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

出版界話題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始料未及的精采續作!

臺日出版界話題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始料未及的精采續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

這本書還可以出第 2 集?! 臺日出版界話題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始料未及的精采續作! 新人作家與聰明編輯的搭檔組合, 讓人驚訝又驚豔的書籍推理小說系列! { 本格推理 × 書中書 × 雙重謎題 } 與燈真擁有一樣線索的你, 能早他一步看出答案嗎? ⋅˚₊. 𝑻𝒉𝒆 𝒄𝒍𝒆𝒂𝒓𝒆𝒔𝒕 𝒔𝒕𝒐𝒓𝒚 𝒊𝒏 𝒕𝒉𝒆 𝒘𝒐𝒓𝒍𝒅 .₊˚⋅ 出道作《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大受好評,一躍成為當紅作家的我,一年過去,卻遲遲寫不出新的作品。就在此時,我接到了一項奇妙的委託。 在雜誌上連載推理小說的雙人創作組合,其中負責構思情節的作家菊谷突然去世,而擔任執筆的搭檔不知道小說的結局,他們連載中的〈殺導線的少女〉即將面臨腰斬。 身邊愛好推理小說的人都在四處打聽小說的後續,並希望我找出完結篇的真相。於是在編輯霧子小姐的協助下,我再次踏上尋找遺稿之旅,試圖揭開故人遺留在小說中的念想…… ──── ୨୧ ──── ❏ 繁中版首作一年內熱賣10萬冊,橫掃臺日各大獎項 2024年「**書店職人最想賣」第1名 2024年「***年度翻譯類型小說」第1名 2024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 2023年「達文西雜誌年度之書」第2名 2023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8名 2023年「週刊文春十大推理小說」第9名 2023年「好想讀推理小說!」第20名 ……and more! ❏ 第 1 集「讓人驚豔」,第 2 集更要「讓人信服」 「我一直想寫一本充分運用『書中書』概念,情節錯綜複雜的推理小說,這次終於實現了,真是鬆了一口氣。結局既『讓人驚豔』又『讓人信服』,請大家拭目以待!」──杉井光/越洋專訪 「我寫這個故事,最初是為了讓霧子和燈真這對搭檔,盡可能以最具衝擊力的方式登場。多虧了大家的支持,故事得以讓許多人閱讀,有了一個最棒的開始。然而,這對搭檔能否作為系列角色被長久喜愛下去,這取決於接下來的發展。於是我盡全力在這部作品中融入各種能讓這個系列『起飛』的魅力元素,包括安樂椅偵探的推理趣味、以寫作者為主題時獨有的虛實交錯情節,以及兩人之間令人心焦的關係變化。如果能帶給大家樂趣,我感到非常榮幸。」──杉井光/出版感言 ❏ 這次將徹底打破你的「我想看,但……」 我沒看過第 1 集 → 全新案件、謎題、詭計,可獨立閱讀! 上集推理太簡單 →本格推理、書中書、雙重謎題,一起來挑戰! 燈真跟霧子到底有沒有要在一起?→ 不好說,但霧子竟然會吃醋! 難道又要我把書○○○? → 不必!可是一樣會讓你瘋狂往前翻! 我只看電子書⋯⋯ → 有電子書!有電子書!有電子書! ❏ 系列插畫家「fusui」全新繪製書封 由《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系列封面插畫家「fusui」繪製。延續前集fusui通透清澈的特別筆觸,封面上的「這一幕」也將連同故事,留在讀者的心裡。 ❏ 與前作不同意義上的精采 作家|ami亞海 推理作家|文善 BL小說家&推理愛好者|李靡靡 社群見習生|陳維克 (weichun_o) 文字工作者|栞 諮商心理師.《時光洗衣舖》作者|海蒂 說書人|嗚喵 推理作家|寵物先生 國際版權經紀人|譚光磊 (※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在故事裡有謎題理所當然, 若在故事之外,藏著更多謎團呢? 我們閱讀主角的故事, 主角則在閱讀作家的故事, 而作家筆下,又是另一個故事。 層層敘事,疊疊謎團,沒有一層是湊巧偶然。 情節像俄羅斯套娃般精緻銜接, 每揭開一層,都讓人更想靠近核心。 直到最後,所有謎團拼合成形, 原來,這不只是解謎,而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感動。」 ──作家/ami亞海 「書名竟然就叫《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壞心眼的我以『看你第二集能玩什麼花樣』的心態來看。看完後不得不佩服,這次作中作詭計、小說家們用作品成就的不可能、那個和第一集主題呼應的滿足和完整,果然是第二個透明的故事。」 ──推理作家/文善 「這次沒有『實體書限定』的特殊詭計了,續集還有啥好寫的?有喔,對小說的愛、還有隨之而來的謎團,才是本系列真正的核心呢。