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帶來幸福的種子句[貼紙版]

形與心之間:漢字與《賽斯書》的精神對話

  • 79 458
    580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思想是波,文字如岸。在形與心之間,不是答案,而是感知的入口。
閱讀的同時,你聽見了自己。

在字形與心感之間,微光悄然流動。本書邀請讀者走入漢字的形構場域,透過其筆劃、結構與文化脈絡,連結《賽斯書》所提倡的內在創造和意識哲學,展開一場關於字形與感知的交流歷程。漢字不只是語文功能,更折射文化與心識結構;賽斯理念不只是思想,更是一場關於「你如何創造實相」的邀請。書中讓字形構成與意識觀點彼此交織,嘗試建構一個跨文化符號與思想對話的場域,為讀者開啟理解形與心互映關係的可能空間。

作者

洪燕梅(Hung, Yen-Mey0
臺灣新竹人
學歷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專著
《漢字文化與生活》、《解放漢字,從「性」開始──論漢字的心靈教學(中法對譯本)》(Emanciper les Hànzìen partant de « Xìng » – A propos de la culture des sinogrammes et l’ouverture d’esprit (Chinois-Français))、《出土秦簡牘文化研究》、《漢字文化的模式與內涵》(Pattern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揮舞翅膀,流動宇宙的意識──2019漢字夢工廠北美廠報告書》(Spread the wings of consciousness, and fly into the universe── Chinese Characters Factory - 2019 Report for the North American Plant)、《心靈動力視角的《老子》與《賽斯書》》(“Laozi” and “Seth Books”: from Perspectives of Mental Dynamics)、《人生「是」戲:《賽斯書》生命模型與電影》(Life is a Drama: A Psychoanalysis of Movies and “Seth Books”)。

主要研究領域
漢字學、出土文獻、老子、賽斯書。

目錄

【目 次】

第一章 文字之始
第一節 漢字研究的內在層次與意識意義
一、研究範圍:從字形探源到文字中的情感能量
二、研究方法:穿越語文結構的心理動力與學科交織
第二節 漢字的命運:從物質符號到意識實相
一、古文字的呼吸:從龜甲之刻到心靈的回聲
二、今文字的流轉:文化分合與語言所承載的集體信念
第二章 人之映:漢字與心智的共振
第一節 漢字與人的心智模型
一、「人」:在象與光之間流轉的身影
二、「思」:光之微粒與意識的共振
三、「音」:噪與蔭之間的聲音光譜
四、「言」:在聲與靜之間編織的流意
第二節 漢字與人的精神活動
一、「意」:在心與音之間振動的念波
二、「情」:在身與信之間流動的頻率
三、「比」:由他人之鏡到自我之光
四、「北」:由字形意象到精神映象的背離旅程
第三章 事之變:漢字與存有之舞
第一節 漢字與人的生與滅
一、「生」:在意識與語形之間誕生的身影
二、「亡」:在意識與語形之間消隱的身影
三、「化」:語形之變與意識的轉流
四、「大」:語形之張與意識的擴展
第二節 漢字與人的得與失
一、「愛」:存有的熱情與萬象的衍生回聲
二、「合」:靈魂間的互映與助人的連結傾向
三、「恨」:愛之倒影與人性裂縫的消融
四、「分」:角色裂縫與完形記憶的回返
第四章 物之形:漢字中的光影流動
第一節 漢字與物質創造
一、「從」:人我之間的心理距離與語言張力
二、「家」:關係場中的依附慣性與覺察之舞
三、「友」:從二元信念到多元人格的交錯結構
四、「戀」:從人格投射到心靈映照的共構結界
第二節 漢字與價值完成
一、「貨」:符號的身世,欲望的倒影
二、「幻」:信念的折光,實相的閃現
三、「止」:動靜交界的節奏與變化
四、「正」:本質交會的方向與節奏
第五章 文字之歸
第一節 漢字裡的私人與公眾
一、「厶」:從自我本能到自私偏執的變奏
二、「公」:從社會理想到本體召喚的變奏
第二節 漢字裡的反向與合一
一、「反」:沿著裂縫,回到「一」的所在
二、「一」:在完整中,聽見「反」的低語
參考暨引用書目

