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
在文字虛實之間,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親切處著手,寫作題材無所不在。
在文字虛實之間,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背誦名言佳句與成語,適當穿插進文章中,對作文能起加分作用嗎?
用新鮮的現行語彙當作發端語詞,卻仍面臨雞同鴨講的窘況?
從小學踴躍發言到大學微笑沉默,背後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究竟是怎樣的教育,讓我們對自己發出的聲音感到陌生且不確定?
近年來,華語文教育成為最火紅的議題,而寫作則被視為學測指標。
但是,文字並不囿於白紙黑字上的意義,
得透過解說、討論,才能識透簡單語言背後的複雜層次。
站在教學第一線的廖玉蕙老師,多年來關注語文教育,
長達六年的專欄寫作,更讓她對整體環境有更深刻的觀察與反省。
她以為不管聽說讀寫的策略或重大新聞事件的即時反思,
都必須與時俱進並跳脫傳統思考框架。
寫作的美,絕不是虛偽矯情的藻飾,而是真心無畏的心意與自然開展的論述;不是旁徵博引的炫學之作,而是有屬於自己精闢見解的文章。
寫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怎樣從湧動的文字背後找到實踐的力量。
下筆有真心話,文章自會有真精神!
目錄
自序 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輯一:寫出文章的真精神
朗聲尋找最準確的字句
走進學測考場前
有人寫出幽默,有人讀出趣味
得高分的作文祕笈?
寫出文章的真精神
喧賓奪主的錯別字
請鼓勵學生寫些真話吧!
作文與創作
從喪禮到喜宴
另類霸凌
學測作文評分標準透明化之重要
作文不妨從尋常親切處入手
請讓蘇東坡安息吧!
輯二:說自己的話
從開口到閉嘴
說小故事與講大道理
學習掌握語言的「眉角」
語言邏輯的錯亂
【交流客棧】怎麼說?
說自己的話
多次詢問之必要?
【交流客棧】無言以對
什麼話都不想說的幸福
【交流客棧】曬恩愛的適度
傾聽城市裡的故事
【交流客棧】華光社區的黃昏悲歌
「傾聽」的溫柔實踐
輯三:慢慢走,欣賞啊!
兩性平權教育的落實
評鑑的迷思
【交流客棧】評鑑作業裡的益智問答
請正視霸凌現象
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
慢慢走,欣賞啊!
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
再論「教育部全國語文競賽」!
等待一本美麗的教科書
橘子跟氣球有什麼地方相同?
當女人太能幹時
談學運的守禮與守法
輯四:教出怎樣的風景?
喊停的勇氣
為老師尋找一個理由
承認人有未盡之處
跟孩子站在同一邊
教出怎樣的風景?
我們就該這樣長大嗎?
凝眸注視生活
抓住每一雙求知的眼睛
為什麼不能穿拖鞋上學?
【交流客棧】因勢利導的教育概念
在充滿偏見的教育下
老師的臨別贈言
連舒伯特都無聲以對的時刻
輯五: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欲吐還吞的情愛與文學
當作家進入學院之後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
我們需要怎樣的地方文學獎!
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怎樣「和作家面對面」?
【交流客棧】
1.「百萬小學堂」的後遺症
2.演講後的提問
3.熱門問題排行榜
對優秀作家的最佳獎勵
為你朗讀
輯六:流轉的人生
找藉口的陋習
不必做大官,也不必然得做大事
由一張收據到億元標單
期待參加一場準時的婚禮
動人的身影
【交流客棧】雷雨與炎陽
流轉的人生
【交流客棧】充分展現時代變化的賽事
不只看見夏日盛放的蓮
一代不如一代?
就請被禮讓的老人家坦然就座吧!
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
這不是國家之恥是什麼!
台銀和中華郵政得多加油了!
「世紀之最」的詐騙
【交流客棧】壞人一再得逞
何時雲開月來?
