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0.04.13

回歸最初的信仰與深情——《尋琴者》郭強生

文/董柏廷(文字工作者)
與郭強生老師的緣份始於尚在報社副刊工作時期。初入社會的毛頭小子,對前輩自有幾分景仰之情,但彼此僅止是在工作時遞茶送水的點頭問候。

因為新書出版,再有機會晤談。約訪那日,我提早半個小時抵達,採訪現場的咖啡館,閑靜少客。在他抵達之前,我趕忙複習事先準備好的訪問題綱,以及,回顧他的書寫歷史。一時沈浸,未察郭強生已悄然來到我座位近旁,驀然一聲字正腔圓,不冷不熾,不拔尖也不低抑的招呼,親切溫軟地傳過來。他彷彿也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樂器,緊弛有度拿捏發聲器官,用聲音為耳朵鋪織一襲絲被,輕巧承托。

郭強生確實有一副好嗓子,偶然在新書座談聽過他唱歌,共鳴與發聲都有練家子氣口。他同時是多年的文學獎典禮主持人,也曾是文學節目廣播主持人,得體與自持的氣質,更不待言。他對外表的自我要求也維持某種標準。妥帖的髮式,洗白的襯衫,儘管將下擺拉出,外罩的夾克,一絲不苟將他書生的氣質襯托得既穩重又不過度老成。文如其人,即便心情輕鬆,對細節依然講究,有著藝術家與文化人的標準與堅執,同樣滲透進他作品的語言與風格之中。

他年輕時負笈美國,因為社會氛圍、感情問題,與自我之間拉扯造成內在混亂,中斷十三年的小說創作,在《夜行之子》之後再度回歸,以四、五年時間陸續交出《惑鄉之人》、《斷代》。他擅長融入東西方流行元素,身為美國紐約大學的戲劇博士,小說場景不僅經常在台灣與美國之間切換,帶有時代景深,結構呈現也常閃現舞台劇感,人物各個性格鮮明,肢體語言激昂舞動,即便哀嘆也經常是轟轟然迎面。

直到新作《尋琴者》有著繁華盡落的靜定。小說敘述者為中年成為調音師,本為音樂天才的他,因青春期的一段情感斲傷而中止琴藝。自此,歷經十幾年,裹著傷痕前行,即便肉體衰朽,調音師的靈魂卻一直被這段情傷往事卡滯在某個時空之中。而如何整頓並釋放過往的暗疤,也就成為故事一大命題。

郭強生用文字建造一座舞台,台上靜置一架史坦威鋼琴,古典樂成為故事的精魂魅影,是自始至終不消失的象徵,人物出場不再像是伸展台上模特兒的姿態繚亂,褪去爭妍華麗,改以穩重黑灰白為主色,氣氛與光影反璞歸真,更能細膩凸顯人物的性格與內在的心事。一切敘述宛然雪落,層層堆疊。

許是歲月造就,讓年輕時因為老靈魂與同世代格格不入帶來的挫傷,找到適當的姿態與腔調釋放。他凝練、他簡約、無關乎同性或異性,將對世間情感的理解與洞悉,用最經濟的構句,帶出熟成的心境,且精準且深刻。每一行文字之間的空白,也藏了許多話,就像樂中的休止符一般,讓換氣的空白格亦充滿表情。郭強生終能誠實面對自我,並回歸到原初的信仰與深情——便是小說,便是文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