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2025金典獎年度大獎

七月爍爁

雷電之間的光,訴說著土地的故事如雨落下前空氣中的黏膩,是鄉愁、離愁斬不斷根,卻又不得不走 流轉的時光,島嶼歷經墾伐與殖民,政權的遞嬗影響著百姓的身分認同,在過往的曾經裡,你是哪裡人?說著來自哪國的語言?信奉來自哪裡的神靈?你是誰?  林俊頴經營一則文學寓言。他信筆鋪陳隨想見聞,從俚俗風土到宗教冥想,從登陸月球到動物花葬,展現驚人「無用」的知識。花花世界的內裡何其荒涼,救贖唯有書寫。——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林俊頴最新長篇小說,在語言自由排列與切換中,穿梭時空,在那條回家的路上,尋索生命與土地的意義。  鬥到一種地步,互相成全。所以大厝是舉海島的一個縮影,是幾百年來的一個結晶。大厝每一處,每一支柱子,每一片壁,厝前厝後每一叢樹,總有一對對目珠金爍爍看着咱一代的所作所為……。 日治時期的台灣,多少知識分子揣著那份救國的擔憂,他們看見台灣人民對知識的匱乏;他們針砭台灣社會與環境的落後;他們嚮往島國先進的醫學與發展。與之交纏的,是他們明白這些匱乏、落後,是真真實實孕育、灌溉他們的養分,在前進卻無法割捨的鄉愁中,下一步該怎麼走?如同雪谷先診斷的,咱海島便是一位大頭但是悾兒的病體,終究還是不由自主捲入大戰的修羅場。 傳說中的七舅公回到斗鎮,用足踏感受曾經生長的這塊土地,而他的妻,來自日本的靜子,如同一個閃爍不滅的身分證明,在他耽溺於過往光景的當下,時刻提醒著他已是歸化的日本人,每當翻譯著所見所聞,靜子總是笑,七舅公則常常要她別介意,這裡的衛生觀念比較落後;確實是落後啊!但當他踏進陳家的大厝,伊心內依然大聲喊:「嫗仔,我軫來了。」 我在路邊仔細看每一張當地人的臉孔,或因祖先及父母混種而膚色加重轉深,腿短臀低,每個人絕對不是單一個體,因蔓牽連,是以即使僅有勞力一技也就足以安穩一生。 時間來到疫情氾濫的世代,恐怖的事實是,在可憐的藍色地球,總人口衝破八十億,憂心之士仿效末日時鐘,世界人口時鐘,正如我們熟悉的選舉開票,數字跑轉如流水,一秒不停。當我們的城市正在進行百年一遇的翻轉軸線,以期給未來世代遂行新的發展,捷運工程將我們才一百年的老城剖肚開腸,市政府的標語喊話,「讓我們攜手度過交通黑暗期」,工地圍籬旁一長串無盡頭的小紅燈好像熒惑星好像暗喻,閃得好疲憊。黑暗期長達十年如同黑洞,城市質變為泥淖大工地,人心思變,怨憤極了,誰要跟你我們,市民逃離潮靜悄悄於某一個神祕的時間點開始了,暗合我們海島的命運也在冥冥中轉變。 我如何定義我呢?也許病毒帶來的神諭:我是阿爾法α,我是俄梅嘎Ω,我是初,我是終。我是最後的最後。到此為止。一粒不落土裡的麥子。然而天上地下我不是唯一。 在虛實交錯間,原來輪迴百年,亦在同一條支線 《七月爍爁》圍繞著斗鎮的歷史,在七舅公回鄉的軸線中,重新爬梳殖民、開墾、宗教交織的歷史歲月,大厝的百年榮光,是先人用血汗鬥爭留下的印記,如果永過代表永遠過了,那這些印記又該算什麼?然而追求進步與文明的發展,就一定要背離原鄉嗎?姓氏可以歸化,裝扮可以學習,但在血液中流淌的記憶,卻是離開也永遠無法放下的;而我們呢?歷史的軸線回到現代,作者把視角拉到各國,在第一人稱的位置上,看死亡、語言、疾病、文明的開發,透過台文與華文的交錯,語言的排列是線索,也是時間軸,關於人、關於生命、關於自己,隱約而細微地,看見兩條平行時空裡的方向原來是一樣的。