【交流客棧】這樣自在的城市
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
冬季裡乍萌的新芽
試閱
朗聲尋找最準確的字句
年少時,看古裝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對劇中學生集體搖頭晃腦朗誦古文的鏡頭深感興趣。教書及寫作以後,才知道朗讀的重要。
好的文學作品,跟美好的音樂一樣,大多具備流暢、靈動的特質。而我們之所以在閱讀文章時感覺良好,往往是因為它的音樂性強,有節奏感,旋律動人。前些日子,在台大醫院陪病,輕聲在病房內朗讀楊牧先生《奇萊後書》,感覺仿若優雅閒適的慢板,舒徐、溫暖,鬱卒的心境竟因之漸次開展,對文學居然具備如此神奇的療效深感驚詫。
寫作《包法利夫人》的福樓拜,狂熱而頑強地追求藝術的完美,他堅持一句名言:用詞準確。福樓拜經常走到他曾居住的克魯瓦塞別墅附近的一條椴樹林蔭道上,高聲朗誦自己的作品。這條路被稱為「狂吼的林蔭道」,他在那裡大聲朗讀自己寫出的文字,讓耳朵告訴他是否已經找到最準確的字句。而近日曾經來台掀起旋風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裡,也提到他常藉由朗讀方式,領略不同的文體之美。甫獲國家文藝獎的王文興教授,自承寫作時總將每個字當音符看待。前些日子,他親自示範把小說當樂譜的「王氏慢讀法」,朗誦《家變》裡的文字,據報載:聲調和速度搭配的美感,風靡全場。
台北故事館曾和台積電、《聯合報》合辦「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活動,在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間,邀請作家們分享其作品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聽說小小故事館常被喜愛文學的市民擠爆!堪稱台北最美麗的景觀。除了應邀去朗讀,我也曾領著寫作指導班的十多名學生前去親炙作家丰采,事後,學生紛紛表示:真是難忘的經驗!這種在歐洲各國咖啡館等文人薈萃之地經常舉辦的朗讀活動,以文會友、扎根文化,如今因花博工程進行而中輟,讓人無限惋惜!
小說家黃春明先生提倡朗讀活動已有多年,今年,幾位作家應邀前往宜蘭共襄盛舉,深為其用心所感動。文章透過聲音呈現出來,果然別有興味。張曉風老師仿效木皮散客說鼓詞,雄豪、快捷的聲調,是作學生的我在她的課堂上從未聽過的,令人大為驚豔;透過作者簡媜自己的聲音,不但讓讀者聽到秋天裡白楊樹豐美的饗宴,而其中擲地有聲的:「一世總要堅定地守住一個承諾,一生總要勇敢地唾棄一個江湖。」的文學宣言,更讓舉座肅然。傳統觀念裡,朗讀彷彿是字正腔圓者的專利,其實不然,黃春明先生台味十足的誠懇聲音,更贏得滿堂喝采。朗讀的魅力,由此可見。
既然名家咸認朗讀有益找尋適當字句,且對文化傳播深具力道,則學生閱讀或寫作必然可以從中獲益,我以為學校可以在早自習時大力推廣,讓文學的節奏在校園的早晨迴盪出動人的旋律。搶救語文教學,首先,讓我們帶孩子來朗讀。不只讀作家的作品,也朗讀學生自己寫出的作文,讓聲音幫助他們找到最準確的字句。
——原載二○○九年十一月二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
走進學測考場前
習寫作文的一個重大功能是在培養創意,如果題目本身就古板陳舊,其實很難達到學習的目的。早年的作文題目,國中生慣寫「下雨天真好」;高中生必談「傳統與創新」;大學生提高關心層級,多寫「反共必勝論!」高考、普考一逕是「一顆螺絲釘」、「個人好,社會就一定好」。這種千篇一律的命題,因為出題老師有預設想法,所以,心存取悅閱卷者的考生不用深思,腦袋立刻會浮現一套制式的說辭。於是,清道夫、公務人員一定會被大量請出作例子,「小兵立大功」、「天生我才必有用」、「妄自菲薄」的句子滿天飛,寫的時候儘管下筆如有神,卻絲毫不見心意。閱卷老師看了一千篇文章,感覺彷彿只看了一篇。這種老式的作文,不鼓勵學生創新,只要在主題上規規矩矩複製《公民與道德》課程上宣導的那一套,結構上謹守起承轉合的模式,再加上文清字順的起碼修辭,四平八穩的,就可以得高分。
