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之樂
明白萬物無一不在道中,萬物無一不美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人的生命有諸多限制,面對各種心想而事不成的壓力,
莊子主張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
與自然要「樂」,最後與道同「遊」。
如能悟得此道,則生命隨時充滿喜悅,明白萬物無一不在道中,萬物無一不美。
莊子希望人能理解,「道」在萬物之中,無所不在。一切從「道」而來,在與人相處時,忘卻一切人為的身分與角色,就不會感覺生命的孤單,不但能與人相通,甚至與萬物都能相通。
學習《莊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傅佩榮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道家思想的機會,比起儒家是較為難得的。
儒家思想對社會及生活深具啟發,能引發個人的使命感,進而使個人的生命安頓於社會。然而,人到中年,如果只有儒家思維,會發現生命格局有限,因此不禁讓人思考,古代中國是否有些思想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生,並在學習之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達到不同的境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道家」,而學習《莊子》,正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莊子》秉承老子的啟發並且推陳出新,全書共有三十三篇,原文七萬多字,建議讀者先理解白話翻譯之後,再回頭與原文相應,找出原典之美,避免被古文與現代字詞的差異所困。書中諸多寓言,不只啟發人們的想像力,更揭示了卓越不凡的思想見地。如能掌握其真正的思想,我們便能與莊子一同逍遙而遊了。
本書特色:
.經典與經典的相遇:書中援引中國其他經典,有助於讀者理解《莊子》究竟有何精采與特出之處,進一步領略莊子思想的精妙。
.經典與經驗的結合:時空雖造成經驗的差異,但思想卻可以相通。讀者可以從莊子的深刻思想與作者的通篇解讀,回到當今社會,以自身的經驗加以驗證。
.東方與西方的交會:作者輔以研習西方哲學四十多年的心得,詮釋並解讀莊子思想的深刻與智慧所在。
莊子主張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
與自然要「樂」,最後與道同「遊」。
如能悟得此道,則生命隨時充滿喜悅,明白萬物無一不在道中,萬物無一不美。
莊子希望人能理解,「道」在萬物之中,無所不在。一切從「道」而來,在與人相處時,忘卻一切人為的身分與角色,就不會感覺生命的孤單,不但能與人相通,甚至與萬物都能相通。
學習《莊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傅佩榮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道家思想的機會,比起儒家是較為難得的。
儒家思想對社會及生活深具啟發,能引發個人的使命感,進而使個人的生命安頓於社會。然而,人到中年,如果只有儒家思維,會發現生命格局有限,因此不禁讓人思考,古代中國是否有些思想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生,並在學習之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達到不同的境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道家」,而學習《莊子》,正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莊子》秉承老子的啟發並且推陳出新,全書共有三十三篇,原文七萬多字,建議讀者先理解白話翻譯之後,再回頭與原文相應,找出原典之美,避免被古文與現代字詞的差異所困。書中諸多寓言,不只啟發人們的想像力,更揭示了卓越不凡的思想見地。如能掌握其真正的思想,我們便能與莊子一同逍遙而遊了。
本書特色:
.經典與經典的相遇:書中援引中國其他經典,有助於讀者理解《莊子》究竟有何精采與特出之處,進一步領略莊子思想的精妙。
.經典與經驗的結合:時空雖造成經驗的差異,但思想卻可以相通。讀者可以從莊子的深刻思想與作者的通篇解讀,回到當今社會,以自身的經驗加以驗證。
.東方與西方的交會:作者輔以研習西方哲學四十多年的心得,詮釋並解讀莊子思想的深刻與智慧所在。
目錄
自序 逍遙自在的快樂
前言
內篇
逍遙遊 第 一
齊物論 第 二
養生主 第 三
人間世 第 四
德充符 第 五
大宗師 第 六
應帝王 第 七
外篇