(瓶頸期的小說作者快來讀,讀完以後你會同時感受到愛的撫慰與鞭策!)」 ──BL小說家&推理愛好者/李靡靡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真的太好看!第一集帶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第二集衝擊感再升級,故事不斷切換視角,一分為二又合而為一,牽連出意想不到的發展。閱讀時腦中會不斷跟著推理,但下一段文字總能立刻推翻這些猜測,讓人瞬間起雞皮疙瘩。這本書最好還是一口氣讀完,否則你會分心不斷想起劇情、開始各種猜測。另外,對想寫推理小說的人來說,也像是一本推理寫作的教科書,解釋許多敘事手法、觀點與創作啟發。總之,真心推!」 ──社群見習生|陳維克 (weichun_o) 「讀《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第二集時,總在想這次作者還能玩什麼把戲呢?但那或許是像我這樣的推理迷加上文字工作者的期待、憧憬,又或者是某種『看好戲』的傲慢嗎?讀到剛出道作家為了創作新作戰戰兢兢的心情、新手推理讀者找到共鳴的悸動,還有編輯那種我想要先看到的占有欲,各方各面都覺得好可愛呀。最喜歡書中作者決定下筆的那個瞬間,為了寫出某個『東西』而寫,為了『某件事』而寫,為了『某個人』而寫。或許每個故事最動人的,大概就是那個作者『因此而寫』的決定性瞬間吧。又,也很喜歡故事中對於『推理定義』的討論,真的是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推理樣貌呢!」 ——文字工作者/栞 「魔鬼『再次』藏在細節裡!《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延續上一集的巧思。不同的是,這次作者的野心更大,細節更微妙。書中書的轉折,強勁而俐落,令人拍案。作者再次證明,推理小說不必墨守成規,只要能讓讀者在最後一刻,為字裡行間的創意與轉折而驚嘆、而感動,那便是閱讀最極致的樂趣。這是一場屬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想像遊戲,一場諜對諜的文字盛宴。當謎底揭曉,驚喜與讚嘆交織,餘韻如佳餚的最後一口,仍在舌尖縈迴。」 ──諮商心理師.《時光洗衣舖》作者/海蒂 「一句話不暴雷的心得是:這些人好好當面把話講清楚會死是不是? 很訝異這個故事居然還有第二集! 第一集就像編輯與作者給讀者們的情書,推理謎團不只是在內容,更躍於紙張之外。 第二集聚焦在探討推理小說的本質、謊言、詭計裡,燈真需要找出遺稿內暗藏的訊息,透過編輯小姐霧子的協助,揭開藏在文字裡的秘密。 喜歡杉井光老師的作品,千萬別錯過《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這部續作喔!」 ——說書人/嗚喵 「時隔一年,杉井光為我們帶來的故事依然透明,這次對象不是主角自己,而是名為『雙人共筆作家』的內在靈魂。透過推敲斷尾作品的結局,對已故的寫作搭檔進行人生探索,剜開的內裡寂靜而孤獨,卻又溫柔得令人心痛——若你有感於前作的『形式主義』與『感性』完美融合,本作依然不能錯過!」 ——推理作家/寵物先生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透明的詭計

杉井光其他作品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化學帶給我們的便利與危險,就在一線間

11/14 洗刷浴室和廁所時,你知道鹽酸跟漂白水不可混用嗎? 油炸料理的麵衣,丟進垃圾桶裡也不安全? 自製手工皂時,得小心氫氧化鈉的傷害! 你好奇這些事件會帶來什麼後果嗎?本書是「有趣到睡不著的輕科普」系列的最新一冊。書名中有「恐怖」二字,流露可怕的氛圍,和它互相呼應的姊妹作是《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兩本書都講了許多關於化學的故事,而《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是著重在那些危險的、恐怖的事件。 事實上,有許多人一聽到「化學物質」,直覺感受就是「很危險」、「很恐怖」,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人體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這個世界也全都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的。化學反應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在廚房裡烹調食物,清掃時使用清潔劑去除汙垢。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算是生活裡的化學家呢。 話說回來,讓人們覺得排斥的「化學」,其實指的是「化學工業」產品,也就是人工合成製造的產品。