如今,時代不同了!集體思考被獨特創見所取代,命題與寫作都面臨新挑戰。不只考生緊張,出題老師面對指指點點的輿論,恐怕壓力更甚。仔細研究近年來的學測命題,倒看出了有趣的趨勢——老人時代來臨的危機感,被充分反應在作文題目上。一連好幾年大學學測考題都繞著老人打轉,先是要學生揣摩一位修士生命中最後一晚的思想、祈願;接著的題目是〈失去〉,有了年歲的考官驚嘆年華老去,就以為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會警覺歲月如梭!再來是〈走過〉,才沒幾歲,就被迫開始回顧過往!後來乾脆羅列老人日記,要學生揣摩老人心情、敘寫老人生活;最後是〈如果當時……〉,呀呀呀!這不正是老人說話時慣用的發端語詞嗎!這些題目在不經意間都透露出命題「老」師唯恐不被理解的焦慮!卻難為了後生小子,齜牙咧嘴,再怎麼歪著腦袋苦思,寫下來也盡是年少輕狂。顯見要激盪腦力去突破窠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學測在即,考生的緊張可想而知,此刻,有幾句話進奉:走進考場前,請先摒棄「一試定終身」的荒謬緊箍咒!就算這次意外失足跌跤,誰敢說下回就不能奮起再創新局!許多前輩的先例可為佐證,不需在此贅言。當心情放輕鬆後,腦袋的死結一經鬆綁,反倒容易萌生活潑的想法,逆轉勝的機會也必然跟著大增。
其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故事,學測作文既然志在檢驗學生的思想深度、文字順暢及謀篇裁章能力,如果意見上只是人云亦云,題材上只是複製別人的經驗,手法上流於老套,在創意上便少了幾分。尤其過度揣摩閱卷者的心意,往往「順了姑情逆嫂意」,徒勞無功。我深切期待考生能誠懇的寫出由衷之言,在重要的時刻,不躁動輕忽,仔細將題幹看清後,再從容構思、執筆,勇敢寫出胸中的塊壘,在作文猶如說謊競技場的現代,也許講實話、做自己,將翻為新鮮,我相信在一片虛假的厭套裡,誠懇最容易被看見。
——原載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待續)
有人寫出幽默,有人讀出趣味
一般人總錯覺中華文化比較缺乏幽默感,從小到大的教育裡,一向強調「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要「莊重」、「正經」,偶爾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便被斥為「嬉皮笑臉」或「玩世不恭」,這種過度謹小慎微的拘束,反應在學生的作文裡,就成了戴上虛假面具且語言乏味的制式文字:學生總是識趣地挑選看似最安全的論述走,於是千人一面,缺少活潑的新意。大部分的人都被侷限在固定且陳舊的思維裡打轉,怎麼也繞不出死胡同。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的《莊子》、《孟子》、《韓非子》裡,就有許多充滿趣味的寓言,無論是「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或「買櫝還珠」都是耳熟能詳的幽默小小說。古人在遊說君王時,發現講道理不如說故事來得有效,幽默機智的言語絕對比政治正確的理論占上風。很可惜這樣的領會很快被奉儒家思想為圭臬的八股舉士制度所淹沒。幽默的文字終究被封建體制下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只能隨聲附和的八股文給打敗了,真是好不可惜!只是說來奇怪,如今封建制度早就成為歷史,戒嚴也已解除多年,學校課本選文卻仍在拚命的自我戒嚴!
我們的課本真是太嚴肅了!過度注重空洞的品德教條和單調的知識積累,莫說學生看了提不起興趣,一書在手,我保證連大人也難逃周公的召喚。一本幽默有趣的課本何其重要!就是因為缺乏優雅有趣文章的閱讀經驗,學生的玩笑往往流於惡趣,格調不高;就是因為國語課本到現在還在大玩「四十四隻石獅子」的老梗,課本的思想沒先解放,學生的作文自然嚴重缺乏實驗性。如何將淺質的玩笑引導入較為深刻的趣味中,可能是教科書商可以加把勁,老師、父母可以著力的地方,也是出題的考官可以再斟酌的所在。美國人往往可以不在意別人對他頑固、奸詐、無賴的指責,但卻無法忍受「沒有幽默感」的批評。麥克阿瑟將軍在為兒子所寫的祈禱文中,除了求神賜給他兒子堅強、勇敢、誠實、謙遜的美德外,特別拈出「充分的幽默感」,由此可見西方社會對幽默的重視。西潮東漸,雖說中西民情不同,但對生活情趣的追求應該已無二致。
佛洛依德說得好:「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適應的人。」面對尖銳問題或尷尬場面時,以幽默的方式應對,往往能化解緊張對立的氣氛。它是機敏的臨場應對,蘊含高雅、雋永的情趣。雖然,一般以為這種能力得之自然者多,得之學問者淺,未必人人都具備,但是,我相信絕對可以藉由耳濡目染、觸類旁通來培養。課本裡,出現幽默的文章;作文課上,老師多提醒學生對人性作深刻的觀察,雙管齊下,讓學生慢慢琢磨,逐漸摸索,必定有人可以跟著寫出幽默,有人能夠隨之讀出趣味,久而久之,這樣的訓練自然會內化到生命裡,成為終身受用的財富。
——原載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聯合報•A4版•名人堂》
得高分的作文祕笈?
