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7.10.09
痛苦與愛並存,祝福與死亡共生──關於蔡嘉佳的廢文日常
文/時報出版企劃Sabrina

「生命是不安的,起起伏伏的波浪一樣,攢緊這樣的不安,努力活下去。」
提到「憂鬱症」,我們的聯想是什麼呢?是蓬頭垢面、精神失常、是虛弱,是蒼白無力,象徵著「需要倚靠他人」,以及無法自理生活。在二十一歲時確診罹患精神官能性憂鬱症的蔡嘉佳,卻完全不符合這些形容詞,她熱愛穿搭、動靜皆宜,可以在網路上開直播與人聊天,偶爾寫文章、詩句、生活趣事與網友們分享,很難想像她曾經自殺未遂;也正因她外觀舉止的「正常」,不如大眾對一般患者的印象,因此不少人質疑她拿疾病作文章。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病患」看起來「正常」?「正常」的定義又是什麼?似乎,我們忘了病患也有快樂的權利。人類生而複雜,有光明必然有黑暗;有些人可以悠然度日,也當然有一群人會對社會適應不良。而憂鬱症像是一波波抓不到周期的大浪,時而被它席捲吞噬,時而人畜無害。
「我覺得人生其實根本就是一灘爛水,為什麼一定要從高處摔到低處,再爬起來?會不會大家之後對於憂鬱症就想著,你生病了,你努力克服疾病,你好棒?」
好像人遭遇挫折一定要奮發向前,於是我們把成功與勵志故事當成百憂解在餵養自己,實際上有些事情,真的沒有答案,生活也未必真的能找到意義,當然也有些病,未必治了就會好。選擇面對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你仍保有放棄的權利。
「我留著這本書在這個世界上,希望他起碼能夠起到哪怕一點點作用,……只要讓這個社會多一點同理,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個人或一種人存在,或哪怕給某些人一點點前進的光也好,這樣就夠了。」蔡嘉佳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誠實地用文字詳盡記下,大多是生活的隨筆或創作。「瑣碎的程度像廢文一樣,但是其實我覺得,廢文才是最真的、最真心想讓人明白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