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阿卜杜勒拉薩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1948年12月20日-)
1984年出生的坦桑尼亞小說家,現居英國。他從 21 歲開始用英語書寫小說,難民主題一直貫穿當中。
他已出版的著作共有10本小說和一些短篇故事,代表作包括1984年的《Paradise(天堂)》、2001年的《By the Sea(海邊)》,以及2005年的《Desertion(荒漠)》。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史上第五位獲得該獎的非裔作家。

1984年出生的坦桑尼亞小說家,現居英國。他從 21 歲開始用英語書寫小說,難民主題一直貫穿當中。
他已出版的著作共有10本小說和一些短篇故事,代表作包括1984年的《Paradise(天堂)》、2001年的《By the Sea(海邊)》,以及2005年的《Desertion(荒漠)》。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史上第五位獲得該獎的非裔作家。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196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根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奧地利作家。1942年生於格里芬。他是詩人、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
他的代表作包括話劇《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的劇本。
漢克於1968年獲霍普特曼獎,1973年獲格奧爾格·畢希納獎和奧比獎,2009年獲卡夫卡獎,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
201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波蘭當代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生於1962年,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史詩、神話與當代波蘭生活景致,融合現實與魔幻的書寫風格,反映出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世界觀。
朵卡萩自陳小說書寫是出自一種尋根的企盼,探求自我的根源,好能安於現實之中。
1980年朵卡萩就讀於華沙大學主修心理學,畢業後曾在外省擔任臨床醫師,後來轉而從事寫作,不忘自認是榮格的信徒,常以這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來激發自己文學創作的靈感。1989年出版第一本作品──詩集《鏡中城市》,四年後首部小說《書人的旅程》問世,博得廣泛的好評,而最讓她聲名大噪的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前者與《收集夢的剪貼簿》先後獲得波蘭權威文學大獎「尼刻獎」(Nike),受到評論界的肯定與廣大讀者的喜愛;至今共出版超過十部作品。
1998年起移居波蘭西南邊境上的新魯達鎮近郊,此即《收集夢的剪貼簿》書中背景所在。

1989年布克獎得主,日裔英國作家,以文體細膩優美著稱,幾乎每部小說都被提名或得獎,作品已被翻譯達二十八種語言。
石黑一雄非常年輕即享譽世界文壇,與魯西迪、奈波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以「國際主義作家」自稱。曾被英國皇室授勳為文學騎士,並獲授法國藝術文學騎士勳章。石黑一雄是亞裔作家中,少數在創作上不以移民背景或文化差異的題材為主,而著重在更具普遍細膩的人性刻劃的作者。
諾貝爾文學獎於2017年授予石黑一雄!

巴布‧狄倫原名勞勃‧艾倫‧齊默曼,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狄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巴布‧狄倫之所以被稱為搖滾民謠詩人,是因為其在六十年代創先以他如詩的文字( lyric) 寫出了代表當代美國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識份子、年青人的心態的樂曲。動聽的音樂加上深刻的省思,他的歌聲在大時代的潮流中傳唱至各國,也進一步影響了全球的文化思潮運動,更成為所有知識份子的精神領袖。諾貝爾文學獎於2016年授予巴布‧狄倫(Bob Dylan)!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她曾於數個地方報社擔任記者,後來在明斯克擔任尼曼文學雜誌的特派員。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敘事文學,紀錄了各項重大事件,如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以及車諾比事故。
她的作品曾多次得獎,其中包括瑞典筆會為了表揚作者的勇氣與尊嚴所頒發的獎項。她的著作《The Boys of Zinc》解構了關於阿富汗戰爭的迷思,在經濟改革後不再被視為禁書,該書遭到軍方跟共產黨的抨擊,一九九二年,亞歷塞維奇在政治法庭接受審判,後因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的抗議而中止。
她的獨立報導和批判風格使得她與亞歷山大.盧卡申科的白俄羅斯政府關係不佳,獨立新聞活動受到政府壓迫。她曾被指控為中情局工作,電話遭到竊聽,也不能公開露面。二○○○年,她受到國際避難城市聯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ities of Asylum)的協助,現居巴黎。