考季又到了,國高中生都相當緊張,頻頻在聽演講的最後提問裡,要求我用簡單、速成的方法傳授得高分的作文密笈。說實在的,在華語文教育成為最火議題的現代,我若真有這樣的本事,怕不早就成為教育部三顧茅廬的超級紅人了!通常,遇到這樣的場合,我多半聲東擊西,駭笑著虛與委蛇。因為深知作文要拿高分,絕沒有捷徑,只能靠平日點滴的積累。
然而,日前,李家同教授對大學常見的「親善大使」表達了負面意見,倒在我的腦袋中引出一線靈光。李教授批評女學生穿長旗袍、踩高跟鞋,男學生穿西裝打領帶,兩手都戴白手套,比出全國一模一樣的手勢,加上如出一轍的「皮笑肉不笑」表情,就像機器人一樣。於是,引發網路上許多的討論。有人生氣地反問:旗袍曾風光一時,現在穿有什麼不對!難道現代人就不能穿旗袍了嗎?它不是我們的國粹嗎?
這個問題有意思!可以讓大夥兒動動腦想一想。於是,我在演講過後的提問裡,讓當天聽講的學生發表看法,試著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學生普遍的意見是穿長旗袍、西裝、戴白手套、掛上制式的笑容、比出僵硬的手勢之所以引起詬病,一來可能是因為穿著打扮不符學生的年齡、身分,因之顯得造作、不自然;二來長旗袍也不符合時代風尚,學生爭著發言,說現在流行改良式旗袍,穿長旗袍是他們阿嬤年代的穿著。
於是,我讓他們進而思考穿長旗袍的這一番討論,對他們的寫作有什麼樣的啟發沒有?有人說:「自然最重要!不必穿長旗袍,只要適合場合,能呈現青春氣息,裝扮不需要太依循傳統,寫作也不要太倚賴前人,食古不化。」有人搶答:「所以,成語用太多不一定就好,適度使用可以增色,過度則頗討人嫌。」嗯!不錯!現學現賣,這是先前我演講時提醒的。有人補充:「最好能有屬於時代的創新語言,跟改良式旗袍一樣,常能搶攻國際市場,得到意想不到的高利潤。」哇!這一定是夏姿派來埋伏的推銷員。有人從皮笑肉不笑的笑容檢討起:「心意最重要,這樣的笑容,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怎麼能拉近距離或感動人,所以,寫作的內容要誠懇,光是用華麗的文字堆砌也沒用。」「不必亂編驚悚劇,去驚嚇閱卷老師;也不要編造可憐身世乞憐,閱卷老師早就被過多的謊言訓練成鐵石心腸了。」這位同學剛剛有專心聽講呦!有人檢討一模一樣的手勢像千人一面的作文,給人滑稽的感受,「個性化的商品大行其道,同樣的,具創意的文章最吸睛,獨樹一幟很重要。」
最後,我請學生從討論裡拈出三組關鍵字,結果「動機自然」「心意誠懇」和「手法創新」以高票中選。我問:「現在你們知道怎樣的文章才能得高分了嗎?」同學異口同聲回說:「知道了。」我鬆了一口氣,露出滿意的笑容。
「可是,……怎樣才能寫出那樣的文章呢?」一位貌似忠厚的同學支支吾吾地提出這次演講的最後一個問題。
——原載二○一○年六月三十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待續)寫出文章的真精神
兒子上國中時,學校規定每天回家必寫一篇一百八十個字左右的日記。這原本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文練習構想,也是師生互動的良好策略。但在執行過程中,我卻發現了嚴重的問題。
那本日記本裡,充斥著和兒子靈魂背道而馳的偽善言詞,譬如:分明驕傲地炫耀自己天縱英明,日記上卻寫著:「今天歷史成績發表,我得了全班最高分,我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不要辜負父母的期待」;明明埋怨老師出題太刁鑽,卻謙抑地反省勉勵:「今天國文成績發表,成績不太理想,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恨聲埋怨同學陷害,卻佯裝榮幸:「今天承蒙同學青睞,獲選為衛生股長,我要好好服務,不要辜負同學的期望」;氣憤在大太陽下聽了一場毫無章法的演講、浪費生命,卻說「今天有一位校外專家來演講,講題是:『認識我們的身體』真是獲益匪淺!希望校長以後能多多舉辦類似的活動。」……這種種既無心意、也了無新意的八股文章,竟然篇篇得到A+的成績。一回,已然夜深,又實在找不到題材,我建議他將黃昏時所說的期待入文:「希望繳到訓導處蓋章的學生證能趕快發回來,我們可以憑證免費看外野棒球賽……」,好不容易說了實話,竟然破天荒得了B–,老師還在其後加註:「要循規蹈矩!」