麥田  出版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本屆得獎的是

恭喜所有入圍作品

台灣文學獎,是臺灣的文學獎,原為中華民國文建會2001年起創辦的徵文獎項,2005年起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負責辦理,每年頒發。獎項分為獎勵出版書籍的「金典獎」及鼓勵母語書寫的「創作獎」兩大項。2019年起為鼓勵新人書寫,增設「蓓蕾獎」3名。2020年起將「創作獎」獨立於「金典獎」舉辦贈獎典禮。

文學小說類

文學散文類

文學新詩類

精選活動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11/13 我剛進德國大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同學指著我們隔壁桌說:   「你看那些穿著西裝筆挺、一個人坐著吃飯的傢伙,猜猜他們是什麼人?」   我說:「房仲?」   「什麼房仲?那是商學院的自民黨支持者。」   自民黨就是自由民主黨(FDP),顧名思義在德國是支持自由主義的政黨,基本立場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稅是越低越好,不要妨礙我賺大錢發大財,支持者都是企業主、商業高管、金融菁英。這些開口閉口談的股票漲跌、利率走勢的傢伙,在以環保、性別、婦女、勞工、弱勢族群才是主流議題的德國校園裡面,自然沒什麼人緣,成為大家揶揄的對象。   不過在歐洲的歷史上,自由主義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只顧向錢看。在十九世紀,他們曾經和小市民、社會弱勢一起上街頭,主張制憲,反對國家干涉人民的自由;在二十世紀,他們也曾站出來反對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馬夸特和巴格斯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發揮了自由主義最原始的精神,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金融菁英,脫掉西裝捲起袖子,爬上街頭肥皂箱為小市民發聲:「你的薪水是不是越來越薄」、「退休金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物價是不是越來越貴?」、「那你的錢到底跑去哪裡?」   錢跑去哪裡?兩位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現在的紙鈔系統。這個系統從被設計之初,就是「損不足,補有餘」,讓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這是一個十分的艱難的任務,其他政治主張者,只要高喊:「因為難民把你們的錢花掉了啊!」、「因為大老闆們拿你們的錢去換新車了啊!」就可以獲得滿堂彩。可是自由主義者不行,他們要證明問題出在紙幣系統,就要從經濟學原理開始講、然後講貨幣理論、景氣循環、利率高低。話沒講完,恐怕台下的觀眾全都跑光了。   但馬夸特和巴格斯奇蹟似地做到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小鎮模型,用講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些經濟學麻瓜,去理解「為什麼錢越來越薄」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作者在序言中宣稱:「不懂經濟學也能看懂這本書,甚至不懂反而更好」,絕非虛言。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書中的重點人物米塞斯和海耶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起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維也納大學經濟系。1871年,青年學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因為這本書而當上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由此形成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受到十九世紀共和思潮的影響,他們高舉自由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並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當時的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工的勞動所賦予。門格爾反駁這種說法,認為是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一杯水在井邊毫無價值,但在沙漠等無水之地卻可以賣出天價。同時他們創立「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認為經濟理論應該源自於人類行為準則,人類具有理性,能夠趨吉避凶,會做最大利益化的考量,如果沒有外來(國家)的干預,人類的社會應該能夠隨著時間自動形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秩序,本書作者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   海耶克是經濟學者,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政府推行經濟計畫,進行經濟管制,就是限制個人自由的開始,最終將導致極權暴政的興起。著有《到奴役之路》,累積銷量超過200萬本,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之一。本書後半部所提到「為什麼我們需要自由市場」、「為什麼社會主義無法進行成本的管理和計算」,就是脫胎於《到奴役之路》的論點。至於米塞斯,書中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介紹,筆者不再贅言。   當然這本書也難免有誇大之處,二戰之後,主張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或許在學院內是少數派,但絕非被排擠到無法生存,反對他們的經濟學者也不是都拿了政府或財團的好處。海耶克長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和米塞斯的理論啟發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間接影響了後冷戰世界秩序的建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誕生。他們所提出的警告和預言,也一向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主題。   所以經濟危機和金融末日,真如作者所言,是無可避免而且即將到來嗎?讀者們不妨放鬆心情,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我反對!——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11/11 在舊時代的社會裡,長輩常教導我們:「囝仔人有耳無嘴。」意思是小孩子應該乖乖聽話,不可亂講話,更不能質疑大人的話。   但長大後回頭想想——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我仍記得前陣子社會上引發關注的某大學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一名學生在加入校隊後,被教練要求定期抽血檢測。她起初以為這是為了提升運動表現,沒想到這樣的「非自願抽血」竟持續了兩年多。教練甚至以扣學分、退學相威脅,許多學生因此陷入焦慮與憂鬱,甚至被迫休學。面對不公,這位學生選擇勇敢站出來。她打破沉默,成為吹哨者,撼動整個體育與教育界。她說:「終於有人要聽我們的聲音。」——這句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與其教導孩子一味服從,不如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懂得表達,用理性與勇氣說出「我反對!」因為,正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反對聲音,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讓社會變得更加正直與美好。   《我反對!學習正確表達反對意見》正是這樣一本鼓勵孩子勇敢思考、理性發聲的書。書中收錄許多真實的社會案例,講述那些敢於說「不」的人,如何以堅定信念撼動體制、改變歷史。   像是科學家伽利略,透過觀察與研究,勇敢挑戰「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觀點,開啟人類探索宇宙的時代;蘇珊‧安東尼反對「只有男性能投票」的不平等制度,最終推動女性取得選舉權;瑞典鐵路公司駕駛員們反對「禁止穿短褲」的規定,以「穿裙子上班」的創意方式表達抗議;羅莎‧帕克斯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用沉默的勇氣揭露種族歧視的不公。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表達反對,並不是製造衝突,而是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面臨不同的意見與選擇。多數人的聲音不一定永遠正確;正因如此,更需要有人勇於發聲,為真理與公義堅持立場。只要以尊重與理性為出發點,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一股力量。   在美國,有位七歲女孩愛蓮娜‧摩爾斯,因為被大人告誡「吃糖會蛀牙」而被禁止吃糖。她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決心研發「不會蛀牙的糖果」,並創立代糖品牌。她曾說:「人們有時會因為我是小孩而質疑我,但我知道,我們正在做好事,正在改變世界。」   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是否還抱持著「囝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無意間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利?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而是引導他們理性思考、勇於表達。因為——正確的反對,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理性表達的勇氣,因為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昆蟲解剖書》的解剖構造