法國青壯輩重量級作家。小說作品常以二次大戰德軍占領法國時期為背景,渲染當時恐懼、曖昧未明的不確定氣氛,描寫一些形跡可疑的小人物,生活在大時代中身不由己的悲哀。其小說中的主題常圍繞著「失散和找尋」打轉,可能與作者個人的生命史也有一些缺憾有關。作品有數十部,其中《環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 1972)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1978)曾獲「龔古爾獎」。
諾貝爾文學獎於2014年授予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31年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溫文鎮長大,進過西安大略省大學。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包括《感情遊戲》、《快樂色調之舞》、《我一直想告訴你的一件事》、《乞丐女僕》、《木星的月亮》、《愛情進展》、《我年輕時的朋友》、《公開的秘密》、《短篇選集》和《一位好女子的愛》,再加上長篇小說《女孩和女人的生活》。 孟若在傑出的寫作生涯中得過許多國際文學獎,包括加拿大的總督總文學獎、格勒爾獎(Giller Prize) 、萊南文學獎(Lannan Literary Award)、史密斯獎(W. H. Smith Award),以及美國國家書獎的書評人獎。
孟洛在平凡艱苦的生活中,學著以異常敏銳的觀察力,將日常生活瑣碎的人事物觀察入微並做詳實的記錄以為創作,這位人稱「加拿大安東.契可夫」的作家,著名的作品不只令人玩味,並且深具教育意義、發人深省,也正因為如此,孟洛的短篇故事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並且是加拿大指標性作家之一。

山東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生
少時在鄉中小學讀書,十歲時輟學務農,後應徵入伍。
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
一九九七年脫離軍界到地方報社工作。
作品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亞週週刊中文十大好書、鼎鈞雙年文學獎、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十大好書獎等。2008年,《生死疲勞》一書榮獲亞洲最高獎金榮譽的「紅樓夢獎」桂冠。
莫言是當代大陸一級作家,也是目前最被國際注目的大陸作家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是中國作家躍升國際的重要代表。

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1931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當今瑞典最優秀的詩人之一,也是一個心理學家和翻譯家。他著有詩集十餘卷,並曾被翻譯成三十多國的文字,特別是荷蘭語、英語和匈牙利語。曾獲得過多種國際國內文學獎,頗有國際影響。現時與太太莫妮卡同於首都斯德哥爾摩以西四十公里的韋斯特羅斯居住。
特蘭斯特羅默曾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2011年終於獲獎,理由是「因為通過他那簡練、半透明的意象,讓我們對現實世界有嶄新的體驗」
特蘭斯特羅默的父親是一位記者,母親是一位教師,兩人離婚後他隨母親長大。一開始他想成為自然科學家或考古學家。中學畢業後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心理學,1956年他畢業。 此後四年中他留校研究。此後他轉到一個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學家。
1965年他與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爾摩以西40千米處的小城韋斯特羅斯,他至今住在那裡。他在那裡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以至於1997年當地政府建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特蘭斯 特羅默文學獎。1980年特蘭斯特羅默退休,此前他在瑞典國家勞工部做工作心理學家。
1954年特蘭斯特羅默首次發表了他的《十七首詩》(17 dikter)。在這些詩中他還試寫過白體詩,但後來他更喜歡自由詩。此後他於1958年和1966年又發表了兩部書,在這兩部書中 他描寫了到西班牙、巴爾幹半島、非洲和美國旅遊的經歷。音樂在他的詩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他對愛德華‧格里格的描寫,或者他寫訪問博物館的詩,比如《一個來自貝南的人》 是他看了維也納民族藝術博物館非洲藝術部分後的感受。
特蘭斯特羅默與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是好友,兩人互相翻譯對方的作品,並將對方的作品收錄到自己的書里。
1990年特蘭斯特羅默患腦溢血使他的語言功能受到阻礙,但此後他又恢復過來了。1996年他發表的《悲傷吊籃》(Sorgegondolen)尤 其富有藝術性。特蘭斯特羅默也是一位業餘 音樂家,他會彈風琴和鋼琴。他最新的詩集是2004年發表的,內容是死亡、其預兆和經驗。

1936年生於秘魯的阿雷基帕市(Arequipa),他不僅是作家、詩人,有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等創作,也曾導演舞臺戲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與賈西亞.馬奎茲齊名的尤薩,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小說作品主題大都描寫社會底層生活,顯現社會改革色彩,1989年前後曾多次來台訪問。他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尤薩的創作領域多元而豐富,曾獲許多國際大獎的肯定;不過他的文學作品真正開始受人矚目,則是在他出版《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之後,此書甫出版便遭禁,並被當局者公開焚毀,但卻讓他獲獎無數,包括1962年簡明圖書獎(Premio Biblioteca Breve)和1963年的西班牙文學批評獎(Premio de la Critica)。1966年出版第二本長篇小說《青樓》(La casa verde),獲得該年度的文學批評獎及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Premio Internacional Romulo Gallegos)等殊榮。另其劇本與長篇小說作品眾多,包括《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Pantaleon y las visitadoras)、《愛情萬歲》(La tia Julia y el escribidor)、《公羊的盛宴》(La fiesta del Chivo)等,2002年獲筆會╱納博可夫文學獎(Premio PEN/Nabokov)。曾在台出版以高更一生以及女權創始者為主角的小說《天堂在另一個街角》以及《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聯經)。