這件事讓我一直耿耿於懷,這種類似謊言競技場式的引導,正逐步摧毀孩子的想像力與真誠的心意,而我束手無策,只能乾著急,因為老師正用分數餵養順民,只要複製書上的道德教條,就能得高分!就因為這樣不當的引導,難怪學生既不必用大腦想問題,也不敢放心直陳內心真正的想法,他們總是不停揣摩上意,於是,無形中失去了珍貴的的童心與思考能力。
上了高中後,他故技重施,這回,老師的評語不同了:「心裡真是這樣想的嗎?真的才寫。」「寫點兒真話吧!」「再寫這樣缺乏心意的東西,我就撕了呦!」於是,在老師「說真話」的道德勸說下,他的週記逐漸有了不同的面貌,他開始啟動腦子思考、敢於批判:同儕之間的人際處理,旁觀之餘,他寫下另類體會,導師批語:「有見地」;有位老師上課時熱心教導香功,以致正式課程的進度嚴重落後,他援筆反應,導師寫上:「會婉轉轉告」;接著,熱火燒到導師的眉睫,「我們都很感謝老師的認真教導,但是,常常在第四節下課的午飯時分沒能準時下課,有以下缺失:一是外頭歡聲雷動,學生無心向學,學習成效不彰;二是蒸過的便當,抬回來時都涼了;三是沒帶便當的人,到福利社都買不到東西吃了……」洋洋灑灑羅列五大點,老師不但沒生氣,還虛心寫上:「受教了!會設法改進」。
導師直接、間接鼓勵他們說出想法,建構個人的思想體系,到這時,我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才放了下來。這位老師的教學策略履踐了幾句古話:「只有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蔓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
成也老師,敗也老師,當老師的,豈可不深自惕勵!
——原載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聯合報•A4版•名人堂》(待續)
輯二:說自己的話
從開口到閉嘴
去年春天,曾應邀到某國小演講,對象是四年級的小朋友。
學生在禮堂的一隅席地而坐,約莫百來人,眼睛晶亮,充滿興味地望著演講者。當我和他們互動時,這些十歲上下的孩子舉手回答的踴躍,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不管是我曾經教授的國、私立大學生抑或演講場合中遇到的成人,應對同樣的發問,多半不是立刻低下頭來,就是微笑不語、莫測高深。
由小學的踴躍發言一路到大學的微笑沉默歷程,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玄機?這些在大學課堂外也許可以滔滔不絕說著俏皮話的學生,忽然集體在教室內失聲,是純粹成長時的荷爾蒙或生長激素改變所使然嗎?抑或在求學過程中越來越沒有機會思考或發言所導致?甚或在課堂上積累太多不愉快的發言經驗而形成?我們的老師需要為學生一逕沒有答案的緘默習慣負些責任嗎?
從開口到閉嘴,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當學生藉由各項學習逐漸建立個人思想體系之際,我們的國文課曾經提供他深思、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嗎?換個角度思考,國文課為他往後的人生儲備了那些資源?是情意的開發?是美感經驗的涵養?是解讀人生能力的增進?是創意的養成?抑或只是讓學生在學力測驗或指考裡爭取到高分?
近日,課文裡的文言、白話比例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甚至成為搶救國文的焦點,其實,語文教育的議題多端,文言與白話的比例哪裡是此刻的重點!