11/10 茱莉亞․羅思曼的「解剖書」(ANATOMY)系列,在美國是非常受歡迎的知識類型圖文書,擅長以大量手繪插圖來詮釋知識系統,早先曾出版過農場(Farm,2011)、自然(Nature,2015)、食物(Food,2016)等主題,而我是在2020年《海洋解剖書》剛出版時注意到這系列的。嚴格說來,作者的筆觸是有點樸拙,甚至稱不上細緻,但卻意外組合出非常活潑、繽紛的版面,有意外的療癒效果。我沒有猶豫太久便決定簽下這本書,從此成為茱莉亞的粉絲,更陸續簽下後來的《動物生態解剖書》,以及最新的這本《昆蟲解剖書》。 《昆蟲解剖書》的架構同樣依循前作,起初先介紹昆蟲的定義、昆蟲的地球大事記、身體構造、生活習性等基礎知識,接著再從不同的種類切入,一方面介紹各種昆蟲的習性、特徵,同時穿插說不上實用但卻有趣的冷知識。 舉例來說,世界上每四隻動物就有一隻是昆蟲,然而,我們現在發現的昆蟲種類裡,很可能只是所有昆蟲的五分之一而已;蛾會透過振動翅膀來保持體溫;大多數種類的蝴蝶壽命通常不到兩個星期;還有寄生蜂或小繭蜂其實是採用殘忍的「奪命寄生術」來讓下一代生存下來,以及昆蟲界的各種「之最」…… 作者在構思架構與內容時,會用一種看似有序,實則非常靈活(不按牌理)的方式來詮釋主題,你不會在書裡看到規整、嚴肅的知識架構,那很可能是因為她轉換成讀者的角度來思考、篩選該如何呈現一本兼具趣味與知識的圖文書,所以她會畫出各種昆蟲的觸角、卵、翅膀類型,也把各種蝴蝶與蛾就像珠寶展示一樣畫出來,甚至還有十幾種螳螂的頭部特寫。有趣的是,我在「解剖書」系列出版後,得到的好些讀者回饋,有不少比例是大人。 這本《昆蟲解剖書》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那便是繪圖方式的改變。與前作相比,就會明顯發現《昆蟲解剖書》的筆觸變得更細緻、更流暢,上色也有更多細節與層次。茱莉亞在書末提到,她在先前的創作裡,會將線條與上色分開,然後用電腦軟體組合;而這次則是一邊畫輪廓,一邊上色,並使用了日本「好賓」(Holbein)的不透明壓克力顏料,讓插圖展現出了更多細節。 「解剖書」系列的版面與內容雖然非常活潑,文字量也不算太多,但專有名詞與臺灣沒有的物種名稱,比例其實高得驚人,尤其後者是最讓譯者與編輯頭痛的部分,因此審訂也成了非常關鍵的環節。這次編輯《昆蟲解剖書》,我有幸邀請到相識許久,畢業於臺大昆蟲研究所的汪澤宏博士擔任譯者,不僅專業,更是在翻譯與審訂上畢其功於一役,也讓中文版追在美國版後方,僅僅晚兩個月上市。 對了,我們還決定為《昆蟲解剖書》製作限量透卡並隨書贈送。這是反覆嘗試許多版型後,最能呈現出插畫手感與細緻的設計,你一定會喜歡的。

