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選書

選擇分類

0823~0829_金網暑假漫博

焦點議題

 

選書推薦

出版情報

迷茫時代的指南書

08/28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每天都有新的觀點、趨勢與科技出現,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各種資訊如海嘯般襲來。帶來無限可能與機會的同時,也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產生焦慮。當下定決心要往某個方向前進或學習新的技能,新的資訊與趨勢便化身在耳邊呢喃、蠱惑人心的惡魔,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漩渦裡。 作者艾力,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學生破萬的英語教學專家,也是中國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和《奇葩說》的參賽選手,是能言善道的教師、演講者、辯論手,讓人以為他打從過去便是以此為志向,大學就讀的應該也是教育系或語文科系,但他原先就讀的其實是北京大學熱門的電腦科學系,直到他下定決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後,才轉系至英語系,並走向成為英語教師的道路。 如此大的轉折與決定,現代人腦中或許天天在上演,懊悔自己當初應該選擇別的科系或工作,接著想像自己現在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並成功轉職,就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想法無限的發散與延伸,然而始終沒有跨出第一步,或是剛跨出幾步便卻步放棄,最後不斷的後悔或找藉口。這樣的內心小劇場,幾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 《看得越遠,走得越直》中,艾力提到「教練」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教練」除了激勵你繼續往前之外,也能在你迷失方向且感到徬徨時,幫助你找回正確的路。《看得越遠,走得越直》就像艾力化身成「教練」,透過溫暖且正向的筆觸,分享他自身的經驗與所見所聞,為那些對自己或對人生感到迷茫的讀者指點方向。 「現在才開始會不會太遲了?」、「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比不過別人……」、「我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這些都是每個年紀與各個世代的人,內心常有的疑問與難題,艾力不會告訴讀者「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提供不一樣的觀點與思考方式,鼓舞讀者重拾信心與希望繼續向前走,為各種人生的難題提供建議與做法的同時,也消除迷惘之人心中的焦慮與不安。 「迷茫不是壞事,而是因為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若對生活或是自己的選擇充滿疑慮與不確定,翻開《看得越遠,走得越直》將提供你不一樣的想法,幫助你撥開心中的迷霧,也能邁開步伐更加堅定的走下去。

陪孩子學會:同理比完美更重要

08/27 小學時,我常當選為班上的模範生、好人好事代表等等。雖然我來自單親家庭,自幼領取清寒補助,可以吃學校的免費便當,但母親的教養與我的努力學習,使我從未將此視為一種缺憾。我總是昂首挺胸,不覺得這樣的背景需要隱藏。 高年級時,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成績同樣優秀,我們總在班上爭奪前兩名。她與我無話不談,甚至連心底的小祕密都會與我分享。然而,直到兩年後的畢業前夕,我在學校後門撞見她,才偶然得知她父親是一名身心障礙者。這是她從未對我提過的祕密。那一刻,我很震撼——我們如此親近,為何這件事她卻選擇隱藏? 這段往事,讓我在閱讀《怪物小孩》時,格外心有戚戚。小說中的夏妮與弟弟燦多,因罹患 MCS(突變細胞症候群),被世人視為「怪物」。他們一次次轉學,只為隱藏與眾不同的真相,好讓自己看似「普通」。然而,遇見延宇——那個拒絕妥協、拒絕躲藏的少年後,夏妮才逐漸意識到,真正需要被質疑的,不是身上的病症,而是社會的偏見與冷眼。 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懸疑緊湊的情節,更在於它細膩描摹了「被標籤的人」的孤單與掙扎。這樣的處境,其實許多人都曾歷經:也許是因為家庭背景,也許是身體的差異,抑或只是個性上的特別。那些被視為「不同」的部分,往往讓人想要遮掩、隱匿。 然而,《怪物小孩》所傳遞的,正是一種深切的理解與召喚。它不以教條的方式談論 SEL(社會情緒學習),而是讓孩子隨著角色的心境轉折,去感受「信任」與「接納」的力量。 這本書在韓國盤據暢銷榜多年,可說是 SEL 代表作,並非偶然。因為它觸碰到了一個超越國界與文化的核心問題:當一個人顯得與眾不同時,我們要以恐懼疏遠,還是選擇理解與擁抱? 回望我與那位朋友的過往,我慶幸自己從未因出身而自卑,但我也遺憾,當年無法讓她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如果彼時能讀到《怪物小孩》,或許我能更早明白,身邊的「祕密」背後,藏著的是不安、顧慮與渴望被理解的心。 可惜的是,當年的我並沒有好好處理這件事情,而是從此與她疏離——因為我覺得她背叛了我。這是很微妙的心理,我自私地只顧及自己的情緒,忽略了她的內心需求與渴望。 如果我能在當時就讀到《怪物小孩》,或許我會明白,朋友的沉默並不是背叛,而是一種脆弱的自我保護。那麼,我們的友情也許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下去。 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許你的小孩正遭遇類似的事件,但他(她)跟我一樣,從未和大人或是朋友提過這樣理不清也說不出口的傷。也或許,你、我都曾是那個努力隱藏某些部分的孩子。而這本書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怪物」? 或許,真正的怪物並不是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而是我們心中對「不同」的漠視、恐懼與不懂得理解。