前一陣子,應邀參與國小教科書的審查。翻開第一頁,赫然發現,目錄頁上,只條列篇名,作者姓名竟然付諸闕如。當舉世都在呼籲「重視智慧財產權」之際,承擔孩童啟蒙的國小課本,竟然昧於潮流,未能順勢將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具體落實,實在是相當大的疏漏。而某些篇章,觀念老舊,動輒喜歡將人比喻成螺絲釘,把人徹底物化,嚴重忽略個人存在的意義;選文的老氣橫秋,更是讓人不敢恭維,或者高談野草的強韌和溫室花朵的脆弱,苦苦呼籲學生挑戰困難;或者文章情境悖離時代太久,遠遠超出學生能夠想像……呼告、教條的空言充斥字裡行間,陳腔濫調,完全漠視學習的效果。這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審查軍中教科書的經驗,第一篇〈申包胥哭秦廷〉,第二篇〈梅臺思親〉,第三篇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完全是失敗主義的再現,彷彿告訴軍中袍澤愛國的結果就是犧牲,人生最大的榮譽就是進忠烈祠!怎不教年輕人閱之卻步?社會的變化一日千里,我們的教科書得趕緊跟上時代的腳步。
語文教育應該從個人的情意共鳴為起始點,體察時代的變化,才能收表情達意、欣賞陶冶,進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編輯委員如何選擇文質兼備、切近年齡層需求的文章;教師如何透過觀摩學習,相互切磋教學策略,善盡作品與學生中介的職責,引發學子課堂上學習的樂趣,進而促進他們課外摸索的興味,我期期以為這些都遠比增加文言文比例更加直指教育問題的核心。
——原載二○○八年十一月九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
說小故事與講大道理
議論文的寫作,旨在闡明觀點。因此,必須先有想法,才有寫作動機。國小、國中時期的孩童,通常還懵懵懂懂,處於觀察、吸收的階段,這時候,要他們寫作議論文,確實頗有些難度。即使讀到高中、大學,真正能寫出像樣議論文的,依我的觀察,在現在的學生當中也非常有限。
張曉風老師曾提到她的中學老師認定她「只能寫抒情文」。直到中年後,寫了許多的文章,她才憬悟:
「十幾歲的我並不是不會寫說理文,而是我那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理,心中沒有什麼道理的孩子那裏說得出理來呢?」
的確!人們總要在觀察過環境、制度,對世態人情有了些許的了解後,才會開始喜歡和人講道理。老一輩的人常在說道裡前振振有詞地加註:「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儘管鹽吃多了,只有增加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沒有適度節制,最容易出問題,但終究代表他對這個世界開始有了意見。
沒有意見,非得硬擠出一點什麼道理出來,這正是如今學生面對作文只能搔首撓耳的原因。眼睛,得先看到世界;心裡,得先有了感情;大腦,得先爬梳問題;嘴巴,要學會清析表達。這時,下筆才有真心話,文章也才有真精神。
照說,到了上高中的年齡,心裡應該慢慢有了積累,卻依然說不出個道理來,主要是課堂上缺少表達的機會;老師只負責傳道、授業、解惑,鮮少靜聽學生的意見。學生學到的知識可能很豐富,但僅限於生吞活剝地應付考試,寫起作文來,往往只是人云亦云或重複書本裡的制式說辭,毫無個人的想法。這種單向的灌輸,只能教出沒有意見的順民,這就是我主張課堂上的討論一定不能少的原因。沒有經過腦力激盪,所有的道理都不會真正進到心裡。
審查國小課本,發現抒情、敘事的文章多半問題不大,而只要一遇到議論文,無不讓審查者傷透腦筋,究其原因,恐怕也是因為道理真的不容易用寫的。所以,這類文章大多說辭夾纏,每段都大同小異地重複上段同樣的論點,寫那樣的文章讓學生讀,也難怪學生無法心領神會!這部份和真實的人生頗有相互映照的趣味。大多數喜歡講道理的人,都潛藏囉唆的特質,無法言簡意賅,常常一發不可收拾,讓人聽了備感焦慮,焉能指望這樣的道德教訓會有效果!尤其大人總是喜歡在生氣時才對孩子說道理,這時候,再有理的話也總夾帶著幾分的憤怒和威權,孩子哪裡聽得進去!
我以為,小學階段其實不急著和孩子講道理,更不用讓他們辨識什麼是「論點」?什麼又是「論據」、「論證」,鬧得學生越發糊塗。道理應該潛藏在故事中,讓孩子們自己去聽出趣味、整理大要並歸納出意義,花點兒時間,請他們將心得扼要說出來。必要時,再請他們設法編寫一個小故事,練練想像力及表達能力,這樣也就足夠了。一般人容易被鮮活有趣的小故事所感動!誰喜歡聽別人說的長篇累牘大道理!
