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銀髮川柳

12/31前任選三本75折(含套書)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將內幕攤在陽光下

11/20 身為出版社編輯,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各家版代傳來的書訊。而那一天,「詐騙」這個詞突然映入我的眼中,原著黑色封面上那隻冰冷注視世人的眼睛,更是令人不寒而慄,也讓我迫不及待想編這本書。   因為一般大眾對於詐騙園區的想像,大概就是一大群人擠在破舊的建築裡,遭受虐待折磨。但長期深耕東南亞犯罪議題的三位作者方易仁(Ivan Franceschini)、李玲、薄馬克(Mark Bo)卻揭露,許多被當成詐騙基地的建築,其實大部分都是為了因應旅遊業而新蓋的,甚至有不少是當地政府投資的建案。但是2019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外國觀光客急遽減少,為了維持收入,地主們就將房子租給唯一出得起高價的犯罪分子。所以一樓會有超市、餐廳,二樓是可以容納上百人的空間,至於三樓是新人訓練室,四樓以上是詐騙專用室及宿舍。   甚至,詐騙園區就跟一般的公司組織架構一樣,有人事、升遷制度、業績目標,甚至還會帶你精神喊話:「雙手敲出億萬金,推銷要拚才會贏!」若做得好,有獎金、禮物,帶你吃香喝辣,體驗豪奢生活;做不好會被罰款、體罰,而體罰也已經進階到不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的手段,以防受害者事後有證據報警指控。又因為詐騙需要藉由電腦、手機等3C產品接觸被害人,因此毫不知情的外人一眼看過去,大概會覺得這些受害者就是普通白領。   另外書裡還提到作者親身參與救援活動的實際過程,光是透過文字,我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艱辛與受害者的悲苦,以及人性的險惡與被困者的無助,那種善惡交織的衝擊、希望與絕望的夾雜,真的讓人在閱讀過後有無限的思量。   而本書繁體版上市時,社會上對於被賣到東南亞詐騙園區的人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關注,但是被詐騙的人數還是繼續增加中,也許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詐騙的議題離自己很遙遠,或是認為只要夠小心、不要貪錢就可以倖免。但是書中許多站出來發聲的受害者告訴我們,他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也已經足夠謹慎,然而犯罪分子太過狡猾,專門針對受騙目標編寫專屬的腳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幸運識破?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在替這些素未謀面的受害者發聲,讓大眾能更客觀的看待這群人,無論當初是如何被利誘、被欺騙,他們就是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多的同理與傾聽。而另一方面,我認為或許官方可以出手拆毀詐騙集團的建築物,但誰又能保證幕後黑手的餘黨不會另起爐灶……。   不過,無論如何,本書問世至少已經揭開詐騙園區外表那層光鮮亮麗的面紗,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運作方式及詐騙手法。也誠如美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所說:「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我相信,只要能將內幕攤在陽光下,黑暗終有無所遁形的一天。  

在迷失的時代,成為自己

11/18 為什麼現在正是時候讀榮格?   除了2025年正值這位心理學巨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誕辰150週年外,更深層的理由,是我們正活在一個困惑與迷失的年代。回望過去幾年,大眾心理學與自助書市場的主題變遷——從早期強調課題分離、劃出人我界線,到近年逐漸成為話題的「做自己」、「活出真實的我」。這個轉變,相較於書籍風格的流行更迭,可能更接近社會大眾的集體憂慮所致。而「成為自己」,正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自己」?因為現代人太習慣在外在的節奏中迷路:高速變化的世界、重疊的角色期待、永無止境的社群比較——這些都讓我們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忙碌,就代表自己有價值。我們把疲憊當作充實,把焦慮誤認為動力。為了扮演「夠好」的伴侶、子女、父母、員工、主管,我們拚命藏起缺點、掩蓋脆弱。彷彿承認這些短處,就會讓整個人生坍塌。然而,榮格提醒我們:被壓抑的陰影不會消失,它只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反撲、影響我們的人生。   因此,榮格所說的「成為自己」,並不是一條輕盈的自我實現之路,而是一場需要勇氣的探險——向內面對恐懼、承認矛盾、與潛意識對話。那是一場誠實的旅程:我們終於不再只想成為「好人」,而是開始嘗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正如本書作者鐘穎在前言中溫柔提醒道:「讀完這本書,你仍然會是你,但會是一個更通透、更有活力的你。」   鐘穎長年以故事導入榮格心理學,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可理解的語言。這次他以28句榮格語錄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如何與內在自我相處?如何與世界互動?怎麼面對日常瑣事,以及生命中重大難解的課題?這本書不是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面鏡子,不僅讓你看見種種困擾的真實面貌,也發現自己內心潛藏的力量。   然而,若你和我一樣,對榮格心理學並不熟悉,也許會問:為什麼他經常強調「順其自然」、「接受自己」?這樣會不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安慰」?事實上,書中所描寫的「接受」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凝視。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放棄改變,而是先學會看見自己正在逃避什麼——承認恐懼、嫉妒、創傷,或遺憾。唯有與這些黑暗部分共處,我們才能在光明中立足。   世上許多人都在受苦——苦於求而不得,苦於不被理解,苦於失去與遺憾。但也正因為我們會犯錯、會因此痛苦,才有機會理解「完整」的意義。正如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唯有理解黑暗,才可能向光而行。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紛擾時代裡的一盞燈,帶你重新走向那個真實的自己。

