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安妮.艾諾 ( Annie Ernaux,1940年9月1日-)

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四○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獲得多項文學獎的肯定,其中《位置》一書,更在一九八四年奪得法國文學界最高三項榮譽之一的『賀那多獎』(Prix Renaudot);《一個女人》曾入選『洛杉磯時報好書獎』;並曾經有三本作品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最佳選書。

她的作品幾乎都是來自她自身的體驗,篇幅簡潔,卻充滿了文字的魅力。艾諾說:『切身生活經歷是我靈感的源泉,我把它們寫下來。』

安妮‧艾諾現居巴黎近郊,小說銷售超過百萬冊,並被收錄在法國的教科書中,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的經典!2022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她「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


◎獲獎理由: :“for the courage and clinical acuity with which she uncovers the roots, estrangements and collective restraints of personal memory”.
◎作者相關著作: 《位置》、《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沉淪》等。

熱門入選的作家群星

諾貝爾,文學,獎

瑪格麗特‧愛特伍

加拿大知名作家。她生於渥太華,是位多產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 她是布克獎與亞瑟•C•克拉克獎的得主,七次入圍加拿大總督獎並獲獎2次。愛特伍是現當代最受尊崇的小說家之一。雖以小說家著稱,她的許多詩作也是值得關注的。她從小喜讀神話故事和童話,後來她的許多詩作都從中獲得靈感。

諾貝爾,文學,獎

阿摩司‧奧茲(以色列)-艾默思‧奧茲 (Amos Oz)

本名艾默思.克勞斯納(Amos Klausner),1939年生於耶路撒冷(當時以色列尚未建國)。
艾默思出身書香之家,父母皆有大學學位,通曉多國語言,受歐洲文化薰陶甚深。
知名文學研究家約瑟夫.克勞斯納博士是他的伯公。家族友人亦多為文人學者,甚至不乏以色列重要作家、詩人與政治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他似乎註定要走上文學之路。

◎作者相關著作:我的米海爾My Michael》 《地下室的黑豹》 《愛與黑暗的故事
諾貝爾,文學,獎

恩古吉.瓦.提安哥 (Ngugi wa Thiong'o)

是肯亞小說家、劇作家、政論家,出身于東非肯亞的卡米里蘇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地理上屬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稱為“白色高地”的行政區域。恩古吉從小成長於動盪不安的年代。1952年,肯亞進入所謂“緊急狀態”,所有本地學校被迫關閉,只有英語學校正常教學,恩古吉於是從14歲開始學習英語。對早熟的恩古吉來說,童年的生活是一個分裂的世界,一邊是“基庫裕”、“非洲人”;一邊是“西方人”、“基督徒”,這種背景決定了提安哥早期作品充滿了“文化衝突”的題材,以及一種要求文化抵抗的意志與性格。

1962年恩古吉在“非洲英語作家研討會”上遇見了著名非洲作家索因卡和阿契貝,這次重要的會面使他決心走上“終生非洲作家”的道路,同年,恩古吉創作了劇本《黑色隱士》(The Black Hermit)。1964年恩古吉畢業于烏干達馬赫雷雷大學。1977年,他因抗議當局對英語的強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拘禁超過一年。獲釋後與家人過著流亡的生活,直到肯亞獨裁者阿拉普·莫伊下臺才終於得以安全回國。由於政治和健康的原因,最近十幾年,恩古吉和阿契貝一樣旅居美國,在美國的大學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

村上春樹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京都府,出生後不久即搬到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餘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諾貝爾,文學,獎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美國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1929年生。父親Alfred Kroeber是人類學家,母親Theodora Kroeber是心理學家暨作家,出身書香世家的她,從小便受到多元文化觀的洗禮。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另有短篇小說集、詩集、評論集、童書等多部著作;並編纂文選與從事翻譯,包括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世界奇幻獎、軌跡獎、星雲獎、雨果獎、小詹姆斯.提普翠獎、卡夫卡獎、普須卡獎……等,以及SFWA大師、洛杉磯時報Robert Kirsch終生成就獎等榮譽。

她的奇幻成長小說系列「地海六部曲」與「魔戒」、「納尼亞傳說」並列奇幻經典,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小說探討的議題,從自我成長與認同,到社會制度探討與性別問題,都鞭辟入裡,在優美恬澹的敘事風格中予人寬廣深沈的省思空間。西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將她列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她的書迷。