然而,人類幾乎無法全面避開這些產品,從衛生紙到肥皂、從手機殼到保健食品,人們一直在享受各式各樣化工產品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生活。 正因為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希望能讓讀者更客觀的了解化學對我們的影響。 書中提到了居家生活中的意外,例如:鹽酸跟漂白水混用會產生有毒的氯氣;也回顧了過去發生的重大工安事故,戴奧辛、MIC等化學物質洩漏到錯誤的地方,造成嚴重的災禍;越戰時美軍噴灑除草劑,引發人體健康問題,甚至延續到後代……。稍感安慰的是,人們從事故中汲取教訓,促使後續化學工業安全、飛航安全、產品標示等規範得以更加完善。 讀過本書,你會發現,最恐怖的並不是化學物質本身,而是疏忽大意的人類!如果化學工廠重視人員的健康安全,事先做好安全措施,甚至在發生意外時有正確的補救,那麼許多傷害都能避免。 當我們具備更多一點化學的常識,在日常的小動作裡多一分留心,就能避開危險,守護健康,知道原理之後,化學就「不恐怖」了。《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讓我們了解化學的一體兩面,因而知道如何善用化學。 不論如何,吸收新知能夠活化大腦神經,也帶來愉悅感,如同作者所說:「各位讀者若能像聽我說故事一樣,帶著緊張又開心的心情來讀這本書,將是我最大的榮幸。」請開啟你的閱讀時光,在「睡不著」的驚奇中,揭開化學的真相!

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11/13 我剛進德國大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同學指著我們隔壁桌說:   「你看那些穿著西裝筆挺、一個人坐著吃飯的傢伙,猜猜他們是什麼人?」   我說:「房仲?」   「什麼房仲?那是商學院的自民黨支持者。」   自民黨就是自由民主黨(FDP),顧名思義在德國是支持自由主義的政黨,基本立場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稅是越低越好,不要妨礙我賺大錢發大財,支持者都是企業主、商業高管、金融菁英。這些開口閉口談的股票漲跌、利率走勢的傢伙,在以環保、性別、婦女、勞工、弱勢族群才是主流議題的德國校園裡面,自然沒什麼人緣,成為大家揶揄的對象。   不過在歐洲的歷史上,自由主義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只顧向錢看。在十九世紀,他們曾經和小市民、社會弱勢一起上街頭,主張制憲,反對國家干涉人民的自由;在二十世紀,他們也曾站出來反對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馬夸特和巴格斯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發揮了自由主義最原始的精神,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金融菁英,脫掉西裝捲起袖子,爬上街頭肥皂箱為小市民發聲:「你的薪水是不是越來越薄」、「退休金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物價是不是越來越貴?」、「那你的錢到底跑去哪裡?」   錢跑去哪裡?兩位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現在的紙鈔系統。這個系統從被設計之初,就是「損不足,補有餘」,讓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這是一個十分的艱難的任務,其他政治主張者,只要高喊:「因為難民把你們的錢花掉了啊!」、「因為大老闆們拿你們的錢去換新車了啊!」就可以獲得滿堂彩。可是自由主義者不行,他們要證明問題出在紙幣系統,就要從經濟學原理開始講、然後講貨幣理論、景氣循環、利率高低。話沒講完,恐怕台下的觀眾全都跑光了。   但馬夸特和巴格斯奇蹟似地做到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小鎮模型,用講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些經濟學麻瓜,去理解「為什麼錢越來越薄」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作者在序言中宣稱:「不懂經濟學也能看懂這本書,甚至不懂反而更好」,絕非虛言。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書中的重點人物米塞斯和海耶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起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維也納大學經濟系。