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2.05.14
你不知道的美麗裝幀設計故事
文/編輯部

所以,小編這次想推薦大家來看看幾本有關「裝幀」設計的書,看看一本書的製成,如何從文字到封面,讓每本書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標記,讓書中的故事都有一則鮮明形象。
近年來,台灣有不少書籍封面出自黃子欽之手。從1996年至今他陸續以保麗膠為封存素材,藉著舊物書刊與老照片,凝固過往人們記憶,從而創造出療癒的空間,賦予全新的意義。最初這些對話產生在立體空間,繼而延伸到平面,書籍裝幀設計也成為他對話的演練場。五月他出版《2019640086600》(啟動)一書,即精選他近三年來的68件書籍設計,圖文並陳,從撰寫到裝幀,分享他設計每本書的發想和作法。
書裡面介紹的許多本書籍封面,小編都很喜歡,覺得非常有創意。像是《我是許涼涼》一書,大紅底色配上小護士軟膏,簡單的設計,卻著實讓人印象深刻。原來,在書封裝幀上,黃子欽覺得可以有點「療傷感」,大過於「表現性」。於是他用了軟膏的概念,一方面可療傷,一方面又似有若無的傳達了某種對愛情的無力感,甚至某種難以言喻的溫度和氣味……印刻責編丁丁為它下了一個有趣的定義「愛情的空想軟膏」,小編覺得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日本被喻為「裝幀設計師」的鈴木成一,至今的代表作品超過八千本,1994年更榮獲講談社出版文化賞書籍設計大賞。在五月出版的新書《2014770082355》(光乍現)即集結他最具代表性的120件作品,詳細說明每一本書的設計概念、用紙的選擇,以及印刷加工的技術方法。作品中許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名著,像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由讀後感發想設計,與「記憶」有所連結)、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結合藝術作品的創意設計,透過冷冰冰的商業大樓照片,訴求人情冷暖的商場百態)……在好看的文字故事之外,讓小編更進一步窺見了裝幀藝術的美好。
此外,意猶未盡的讀者,《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蝴蝶限量書盒精裝版)》(聯經)也是不容錯過的選擇,收錄台灣自1940到1990年跨越半世紀的書封作品,可說彌足珍貴。下次當你步入書店時,記得多瞧瞧架上每一本書獨特的封面一眼吧,因為它們每本都有著你不知道的美麗裝幀設計故事喔!
*文中圖片由啟動文化提供,出自《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