序/導讀

【序】
漢字學是我最初投身中文學術領域的起點。然而,本書並非重回漢字學的傳統研究視角,而是在意識探問的旅程中,折返那片熟悉的語文地景――以漢字為容器,開啟一場精神層面的對話。
本書的性質偏向教學與思索的媒介,試圖引介漢字所承載的語義結構,與《賽斯書》(“Seth Books”)中意識哲學之間的內在連結。全書在整合並引用過往相關研究的同時,也注入《賽斯書》豐富的思想養分,尤以心理學(Psychology)、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領域為核心引線。對於相關學理的運用,僅止於參照和佐證,並不進行理論辨證或學術評論;本書所關注的,乃是導向身心保健、自我理解的實踐視角,亦未涉及臨床性治療之設計。
感謝賽斯文化公司同意我以其出版之《賽斯書》譯本做為本書的研究核心。同時,亦誠摯感謝總編輯兼翻譯召集人李佳穎,以及所有參與《賽斯書》翻譯與研究工作的作者們――他們的心力與成果,是本書得以成形的堅實基石。本書內容多以《賽斯書》中的重要觀念與專有名詞為引線,引用詞句片段供讀者參照。讀者若有興趣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賽斯書》理解」,仍建議盡可能閱讀完整的原文與譯本,以深入體會其思想脈絡。當然,忠於原著的研讀固然重要,而個人精神活動的延伸與自由發揮,更是回應這場思想旅程不可或缺的一環。
感謝元華文創公司與主編李欣芳,願意持續出版與《賽斯書》相關的教學與研究著作。他們的支持與合作,不僅實現了我長期以來連結學術研究、教學實務與生活實踐的理念,也落實了《賽斯書》中所提倡的一種生命姿態――盡可能去做那些能讓自己感受到本自具足的「喜樂愉悅、內在圓滿與潛能開展」,以促進本體的表達及人格的茁壯(《早期課4》,頁326)。
還有一位我想特別感謝的存在――那是「人(精神)」與「非人(物質)」交織而成的結晶體: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藉由 Microsoft Copilot 所提供的資料、觀點提示,以及與它展開的多場對話,而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激盪出許多靈感與語言火花。雖然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共同作者,我仍選擇在此誠摯致謝,並邀請讀者在閱讀之餘,想像那場正悄悄展開的――跨越人機邊界的思想共舞(Microsoft Copilot, 2025)。