化學帶給我們的便利與危險,就在一線間

11/14 洗刷浴室和廁所時,你知道鹽酸跟漂白水不可混用嗎? 油炸料理的麵衣,丟進垃圾桶裡也不安全? 自製手工皂時,得小心氫氧化鈉的傷害! 你好奇這些事件會帶來什麼後果嗎?本書是「有趣到睡不著的輕科普」系列的最新一冊。書名中有「恐怖」二字,流露可怕的氛圍,和它互相呼應的姊妹作是《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兩本書都講了許多關於化學的故事,而《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是著重在那些危險的、恐怖的事件。 事實上,有許多人一聽到「化學物質」,直覺感受就是「很危險」、「很恐怖」,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人體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這個世界也全都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的。化學反應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在廚房裡烹調食物,清掃時使用清潔劑去除汙垢。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算是生活裡的化學家呢。 話說回來,讓人們覺得排斥的「化學」,其實指的是「化學工業」產品,也就是人工合成製造的產品。然而,人類幾乎無法全面避開這些產品,從衛生紙到肥皂、從手機殼到保健食品,人們一直在享受各式各樣化工產品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生活。 正因為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希望能讓讀者更客觀的了解化學對我們的影響。 書中提到了居家生活中的意外,例如:鹽酸跟漂白水混用會產生有毒的氯氣;也回顧了過去發生的重大工安事故,戴奧辛、MIC等化學物質洩漏到錯誤的地方,造成嚴重的災禍;越戰時美軍噴灑除草劑,引發人體健康問題,甚至延續到後代……。稍感安慰的是,人們從事故中汲取教訓,促使後續化學工業安全、飛航安全、產品標示等規範得以更加完善。 讀過本書,你會發現,最恐怖的並不是化學物質本身,而是疏忽大意的人類!如果化學工廠重視人員的健康安全,事先做好安全措施,甚至在發生意外時有正確的補救,那麼許多傷害都能避免。 當我們具備更多一點化學的常識,在日常的小動作裡多一分留心,就能避開危險,守護健康,知道原理之後,化學就「不恐怖」了。《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讓我們了解化學的一體兩面,因而知道如何善用化學。 不論如何,吸收新知能夠活化大腦神經,也帶來愉悅感,如同作者所說:「各位讀者若能像聽我說故事一樣,帶著緊張又開心的心情來讀這本書,將是我最大的榮幸。」請開啟你的閱讀時光,在「睡不著」的驚奇中,揭開化學的真相!

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11/13 我剛進德國大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同學指著我們隔壁桌說:   「你看那些穿著西裝筆挺、一個人坐著吃飯的傢伙,猜猜他們是什麼人?」   我說:「房仲?」   「什麼房仲?那是商學院的自民黨支持者。」   自民黨就是自由民主黨(FDP),顧名思義在德國是支持自由主義的政黨,基本立場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稅是越低越好,不要妨礙我賺大錢發大財,支持者都是企業主、商業高管、金融菁英。這些開口閉口談的股票漲跌、利率走勢的傢伙,在以環保、性別、婦女、勞工、弱勢族群才是主流議題的德國校園裡面,自然沒什麼人緣,成為大家揶揄的對象。   不過在歐洲的歷史上,自由主義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只顧向錢看。在十九世紀,他們曾經和小市民、社會弱勢一起上街頭,主張制憲,反對國家干涉人民的自由;在二十世紀,他們也曾站出來反對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馬夸特和巴格斯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發揮了自由主義最原始的精神,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金融菁英,脫掉西裝捲起袖子,爬上街頭肥皂箱為小市民發聲:「你的薪水是不是越來越薄」、「退休金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物價是不是越來越貴?」、「那你的錢到底跑去哪裡?」   錢跑去哪裡?兩位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現在的紙鈔系統。這個系統從被設計之初,就是「損不足,補有餘」,讓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這是一個十分的艱難的任務,其他政治主張者,只要高喊:「因為難民把你們的錢花掉了啊!」、「因為大老闆們拿你們的錢去換新車了啊!」就可以獲得滿堂彩。可是自由主義者不行,他們要證明問題出在紙幣系統,就要從經濟學原理開始講、然後講貨幣理論、景氣循環、利率高低。話沒講完,恐怕台下的觀眾全都跑光了。   但馬夸特和巴格斯奇蹟似地做到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小鎮模型,用講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些經濟學麻瓜,去理解「為什麼錢越來越薄」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作者在序言中宣稱:「不懂經濟學也能看懂這本書,甚至不懂反而更好」,絕非虛言。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書中的重點人物米塞斯和海耶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起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維也納大學經濟系。1871年,青年學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因為這本書而當上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由此形成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受到十九世紀共和思潮的影響,他們高舉自由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並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當時的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工的勞動所賦予。門格爾反駁這種說法,認為是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一杯水在井邊毫無價值,但在沙漠等無水之地卻可以賣出天價。同時他們創立「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認為經濟理論應該源自於人類行為準則,人類具有理性,能夠趨吉避凶,會做最大利益化的考量,如果沒有外來(國家)的干預,人類的社會應該能夠隨著時間自動形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秩序,本書作者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   海耶克是經濟學者,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政府推行經濟計畫,進行經濟管制,就是限制個人自由的開始,最終將導致極權暴政的興起。著有《到奴役之路》,累積銷量超過200萬本,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之一。本書後半部所提到「為什麼我們需要自由市場」、「為什麼社會主義無法進行成本的管理和計算」,就是脫胎於《到奴役之路》的論點。至於米塞斯,書中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介紹,筆者不再贅言。   當然這本書也難免有誇大之處,二戰之後,主張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或許在學院內是少數派,但絕非被排擠到無法生存,反對他們的經濟學者也不是都拿了政府或財團的好處。海耶克長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和米塞斯的理論啟發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間接影響了後冷戰世界秩序的建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誕生。他們所提出的警告和預言,也一向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主題。   所以經濟危機和金融末日,真如作者所言,是無可避免而且即將到來嗎?讀者們不妨放鬆心情,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