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獨處時自在從容、踏實滿足

能夠帶來更深層的滿足感,不需要來自他人的肯定。

內在成就: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 2021年金石堂「星勢力作家」最新感人力作 / 放下外在成就的包袱, 找到真正自信與快樂的泉源 你是否贏得全世界,卻輸給自己? 你是否在眾人面前感到驕傲,獨處時卻覺得寂寥? 你是否總在滿足他人的肯定,卻仍然不認識自己而失去真正的自我? 外在成就可讓我們在眾人面前感到驕傲、抬得起頭, 因為「光」來自於他人; 但內在成就才是讓我們即便獨處時也自在從容、踏實滿足, 因為「光」發自於內心。 終其一生,你的幸福快樂與否, 唯有你自己可以定義。 即刻跟隨這本書踏上內在成就的探尋之旅, 活出豐盈圓滿的真我人生。 █你想要怎樣的一個人生?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被賦予了許多義務、責任和目標。 為何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事業有成的人們,依然不快樂、陷入憂鬱,甚至想要結束人生? 原來,只擁有「外在成就」的人生勝利組,如果少了「內在成就」,生命經常有如焦土般荒蕪,無法打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無條件的喜悅與幸福、平靜與祥和。 要體會人生真正的豐盈圓滿,就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內在成就」,它與個人的價值觀、信仰、興趣、所關心的事物密切相關,是一個人自我肯定的重要因素,比外在成就更加持久、穩定,能夠帶來更深層的滿足感,不需要來自他人的肯定。 —真情推薦— 火星爺爺|作家、企業講師 朱楚文|主播、主持人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侯文詠|作家 許峰源|律師作家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淇華|作家 謝文憲|講師、作家、主持人 (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緣分不強求,或許就在轉瞬間。我和愛瑞克從演講、廣播、閱讀彼此的書,到以相同價值觀在各自賽道砥礪奮鬥,他都是我效法學習的對象。如果說,泰戈爾著名詩句〈用生命影響生命〉,是人生典範境界的話,愛瑞克就是完全到達這典範境界之人。 —— 謝文憲(講師、作家、主持人) 人生總有期盼,那是人活著很重要的使命。閱讀愛瑞克的文字,會讓你與自己產生深度對話,更精準地找到人生座標,往屬於自己的天地邁進。 ——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 巴菲特曾說:「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如果父母看重的是外界對你的看法,而不是你的行為,你會追求一張外在成績單。」世人常以有無「成就」衡量人。這一次,愛瑞克將帶領我們深思何謂「內在成就」。 ——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要成為自己內心真正想成為的人,有許多關卡,需要我們用愛,睿智去克服。如果有嚮導陪伴,就太美好。就讓愛瑞克,陪你一起「愛」「睿」克。 —— 火星爺爺(作家、企業講師) —本書特色— 1.情感真摯動人:前作《內在原力》被讚許為八歲到八十八歲都感動的一本書,新作《內在成就》進一步觸及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幫助讀者探索更深層的內在,找出每個人找出真正想要成為的自己、實現自我。 2.文筆流暢好讀:作者以流暢的文筆、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著稱,曾獲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星勢力作家」殊榮。他擅於將複雜、艱深、難懂的事物,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不用華麗的詞藻而是直白的對話,宛如輕聲細語向讀者娓娓道來。 3.旁徵博引具說服力:作者為每年閱讀一千本書的愛書人,在此書中,您將可以感受到跨領域博覽群書的深度與廣度。他將自己年近半百的人生體會,揉合前人的經驗與智慧,交織成為一本實現內在成就之路的指引。 4.人人都可以練習:此書並非勵志型的心靈雞湯書,而是具體可行的實踐手冊。在每一章的最後都有「行動清單」,指導讀者們一步一步從實作練習中累積經驗。在執行這些練習的過程中,實則已經踏上了自我實現的道路。 —適合讀者— 1.職場上班族:如果你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上班族,開始有「不知為何而戰」的生涯迷茫,這本書很能重新激發你內心深處的渴望,不需要透過外在成就,就能全力以赴,以不同的嶄新心態,迎接各種工作上的挑戰。幫你擺脫損人利己的競爭心態,走向「利他共贏」的和諧圓滿之路。 2.管理者及創業家:當你身為主管或老闆,除了靠調薪或升遷來激勵員工,其實也可以付出關懷,以協助員工實現內在成就的多種方式,幫助他們獲得更加持久穩定且深層的滿足感,不僅有助於減少人際衝突,更能有效凝聚部屬的向心力。 3.自由工作者及個人品牌經營者:當一個人不再有上司監督、必須全然為自己負責的時候,該如何有紀律的管理自我、凝聚人際網路資源來加速達成目標?作者以自己近六年來自由工作者的親身經驗,傳授從無到有的真實發展歷程。 4.青年學子或教師:求學階段是最重要的自我探索階段,盡早就開始檢視自己的熱忱與專長,不隨外在浪潮起舞,早點了解自己的內在,才能全力發揮。一旦學子能找出自己的天命,並願意為自己負責,更可大幅減輕師長的煩惱,順利踏上人生的圓滿旅程。 5.關心自我提升與幫助親友者:無論你是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可以透過此書的指引,重新審思自我的真正價值。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甚至成為家庭成員或親友們穩定的內在支持力量。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找到真正自信與快樂的泉源