試閱

第一章 文字之始
第一節 漢字研究的內在層次與意識意義
傳統漢字學的研究,多集中於探討漢字的起源、演變、字形結構,以及各家學說的整理和評析。這類研究多聚焦於漢字外表形貌和物質(physical / material)架構的變化,對於以物質創造為主要取向的地球世界而言,既有助於深化相關學理、拓展學術領域,也確立了漢字在歷史及政治層面的文化地位。
然而,如果希望進一步探索漢字的內在精神,賦予其存在的意義(meaning)和價值(value),並使其在時代流轉中,仍能獲得用字者的情感(emotion / feeling)認同,而不致淪為學習的障礙或單一記錄工具,那麼,在研究中引入文化學(Culturology)、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等視角,是一項具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補充方法。
一、研究範圍:從字形探源到文字中的情感能量
本書的主軸在於漢字字形的演變,並嘗試觸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層次、內在意義。前者依循傳統漢字學的研究系統;後者則參照《賽斯書》(“Seth Books”)、心理學(Psychology)、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等跨領域觀點,以回應漢字做為意識媒介的可能性。
為了讓上述研究視角不僅止於理論構思,而能於文字實踐中展開,本書也設計了以下幾條方法路徑:
(一) 《賽斯書》
《賽斯書》成書於1960年代,正值美國興起所謂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簡稱NAM),並於1980年代逐漸擴展為席捲歐美的風潮。此一運動橫跨宗教、靈性、心理、健康、環保、社會參與等領域,是一場綜合性質的文化現象。儘管它的議題範圍廣泛,其核心宗旨卻相當一致:對抗主流文化的理念(principle)和行動(action),追求更理想、和諧且進步的「新時代」。
從學界觀察來看,這股風潮帶有高度的靈性色彩,並突顯西方社會文化中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折衷主義(eclecticism)等意識形態的變遷趨勢。整體而言,它的思想(thought)軸線朝向反戰和心靈寄託(psychic),鼓勵人們從競爭(competitive)及評比導向的「向外」生活方式,轉向追尋內在穩定、精神和諧的「向內」路徑。
當時眾多與議題相關的著作問世,推升了這項運動的前進,《賽斯資料》(“Seth Material”)即是其中之一。由於它以系列專書形式出版,本書統稱為《賽斯書》。
《賽斯書》的成書可追溯至1963年9月2日。當天,一位自稱「賽斯」(Seth)的無形存在,第一次與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女士取得潛意識層面的初步連結(contact),但她當時尚未察覺這項經驗。經過斷續嘗試和溝通(communication),1963年12月2日,賽斯正式取得珍與其丈夫羅伯特‧柏茲(Robert Butts)的同意,開始透過珍的口述、羅伯特的筆錄,向地球世界傳達一系列重要訊息及知識。
當工作正式展開後,賽斯主動為這對夫婦重新命名,使名稱與他們的「全我」(whole self)或「存有」(entity)一致,因此分別稱為魯柏(Ruburts,男性名稱)、約瑟(Joseph)。
