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7.01.29

孩子再小,踏出的每一步學習都算數!

文/野人文化編輯部採訪
《2015360087736》作者莊琳君訪談

《2015360087736》作者莊琳君是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在德國她看見德國老師、父母都有一顆很強的心臟,能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去做各種嘗試,也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並從中確認自己的興趣,讓她有很大的震撼。


1.您在台灣及德國的幼兒園都教過書,請問您觀察到兩國幼兒園在教學內容上有些什麼差異?

莊琳君(以下稱莊):以我過去在台灣任教的經驗來說,臺灣雙語幼兒園對智識科目的比例偏重,一般來說,除了音樂和體能活動課,幼兒園的三年課程中都內容包括了學注音,基本的數理邏輯概念,英文字母,自然發音(Phonics),多數的幼兒園也需要學認字和寫字。而德國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則相對簡單彈性很多,除了部分幼兒園有家長額外自費的課程 (如瑜伽,陶土課和打擊樂器課...等等),德國幼兒園是沒有制式課表的,每天孩子都可以自行決定想進行什麼活動。


2.這些教學內容的差異,顯現的應該是台灣、德國幼兒園老師及家長對於幼兒教育價值觀的不同,請談看看究竟有那些不同?

莊:我認為兩國家長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於學前教育的期待,臺灣家長普遍認為提早學習智識科目孩子才不會將來在學習上落後他人,但是德國家長則認為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有其必要性,幼兒園學齡的孩子必須學會如何主導自己的學習活動,並且盡量在戶外玩耍探險,才能夠提升學習動機和自信心,這才是學前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標,因為唯有當孩子的心理夠強韌,才能面對未來所有未知的學習挑戰。


3.您書中提到德國幼兒園在孩子入學時,會與家長簽一份合作協定,請問這基於怎樣的想法呢?

莊:德國幼兒園在新生入園前,都會跟家長面談並簽訂一份合約,合約上會詳細列出幼兒園的各項規定。所有的規定都是以全體孩子的福祉為出發點,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這是為了避免因為少數家長的各別意願而影響到其他孩子的權益。對幼兒園來說,家長應該是理念相同的合作夥伴,而不是顧客,如果家長一再漠視幼兒園的規定,幼兒園會以違約為由,請家長辦理退學手續。德國幼兒園十分堅持園所的教育信念,不為了討好部分家長而失守該有的原則。


5.台灣各界對學校霸凌事件有很多的討論,學校、家長也很希望找到解決的方案,德國幼兒園也一定會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如何處理?父母反應又如何?

莊:當幼兒園的孩子起了爭執,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孩子有咬人,打人的肢體行為,德國老師和家長都會在第一時間制止,並拉著打人的小孩的手去輕摸另一個被攻擊的孩子說:「Ei -Ei machen」,意思就是輕輕地摸,藉此強調友善的肢體接觸方式,來幫助幼齡孩子導正錯誤的行為。另一方面,德國家長對孩子被咬被打的反應都很淡定,認為孩子在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之時,往往很容易用身體的本能反應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都把幼齡孩子之間的肢體衝突當作一個過渡階段,不太會有情緒化的反應。

三歲以上的孩子若遭到同儕的肢體或言語霸凌,通常德國老師和家長會選擇先退一步觀察,孩子間某種程度上的肢體推打德國人是不會馬上介入排解的,他們認為孩子必須自己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學習如何以言語和態度來與他人的不友善抗衡,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只知道找老師找爸媽,往後的霸凌頻率和強度反而很可能會升高。


6.在台灣讚美常常成為鼓勵孩子學習成長的工具,德國幼兒園老師並不太讚美孩子,為什麼?家長也是這樣嗎?

莊:德國老師當然會讚美孩子,但是他們認為過度且空洞的讚美,反而使讚美本身失去意義,因為讚美不是多就有效,必須用得明確和適當才能讓孩子明白被讚美的原因。基於這個理由,德國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分內應該做的事就不會特別讚美,比如說孩子午睡前,要自己脫掉鞋襪並收進鞋櫃裡收好,這時德國老師只會微笑說一聲謝謝,表示肯定,而不會特別讚美。

大多數的德國家長也是如此,並不太會在每一件小事上讚美孩子,但是當孩子有所突破,或是有值得讚美的行為,德國人則會清楚表達孩子行為被贊許的原因。


7.台灣父母希望在各方面「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但德國父母卻說「唯一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請談談德國父母如何協助孩子培養社交能力?

莊:德國父母盡量會避免給孩子過於封閉且單向的社交生活,所以即使兩歲前不上幼兒園,他們大部分也都會去參加 至少一週一次的遊戲小組(Play Group),每天更會帶孩子到公園去認識不同的孩子,這對兩歲以下獨生子女來說是很重要的練習,因為在家裡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而在公園或遊戲小組裡,他們則必須練習如何與其他孩子共處,共享遊樂設施和玩具,解決衝突。 孩子上了幼兒園一陣子後,德國家長則會開始旁敲側擊地問幼教老師,自家孩子平常最喜歡跟班上哪個小孩玩在一塊,找機會和對方的家長認識來安排 Play Date,下班後一起接小孩一起去上游泳課,或是一起去附近的公園玩一玩再回家,等到雙方熟識彼此的家庭背景,德國家長甚至會讓幼兒園的孩子單獨在對方家中做客甚至留宿 (Sleep Over),德國人認為不同的社交刺激能幫助孩子克服敏感或害羞的個性,培養孩子與人交流時的自信。


8.您在書中說德國孩子的每一步學習,都是為了「獨立」做準備!德國幼兒園從吃東西,到上課內容都讓孩子自己選擇,才2-3歲,這樣會不會太小?他們真的能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嗎?

莊:孩子再小,踏出的每一步學習都算數。德國人普遍相信讓孩子體驗了每個選擇帶來的結果好壞,才能幫助他們確切明白什麼樣的選擇最適合自己,並能有效檢視每個行為帶來的後果。反過來看,父母一再幫孩子做決定,孩子便從小缺乏自己做判斷的練習,就算父母的決定本身是好的,孩子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好。

至於孩子那麼小,能知道什麼是好的決定嗎?孩子練習做決定的過程中,當然難免會有決定錯誤的時候,以當下看來,做了壞決定孩子便承受了壞的結果,但若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偶爾犯的小錯誤反而是件好事,這樣孩子更能切實的從錯誤中累積經驗,增進自身的判斷能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