1953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Nitzkydorf),自 1987 年起住在德國。她的近作有小說《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ager,1992),以及圖文拼貼畫集《衛兵拿起他的梳子》(Der Wa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
她的作品曾獲得幾項德國的文學獎,如 1989 年得到 Ricarda-Huch-Preis、Marieluise-FleiBer-Preis、以及 1991 年得到Kranichsteiner文學獎。1994 年她得到著名的 Kleist-Preis(此獎以年輕作家為對象,且較富政治色彩)。

一九四O年出生於尼斯。二十三歲時,即以第一部小說《筆錄》榮獲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賀那多獎』!一九八O年,再以《沙漠》一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一九九四年,法國LIRE雜誌舉辦讀者票選『最喜愛的作家』,克萊喬榮膺榜首。一九九八年,他又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以表彰他在文壇上卓越的創作成就。
克萊喬的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連串的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他認為這些原始文明遠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歐洲文明來得強烈、熱情,對世界也有更為感官性、直覺性的認知。為此,他在文字的運用上,也以激發讀者的感官為主,表現出『小說的本質不在於呈現重建過的真實感,它有點像舞蹈……能讓一旁觀舞的人覺得「腳癢」』。

英國現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49 年,萊辛攜帶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初回英國,這部題為《青草在歌唱》的小說是她的處女作,於1950年在英國出版,一舉成功,並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出版發行。她的國際聲譽亦由此建立,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不僅她的長篇小說,她的幻想小說以及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短篇小說集《五》獲得薩默塞特.毛姆文學獎。1981年獲奧地利的歐洲文學國家獎,1982 年獲得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代表作有五卷本的《暴力的孩子》系列、《金色筆記》、《黑暗來臨前的夏季》、《倖存者的回憶錄》等。長篇小說《好恐怖主義者》則獲得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學獎。

1952 年出生於伊斯坦堡,除了花三年的時間待在紐約之外,他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以及在伊斯坦堡大學念新聞研究所。自 1974 年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而且得獎成績斐然,他的作品被評論為「當代小說中最新穎、最具原創性之作。」
自 1979 年出版第一部作品 Cevdet Bey ve Ogullari 以來便得獎不斷;1985 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得到 1990 年的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1990 年出版《黑色之書》(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1992 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 Gizli Yuz 的電影劇本,並受到土耳其導演 Omer Kavur 的青睞。1997 年他的《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1998 年他的第六本小說《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 2003 年都柏林文學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2004 年出版小說《雪》(Snow),英國《泰晤士報》評為「與當今時代具有深刻關聯的小說」。
2005年,帕慕克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高榮譽。

1946年生於奧地利,自幼學習音樂,取得維也納音樂學校風琴師文憑。她最為人熟悉的半自傳性小說是《鋼琴教師》,曾於2001年拍成電影。葉利尼克才華洋溢,作品涵蓋詩歌、散文、劇作與廣播劇本等各種文學類。1998年榮獲德語文學最高榮譽-畢希納文學獎,200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繼1966年詩人薩克絲(Nelly Sachs)以來,第一位得獎的女性德語作家。
葉利尼克少女時期即開始寫詩,1967 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麗莎的影子》。其後創作作品有《寶貝,我們是騙子》、《女情人們》、《鋼琴教師》、《情慾》。

1940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生長於一個英語家庭,兼具德國和英國背景,能說流利的南非荷蘭語。1974年發表第一本小說《幽暗之地》。之後出版了《在國家心中》(獲得南非最高榮譽CAN獎)。1980 年以《等待野蠻人》獲得CAN 獎、費伯紀念獎及布萊克紀念獎。1983年以《麥克.K的生命與時代》贏得英國布克獎和法國費米娜獎。1999年以《屈辱》再度獲得布克獎。
柯慈的四本連續小說,包括贏得普立茲獎的《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都為他贏得了高度評價與讚賞,2003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堪稱為南非國寶級作家。2002年遷居澳洲,出版《少年時》一書,現為澳洲愛德萊德大學名譽研究員。