諾貝爾,文學,獎

阿多尼斯

原名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1930年出生於?利亞北部農村。他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哲學系,並在貝魯特聖約瑟大學獲文學博士。阿多尼斯迄今共創作了50多部著作,包括詩集、文學與文化評論、散文、譯著等。阿多尼斯不僅是當今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也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評論家認為,阿多尼斯對阿拉伯詩歌的影響,可以同龐德或艾略特對英語詩歌的影響相提並論。阿多尼斯對阿拉伯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也在阿拉伯文化界引發爭議,並產生廣泛影響。

阿多尼斯曾屢獲各種國際文學大獎,如匹茲堡國際詩歌論壇獎( 1971)、黎巴嫩國家詩歌獎( 1974)、布魯塞爾詩歌雙年展大獎( 1986)、法國讓.馬里奧外國文學獎(1991)、地中海獎(1994)、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學獎( 1994)、意大利Lerici - Pea獎(2000)、阿聯酋阿維斯文化基金獎( 2004)、挪威比昂松獎( 2007)、中國中坤國際詩歌獎(2009)、德國歌德文學獎(2011) 等。1997年,法國政府授予阿多尼斯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作者相關著作:時光的皺紋:阿多尼斯詩選
諾貝爾,文學,獎

菲利普.羅斯

1933年生於紐澤西州紐華克市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隔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教學,同時攻讀博士學位,後放棄研究而專事寫作。1959年以小說《再見,哥倫布》一舉成名(該書獲美國國家書卷獎)。960年任教於愛荷華大學作家班,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家,並曾在賓州大學指導過多年比較文學課程,1992年退休後仍筆耕不輟至今。羅斯的作品廣受讀者和批評家青睞,並獲獎無數,包括普立茲文學獎、福克納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家協會獎、國家書卷獎,法國梅第西外國小說獎、古根海姆獎、歐亨利小說獎和美國文學藝術獎,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羅斯的小說語言華美恣肆、敘述縱橫自如,而創作風格多變,主題選擇廣泛。其著名「祖克曼系列作品」,其中《美國牧歌》、《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和《人性污點》被稱為「美國三部曲」,正是羅斯的代表作,描述戰後美國從麥卡錫白色恐怖,歷經越戰到柯林頓性醜聞這段漫長過程的風俗誌和心靈史。

近來羅斯在美國和世界文壇愈加獨領風騷,連續多年成為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美國國家圖書館並於2005年正式將羅斯作品選編進「美國經典文庫」(The Library of America),是美國文學史上作家在世時最早被列為「正典」的當代作家。菲利普˙羅斯 Philip Roth\

羅斯出生於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研究,而專事寫作。他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羅斯1960年到愛荷華大學作家班任教,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家。他還在賓州大學指導過多年比較文學課程,他於1992年退休後繼續寫作。其作品深受讀者和批評家的青睞,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猶太人書籍委員會的達洛夫獎、古根海姆獎、歐亨利小說獎和美國文學藝術獎,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主要獲獎作品還有《遺產》(1991,國家書評家協會獎)、《夏洛克戰役》(1993,福克納獎)、《薩巴斯劇院》(1995,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牧歌》(1998年美國普立茲文學獎)、《人性污點》(2000年美國福克納獎、2002年法國梅第西外國文學獎、法國閱讀雜誌2002年度最佳好書第一名)、《垂死的動物》(2004年法國閱讀雜誌年度好書第十名)。

近來羅斯在美國文壇更是獨領風騷。。他小說已譯成多國語言,並在歐洲大受歡迎。羅斯已連續多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最具競爭力的候選者之一。

諾貝爾,文學,獎

伊斯梅爾‧卡達萊 (Ismail Kadare)

1936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南部山城吉諾卡斯特,先後在地拉那大學和高爾基世界文學學院學習深造。
阿爾巴尼亞當代著名詩人、小說家。
2005年獲布克國際獎。
其作品被譯成35種以上的文字,出版了637種以上不同版本。
2009年6月24日獲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2015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諾貝爾,文學,獎

閻連科

1958年出生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夏日落》、《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等10餘部;中、短篇小說集《年月日》、《黃金洞》、《耙耬天歌》、《朝著東南走》等15部,散文、言論集12部;另有《閻連科文集》17卷。

其中《夏日落》、《為人民服務》、《丁莊夢》和《四書》四部小說在中國遭禁。

《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未在中國大陸出版,是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

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

2014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2004年退出軍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

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Adam Zagajewski)

1945年6月21日,生於烏克蘭利沃夫,是波蘭的一位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
1982年曾移居巴黎,2002年返回波蘭,居住在克拉科夫。
他發表於《紐約客》雜誌的詩《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在九一一事件後聲名驟起。
現在他是芝加哥大學教員、社會思想委員會委員。

