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哲青—在黑暗中相遇

選擇分類

1001~1003_旅遊展

焦點議題

 

選書推薦

出版情報

會不會有一天,沒有老師來教我們的孩子?

10/01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一書上市三天,旋即再版;而隨著教師節到來,熱銷狀況不斷攀升。這本由梁芳瑜所書寫的書,有什麼獨特或不凡的吸引力? 首先,這本書極其難得地談到了教師們心中普遍的痛楚(很謝謝芳瑜的勇敢與動人的文字);那些在教師們心中積累已久,但可能不容易訴說,又或是另一種讓人打從心底覺得不忍與不捨的,是有些教師覺得那些痛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堅強、不夠拚命,所以他們反而回過頭來更戮力要求自己。 這可能與老師普遍的人格特質有關。老師多數自小功課優異、自律、自我要求高,還帶點理想性,所以當遇上困難時,他們總是要求、砥礪與鞭策自己。他們心裡想的是:「如果我再多付出一些、如果我再多努力一些,是不是孩子就會更好、也更有機會改變?」 這是老師們非常令人感動的地方,也同時是教職這一份工作,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很獨特且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老師們做的是「影響生命」、「影響孩子一生」。 只是當教育制度或學校的環境不夠友善,那就彷彿是無數堆疊的巨石壓在老師身上了。而芳瑜的這本書,就像是有雙溫柔又堅毅的手,輕輕、緩緩地幫忙卸下老師身上的巨石,讓老師們知曉自己並不孤單;讓老師們知曉在當老師的這條路上,自己從來也不是一個人;更讓老師們知曉,老師的付出與努力已經夠多夠多了,該反思與改變的是制度。 當痛楚被傾聽、被理解,心裡積累許久的委屈有了出口,情緒就能開始釋放;也因此,有許多老師提到自己看這本書時哭了。其實哭了真的很好,哭了之後,就會有力氣持續往前走。就像這本書也書寫了極為溫暖且實用的諸多建議,分別給仍然擔任老師,或想告別教職的老師。 除了訴說第一線教師面臨的困境,例如過勞、家長對老師的濫訴、薪資脫節、管教權限縮,以及教師之間彷若一座座孤島等,這本書也非常推薦給家長或關心教育的讀者。 一如這篇文章的標題,「會不會有一天,沒有老師來教我們的孩子?」請別覺得太杞人憂天或危言聳聽。這一兩年,每到寒暑假過後的開學前,新聞總會有「行政大逃亡」、「教師荒」等斗大標題,而今年更嚴重了,甚至有學校在一招、二招……二十招之後,依然找不到老師來上課。 或許,我們從來都沒想過,比起「少子化」,我們竟然更早迎來了「少師化」;而當學校沒有足夠的老師,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孩子可能就必須承受不是那麼穩定的師資,或是孩子會驚訝發現怎麼歷史老師在下一堂課,搖身一變成為家政老師,甚至因為老師的負擔更多、更沉重,而無法更專心與完整地陪伴孩子們成長,這最後,損失的會是誰呢?終究是每一個孩子啊。

看見藍鯨,啟程追尋自由的少女,然而她真能擺脫命定的枷鎖嗎?

