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07.23
不做作的安東尼.波登,更是廚房平權的推動者
文/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英哲

當然,如果你是波登十年以上的粉絲,一定會注意到,芮貝主廚出現在波登節目中的次數,不勝枚舉。或者,你想起那天新聞中說,發現他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的人,是一位與他一起主持CNN節目《波登闖異地》的法國廚師。沒錯,芮貝就是這位他在第一本書中,諷刺自己與那些明星主廚完全無關的對照組。
在2001年出版的《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開頭的這篇文章,也為波登對當時自己如何定位,很有自知之明。在一次訪談中,芮貝主廚說,他一看完書,打電話給波登盛讚這本書,之後二人就成為無話不說的知己。波登第一本書把當時的明星主廚都取笑了一輪,卻對芮貝主廚與他所主持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貝納當(Le Bernardin)只有好話。甚至說出,全紐約只有貝納當的魚可以保證每天新鮮,他敢拍胸脯保證。話說回來,波登在那之前,連去貝納當吃一餐飯都負擔不起。
再回去看波登2001年寫的前言,他點名拉卡斯(Emeril Lagasse)、索納(Andre Soltner)、費雷(Bobby Flay)等人,他認為都是高攀不起的明星人物。現在回頭來看,波登自己後來在文化圈的地位,可能甚至比他們幾位混得都還好,至少後來他也這麼認為。
因為自省而不斷進化的波登
波登之所以在美國文化圈聲譽不墜,他對事物的態度,不斷因為自省,還有因應不同思維而進化,讓他不僅僅是廚藝界的發言人代表……反正第一本書出版沒多久,他就離開餐廳廚房不再擔綱主廚工作,後來他也多次提到,很介意被稱為「知名主廚」,頂多可以稱他為「美食名人」。
出書之後,因為書的內容,他被認為是「壞小子型」的廚師典型代表,菸酒毒品髒話樣樣來,與美國西岸打造出來的美食名人表象大相逕庭,卻真實呈現大多數餐廳的廚房生態。
過去以男性為主的廚房生態,也因為波登的帥勁加持,讓男性賀爾蒙更加充斥。都已經是21世紀,廚房工作卻仍然有很強烈的男性優越。波登之後竟然開始扮演起,工作場域的性別平權與革命推廣人。2017-2018年各種職場性侵案的爆發,波登幾次在訪談與公開場合,不僅支持在餐廳廚房工作場域的性別平等聲張,更認同不該讓職場上的權勢凌駕於人身安全與用來性侵的藉口。他也大方承認,過去他在廚房對女性工作人員,可能也有超乎正常同事該有的規矩,甚至太多個人情緒的發洩。
正是他對於世界的轉變,與對文化的敏感,思考與作為也隨著他的自省改變,讓他的文字與電視節目,與眾不同。許多美食旅遊節目,拍攝與講稿都由製作單位安排,但波登主持的節目,從企劃製作到背景配音與劇本,大多都是他親自參與,所以才得以讓節目帶有這麼多文字的情感,當然還有他強烈的個人風格。
我們對波登的離世當然惋惜,但是能夠有一位真正因為文字能力與文化敏感度,40歲才被一線媒體如《紐約客》相中,因此出書,到之後進到電視螢光幕,從美食頻道,一路進軍到在CNN製作節目。
他40歲成名 而這一刻已經「完美」
波登跟芮貝的友誼,從波登根本負擔不起芮貝的餐廳,芮貝看他的書後想跟他交朋友,兩人一起做電視節目,到生命的最終,還是芮貝發布他的死訊。這樣的生涯規劃,與這樣的友誼經營,完全不是任何的計畫或設計可以達成的。也許也如波登自己在《安東尼.波登之名廚吃四方》中敘述什麼是「完美的一餐」的:
「完美」就像「快樂」一樣,它會出奇不意降臨,一旦被你發現──如同湯瑪斯.凱勒(Thomas Keller)所說──它就消失了。「完美」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東西,假如你是我這種個性的人,事後的回憶往往比當時更美好。
※圖說:
波登與芮貝扮演驚悚電影角色,超有感。(圖片摘自波登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