諾貝爾,文學,獎

約恩‧福瑟 (Jon Fosse)

有“新易卜生”之稱的約恩·福瑟Jon Fosse是挪威當代的國寶級作家,也是當代歐美劇壇最負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
其作品迄今已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囊括了幾乎所有最頂尖的國際藝術大獎。
在近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上,他也一直是賠率居高不下的熱門人選。
在易卜生獎評委會的授獎詞中這樣寫道:“他創造了一個自成一格的戲劇世界,他是一個宇宙、一片大陸,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亞洲、南美、東歐和世界其他區域。”
(資料來源 https://www.hkaci.org.hk/)

諾貝爾,文學,獎

彼得‧漢德克 (Peter Handke)

他既是詩人也是小說家,既是編劇也是電影導演。
作為德語世界的最重量級作家,漢克是所有戲劇史無法跳過的篇章。和其它的大師一樣,他的成名作雖然寫於1960年代卻依然能超越我們這個時代。
他的代表作包括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
漢克於1968年獲霍普特曼獎,1973年獲畢希納獎和奧比獎,2009年獲卡夫卡獎。
漢德克的《冒犯觀眾》、《自我控訴》和《大人與小孩》經台灣翻譯家由英文轉譯成中文集結出版。

◎作者相關著作:守門員的焦慮》、 《夢外之悲》、 看更多>
諾貝爾,文學,獎

喬伊斯.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

喬伊斯.卡洛.奧茲是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家,作品包括《大瀑布》(The Falls)、《金髮女郎》(Blonde) 及《我們是馬爾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她曾經六度提名「美國國家書評獎」(the National Book Award ),並以《他們》(Them)一書獲獎。她也是「人文學國家獎章」(the National Medal of Humanities) 得主、榮獲「國家書評協會」(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頒贈「伊凡.桑德羅夫終生成就獎」(Ivan Sandrof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也榮獲「PEN/默拉因德短篇小說獎」 (the PEN/Malamud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hort Fiction)。她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學系任教,住在紐澤西州。

◎作者相關著作:黑桃J》、 《以父愛為名》、 《狂野的夜!》、 看更多>
諾貝爾,文學,獎

納達斯‧彼得 (Nádas Péter)

生於布達佩斯,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作家。

1961-1963年間,彼得學習了新聞和攝影,1965-1969年在布達佩斯一家雜誌當記者。他還兼任劇作家和攝影家,從1969年起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在出版了幾部短篇小說後,197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家族故事的結尾》(The End of a Family Story)。198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回憶之書》(Book of Memories),彼得花了11年時間寫作這本書。本書的箴言來自約翰福音:“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在這本書中,納達斯將世界描述為一個人們連接彼此身體的關係系統。這本書讓納達斯一舉成名。

2005年,他出版了最新的小說——三卷本《平行的故事》(Parallel Stories),由《無聲地帶》(The Mute Realm)、《夜晚深處》(In the Depths of Night)、《自由的呼吸》(A Breath of Freedom)組成。這部小說以單獨的敘事講述了一個獨立的人群的故事。納達斯花了18年的時間完成這部小說。這部小說被描述為“由十九世紀高度現實主義與法國新小說的經驗主義結合而成”,“真正講的是彼此身體的行為、他們的吸引和欲望、他們共同的記憶”。故事情節圍繞著兩個家族的歷史展開:一個是裡帕-里爾,他是匈牙利人,另一個是多倫斯,德國人。兩條主線通過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不規則地連接到了一起。

納達斯•彼得的其它小說包括《攝影的趣事》(Lovely Tale of Photography)、《年鑒》(Yearbook)、《天上的愛和世俗的愛》(On Heavenly and Earthly Love)以及《與理查•施瓦茲對話錄》(A Dialogue with Richard Swartz)。死亡是納達斯作品的恒定主題,尤其是在《自己的死亡》(Own Death)一書中,他記述了一次自己在臨床中死裡逃生的經歷。

1993年,納達斯被選為塞切尼文藝學院院士。2006年,他被選為柏林藝術研究院院士,在德國享有崇高聲望。

納達斯•彼得曾榮獲匈牙利藝術獎(1989)、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1991)、萊比錫圖書獎(1995)、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1998)、弗蘭茨•卡夫卡文學獎(2003)等。

諾貝爾,文學,獎

北島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及榮譽。近年出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作者相關著作:給孩子的詩》 《在天涯:北島詩選》、 《波動》、 《古老的敵意》、 《城門開》、 《藍房子》、 《午夜之門》、 《午夜歌手:北島詩選1972-1994》、 看更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