豐盛內在

推薦閱讀,愈讀愈富足。

新書推薦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09/24 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件的紀錄,而是一段誠懇的自我揭露。竜樹諒以自身視角,娓娓道來童年時代的家庭背景、成為少女漫畫家的追夢之路,以及如何在印度、志工活動與靈性追尋中,解決夢境與現實交錯帶來的困惑。 書中還額外收錄了未公開的夢日記、「海嘯之夢」與「我的葬禮」的深度解析,以及竜樹諒眼中所見的「創世主」所在之地,並且闢謠廣為流傳的「5的倍數」、「應驗多達15個預言」之說。這些內容讓讀者得以明白預言背後真正的意涵之餘,也能看見一個更完整的竜樹諒。竜樹諒始終堅信,夢境是人生留給我們的提醒與線索;夢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預言」,而是讓我們更真實地活在此刻── 在這個資訊混亂、真假難辨的時代,這本書就如同一劑安定劑,提醒我們應專注於眼前的人事物,唯有如此才能真的感受、體悟這世界的萬般存有,並開始深刻思考「如何面對自身的存在」、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期望各位在紛擾的2025年尾聲,一同細細品讀。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09/23 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有人被點名回答卻答錯了,老師從來不曾責罵,反而會帶領大家一起對那位同學說:「謝謝你說錯了。」我再進一步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要謝謝他嗎?」孩子回答:「因為老師說幸好他說錯了,才能幫助大家一起好好重新學習。」 是的,老師深知——唯有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那或許是正確的答案,但更多時候,是思考的能力與探索的勇氣。 我也曾和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共讀這本書,兒子一邊聆聽故事,一邊專注觀察畫面。他仔細看著書中教室內每個小朋友的表情,尤其是主角小男孩因不敢舉手表達而陷入焦慮、侷促不安的模樣,他也能感受到那份不安。當小男孩受到鼓勵,勇敢舉起手、與全班同學一起融入老師的大大懷抱時,兒子會試圖找出並指出小男孩,感受主角的心境轉變——從害怕說錯,到自信表達、展露笑容,與大家手牽手,共同建立一個活潑、快樂、開放的教室。 許多我們想向孩子們傳達的深奧信念,透過繪本的畫筆被具象化,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涵。 《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源於作者蒔田晉治在任教時所寫的一首詩,因學生真摯的回信而化為繪本。搭配繪者長谷川知子充滿童趣與情感張力的畫風,巧妙呼應文字,為故事增添戲劇氛圍與情境共鳴,讓每一頁都充滿趣味與感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這句話,正好呼應了本書的精神——說錯了不是失敗,而是思考與成長最寶貴的契機。 學校即將開學,九月也適逢教師節,願每一間大大小小的教室都像本書描繪的那樣,擁有溫暖接納孩子說錯的老師,也有在老師鼓勵下自信成長的孩子。更希望,不僅在教室裡,我們的社會也能共同營造一個「即使可能說錯了,也敢勇於表達」的正向氛圍。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09/18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應對精神疾病,但當躁鬱症真正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卻同樣陷入無助與自責。這樣的坦白,正是本書最動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精神疾病不是單靠知識或理性就能化解的難題,而是一場家庭、病人、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長期戰役。 在社會普遍的偏見下,精神疾病往往被貼上「教養失敗」、「家庭不健全」的標籤。作者卻以親身經歷指出,這樣的看法何其不公。她的家庭並不缺乏愛,女兒也曾是眾人喜愛、成績優異的孩子,但疾病仍然悄悄侵入,瞬間將她拉入深淵。這提醒我們: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癌症一樣,都是病理性的狀況,不是誰的錯,更不是一句「振作起來」就能解決的。 作者的勇氣尤其令人感佩。她沒有選擇隱藏、沉默,而是把一切痛苦、掙扎與希望,化作文字分享出來。她明白,這不只是自己的故事,而是無數家庭共同的處境。她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精神疾病不是孤單的戰役;她也希望,那些在黑夜中掙扎的家庭,能在閱讀中獲得陪伴。 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母親的哭訴或哀嘆,而是一份真誠的紀錄與分享。作者本身具有醫療背景,卻依然在女兒確診之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無知。