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4.12.01
文字顯影與跨界冒險
文/帖千函(印刻出版社編輯)
第一次見到陳綺貞是在添翼工作室的會議室裡,素顏的她綁著馬尾,身穿輕簡的白色上衣牛仔褲,就像是陳芳明印象中她走進教室聽課的樣子,素樸低調,客氣點頭微笑之後,她專注聆聽各種觀察、看法或想像,對於成書的可能,流露出好奇又坦然的淡定,可能是才讀過了她的文字,更可能是因為大學時就在同學宿舍裡中了「旅行的意義」的毒,當陳綺貞就在眼前仔細翻閱每一本我們帶去的書時,心底湧現的是熟悉的安心感,好似已經認識了很久,那些在歌曲或散文中透露出的氣息,都是如此真實,而桌上成疊列印在A4紙上的文稿,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於將被凝聚成具體的形貌,如她所言,時間讓記憶慢慢顯影的歷程。
「當人開始有了一個夢想,試圖要與現實做出一個決裂,也是驅動自己跨界的開始。」從動態的音樂到靜態的文學,從高度能量迸發、震懾人心舞台,回歸生活的日復一日,安安靜靜窩在桌邊,成為一個寫字的人,其實對一直以來就懷抱文學夢,始終享受讀寫樂趣,還舉辦過攝影展的陳綺貞並無衝突。跨界,或許不在於藝術形式的轉換,而是延伸另一種探問世界的途徑,散文文體所承載的情感,內心思索的切面,其間的猶疑、恐懼與眷戀,都是新的張望角度,文字需要誠實的理解,而她並不避諱日常的繁瑣,甚而喜愛觀察身處時空的細節,記錄周遭熟悉卻也慣於被忽略的聲音,且不吝於分享她的收藏,包括造型特殊的骨董級傳統相機、珍愛的書與CD、從埃及帶回來的紀念拓片、親手沖洗的照片、底片膠捲、留有鉛筆屑的削鉛筆機,以及常用的紙筆文具等,從物的展示看見太多故事的想像,有些伏藏在文字裡,有些沒有,尤其幾張洗壞了依舊悉心保存的相紙,反映出她對「過程」的無比珍惜。
老實說,當我們小心翼翼地從紙袋裡拿出這一件件小物時,心裡是充滿感動的,這些是她的日常,是每個此時此刻的痕跡,共鳴突然變成了一種可觸摸的溝通,這個概念後來衍生出「限量盒裝珍藏組」,同時也是一份心意的還原,以物件作為媒介,組構「音樂、寫作、攝影、旅行」的生活樣貌,呼應《不在他方》的散文主題,創作出十樣專屬典藏品,由陳綺貞和美術設計師蔡南昇聯手打造,如書封的主視覺即是水光與顯影,深邃的水影裡有迷霧、礁岩與星光,象徵「日常加上一些不尋常」記憶封存的影像,剝開外衣則見陳綺貞正按下快門,自拍,也與每一個閱讀的你對視。
任何嘗試都是冒險,從書的編排到商品的開拓,我們也經歷了一次全新的跨界,尤其單價最高的紙可拍數位相機,從探詢、接洽到正式合作,足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3C商品所需的驚人成本讓我們總是走在氣餒、掙扎的邊口,企畫同仁的行事曆上密密麻麻的字跡,塗了又改的記號,反覆的試探與商量,一通電話結束另一通電話又響,桌上堆疊不知已經第幾次試做的帆布包、示意的書盒、各式紙材和樣品,無數次的修改,只為了完美的圓滿,如今想來,好似參與了一場如夢似幻般的舞台排練。有趣的是,我們直到與各家廠商敲定細節,才說出陳綺貞的名字,沒想到竟也體會到駱以軍所說,那種人與人之間,從緊張緩解成柔和的時光,「我是她的歌迷啊!哇~」好幾次,我們遇見這樣的反應,於是,這種冥冥之中緣分促成的「偶然與巧合」,幾乎可以理解成無所不在的歌迷,與陳綺貞一同跨界冒險的故事。
「當人開始有了一個夢想,試圖要與現實做出一個決裂,也是驅動自己跨界的開始。」從動態的音樂到靜態的文學,從高度能量迸發、震懾人心舞台,回歸生活的日復一日,安安靜靜窩在桌邊,成為一個寫字的人,其實對一直以來就懷抱文學夢,始終享受讀寫樂趣,還舉辦過攝影展的陳綺貞並無衝突。跨界,或許不在於藝術形式的轉換,而是延伸另一種探問世界的途徑,散文文體所承載的情感,內心思索的切面,其間的猶疑、恐懼與眷戀,都是新的張望角度,文字需要誠實的理解,而她並不避諱日常的繁瑣,甚而喜愛觀察身處時空的細節,記錄周遭熟悉卻也慣於被忽略的聲音,且不吝於分享她的收藏,包括造型特殊的骨董級傳統相機、珍愛的書與CD、從埃及帶回來的紀念拓片、親手沖洗的照片、底片膠捲、留有鉛筆屑的削鉛筆機,以及常用的紙筆文具等,從物的展示看見太多故事的想像,有些伏藏在文字裡,有些沒有,尤其幾張洗壞了依舊悉心保存的相紙,反映出她對「過程」的無比珍惜。
老實說,當我們小心翼翼地從紙袋裡拿出這一件件小物時,心裡是充滿感動的,這些是她的日常,是每個此時此刻的痕跡,共鳴突然變成了一種可觸摸的溝通,這個概念後來衍生出「限量盒裝珍藏組」,同時也是一份心意的還原,以物件作為媒介,組構「音樂、寫作、攝影、旅行」的生活樣貌,呼應《不在他方》的散文主題,創作出十樣專屬典藏品,由陳綺貞和美術設計師蔡南昇聯手打造,如書封的主視覺即是水光與顯影,深邃的水影裡有迷霧、礁岩與星光,象徵「日常加上一些不尋常」記憶封存的影像,剝開外衣則見陳綺貞正按下快門,自拍,也與每一個閱讀的你對視。
任何嘗試都是冒險,從書的編排到商品的開拓,我們也經歷了一次全新的跨界,尤其單價最高的紙可拍數位相機,從探詢、接洽到正式合作,足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3C商品所需的驚人成本讓我們總是走在氣餒、掙扎的邊口,企畫同仁的行事曆上密密麻麻的字跡,塗了又改的記號,反覆的試探與商量,一通電話結束另一通電話又響,桌上堆疊不知已經第幾次試做的帆布包、示意的書盒、各式紙材和樣品,無數次的修改,只為了完美的圓滿,如今想來,好似參與了一場如夢似幻般的舞台排練。有趣的是,我們直到與各家廠商敲定細節,才說出陳綺貞的名字,沒想到竟也體會到駱以軍所說,那種人與人之間,從緊張緩解成柔和的時光,「我是她的歌迷啊!哇~」好幾次,我們遇見這樣的反應,於是,這種冥冥之中緣分促成的「偶然與巧合」,幾乎可以理解成無所不在的歌迷,與陳綺貞一同跨界冒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