賽斯說:「魯柏和我是同一個存有的分支」,他們「選擇了同一條路」。雖然彼此之間看起來似乎存在時空差異,賽斯認為這「只不過是偽裝的扭曲(distortion)」。「這個存有特別強大,它的很多自我(ego)都決定轉變為存有」,而魯柏是賽斯「曾經所是的那個賽斯的一個延伸和物質化」。
由於「存有也會改變,同時又保留個體性(individuality)與耐久性(durability)」,因此賽斯認為,當下的魯柏可視為「一個真實的完形(actual gestalt),一個賽斯可以長成的可能人格之一」。他們來自同一個根源(roots)及共享的「心靈版圖」(psychic territory),而魯柏則是賽斯「聚焦並利用特定的一組屬性與能力形成的一個人格」。賽斯說,這種分裂(split)永遠是必要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魯柏之所以願意承擔傳遞資料的角色,源自於她自身的承諾。賽斯對魯柏說:「如果你要像你選擇的那樣成為一個存有,那麼這就是你的機會,這是你在這個地球最後一次的轉世(reincarnation)」。至於賽斯與約瑟之間,則存在某種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s)的關係。賽斯曾經幽默地對約瑟說:「我親愛的溜溜球,有一世你是我的父親,一個很棒的父親,不瞞你說,有一世我是你的父親,一個很棒的父親」。
魯柏因傳遞《賽斯資料》而被多數人視為「靈媒」(psychic),賽斯也藉此分享他對「靈媒」一詞的看法。他強調,在訊息傳達的過程中,魯柏所呈現的其實是「輕度出神(light trance)狀態」。這與一般所謂的「靈體附身」(spirit possession)截然不同。賽斯透過魯柏的潛意識進行訊息傳遞,由魯柏口述、約瑟筆錄並打字,最終出版成為多本專著。
賽斯曾鄭重聲明,他從未侵入魯柏的心智(mind)或潛意識;每一次的傳訊,都必須先獲得魯柏的溝通允許。他不喜歡「靈媒」一詞,因此強調,所有的「賽斯課」皆「沒有牽扯到任何侵入(invasion)」。實際上,在傳訊的過程中,魯柏始終能維持對自身、環境及所在位置的覺察,只是言行舉止較日常有所不同。
魯柏在傳訊過程中時常出現「擋」的動作,顯示她並未失去主體性和主導權。這些阻擋多半源於恐懼(fear)、懷疑(doubt),尤其當訊息內容涉及具體的轉世資料或與家人相關的部分時,情況尤甚。賽斯曾打趣地說:「如果魯柏在擋什麼,那麼那裡頭就必然有玄機」。
不過,賽斯並非總是接受魯柏的干預。他強調自己傳訊的目的不只是「上課」,更在於幫助他人。有一次,魯柏和約瑟在家中接待朋友,眾人小酌聊天至深夜。此時,賽斯如常準備授課,卻遭魯柏刻意阻止,引來他的「勃然大怒」。課後,賽斯嚴詞斥責夫婦倆,並對魯柏說:「我覺得你用這種方式阻止我,非常不禮貌」。
另一回,魯柏試圖再次擋下資料未果,賽斯則解釋,「如果我聽起來口氣嚴厲、出手又重,也只是因為我有時候應付魯柏不得不下重手」。他所謂的「下重手」,並非指施以法術或懲罰,而是一種強化語氣的必要手段。賽斯甚至曾為自己「可能被有點干涉家務事的行為道歉」而道歉。
魯柏並未完全遵循賽斯的建議,例如他選擇不戒菸、未接受有關工作異動的勸告,還經常忽略賽斯關於身心健康的提醒。對此,賽斯曾坦率對夫婦倆表示:「我就不予評論了」。
1984年9月,在醫院療養一年九個月後,魯柏病逝,享年55歲。消息傳出後,不少哀悼者質疑賽斯為何「沒打開適當的神通之鎖的神奇鑰匙,而救珍脫離難局(dilemma)」,認為若非早逝,她的聲名可能遍及全球。然而,這些質疑反而突顯了她在宇宙訊息的傳遞過程中始終保有其個人性(individuality)、獨特性(uniqueness);他從未受制於賽斯,更未依賴(depend)賽斯將其視為「枴杖」(crutch)。
