀書你以後要做什麼?」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從出生起我們就一直被灌輸著「讀書才有出路」的觀念,「讀書」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升學考試、成績排名、補習班等,讓「讀書」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而不再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幾米在《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中,透過一群孩子的對話,呈現出我們從小在教育體制中被訓練的樣子。書中有一個孩子說他不愛讀書,馬上被回應:「那你以後怎麼辦?」書中的種種內容,讓我重新思考讀書的意義: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人生還是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
幾米是台北市人,大學唸的是美術系。他的畫風一向溫暖中帶點哀傷,這本《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也一樣,用輕鬆又有點心酸的方式,畫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壓力和迷惘,書中也穿插了許多名人佳句,帶出對「讀書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不同觀點。書中的孩子並不是不認真,而是在一個只看分數和標準答案的教育體制下,被忽略了自己的特質,最後只能被貼上「不愛讀書」的標籤。其實,這些孩子只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者早已在壓力中迷失了方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一直被告訴「要好好讀書,才有未來」。我媽媽也常常對我說:「你現在的身分是學生,就應該把讀書的本分做好。」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我就進入補習班,雖然我知道家人都是為了我好,但我其實一直不太喜歡補習的環境。每次到了補習的日子,我的心情都特別沉重。那種感覺就像是被安排好的人生,每一步都得照著走,沒什麼選擇的空間,也沒有人問過我到底想怎麼學、想學什麼。之後因為我多次表達自己不想再去補習班,家人也發現我每次去補習都顯得很抗拒,學習成效也沒有提升,最後輾轉來到了家教。我認為家教的環境比補習班相對更適合我,少了死板的流程,多了一些彈性與自由。家教老師也用比較有趣的方式帶我學英文,比如用「旅遊」當主題,分享他出國旅遊的經驗,從中教我們單字和實用句型,還會用英文歌曲幫助我們學詞彙和文法。每年聖誕節,還會讓我寫信給國外的聖誕老公公。那是我國小時的回憶,當時的我對英文沒有排斥,反而覺得學英文是件很有趣的事。甚至覺得讀書對我來說,好像也不只是為了考試或成績,而是從中找到興趣、樂趣的過程。到了國二,我家教換時段了,變成跟兩個比我大的學長姐一起上課,從他們是高中生,在他們身上我開始看到高中生活的樣子,也漸漸感受到隨著年紀的增長,讀書壓力的只會越來越大。在上家教時,他們會分享學校發生的事,像是選社團、準備段考、報告要怎麼做,還會聊到未來想讀的科系和志願。他們講的那些內容,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經驗,讓我比同齡的同學更早接觸到一些關於高中的實際狀況和升學資訊。那時候我才發現,高中不只是讀書壓力變大,還多了很多需要自己做選擇的地方,沒有人會再幫你決定該做什麼,很多時候要靠自己摸索和嘗試。而「讀書」也不再只是寫作業、背單字那麼簡單,它背後藏著更深的「現實壓力」—成績、升學、未來。我從學長姐的經驗裡看見了這些,也慢慢理解,讀書早就不是單純的「本分」,而是一場和時間、目標賽跑的過程。
現在的我正處於高二升高三的階段,即將面對學測的挑戰,讀書幾乎成了每日的日常。說不在意成績是騙人的,我也會因為考不好而感到失落,為了排名而焦慮,這些習慣早已經刻在骨子裏了。最近讓我最感到挫折的是,我發現自己很難在課外活動和讀書之間取得平衡。我總是會優先完成課外任務,像是做簡報、準備學習歷程、用比賽等,因為我不會排斥這些事,甚至還滿投入其中,也只有把這些事做完了,我才有辦法去讀書。但也因此,我常常花了太多時間在課外的內容上,讀書的時間變成了被擠壓的那一塊。即使段考前我會暫停其他事,但段考成績還是一次比一次不理想,讓我覺得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效率太差,或者根本需要改變讀書的方法。在中式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成績」往往被視為衡量努力和認真的唯一標準,大家都會在意成績,我也一樣。成績變成了一種比較:我比別人好,還是比別人差,好像全寫在那幾個數字裡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全部都能從分數裡看出來一樣。所以我認為讀書學習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種樣子,它不只關於成績,也是成長自我的過程,「成績」是很重要沒錯,但讀書的價值,不應該只被分數定義。
透過這本書,我也開始思考一個的問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真正好的教育,應該不是把每個人都變成一樣的人,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人生方向。在讀書這件事上,成績不該是主角,而只是幫助我們前進的其中一個工具。學習的價值,應該不只存在於分數裡,更多存在於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有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也很常聽到一句話:「不讀書可以,那你告訴我你要做什麼?」對我們學生來說,這句話其實滿有說服力的,甚至有點像是在點醒我們。這句話的重點或許不是要我們一定得去讀書,而是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想法、有選擇,不只是照著讀書的路在走。未來的世界需要各種不同樣子的人,教育的價值,不應該是製造模一樣的「高分機器」,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或許我們並不是不愛讀書,只是還沒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式,也還在摸索什麼才是自己想學的東西。在這個用成績來定義表現的體制下,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懷疑自己,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擅長的領域。我們不能完全符合社會所期待的樣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考試裡的「成功者」,但我們可以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就算這條路不如別人筆直,我們也有權利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成績會影響未來的選擇,我也明白在這個階段大家都在意分數,只是當分數變成唯一的標準時,容易忽略了我們其實都在努力,只是方法不同。幾米的《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告訴了我們讀書並不是是一場競賽,而應該是一種引導。讀書不應該只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是打開選擇的大門,不是限制夢想的框架。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走在同一條路上,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同一種方式證明自己,但我們都值得被理解、被肯定。我想,真正重要的始終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