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08.27

從憤怒青年到飽學作家──開創韓國文學新局的金英夏

文/本書編輯
當翻譯書的編輯,通常很少有機會能和作者面對面,然而因緣際會下,今年首爾書展期間,我和同事有幸在書正式出版之前,先見到了金英夏。

會知道這位作者,是緣於某個譯者朋友的大力推薦。拜讀了其作品之後,甚為喜愛,之後看了韓國節目《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辭典》,更是深深折服其龐雜學識與迷人風采。

有趣的是,在看過49歲的金英夏於節目中侃侃而談的景象,然後親自與他本人面對面(透過翻譯)交談後,再回來看他28歲時出版的《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借用同事的話來說,感覺前者是乾爽有風的初夏,後者是濕冷的冬天。令人不禁好奇,他是如何從企管系畢業的憤怒青年,成為溫文爾雅的飽學中年知識分子的?

觀察一個作家從年輕到年長的作品是很有意思的,年屆50的金英夏,跟我們談起自己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作品,有某種事後的瞭然,他更清楚了自己當時寫作的心情與想藉作品反抗的東西。而當他2013年寫出《殺人者的記憶法》(漫遊者即將出版)時,已經可以大聲且自信的說:「這是我的小說,我應該寫,而且只有我能寫。」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是金英夏第一本長篇小說,1996年出版時可謂震驚了整個韓國文壇。書中聳動的議題、幻想式的情節與人物,以及對人類空虛靈魂與都市冷漠氛圍的描繪,迥異於此前書寫民族家國傷痛或是民主化運動的主題,主角也不再是從農村到首爾的知識分子,評論家都認為此作一出,等於讓整個韓國文學的書寫方向就此扭轉。

這本小說故事結構很簡單,主要敘述者是一名「自殺嚮導」,他專門挖出人內心潛藏的自毀衝動,誘導對方做出結束生命的決定,然後幫助對方自我了斷,接著他會將委託人的人生創作成故事,作為其墳前的獻祭。書中穿插的另外兩部分章節,就是他的兩名女性委託人走上自殺之路的故事。

奇妙的是,書中人物的孤獨、疏離,角色內心的荒涼與缺失,渴望和別人有所連結的希冀,害怕一成不變重複生活的心情,就算是時隔二十多年後讀起來,依舊沒有出現太多隔閡,這該說是現代人毫無進步,還是作家本人太過有洞見呢?

或許,有些文學作品是永不退流行的吧,不僅值得反覆閱讀,甚至經得起一代代讀者、甚至是國外的讀者的檢驗。有時候會想,臺灣讀者太晚認識金英夏,卻又是何其有幸,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好好認識這名作家。誠如作者自己所言,作品自有其生命,希望金英夏的作品,也能在臺灣逐漸扎根、成長茁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