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05.28
接地氣的中國人生,從名叫「賣兒」開始
文/Linus(八旗文化編輯)

當我看到梅英東三番兩次在書中寫著,他不喜歡「梅英東」三個字、只因為太像女孩子家的姓名,「賣兒」這樣土生土養的小名反而投他所好時,我不免將他的偏執與作品氣質的接地氣連結在一起。
雖然他的確不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但是對於中國的認識,簡直就像他認識的那些北京胡同、四川小鎮的街坊鄰居般熟稔。他的「情報」換取來自天南地北的閒聊,從來沒有上館子或正襟危坐這樣正式;也因此,書中能出現大量的直白、不加修飾的受訪回應。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精彩的「中國三部曲」。這是梅英東自一九九五年以英語志工身分進入中國,長達二十年的中國歷練。別人與鴻儒談笑,他老兄最有採調價值的對象卻是白丁。
同樣地,梅英東總不吝嗇開誠布公自己的內心獨白,關於窩囊、猶豫、膽怯,還有正義感與赤子心。甚至,誰能想像你能在一本書寫主題為中國,但是總能在行文中看見作者愛情經歷的「社科書」呢?梅英東就敢寫,也願意寫,他那來自東北農村的法蘭西絲正是促成他長居中國、成為中國女婿的Keyman。
這幾年看了他的《消失的老北京》、《在滿洲》、《中國變奏曲》,彷彿也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站在中國裡面看中國,是梅英東與其他記者們的書寫區隔,進而產出質樸的人情觀察以及精準的發言。你說,看中國、寫中國,不但會說中國話、最後取了個中國老婆,生根於此般地接地氣,他的作品還能不透露著地道的街頭氣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