駢 拇 第 八
馬 蹄 第 九
胠 篋 第 十
在 宥 第 十一
天 地 第 十二
天 道 第 十三
天 運 第 十四
刻 意 第 十五
繕 性 第 十六
秋 水 第 十七
至 樂 第 十八
達 生 第 十九
山 木 第 二十
田子方 第二十一
知北遊 第二十二
雜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
徐無鬼 第二十四
則 陽 第二十五
外 物 第二十六
寓 言 第二十七
讓 王 第二十八
盜 跖 第二十九
說 劍 第 三十
漁 父 第三十一
列御寇 第三十二
天 下 第三十三
前言
內篇
逍遙遊 第 一
齊物論 第 二
養生主 第 三
人間世 第 四
德充符 第 五
大宗師 第 六
應帝王 第 七
外篇
駢 拇 第 八
馬 蹄 第 九
胠 篋 第 十
在 宥 第 十一
天 地 第 十二
天 道 第 十三
天 運 第 十四
刻 意 第 十五
繕 性 第 十六
秋 水 第 十七
至 樂 第 十八
達 生 第 十九
山 木 第 二十
田子方 第二十一
知北遊 第二十二
雜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
徐無鬼 第二十四
則 陽 第二十五
外 物 第二十六
寓 言 第二十七
讓 王 第二十八
盜 跖 第二十九
說 劍 第 三十
漁 父 第三十一
列御寇 第三十二
天 下 第三十三
序/導讀
逍遙自在的快樂
在先秦儒家與道家的經典中,篇幅最冗長、內容最駁雜、思想最深刻的,就是《莊子》。
以篇幅來說,現行《莊子》版本共有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七萬多字,出自莊子及其後學之手。有些觀念與術語在不同脈絡中再三出現,不免讓人覺得冗長。其次,以內容來說,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其學無所不闚」,可見莊子對當時各家各派的著作皆有所涉獵,他本人的作品固然秉承老子的啟發並且推陳出新,但是其中談到的奇聞軼事甚多,再以寓言的筆法表達,於是難免駁雜之譏。不過,學習《莊子》所側重的主要是思想,而這方面的深刻程度則讓人驚訝。
一般而言,道家思想給人「玄之又玄」的感覺,這不是因為老子故意說些抽象的話,而是因為他真正了解「有一個做為萬物之來源與歸宿的道」存在,依此可以從根本上化解在亂世中潛滋暗長的虛無主義。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道」存在,人生何異於南柯一夢?人生所有的成就與理想又何異於鏡花水月?換言之,沒有「道」,一切都是虛幻的,人生也只剩下無謂的熱情罷了!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二十五章)這句話中的「人亦大」值得仔細考慮,因為由形體大小而論,人怎能與「天、地」並稱為大?因此,人的心靈成為關鍵。只有開發心靈能量,孕生獨特的智慧,才可覺悟人之大。《莊子》全書第一篇是〈逍遙遊〉,一開始就連續以三段大同小異的筆法,描寫「鯤之大,轉化為鵬之大,高飛至九萬里」,他所表述的其實是:「人」的生命容量有無限大的潛能,可以轉化提升,直到逍遙無待的境界。
一個杯子有多大?要看它能裝多少水。人的心靈有多大?要看他能否體悟「道」。這種體悟,顯然需要特別的修練。在老子看來,方法是虛與靜,亦即「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在莊子筆下,則進一步說明這種修練的初步成效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齊物論〉)。問題是:當身體與心智皆停止運作,人的生命不是隨之瓦解了嗎?情況恰恰相反,莊子認為這時人的「精神」反而展現了光明。他使用「靈台」、「靈府」、「真君」等極其高尚優雅的名詞來描寫這樣的精神,並且直接論斷「精神生於道」。人的「大」至此完全得到肯定。
《莊子》全書多次出現一段有關古人智慧的描述,他說:古人的智慧達到了頂點,「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齊物論〉)。這是怎樣的領悟,能讓莊子如此讚嘆?答案只有四個字:「未始有物」。簡而言之,莊子認為:只要領悟「從來不曾有物存在」,就代表抵達了至高智慧。但是,果真如此嗎?我研習西方哲學四十多年,明白西方哲學家所關懷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因為「無」是萬物的根本真相,「有」反而造成各種困擾。體認了「無」,人生無所執著,心靈不受束縛,從此可以自在逍遙。我們依此可以判斷:莊子的聰明與悟性實屬不凡,而〈天下〉所描繪的莊子亦非虛語,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以及「上與造物者遊」。