——原載二○○九年十月三十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待續)
學習掌握語言的「眉角」
生活當中,經常發生雞同鴨講的狀況:孩子覺得父母難以溝通;老師驚詫學生缺乏家教;老人家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當我們用著非常家常的語彙和人溝通時,有時竟會產生詞不達意的無力感,所以,有很多人因而養成讓人十分厭惡的口頭禪,在每句話之後,外加:「你懂我的意思嗎?」
前陣子,讀蔣勳《孤獨六講》,對其中的一段話,深表贊同。他說:
「當我們用超出對話的角度去觀察語言,語言就會變成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遠比任何動物複雜,這裡還牽涉到很多人際關係。」
蔣勳想要表達的和我閱讀後的體會,也許根本南轅北轍,但我直覺這話便是我們之所以要強調語文教育的核心重點所在。文字絕不止於白紙黑字上的侷限意義,字典可以幫我們查出字意,卻沒辦法讓我們洞悉由文字串成的一句、或一段話的多元及深層底蘊;往往必須透過老師的解說、同學的反覆討論及自己的深心體會,才能逐漸識透其豐富的意涵。這些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在溝通時能逐漸了然看似簡單語言背後的複雜層次。
有時使用素樸簡淨的語言,表達相似的意思,卻見彼此臉紅脖子粗甚至氣急敗壞!黃春明的〈魚〉裡相互疼惜的祖孫二人為了一條掉落的魚憤而追打、對喊就是其中的典型。它間接說明了語言的歧義與細膩解讀的重要。譬如:同樣一句帶著驚嘆號的「死相!」是撒嬌,也可能是嗔怒,如果沒有注意發聲者的肢體語言,可能就會因錯解而要被控騷擾或被嫌不解風情。
舉個較有趣的例子:孫子問遠道而來的阿嬤:「天氣滿熱,要不要開個冷氣?」阿嬤可能並不以「要」或「不要」應答,而是說:「無要緊。」那麼,面對「無要緊。」的回答,孫子到底該不該開冷氣?我曾以此請教年輕一代的學生,大部分都說:「不要開啦!如果怕熱,她就會直接說啦。」這樣的答案顯然奠基在年輕世代直言無諱的習性上,但老一輩人的語言延展性可能出乎年輕人意料之外的枝蔓。「無要緊」三個字裡也許潛藏「沒關係!天氣雖熱,我還能忍耐。」的深層心意。如果不忍讓阿嬤忍耐炎熱,就應該開個冷氣,讓阿嬤舒適些。這是因為了解阿嬤節省成性,捨不得讓兒女開冷氣、浪費電。
但是,這樣的詮釋就全然無誤嗎?有無另一種可能——阿嬤怕吹冷氣,但是揣摩孫子怕熱、想開冷氣的心情,不好意思煞風景,因為體貼,她情願忍耐的是畏寒的痛苦。這兩種答案到底何者才是正確,便考驗著孫子對阿嬤身體、個性或思考的理解程度,是一個測試默契的命題,也是考察孝心的尺規。對一句話的解讀可以看出你與阿嬤有多親?你真的認識你的阿嬤嗎?
所以,語言的延展性極強,解讀空間大、極多元,與它連結的變數無法勝數!因此,所謂的「準確度」跟觀察、關心、體貼關係甚密,有時反倒和一般所說的「知識」關聯較少。閱讀與寫作的練習有一大部分就是讓學生學會掌握這些「眉角」,看出或聽出所謂的「弦外之音」,它教我們認識牽涉到各項人際關係的「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
——原載二○一○年一月二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
語言邏輯的錯亂
黃昏時分,偌大的辦公室裡,悄無聲息。忽然,高跟鞋敲打在磨石子地的尖銳「喀!喀!」聲傳來,眾人都抬起頭好奇地張望。原來,一位年輕的女子拉著個年莫六、七歲的孩童走進了室內。坐在角落的男子驀地大聲地朝女子驚訝地說:「哇!林大姐!你的女兒怎麼越長越大了呀!」我忘形地噗哧大笑出聲,大夥兒齊齊將眼光朝我射來!我只好佯裝咳嗽,掩飾失態,心裡嘀咕著:「幹嘛看我!六、七歲的孩子不該愈長愈大嗎!難不成還愈長愈小!這『怎麼』二字用得何其詭異!」
電視劇裡,失去阿嬤的阿春,撲倒醫生懷裡,傷心哭泣,白袍醫生撫著阿春安慰道:「阿春!既然你奶奶已經死了,你就不要再哭了!」螢光幕前觀看的群眾,都沉浸劇情裡,跟著阿春哭紅了眼,我想到的卻是:「那阿春該何時哭比較好?難道該在阿嬤還沒死去之前先嚎啕大哭一場嗎!」
新聞節目中,傷痛的被害人家屬,對著眾多的媒體麥克風,咬牙切齒說:「如果兩位兇嫌沒有被判死刑,我的母親就死得很不值得。」啊!這話不也大有問題!聽起來彷彿只要兇嫌被判死刑,被冤殺的母親就死得很值得!然而,這真是他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嗎?