1871年,青年學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因為這本書而當上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由此形成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受到十九世紀共和思潮的影響,他們高舉自由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並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當時的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工的勞動所賦予。門格爾反駁這種說法,認為是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一杯水在井邊毫無價值,但在沙漠等無水之地卻可以賣出天價。同時他們創立「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認為經濟理論應該源自於人類行為準則,人類具有理性,能夠趨吉避凶,會做最大利益化的考量,如果沒有外來(國家)的干預,人類的社會應該能夠隨著時間自動形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秩序,本書作者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   海耶克是經濟學者,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政府推行經濟計畫,進行經濟管制,就是限制個人自由的開始,最終將導致極權暴政的興起。著有《到奴役之路》,累積銷量超過200萬本,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之一。本書後半部所提到「為什麼我們需要自由市場」、「為什麼社會主義無法進行成本的管理和計算」,就是脫胎於《到奴役之路》的論點。至於米塞斯,書中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介紹,筆者不再贅言。   當然這本書也難免有誇大之處,二戰之後,主張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或許在學院內是少數派,但絕非被排擠到無法生存,反對他們的經濟學者也不是都拿了政府或財團的好處。海耶克長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和米塞斯的理論啟發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間接影響了後冷戰世界秩序的建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誕生。他們所提出的警告和預言,也一向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主題。   所以經濟危機和金融末日,真如作者所言,是無可避免而且即將到來嗎?讀者們不妨放鬆心情,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我反對!——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11/11 在舊時代的社會裡,長輩常教導我們:「囝仔人有耳無嘴。」意思是小孩子應該乖乖聽話,不可亂講話,更不能質疑大人的話。   但長大後回頭想想——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我仍記得前陣子社會上引發關注的某大學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一名學生在加入校隊後,被教練要求定期抽血檢測。她起初以為這是為了提升運動表現,沒想到這樣的「非自願抽血」竟持續了兩年多。教練甚至以扣學分、退學相威脅,許多學生因此陷入焦慮與憂鬱,甚至被迫休學。面對不公,這位學生選擇勇敢站出來。她打破沉默,成為吹哨者,撼動整個體育與教育界。她說:「終於有人要聽我們的聲音。」——這句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與其教導孩子一味服從,不如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懂得表達,用理性與勇氣說出「我反對!」因為,正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反對聲音,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讓社會變得更加正直與美好。   《我反對!學習正確表達反對意見》正是這樣一本鼓勵孩子勇敢思考、理性發聲的書。書中收錄許多真實的社會案例,講述那些敢於說「不」的人,如何以堅定信念撼動體制、改變歷史。   