一九二九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猶太人。十五歲被送往奧許維茲集中營,接著又轉往布根華爾德集中營。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卡爾特斯重獲自由,後任職於匈牙利報社。一九五三年起定居布達佩斯,成為自由作家,寫作小說、散文及戲劇,並翻譯尼采、佛洛伊德、維根斯坦等人的著作,作品也深受影響。身陷集中營一年的經驗,成為卡爾特斯創作的重心。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為「非關命運三部曲」,首先是他傾十四年之力完稿,於一九七五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非關命運》,用第一人稱鉅細靡遺地描寫集中營裡的殘酷,以及人如何面對命運,在苦痛中生存下來。第二部為《慘敗》,第三部為《給未出世的孩子做安息禱告》。曾多次獲獎,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俄、西班牙等多種語文,並於二○○二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島上的印度家庭,父親為新聞記者,對奈波爾的影響甚鉅。十八歲時,以獎學金進入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取得學位後,奈波爾遷居倫敦,服務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屢遭退稿的他終於在1957年以《神秘按摩師》站穩腳步,從此以寫作為畢生志業,作品涵括小說及非小說。
因其對殖民文化獨特的觀察和生動捕捉千里達小人物的筆觸,讓他陸續獲得「毛姆小說獎」、「霍桑登獎」、「史密斯獎」等多項文學大獎,也是首位「具有印度血統」而獲得「布克獎」的作家。在經過多次提名之後,奈波爾終於在2001年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此一桂冠。奈波爾被喻為當今世上最受推崇的英語作家之一,《紐約時報》書評更讚譽他是:「世界級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

國際著名的全方位藝術家,集小說家、劇作家、戲劇與電影導演、畫家與思想家於一身,1940年生於中國江西贛州,1997年取得法國籍,定居巴黎。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作家。他的小說與戲劇關注人類的生存困境,瑞典學院在諾貝爾獎授獎頌辭中以「普世的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加以表彰。
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法譯本曾轟動法國文壇,法新社評為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的里程碑,現已譯成四十種文字,全世界廣為發行。他的劇作包括《車站》、《野人》、《彼岸》、《逃亡》、《生死界》、《夜遊神》、《山海經傳》、《八月雪》、《叩問死亡》和《高行健戲劇集》等十八種,已在歐、亞、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頻頻上演,也是進入當代世界劇壇的第一位華人劇作家。他的文學藝術思想論著《沒有主義》、《另一種美學》和《論創作》,都見解犀利,獨立不移。他的繪畫作品也獨具一格,將沉思、想像和詩意溶匯在水墨之中,呈現出超然幽深的內心世界,在歐亞和北美的許多美術館、藝術博覽會和畫廊舉辦了八十多次展覽,出版了三十三本畫冊。
不僅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法國榮譽騎士勳章、法國文藝復興金質獎章、義大利費羅尼亞文學獎、義大利米蘭藝術節特別致敬獎、美國終身成就學院金盤獎、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雄獅獎、盧森堡歐洲貢獻金獎;香港中文大學、法國普羅旺斯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臺灣的臺灣大學、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皆授予他榮譽博士。此外,2003年法國馬賽市為他舉辦了大型藝術創作活動「高行健年」,2008年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和香港中文大學為他舉辦了「高行健藝術節」,2011年德國埃爾朗根大學舉辦《高行健:自由、命運與預測》大型國際研討會。

生於1927年10月16日波羅的海沿岸但澤市(Danzing,現為波蘭境內格但斯克),但澤對葛拉斯一生的影響既深且鉅,不僅是他生長的地方,更是孕育其文學創作的原鄉。曾獲多種文學獎,包括畢希納獎、馮塔納獎、豪斯獎、蒙代羅獎等。
五○年代以長篇小說《鐵皮鼓》(又名《錫鼓》)一舉成名,該書與稍後出版的《貓與鼠》和《狗年月》被稱為「但澤三部曲」,再現二○年代中期到五○年代中期的德國歷史,並揭露希特勒法西斯時代的殘暴和腐敗的社會風尚,探索德意志民族為何會產生納粹法西斯的原因,被認為是德國戰後文學重要的里程碑。

1922 年生於葡萄牙,曾經操持多種不同行業已維生計,包括技工、技術設計人員與文學編輯,但是他從1979年起,即全力投入創作。他的作品包含了戲劇、詩作、短篇故事、非小說與虛構小說,他的小說已經被翻譯為二十餘種語言。
1988 年出版的《巴達薩與布莉穆妲》首度將他帶進英語出版世界的焦點,《費城詢問報》讚美該部小說「一部虛構而極富原創性的歷史小說,足以比美賈西亞‧馬奎斯顛峰時期作品」。薩拉馬戈並以《詩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一書獲英國《獨立報》「國外小說創作獎」。喬賽‧薩拉馬戈在1992 年獲選為當年的葡萄牙文作家,並於 1998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當今全球最知名的葡萄牙作家。