「造物者」或「天地精神」,所指的都是「道」。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同時,道又遍在一切。學習道家而能明白此理,人生各種複雜的難題不是可以迎刃而解了嗎?我在長期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心得,現在嘗試以四句話總結道家(尤其是莊子)的思想:一,與自己要安;二,與別人要化;三,與自然要樂;四,與大道要遊。至於如何引申發揮這些要點,則在本書會有詳細的論述。
我詳解一系列儒道經典的最後一本即是《莊子》。不論其篇幅之冗長與內容之駁雜,《莊子》的深刻思想,是值得我們一生嚮往與時時品味的精神盛宴。
在先秦儒家與道家的經典中,篇幅最冗長、內容最駁雜、思想最深刻的,就是《莊子》。
以篇幅來說,現行《莊子》版本共有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七萬多字,出自莊子及其後學之手。有些觀念與術語在不同脈絡中再三出現,不免讓人覺得冗長。其次,以內容來說,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其學無所不闚」,可見莊子對當時各家各派的著作皆有所涉獵,他本人的作品固然秉承老子的啟發並且推陳出新,但是其中談到的奇聞軼事甚多,再以寓言的筆法表達,於是難免駁雜之譏。不過,學習《莊子》所側重的主要是思想,而這方面的深刻程度則讓人驚訝。
一般而言,道家思想給人「玄之又玄」的感覺,這不是因為老子故意說些抽象的話,而是因為他真正了解「有一個做為萬物之來源與歸宿的道」存在,依此可以從根本上化解在亂世中潛滋暗長的虛無主義。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道」存在,人生何異於南柯一夢?人生所有的成就與理想又何異於鏡花水月?換言之,沒有「道」,一切都是虛幻的,人生也只剩下無謂的熱情罷了!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二十五章)這句話中的「人亦大」值得仔細考慮,因為由形體大小而論,人怎能與「天、地」並稱為大?因此,人的心靈成為關鍵。只有開發心靈能量,孕生獨特的智慧,才可覺悟人之大。《莊子》全書第一篇是〈逍遙遊〉,一開始就連續以三段大同小異的筆法,描寫「鯤之大,轉化為鵬之大,高飛至九萬里」,他所表述的其實是:「人」的生命容量有無限大的潛能,可以轉化提升,直到逍遙無待的境界。
一個杯子有多大?要看它能裝多少水。人的心靈有多大?要看他能否體悟「道」。這種體悟,顯然需要特別的修練。在老子看來,方法是虛與靜,亦即「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在莊子筆下,則進一步說明這種修練的初步成效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齊物論〉)。問題是:當身體與心智皆停止運作,人的生命不是隨之瓦解了嗎?情況恰恰相反,莊子認為這時人的「精神」反而展現了光明。他使用「靈台」、「靈府」、「真君」等極其高尚優雅的名詞來描寫這樣的精神,並且直接論斷「精神生於道」。人的「大」至此完全得到肯定。
《莊子》全書多次出現一段有關古人智慧的描述,他說:古人的智慧達到了頂點,「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齊物論〉)。這是怎樣的領悟,能讓莊子如此讚嘆?答案只有四個字:「未始有物」。簡而言之,莊子認為:只要領悟「從來不曾有物存在」,就代表抵達了至高智慧。但是,果真如此嗎?我研習西方哲學四十多年,明白西方哲學家所關懷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因為「無」是萬物的根本真相,「有」反而造成各種困擾。體認了「無」,人生無所執著,心靈不受束縛,從此可以自在逍遙。我們依此可以判斷:莊子的聰明與悟性實屬不凡,而〈天下〉所描繪的莊子亦非虛語,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以及「上與造物者遊」。
「造物者」或「天地精神」,所指的都是「道」。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同時,道又遍在一切。學習道家而能明白此理,人生各種複雜的難題不是可以迎刃而解了嗎?我在長期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心得,現在嘗試以四句話總結道家(尤其是莊子)的思想:一,與自己要安;二,與別人要化;三,與自然要樂;四,與大道要遊。至於如何引申發揮這些要點,則在本書會有詳細的論述。
我詳解一系列儒道經典的最後一本即是《莊子》。不論其篇幅之冗長與內容之駁雜,《莊子》的深刻思想,是值得我們一生嚮往與時時品味的精神盛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