猶記動物園搬遷去木柵的前夕,遊客如織,齊往圓山舊園憑弔。一位姓孫的男士,在園內逡巡徘徊,並纏綿地對著電視記者的鏡頭感性陳述:「小時候常來玩,今天舊地重遊,感到非常的溫暖,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立刻,我幫電視台編輯下了個簡潔有力的標題:「孫行者重回花果山」。媒體的即時性,使得說話的人缺少深思熟慮的時間,因此,常常說出讓人噴飯的話來。
我發現人們對類似的邏輯不通或無心鬧下的笑話,因為習焉不察,覺知度變得越來越低,不但事發當下,沒能敏感發現;當我在講述語文誤謬時,提出作為例子,聽眾常常也無法立即心領神會,總要在我具體指出荒謬點後,才引發哄堂大笑,可見邏輯不通竟成社會常態。尤有甚者,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忽然集體將「然後」當作每句話的發端語詞;而喃喃自語的「對!」則取代了段落的暫停逗號,不停地出現在每句話的後方,聽多了這種新世代語言,簡直要抓狂。
周延的邏輯和豐富的語彙,是使語言深具魅力的因素,如何讓學生在國語課上學到其中三昧很是重要。我曾經在收音機裡聽到有趣的對話:主持人請來一位導演介紹拿手菜——清蒸魚的烹調法。導演輕描淡寫:「最重要的是魚要新鮮。清洗乾淨後,放到蒸鍋裡蒸個八或九分鐘就可以啦!」主持人楞了一下,接口:「導演!你說得太簡單了啦!聽眾聽不懂的啦!」導演呵呵反問:「說得簡單反而聽不懂?那我得說到多複雜他們才明白!」這個導演有趣,他充分掌握到語言的多義性,耍弄「簡單」的反義詞,故意模糊「複雜」與「詳細」的界線,造成語意雙關的趣味,這也正說明了語文的繁複豐富需要更細緻的學習與體會,才能在應用時曲盡其中的神髓,達到風趣幽默的境界。
——原載二○一○年四月二日《聯合報•4版•名人堂》(待續)
【交流客棧】怎麼說?
作文的兩大重點在「說什麼」和「怎麼說」。
基本的「說什麼」就是題材的揀選。假設揀選的題材差不多,那麼接下來的就是怎麼表現這些材料,也就是「怎麼說」的競賽了。
「怎麼說」自然跟字句鍛鍊和謀篇裁章脫不了關係,文字表達是否流暢精確,結構是否清晰明朗,和閱讀者的接受度有很大的關聯。文字的流暢是基礎功,精確度則是進階。譬如:電視轉播NBA籃球賽:「林書豪被對方的球員吃了一記火鍋,當場『噴血不止』!」而看轉播球賽的觀眾應該都可以輕易辨識在一大堆有關於血流的動詞中,至少有「淌血」、「滴血」、「出血」、「流血」都比噴血來得合適,噴血通常必須是「流量」和「力道」都在某種程度以上,用噴血誇飾不很恰當。
精確不只見諸用字遣詞,往往還在於定義或形容是否淪肌浹髓。所以,平常不妨從大家習以為常處,練習作合適的定義或形容。譬如:本專欄叫「名人堂」,那麼,怎樣定義「名人」?一般人最常回答的是:「很多人認識的人。」那該有多少數目才叫「很多」?且看米蘭˙昆德拉怎樣說:「一個人如果認識他的人的數目遠遠超過他自己所認識的人的數目,那麼,他便是出名了。」這樣的定義就比「很多人認識」來得更加俐落。
文章光是以理論言說,容易流於枯燥,若適時加入精確的比喻,常有意想不到的說服力。一位女性朋友曾經勸說兀自狼吞虎嚥喝下午茶的丈夫,不妨以悠閒的舉止——小口喝咖啡、慢慢吃蛋糕、和太太輕聲慢言幾句,才不失喝下午茶的閒情逸趣。丈夫強辯:「橫豎都進肚裡,哪有差別。」妻子負氣回說:「照你這樣說,那下回我們吃餃子時,你先吞進三十個餃子,之後,再陸續倒些醬油、醋、麻油下肚,是不是也是一樣?橫豎都進肚裡!」這個譬喻就頗得諷喻之旨。
至於學校教育中常常提到的修辭的簡樸或華麗,相較之下,我以為較無關閎旨。無論韻文或散文,歷來都有文采派與本色派之分,也都各有擁護的讀者群,充其量只是好惡不同而已,無關優劣。但文章的邏輯概念不夠周延,往往成為文章的瑕疵,譬如安慰剛死去親人的孩子:「既然你阿嬤已經死了,你就不要再哭了!」或對著身旁依偎著七歲孩子的家長說:「哇!你的孩子怎麼愈長愈大!」這些話看似尋常,其實都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孩子本該愈長愈大,怎能用:「怎麼」的疑問句或驚嘆句;如果親人過世時不哭,那到底時麼時候才是該哭的正確時間?而一般學生們最常犯的怪句子是:「母親一直到長大之後,才告訴我們……」 到底長大的是媽媽還是我們?主詞的錯置,讓人閱之噴飯。
作文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從家常取材,稍加注意邏輯的周全,並多讀多練習寫,慢慢從尋常處看出不尋常的地方就可以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