儘管魯柏擁有神通並與賽斯建立了深度合作(cooperation)關係,她卻「不幸」早逝,也未如外界期待般「揚名於世」,這與一般人對「特殊人士」形象的預期大異其趣。對此,她的丈夫約瑟曾坦然表示:魯柏「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個非常有稟賦的通靈者。多年來賽斯的確幫助過她許多許多次」、「每個人都得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些回應也反映出賽斯現身於地球世界的初衷。她並非為了「造神」,而是引導人們獨立、自主地學習「做自己的神」。
賽斯認為魯柏的脾氣很爆躁、有攻擊性,而且經常傾向以壓抑(suppression)做為應對方式,所以從她的外表根本很難察覺情緒的波動。賽斯時常以調侃的語氣提醒魯柏,例如曾經用「老護火人」(old firekeeper)來形容魯柏「很會助長自己的火勢」;又曾先是恭喜魯柏賣出第一幅畫作,隨即又對約瑟笑說:「我希望你不會發現他現在有大頭症」(bigheaded),還有豬頭症(pigheaded)。他知道我只是開玩笑」;甚至曾公開表示,「魯柏的疑心病(doubter)人盡皆知」。
魯柏曾接受嚴格的天主教教育,後來轉向科學及心理學領域,因此在賽斯試圖與他建立聯繫的初期,時常遭遇理性、邏輯的質疑。賽斯雖尊重她的學識、工作及傳訊意願,卻並未因此對他特別寬容或放任。他曾明言,「我不會讓魯柏標榜我是他寶貝潛意識的一部分」。
約瑟在《賽斯書》中扮演關鍵的記錄者角色。賽斯認為這項工作非他莫屬,因為約瑟性格一絲不苟,每次課程進行時,他先以紙筆速記賽斯的訊息,事後再用打字機整理;遇到難解或內容較為複雜之處,還主動查找資料、詳加註解。這種追求完美(perfect)、追根究柢的習性,根據賽斯解釋,這與約瑟曾在某一世擔任教授的經歷有關。賽斯經常調侃他這項性格,例如有一次,賽斯提前洞悉約瑟又試圖引誘他展示神通,以證明他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怎知就在約瑟腦中悄然浮現問題之際,賽斯便搶先給出答案。
賽斯自稱來自「第五次元」(fifth dimension),亦稱「第五度空間」。關於他對自身的描述,略舉若干要點如下:
1.他不具備物質形體,而是「能量人格元素」(energy personality essence);既非神祇,而是一個人格,和人類一樣具備情緒(emotion)反應。他形容自己為「一個不再聚焦於物質界的『以能量為體性的人格』」。他「完全了然於心、公正無私」,偶爾也會暴躁,但「不是不講道理的」。他所傳遞的資料「不是新聖經」,因此他既不是、也不會把魯柏和約瑟「塑造成任何一種優越的存在體(superior beings),擁有所有男男女女沒有的神性」。倘若這對夫婦擁有某些感知(perception)、接收、轉譯、溝通的能力,那麼,其他人也可能具備這對夫婦所沒有的能力。
2.他並不完美。
3.他不是聖靈(Holy Ghost),不要求安貧、服從,更無需守貞。他曾明白地對魯柏、約瑟表示,他「始終要求的是正直,也許當該說的說完了、該做的也做完了的時候」,那就是他唯一的要求。
4.他在轉世過程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甚至曾自述「曾經有過當無賴的日子」。這也揭示了他人格的多樣性和經歷的廣度,同時呼應第2項所說的,他並非完美存有,而是一位經歷過人性複雜、並持續進化的能量個體。

