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6.22
為心中的丹麥女孩而寫
文/巫維珍(麥田出版社副總編輯)
自以為不是「性別盲」的我,當初一看到《丹麥女孩》的主題就很投入:作者偶然發現淹沒在史料的全球第一起變性手術新聞:一對丹麥藝術家夫妻,當妻子請求丈夫著上女裝後,他們走進了生命的另一階段。然而,夫妻兩人的心情、「他」的感受都湮滅在歷史了。當丈夫決定變性為女人,昭告天下的方式是在報上刊登了「他」的訃聞。這是唯一能留下記憶的方式。但是,還有更多細節值得我們理解。
「莉莉」是妻子葛蕾塔從丈夫埃恩納那裡「召喚」出來的,起初,她並不主動出現,隨著時間流逝,葛蕾塔也漸漸發覺了「莉莉」無所不在的痕跡:她的香水味、她主動出門約會的次數多了……實際成為他們夫妻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該如何與「莉莉」共存?葛蕾塔縱然感受到事情的發展超出自己的想像,但她決定配合「丈夫」的改變。最奇妙的是,葛蕾塔因開始為「莉莉」畫像,職業生涯有了重大的轉變,她聲名大噪,成為歐陸與美國期待的畫壇新秀。讓人動容的是,當「他」決定進行變性手術的第二階段時,他只期待妻子的陪伴。
「台灣TG蝶園」高自華寄來閱讀本書的感想〈跨越性別的跨性情感欲望〉時,她說會挑戰我對性別的想像,我心想:還有比「變性」更令人驚訝的事嗎?高自華在文中提及:「莉莉」最終選擇了要與男人共度一生,但是,變性手術卻讓她的身體更加衰弱,在現實裡甚至是因此而死。為什麼挑戰性別結構的人最終又因性別框架而死?彷彿,「男變女」者一定會選擇符合心理性別的「女性器官」,以及「異性」作為終生伴侶(反之亦然),這似乎是世俗認定的「男-女」的異性戀架構。高自華一文提醒了,「男女器官」是人為的標籤,如果世界日趨進步,「男-女」的單一對應框架終究要走向消解的一天。這篇文章很具反思力,與作者訪談一起收錄於本書。
「莉莉」的勇敢令人敬重,妻子葛蕾塔的選擇也考驗了她自己的人生,一對男女夫妻成為了女女朋友,她們還是人生旅途的伙伴嗎?一般人大概會想,「她們」的事與我何干?這便是我近來意識到的:性別議題書籍該如何勾起讀者的閱讀動機?不曾因性別而受歧視的人,大概永遠不感覺理解此類知識的必要吧。然而,如果我們可能在日常輕巧的話語、媒體偶然的大標題中感到不舒服,就代表每個人可能會因為年齡、職業、居住地區、國族……受到輕蔑,我們都得為心中的「丹麥女孩」而選擇向生命喊話,那麼,人人就更不可能自外於人權與公平的追求。
「莉莉」是妻子葛蕾塔從丈夫埃恩納那裡「召喚」出來的,起初,她並不主動出現,隨著時間流逝,葛蕾塔也漸漸發覺了「莉莉」無所不在的痕跡:她的香水味、她主動出門約會的次數多了……實際成為他們夫妻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該如何與「莉莉」共存?葛蕾塔縱然感受到事情的發展超出自己的想像,但她決定配合「丈夫」的改變。最奇妙的是,葛蕾塔因開始為「莉莉」畫像,職業生涯有了重大的轉變,她聲名大噪,成為歐陸與美國期待的畫壇新秀。讓人動容的是,當「他」決定進行變性手術的第二階段時,他只期待妻子的陪伴。
「台灣TG蝶園」高自華寄來閱讀本書的感想〈跨越性別的跨性情感欲望〉時,她說會挑戰我對性別的想像,我心想:還有比「變性」更令人驚訝的事嗎?高自華在文中提及:「莉莉」最終選擇了要與男人共度一生,但是,變性手術卻讓她的身體更加衰弱,在現實裡甚至是因此而死。為什麼挑戰性別結構的人最終又因性別框架而死?彷彿,「男變女」者一定會選擇符合心理性別的「女性器官」,以及「異性」作為終生伴侶(反之亦然),這似乎是世俗認定的「男-女」的異性戀架構。高自華一文提醒了,「男女器官」是人為的標籤,如果世界日趨進步,「男-女」的單一對應框架終究要走向消解的一天。這篇文章很具反思力,與作者訪談一起收錄於本書。
「莉莉」的勇敢令人敬重,妻子葛蕾塔的選擇也考驗了她自己的人生,一對男女夫妻成為了女女朋友,她們還是人生旅途的伙伴嗎?一般人大概會想,「她們」的事與我何干?這便是我近來意識到的:性別議題書籍該如何勾起讀者的閱讀動機?不曾因性別而受歧視的人,大概永遠不感覺理解此類知識的必要吧。然而,如果我們可能在日常輕巧的話語、媒體偶然的大標題中感到不舒服,就代表每個人可能會因為年齡、職業、居住地區、國族……受到輕蔑,我們都得為心中的「丹麥女孩」而選擇向生命喊話,那麼,人人就更不可能自外於人權與公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