不黏不離,最完美的關係

08/26 「襪子不要脫了就亂丟」、「杯子放在那邊幹嘛?等誰幫你洗嗎?」、「講話超沒耐心,也不肯聽我說話」……天啊,我是被監控了嗎?這些話我在家全都講過!原來我並不孤單,每個家庭裡都可能上演同一幕。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臨床經驗超過35年,他認為,婚姻生活從不是偶像劇裡演的那樣朝夕相處、相看兩不厭,想讓「兩個人的老後」更幸福,不走入最糟的「熟齡離婚」,就得不黏也不離:你過你的、我過我的。雖然我和先生都尚未退休,但和田秀樹醫師書中所提的觀點,我深感認同。 我和先生分房睡,平日早上我和先生各自起床後,我們會先在客廳碰面一起看新聞閒聊,然後就各自出門上班。晚餐也會一起吃,邊吃邊聊今天的大小事,之後我忙我的事,他做他的工作,互不打擾,這也是目前我們覺得最好的相處方式。 以前同住一間房間時,因為我個性比較隨興,東西常隨手放,先生看不慣,會幫忙整理,但每次他一收,我就會找不到;而他習慣吃完東西後,碗筷、垃圾直接放桌上,過一陣子再收,這點也讓我看不慣,於是常忍不住碎唸。 還有作息上的小衝突。平日我習慣六點起床,假日我希望可以七點後再起床(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儀式)。即便早就醒來,也要賴到那時才甘願。但先生可能年紀大或是忘記改鬧鐘,六點就可以聽到先生起床在客廳活動的聲音,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自己也得馬上起床準備早餐。後來,我就如書中和田秀樹醫師建議的,直接表達:「平日都很早起床,假日七點前先讓我好好睡覺,不要出房門活動。」先生接受了,我也換回一個安穩的睡眠。 隨著年紀漸長,不只是身體開始有變化,大腦和荷爾蒙也在悄悄轉變。這時的夫妻關係,其實很需要重新檢視、微調一下,彼此留點喘息的空間,日子會過得更順。在《明明沒病,一看到老公就不舒服》這本書裡,和田秀樹醫師從醫學、生理、心理、財務等角度,給出許多讓人生下半場鬆一口氣的實用建議。讀完後,你會發現,很多爭吵並不是因為感情變淡了,而是生活步調、心情狀態,甚至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了。只要調整一下相處的距離和方式,夫妻就能在保有各自生活的同時,還維持著那份必要的連結,依然能真心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支持。

部首的誕生,見證生活點滴

08/25 猶記得小學時參加「查字典比賽」,我帶上一本珍珠白封面的精裝字典。雖然最終沒有獲得名次,但我隱約感受到其他參賽學生羨慕的眼光,彷彿那本厚實潔白、翻閱時發出俐落紙聲的字典,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地位象徵。 這本字典,如今與《辭海》、《國語辭典》擱在我的書櫃上,過著寧靜的退休生活。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國語課,每學期一拿到新課本,我總會立刻翻開它,急切的想知道這一次選了哪些課文、生字是不是都看得懂。有些字看來陌生,又彷彿曾在哪裡見過。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字典就是最可靠的工具,查找生字時,我會藉機讀讀相鄰幾個字的解釋和造句,像挖寶一樣發現:原來還有這種用法! 我一直覺得漢字很神奇,它與世界上多數語言不同,不是由數個字母排排站的蟲形符號。即使是我們熟悉的注音,也僅誕生百餘年。那麼,在更久遠的古代,沒有標注讀音的工具時,古人究竟怎麼學會好幾萬個字?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當我讀到《部首的誕生》這本書時,它提供了一些線索,幫助我建構對古人生活的猜想。 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背生字、查字典的書。它不急於定義,而是娓娓道出文字的源頭——那些早在字典與課本之前,就已存在於器物、碑刻、甲骨,甚至人體上的痕跡。部首不只是分類漢字的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洪流的印記、被埋沒在時間裡的生活化石。 書中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像「酬」字,其部首為「酉」──酒樽的形狀──是因為古人應酬時就和現在的我們一樣,不忘喝酒;又如「文」與「字」,它們最初的意義和文字無關,隨著古人的生活點滴,才承載起語言和文化的重量。 《部首的誕生》並不要求讀者具備專業的語文背景,它更像是一位擅長說故事、和你分享生活細節的朋友,帶你再次、更深入的認識「文字」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表達的工具,也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橋梁。而部首,就是這座橋的鋼筋。 若你對一個字的來歷感到好奇、曾在查字典時停下來想「為什麼這個字長這樣」,或像我一樣,把字典視為寶物般翻閱,那麼我相信,本書會是一趟值得細品的閱讀旅程。

話題推薦

即時排行榜 看更多

 

新刊雜誌 看更多

3C/家電

親子玩具

居家休閒

會員專屬優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