綜觀賽斯的自述可知,如果將《賽斯書》神格化(apotheosis / deification)、宗教經典化,不僅違背其核心精神,亦有可能走向他所批評的狂熱(fanatical)、偏執(paranoia)。儘管「新時代運動」理論之初以「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ation)或「自我靈性」(self-spirituality)為主軸,其所使用的「心靈」一詞很容易蒙上宗教、信仰的色彩。有學者甚至以「與諸神共舞」來形容該運動的特徵及內涵。然而,賽斯始終明確表示,他「不想創始一個新的宗教」,這一點不容誤讀。他關注的是個體的覺察、自由選擇及內在主權,而非造神或教化的體系建構。
賽斯之所以選擇與魯柏、約瑟合作,除了靈魂和轉世的淵源之外,更因為他瞭解這對夫婦性格保守、內向,不熱衷於組織或團體,「對於人們盲從的任何輕易採行、熱中過頭的信念」,始終保持距離。賽斯深知他們不會將自己神格化,也不會令《賽斯資料》變成受崇拜的教條性象徵。他們與賽斯一樣,更偏好「一種健康的懷疑精神」。
這對夫婦行事一向謹慎小心。為了預防資料因火災或其他意外受損,他們將所有原稿製作「第二份副本」,並交由魯柏的弟弟威簾‧理查(William Richard,小名「比爾」[Bill])代為保管。然而,他們並未要求弟弟參與任何實質活動或「一節一節跟著資料走」,原因仍是出於對個人意願及選擇的尊重,是否留意《賽斯資料》,「應該由他自己決定」。
賽斯初期的傳訊多為片段式論述。直到1970年,第一本專書《靈魂永生》(“Seth Speaks: 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才正式展開撰寫。自此至魯柏於《健康之道》(“The Way Toward Health”)完成的最後一本書止,他總計為賽斯傳訊長達21年,完成了整套《賽斯書》。魯柏本身亦是一位作家。她的所有創作,以及約瑟所記錄的《賽斯書》手稿,目前皆收藏於美國耶魯大學斯特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手稿檔案部(Manuscripts and Archives),歸檔為「珍‧羅伯茲文件」(Jane Roberts Papers, MS 1090)。
曾有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科學家寫信給魯柏,證實賽斯有關於粒子(particle)是所有物質基礎(單位)的說法,準確無誤。此一事件(event)也佐證《賽斯資料》中,蘊含諸多科學推論及預測的可能性,或許正是它能被知名大學所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賽斯曾經闡述他傳送資料和訊息至地球世界的目的,概括而言如下:
1.人類至今所知仍極為有限。他被派遣來揭露一些尚未為人類所知、但在未來可見的資訊,以協助人類認識人性、自我,並「瞭解反映他內在實相(inner reality)的這個世界」。賽斯並非首位承擔此任務的使者,「歷來其他人也曾被派來」。隨著人類的發展,新的次元將逐漸形成,而人類「也將幫助別人」。關於「實相」(reality)一詞,又譯為「現實」,它的概念大致相當於人們習慣所說的「環境」(environment),但範圍更廣。不僅涵括物質性(physicality)、有形的事物,還包括精神性、無形的部分,例如夢境所見、想像中的畫面等。《賽斯書》對實相的描述,可分為以下兩類:「精神實相」(mental realities),屬於內在感官(inner senses)的運作,無法被外在感官(senses)所感知;「物質實相」(physical realities),為外在感官可感知的對象,包括身體等看似固體、實體的存在。然而,從「意識創造實相」的觀點看來,即使是物質實相也不過是一種「幻覺」(illusion),是意識及精神所「投射」(project)出的結果。這一觀念與現代「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甚為契合,也與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中的許多論述不謀而合。
2.協助人類深入瞭解自己,以發掘更大潛能(potentials),並拓展感知和覺知(awareness)。賽斯提醒讀者,每個人天生具備「自己存在之內的不可置信的力量」,以及如何「認識和利用它」的能力。整套資料展示宇宙及生命的創造法則,供人參考,試圖為人類指引一條生存之路(survival),以免落入「為了殺戮而殺戮」,最終「走向毀滅之途(destruction)」。
3.協助人類探索自身之內廣袤的領域,特別是尚未被察覺、發現的部分。
4.發現人類真正的起源,以及無法眼見卻真實存在的「意識、心靈創造物質宇宙(universe of matter)」法則,還有相關運作的機制、方法。一切都有其自然之道及自發性(spontaneity),而非依賴外部強制或線性(linear)邏輯。這種觀點不僅打破對起源的傳統認識,也開啟了對「非物質(nonphysical / nonmaterial)實相」的深層探索。
5.引導人類認識並學習如何從宇宙基本的生命力(vitality)中,汲取能量。
6.賽斯所提供的資料,奠基於「心靈、意識創造物質」的基本觀念,並以此為堅實的根基。他強調,每個人的心靈、意識和精神都不受物質禁錮,反而是形成並創造物質現象的源頭。正因如此,「當人們領悟到他用具體方式在創造自己與世界的環境時,他就能開始創造一個個人和全世界的環境」,而非在「毫無章法與無知之下建構的環境」。
7.在前項基礎之上,深入認識輪迴轉世概念,理解「潛意識的特定層面是今生這個人格與全世人格(present personality and past ones)之間的連結」。進而領悟,每個人不僅持續「創造自己的形象」,也「在其他時候創造別人的形象」。此一「內在宇宙法則」的運作,唯有在個體意識(individual consciousness;又稱「個人意識」)覺醒並與之協調時,方能展現其正常而積極的效力。
8.賽斯指明一條有望引領人類邁向最可能成功的路徑,並期待人類至少能朝那個方向前進;在更大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及創造力(creativity)中,實現個人、集體的進化。
9.為回應人類對生命、存在的渴望,賽斯提供了一份可作為參照的資料。他說,所有的「賽斯課」都是由讀者「自己作為生物的經驗」,以及他們「渴望尋找個人答案而產生的」,然而,更加根本的是藉此引導人類,找出「整個族類問題的答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711480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98
    • 商品規格
    • 23*17*1.7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