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9.02.22

人生不是只有成就可以追尋──許嬰寧心理師

文/時報出版小時光線
「如果可以,真希望我早點認識自己。盲目追索成就、活在他人期待中這麼多年,直到成為心理師後,我才開始真的成為一個『人』。」

在別人眼中的許嬰寧,毫無疑問就是人生勝利組,尤其在求學階段,北一女、台大、赴美進修更可說是一帆風順,但是當她在美國哈佛大學唸完第二個碩士後,忽然驚覺自己失去可以努力的目標,陷入一陣恐慌之中,她問自己:「沒有下一步可以追求的人生,還能做什麼?」

一個總是在追求更高成就、更多肯定的人,就連在成為心理師之後,也不會因此停下,那反而是一段令人感覺失重的日子,她發覺自己對於外在成就的追求,已經壓倒了每一條理智線,似乎人生的價值只有建立在外在可見的條件之上,而忽略了內在的自我照顧。於是她挑戰極限,不僅是人生成就的挑戰,也擴展到體能的挑戰,她總告訴自己──當你很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會看你的能耐到哪裡,然後就依照你的能耐,用更多的挑戰來測試你,看你有多想完成這件事情。當你很想,真的很想,你就會看見自己前所未有的能耐,那就是全世界在幫你。

然而回過頭看,這樣的想法其實很虐心,會這樣想的人,等於把所有折磨和挫折都當成必經的挑戰之路,你除了得接受還必須克服,然後才能成為有成就的人。反之做不到的話,你就不可能成功。

成為心理師之後,在陪伴個案處理困境的時候,她時不時也會看見自己的影子,那些過於用力生活的個案、那些害怕被拋棄或遺忘的個案、那些無法忍受挫折和批評的個案、那些難以放下失望和包袱的個案,她鼓勵個案擁抱自己的失落感受並完整地接納,讓個案可以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接受自己。

人會過得辛苦,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而需要的太少。如果把想要和需要的分開,才能過得滿足而且自在。可是往往我們想要的都和別人有關,可能是別人的期待、別人的感受、別人的情緒、別人所不能給予的,被困住的我們,越發不滿,由外而內影響了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在諮商工作過程中,她看見許多渴望被愛、被了解的人,可是他們的外顯行為和內在感受卻經常是相反的,明明很想靠近,卻把對方推更遠,明明很害怕,卻做出很兇狠的樣子。這種直覺式的習慣模式讓人們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任由內心戲演了一遍又一遍,卻沒讓真正在意的人看懂,自己也無法從困頓中脫離出來。

我們並不全能,我們要能與自己所不及的部分共存。

成為心理師之後,她自覺最有意義的就是將專業和個案的期待融合,給個案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卻不是過度包裝的承諾。練習不過度包裝自己、不過度期待全能的角色、不把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不對失望那麼苛刻,才能讓人做回自己。

每一位來到諮商室的個案都是勇敢的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深淺不一的傷疤和生命的韌性,當他們真心渴望更靠近所愛的人時,他們也更貼近了自己。即使發現自己對過去不滿也無法改變,但他們開始練習接納自己,和自己好好對話,聽聽自己的聲音,別急著要自己忘記過去、別害怕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更別逃避自己內心不斷冒出的抗拒,拜託,誰沒有內心戲?

別壓抑,也別騙自己。人最不需要騙的人就是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