這份坦率讓本書更具力量:它告訴我們,即便是專業人員,也可能在精神疾病面前徹底崩潰。這樣的真實,讓讀者不再輕易責怪病人或家屬,而是能真正理解那種「抱著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活」的恐懼。 全書以「第一年否認與樂觀」到「第六年再次回歸生活」的時間軸展開,既像是一段漫長的療癒紀錄,也像是對社會的一次深刻提問:我們究竟理解多少?我們願意接納多少?在一次次住院、復發、自殘與絕望之間,作者沒有將女兒塑造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以她的掙扎、她的努力,去提醒讀者──精神疾病患者同樣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看見。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作者不斷在「母親」與「醫生」的角色之間拉扯。她一方面想冷靜地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又在女兒說出「我真的很想痊癒」的時候潰堤。那種愛與理性的衝突,正是無數病患家屬共同的心境。讀者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一種近乎本能的守護:即使世界崩塌,她仍緊緊牽著女兒的手,陪她走過一次次黑夜。 身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必須告訴讀者,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書,卻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的書。它提醒我們,理解比評斷更重要,陪伴比指責更有力量。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悄然崩潰」的靈魂,社會才可能真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度。 因此,我誠摯推薦《當女兒悄然崩潰》。推薦給正在陪伴親人度過精神疾病的家庭,因為你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力量;推薦給教育者、醫療人員,因為這本書能提醒我們,制度與專業之外,還有被忽視的情感與人性;更推薦給所有社會大眾,因為唯有理解與同理,才能真正減少偏見與孤立,讓更多「悄然崩潰」的人,有機會再度回歸生活。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09/15 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們看到依然害怕的小黃,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嘗試:他觀察、他準備、他抱著布偶尋求安定……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節奏靠近來到繽紛的世界。 尹我海分享過:「我想讓孩子知道,勇氣不是完成式,而是每天都要做的選擇和練習。」這句話,也像是寫給大人的提醒。就算已經長大,我們依舊會遇見屬於自己的獅子,能夠立刻行動很棒,可是慢慢來也沒關係喔。 圖像裡的顏色,說出了心裡的聲音 繪者曺源希以簡潔卻鮮明的色彩,為故事賦予情緒的重量。黃色代表焦慮與不安,藍色代表行動與勇氣。當這兩種顏色在畫面中交錯時,孩子會自然感受到拉扯與變化,不需要太多文字,也能理解那份心情。 許多讀者就表達:「這本書的圖像,讓還不會表達的孩子,也能用顏色理解自己的心。」,不僅如此,這本書也是最棒的對話媒介,師長可以在閱讀時和孩子聊聊他心中的獅子是什麼?他會選擇怎麼做,為什麼?這些對話本身就是很棒的陪伴,透過這些討論,而能讓孩子將難以言說的情緒抒發表達。 韓國的迴響:一本書,變成一面鏡子 自出版以來,這套作品獲得許多肯定:被選為「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官方選書、成為慶南讀書節推薦、進入國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與韓國 KBBY 的書單。在韓國的一場讀者見面會上,有老師分享:「孩子們在故事裡看見自己,大人則在孩子的眼睛裡看見過去的自己。」這樣的共鳴,讓《門外有一頭獅子》不再只是兒童讀物,而是一則適合所有年齡的寓言。 勇氣,從來都不簡單 作為編輯,最受這套書吸引的一點,是它的真實與溫柔。它沒有急著教孩子「要勇敢」,也沒有粉飾恐懼。它只是靜靜地告訴讀者:害怕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願不願意再踏出一步。 勇敢的人不代表沒有恐懼,而是帶著恐懼依舊往前。這套書把這件事說得動人又貼近。我相信,每個正在練習勇敢的人,都會在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門外有一頭獅子》與《門外仍然有獅子》是一封寫給孩子的勇氣信。它提醒我們:勇氣並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每天日常裡的小小嘗試。 推薦這套書給所有正在長大的孩子,也推薦給已經長大、卻仍偶爾停在門口的大人。因為我們都知道,門外仍然有獅子。幸好,我們也能每天練習一點點,慢慢走出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