在光與熱之間感受時間——分享《午夜12:04》的圖文寓意

11/08 《午夜12:04》是瑞典作家柯尼.帕爾姆奎斯特的第二本兒少小說。原著出版即備受矚目,售出荷蘭、比利時、英國、美國等國際版權,成為作者從長篇歷史小說轉換至兒少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之後約莫歷時兩年,韓文版、日文版陸續問世。 繁體中文版的封面與內頁圖像由插畫家Dyin全新創作。在她的想像中,渺小、孤寂的尼古拉斯拿著母親送給他的手機,闖入一座荒廢的車站。在他眼前是一輛破舊到幾乎不可能運行的火車,周圍的一切悄然無聲,一道道光束從屋頂裂縫照射至地面,將尼古拉斯溫柔包圍。 柯尼.帕爾姆奎斯特多以簡潔的短句書寫,重複的詞彙透過有節奏、有規律的排序、對照與倒反,形成回環往復且富有變化的形式。為了呼應這樣的獨特性,我們企劃以別具寓意的插畫體現。Dyin讀到了作者在黑暗中隱含的希望,將故事三段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別以智慧型手機、布穀鳥機械鐘,以及擬仿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的時鐘來表現。 第一個時間點是晚上11:54,尼古拉斯孤零零地坐在醫院角落的長椅上。他只要一抬起頭,就會看到牆面上的天使,就會想起媽媽在三樓的病房裡。手機是他逃避與人溝通、打發等待時間的避難所,是他唯一的娛樂,也是他將自己與當下抽離的媒介。 第二個時間點是尼古拉斯與母親一同擁有的下午3:40。在現實中失去意識的母親,在這裡第一次以站著的、動態的形象登場,那也是尼古拉斯平日放學回家最熟悉不過的身影。平底鍋煎著肉丸,義大利細麵從滾水中撈起,還溫熱的乾淨瓷盤,收音機傳來熟悉的歌曲,作者對於感官記憶細膩的、保持定速的書寫,集結了所有平凡無奇的瑣事,構成一幅完整而立體的場景。我們在此章節以一個布穀鳥機械鐘作結,Dyin將母親化身為鐘擺,時空穿越的迴圈即將啟動,分分秒秒都是倒數。 第三個時間點是倒數第二次的午夜12:04,尼古拉斯手持火炬,踏在軟化如踏階的時鐘表面,一步步走向未知。彷彿正在融化的達利時鐘,代表的是永恆的記憶,變形的錶面凸顯人們對於時間的主觀意識。讀者閱讀至此,定可想像在一片漆黑之中,跳動的火焰帶來溫熱,從深谷中爬起是必然的結局。如同書名、封面設計師醇涵的讀後心聲:當時間的流逝推進了成長,小小的光芒也可以戰勝恐懼與悲傷。「午夜12:04」的中央以光點綴,顯化隱藏在每個人心裡的內在力量。 可能是因為圖像與設計的美好合作,我們順利邀請到作者為讀者寫一段話,這是他首次詳盡分享《午夜12:04》的創作來源,一段延伸自真實經歷,在時空中跳躍、失序、縫合的歷程。 最後,節錄一段小說的開始,也是結尾。如同一首樂曲的副歌,記憶點最強的段落,無限重複播放: 現在是晚上十一點五十四分。我在這裡。我活著。 我就坐在這裡,活著,與此同時,有人即將死去。 可能就在這一秒,他們死了。 或是下一秒,或是另一秒。 生命就是如此:一開始,我們在這。 然後就不在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