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比較被濫用……
09/05 有一段時間,娛樂新聞熱衷於製作表格,逐項比對兩位女星的年齡、身高、胸圍,甚至感情史,最後再宣布其中一人勝出。這樣的比較看似熱鬧,實則荒謬──兩個生命軌跡完全不同的人,被硬生生放上擂台,只憑幾個能滿足偷窺欲的項目來定輸贏。輸贏對觀眾來說並不重要,因為真正的目的是炒作話題和娛樂,卻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生活中,這樣的比較比比皆是,卻總讓人不自在。《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一書作者安德魯・布魯克斯提醒我們:隱喻深植於語言之中。若能善用,隱喻能賦予文字層次與意義;然而,一旦被濫用,它就淪為誤導與操弄的工具。比較原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透過隱喻,我們能更立體地理解事物;透過模範,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透過標準,能感知並抓住事物的核心。但當比較本身偏差時,就只會剩空洞的排名與受傷的社會。 那麼,什麼時候比較才真正成立?兩個性質迥異的事物如何放在同一基準下衡量?一顆蘋果與一條魚如何比較?而我們習慣接受的標準又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卻正是作者要我們重新思考的。 書中,布魯克斯將主題分為三大部分:人的比較、地的比較與歷史的比較。他細緻地揭示了這些領域中,常被濫用的比較方式與背後隱藏的問題。 在人際層面,他先從家庭談起。許多父母習慣把孩子互相比較,明知會傷害孩子自尊,卻依然難以避免。接著,他延伸到運動圈與政治圈,分析名人排行榜如何以幾顆星來簡化爭議,將粗糙的判斷描繪成「大眾共識」。這種看似客觀的排名,不僅可能損害公眾人物的心理健康,也掩蓋了他們成就背後的複雜社會脈絡。 第二部是作者的專長──地理學視角下的比較。他帶領讀者走訪莫三比克、獅子山、里斯本、英國與南非等地,揭露當前流行的「比較地方」做法,例如將不同的大學、醫院、城市甚至國家互相比對。這些比較看似中立,卻常常孤立地分析某個地點,而未能呈現其背後更完整的社會與歷史網絡。正因如此,作者強調:拆解比較最重要的方法,是回歸更全面的社會脈絡思考,不能抽離脈絡、以偏概全,更不能讓片面的數據取代整體的真實。 至於「歷史的比較」,書中同樣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布魯克斯提醒我們,在充斥任意比較的世界裡,黑的可以被說成白的,數據與語言隨時可能被操弄。面對政治人物與媒體話語,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學會拆解其中的隱喻與比較,才能看穿背後的動機。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比較」──排名、榜單、評比,但唯有回到脈絡思考,我們才能看穿那些表面華麗實則荒謬的比較,拒絕被話術牽著走。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拆解比較」的工具書,更是一份思考訓練。它邀請我們重新檢視日常所見的各種比較,學會追問標準是否合理,並將眼光放回完整的脈絡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比較背後隱藏的權力與意圖。讀完後,你不僅會更清楚:不是所有的比較都值得相信,也不是所有的排名都能反映真實;更會發現理解語言的力量,是打造更好社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