作品風格與傳統與川端康成等人的溫婉柔美不同,自創出一種曲折行進、氣勢洶洶的文體。大江嗜讀卡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響甚深,以存在主義為形式,呈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飼養》一書榮獲1958 年第三十九屆的芥川賞,確立他「學生作家」的文壇地位。
1963年大江的妻子生下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萬延元年的足球》便是以此為本,這本代表作為他拿下第三屆谷崎潤一郎大獎。大江的小說主題充滿爭議,他將自己歸類為「怪誕現實主義」,他擅長將最強烈的恐懼和下意識願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合常理的想像瞬間改變現實。其寫作範圍涉獵寬廣且具人本關懷的精神,無論是政治、核能危機、死亡與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論,皆呈現在他的創作中。

本名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樂仁鎮。1953年畢業於華府的郝華德大學英文系,兩年後取得康乃爾大學文學碩士。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擔任紐約市藍燈出版社編輯、資深編輯,1989年起榮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其他著作有《至藍之眼》(The Bluest Eye, 1970)、《蘇拉》(Sula, 1973)、《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黑寶貝》(Tar Baby, 1981)、《寵兒》(Beloved, 1987)、《爵士樂》(Jazz, 1992),以及《愛》(Love, 2003)等多部作品。摩里森為當代美國最重要的黑人作家,曾獲得多項榮譽,包括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立茲文學獎,並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生於1915年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雙親為猶太裔俄國移民,九歲時移居到蒙特婁。1924年全家移居芝加哥。1933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後畢業於西北大學。他曾任普林斯頓及紐約大學的客座講師、明尼蘇達大學的副教授。居住過巴黎,而且旅行的足跡遍及歐洲。索爾‧貝婁長期居住在芝加哥,現今住在新英格蘭。《像他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是他的第十三本小說,他也寫作了許多短篇小說及短篇故事。
他曾以《阿奇正傳》、《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獲得國家書卷獎。1975年時,他以小說《洪堡的禮物》獲得普立茲獎;1976年,他被蘇格蘭藝術協會選為第三位尼爾‧岡會員,同一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84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他榮譽勛章,1990年他因為對於美國文學的貢獻,而獲頒國家圖書基金會獎章。

1904年7月12日出生於智利一個工人家庭。低下的社會地位、貧困的童年生活、幼年喪母等事件造就了他沉默寡言、善於思考的性格以及對大自然和外部世界的關注與嚮往。
他是一位多產的詩人,發表的詩集有數十部之多,被譽為為詩人中的畢卡索。詩歌題材廣泛,藝術風格多樣,創作道路卻相當曲折。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丁美洲獲此殊榮的第三人。

1899年6月11日生於大阪,幼時父母相繼過逝,由祖父扶養成人。川端大學畢業後,擔任「文藝春秋」編輯委員,1926年他的成名著作《伊豆的舞孃》在「文藝春秋」連載。1949發表《千羽鶴》,因此作品獲得「藝術院獎」。1934年開始陸續發表《南方之火》、《淺草祭》、《雪國》等作品,1956年,他的作品《雪國》被譯為英文,在美國發行,《千羽鶴》被譯成德文,在德國出版。
1968年川端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在亞洲是第二人。

美國小說家。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沒落的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加拿大的英國皇家空軍,1925年後專事寫作,共寫了十九部長篇小說和七十多篇短篇小說。
福克納是「南方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約克納帕塔法為背景,站在道德、宗教的立場上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反映美國南方社會的歷史狀況。他的小說中有針對罪惡和變態心理的描寫,著名作品有《聲音與憤怒》、《熊》、《村子》、《出殯現形記》、《寓言》等,被歐美文學界譽為當代經典作家。1939年被選為國家藝術文學協會會員,195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贏得普立茲獎。他晚年常代表美國國務院去國外旅行,並曾在維吉尼亞大學任駐校作家。

他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金的俄羅斯作家,也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公認的語言大師。他在從事創作的六十七年中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其中不少作品已有了翻譯介紹。此外,蒲寧還擅長於遊記體裁的寫作,這一點恐怕鮮為人知。1901年發表詩集《落葉》,以祖國及其貧窮的村莊和遼闊的森林為題材,獲普希金獎。
蒲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1933年以《米佳的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