像是科學家伽利略,透過觀察與研究,勇敢挑戰「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觀點,開啟人類探索宇宙的時代;蘇珊‧安東尼反對「只有男性能投票」的不平等制度,最終推動女性取得選舉權;瑞典鐵路公司駕駛員們反對「禁止穿短褲」的規定,以「穿裙子上班」的創意方式表達抗議;羅莎‧帕克斯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用沉默的勇氣揭露種族歧視的不公。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表達反對,並不是製造衝突,而是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面臨不同的意見與選擇。多數人的聲音不一定永遠正確;正因如此,更需要有人勇於發聲,為真理與公義堅持立場。只要以尊重與理性為出發點,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一股力量。   在美國,有位七歲女孩愛蓮娜‧摩爾斯,因為被大人告誡「吃糖會蛀牙」而被禁止吃糖。她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決心研發「不會蛀牙的糖果」,並創立代糖品牌。她曾說:「人們有時會因為我是小孩而質疑我,但我知道,我們正在做好事,正在改變世界。」   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是否還抱持著「囝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無意間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利?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而是引導他們理性思考、勇於表達。因為——正確的反對,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理性表達的勇氣,因為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昆蟲解剖書》的解剖構造

11/10 茱莉亞․羅思曼的「解剖書」(ANATOMY)系列,在美國是非常受歡迎的知識類型圖文書,擅長以大量手繪插圖來詮釋知識系統,早先曾出版過農場(Farm,2011)、自然(Nature,2015)、食物(Food,2016)等主題,而我是在2020年《海洋解剖書》剛出版時注意到這系列的。嚴格說來,作者的筆觸是有點樸拙,甚至稱不上細緻,但卻意外組合出非常活潑、繽紛的版面,有意外的療癒效果。我沒有猶豫太久便決定簽下這本書,從此成為茱莉亞的粉絲,更陸續簽下後來的《動物生態解剖書》,以及最新的這本《昆蟲解剖書》。 《昆蟲解剖書》的架構同樣依循前作,起初先介紹昆蟲的定義、昆蟲的地球大事記、身體構造、生活習性等基礎知識,接著再從不同的種類切入,一方面介紹各種昆蟲的習性、特徵,同時穿插說不上實用但卻有趣的冷知識。 舉例來說,世界上每四隻動物就有一隻是昆蟲,然而,我們現在發現的昆蟲種類裡,很可能只是所有昆蟲的五分之一而已;蛾會透過振動翅膀來保持體溫;大多數種類的蝴蝶壽命通常不到兩個星期;還有寄生蜂或小繭蜂其實是採用殘忍的「奪命寄生術」來讓下一代生存下來,以及昆蟲界的各種「之最」…… 作者在構思架構與內容時,會用一種看似有序,實則非常靈活(不按牌理)的方式來詮釋主題,你不會在書裡看到規整、嚴肅的知識架構,那很可能是因為她轉換成讀者的角度來思考、篩選該如何呈現一本兼具趣味與知識的圖文書,所以她會畫出各種昆蟲的觸角、卵、翅膀類型,也把各種蝴蝶與蛾就像珠寶展示一樣畫出來,甚至還有十幾種螳螂的頭部特寫。有趣的是,我在「解剖書」系列出版後,得到的好些讀者回饋,有不少比例是大人。 這本《昆蟲解剖書》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那便是繪圖方式的改變。與前作相比,就會明顯發現《昆蟲解剖書》的筆觸變得更細緻、更流暢,上色也有更多細節與層次。茱莉亞在書末提到,她在先前的創作裡,會將線條與上色分開,然後用電腦軟體組合;而這次則是一邊畫輪廓,一邊上色,並使用了日本「好賓」(Holbein)的不透明壓克力顏料,讓插圖展現出了更多細節。 「解剖書」系列的版面與內容雖然非常活潑,文字量也不算太多,但專有名詞與臺灣沒有的物種名稱,比例其實高得驚人,尤其後者是最讓譯者與編輯頭痛的部分,因此審訂也成了非常關鍵的環節。這次編輯《昆蟲解剖書》,我有幸邀請到相識許久,畢業於臺大昆蟲研究所的汪澤宏博士擔任譯者,不僅專業,更是在翻譯與審訂上畢其功於一役,也讓中文版追在美國版後方,僅僅晚兩個月上市。 對了,我們還決定為《昆蟲解剖書》製作限量透卡並隨書贈送。這是反覆嘗試許多版型後,最能呈現出插畫手感與細緻的設計,你一定會喜歡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