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7.05.29
臺南大內文學一哥:楊富閔
文/九歌 蔡佩錦

他是在宮廟長大的孩子,自小浸濡在神靈的世界中。能騎著摩拖車,循著大內鄉西拉雅族的信仰,探看「太上龍頭宗義廟」的阿立祖,順道神遊西拉雅先族歷史腳跡;家裡拜的是媽祖婆,祖上三代都跳宋江陣,從曾祖父、大伯公,一路傳到小叔、姑姑,父親則是年少頭旗手,中年轉戰業餘教練,楊富閔不跳宋江陣,卻極愛宋江陣裡蘊藏的文化意涵。當這些傳統藝俗信仰逐漸被鋼筋水泥、現代娛樂蠶食鯨吞,他奮力提筆,家族歷史、民間習俗、成長趣事……集成兩冊的《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散文集,文學萬能,可上通鬼神,下牽祖靈,兼記文化采風,還可以看見富閔小子如何從鄉下多話的野孩子,飛跳成臺大博士高材生。
第一本著作短篇小說集《花甲男孩》,是他進軍文壇成名之作,九篇小說寫出了臺南鄉下百姓的悲喜劇,語言活潑生動,國臺語夾雜,腔調獨特,以土俗情事寫「家/家庭/家族/家鄉」這個核心主題,驚豔文壇,衍然為新鄉土文學的代表作。白先勇在序裡,特別稱讚文字「參雜了大量臺語的白話文,其間又點綴了e世代的流行密碼,因此這是作者刻意創造的一種十分個人化的文體:一種國臺語雙聲、承載了民俗傳統與現代流行的混合體。……雖然臺味很濃,因為楊富閔在小說中方言的運用得當,順其自然,並非刻意炫耀,因而不失其流暢的可讀性。」
二○一六年是特別的一年,改編《花甲男孩》的「植劇場」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開拍了。楊富閔在劇本籌畫階段即積極參與討論,與編劇團隊將書中九篇小說精要分別抽出,提煉出新的「花甲男孩」,既有原著特色,也有劇組的創新。
編劇團隊讓最後一篇小說的花甲成為電視劇的靈魂人物,建起一座三合院,以巧妙的方式將小說的人物收在鄭家大家族中,其他小說人物不延續名字,但可找到似曾相似的身影,如〈暝哪會這呢長〉強悍的大內一姊阿嬤,與離家出走的姊姊,〈繁星五號〉的蘇典勝則化身為花甲的四叔鄭光昇……楊富閔特別提醒讀者,電視劇裡的許多人物,僅是小說的縮影,不必刻意比對。
針對此次的劇本改編,他認為「從小說到電視,其重要性在於跨界的對話,不同說故事的方式,如何針對共同的ip,製作出更為精采的閱聽,與更為深刻的反思,我覺得是改編與跨界的精神所在。」至於劇名中的「轉大人」三字,則具有複雜的寓意,「不僅是小說故事與電視故事的內容對話,也有小說技術與電視技術之間的形式啟發,從而帶給我們更多的討論層次與思考空間。」
「花甲男孩轉大人」將於五月二十六日播出,出版社特別推出《花甲男孩》增訂新版,楊富閔趁此機會,重新修訂內容,親自邀請白先勇寫序。從文學繼而電視劇改編,楊富閔都做足功課,絞盡腦汁,盡力做到最好,連白先勇、王小棣與瞿友寧、李青蓉導演都對他讚許有佳,「深刻的喜感」是他對作品的追求,不禁更讓人期待未來的楊富閔,用文學帶領讀者與他一同騎著歐兜麥,走遍鄉間,一起遊歷臺灣民間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