09/30 我們第一次聽到《鯨》這本小說,是從長期合作的譯者胡椒筒口中。他帶著「非推不可」的語氣,說這是一部必須被看見的作品。當時我們還半信半疑,甚至他自己也笑說,一開始不懂為什麼陳思宏如此推崇《鯨》。直到讀過陳思宏的小說後,他才恍然大悟:這種混雜鄉土氛圍與魔幻寫實,又能深刻凝視人性的小說,確實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也因為這份強烈推薦,我們毫不猶豫地拿下了版權。 作者千明官的經歷,為作品增添獨特性。他原是電影導演,因受不了資本與體制的制約才轉向文學創作。《鯨》正是他跨足文壇的第一部長篇。或許正因如此,讀這本書時總覺得畫面感鮮明,像是一部部小短片連綴而成,節奏有如說書人吟唱,讀來新鮮而迷人,也因此能一路入圍國際布克獎決選。 故事分為三大章、四十六個小篇章,交織出金福與春姬母女的命運。金福美麗聰慧,渴望自由,她靠自己的魅力與腦袋創業,甚至建起一座以鯨魚為形狀的大劇院。鯨魚於她而言,是初見大海時的震撼,也是象徵自由與生命力的夢想。與之相對,女兒春姬則因大火而背負縱火嫌疑,孤獨入獄多年。母親的張揚與女兒的沉默,彷彿是本我與超我的對照,把慾望、孤寂與時代的掙扎推到極致。 書名《鯨》正來自金福初見海時遇見的藍鯨。那尾鯨魚成為她一生追尋的自由意象,貫穿整部小說,也成為讀者難以忘懷的象徵。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美學,更是作品精神的核心。 對我們編輯團隊而言,《鯨》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原著篇幅龐大,翻譯難度高,但譯者與編輯在每一次討論中都充滿驚嘆。那種既折磨又幸福的感受,也讓我們更確信這本書值得被帶給更多讀者。 《鯨》不僅是一部小說,它更像是一場時代的寓言:母女命運的對照、對鄉土與人性的凝視,以及影像般鮮明的文字魅力。或許正因如此,國際布克獎評審才會讚嘆它「達到了小說的最高境界」。 出版《鯨》,對我們不只是一次編輯工作,而是一場「尋鯨之旅」:從胡椒筒的引介,到翻譯與製作的挑戰,再到書頁成形,每一步都凝聚了我們與讀者的連結。希望當你翻開這本書時,也能感受到那尾巨鯨帶來的震撼與自由。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09/24 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件的紀錄,而是一段誠懇的自我揭露。竜樹諒以自身視角,娓娓道來童年時代的家庭背景、成為少女漫畫家的追夢之路,以及如何在印度、志工活動與靈性追尋中,解決夢境與現實交錯帶來的困惑。 書中還額外收錄了未公開的夢日記、「海嘯之夢」與「我的葬禮」的深度解析,以及竜樹諒眼中所見的「創世主」所在之地,並且闢謠廣為流傳的「5的倍數」、「應驗多達15個預言」之說。這些內容讓讀者得以明白預言背後真正的意涵之餘,也能看見一個更完整的竜樹諒。竜樹諒始終堅信,夢境是人生留給我們的提醒與線索;夢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預言」,而是讓我們更真實地活在此刻── 在這個資訊混亂、真假難辨的時代,這本書就如同一劑安定劑,提醒我們應專注於眼前的人事物,唯有如此才能真的感受、體悟這世界的萬般存有,並開始深刻思考「如何面對自身的存在」、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期望各位在紛擾的2025年尾聲,一同細細品讀。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09/23 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有人被點名回答卻答錯了,老師從來不曾責罵,反而會帶領大家一起對那位同學說:「謝謝你說錯了。」我再進一步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要謝謝他嗎?」孩子回答:「因為老師說幸好他說錯了,才能幫助大家一起好好重新學習。」 是的,老師深知——唯有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那或許是正確的答案,但更多時候,是思考的能力與探索的勇氣。 我也曾和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共讀這本書,兒子一邊聆聽故事,一邊專注觀察畫面。他仔細看著書中教室內每個小朋友的表情,尤其是主角小男孩因不敢舉手表達而陷入焦慮、侷促不安的模樣,他也能感受到那份不安。當小男孩受到鼓勵,勇敢舉起手、與全班同學一起融入老師的大大懷抱時,兒子會試圖找出並指出小男孩,感受主角的心境轉變——從害怕說錯,到自信表達、展露笑容,與大家手牽手,共同建立一個活潑、快樂、開放的教室。 許多我們想向孩子們傳達的深奧信念,透過繪本的畫筆被具象化,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涵。 《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源於作者蒔田晉治在任教時所寫的一首詩,因學生真摯的回信而化為繪本。搭配繪者長谷川知子充滿童趣與情感張力的畫風,巧妙呼應文字,為故事增添戲劇氛圍與情境共鳴,讓每一頁都充滿趣味與感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這句話,正好呼應了本書的精神——說錯了不是失敗,而是思考與成長最寶貴的契機。 學校即將開學,九月也適逢教師節,願每一間大大小小的教室都像本書描繪的那樣,擁有溫暖接納孩子說錯的老師,也有在老師鼓勵下自信成長的孩子。更希望,不僅在教室裡,我們的社會也能共同營造一個「即使可能說錯了,也敢勇於表達」的正向氛圍。

話題推薦

即時排行榜 看更多

 

新刊雜誌 看更多

3C/家電

親子玩具

居家休閒

會員專屬優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