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恐懼遇見愛
When Love Meets Fear: Becoming Defense-less and Resource-full
內容簡介
療癒害怕的內在小孩,才能坦然無懼地愛與被愛!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我們害怕失去、害怕改變、害怕空虛與孤單、害怕揭露自我、害怕因愛而受傷,卻又怕自己不為人所愛……而隱藏在這些情緒背後的,就是對於愛與被愛的深切恐懼。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內在小孩」這個名詞,那是指每個人在童年時期留下的創傷記憶。但是許多人卻不知道,我們內心還有一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他時時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態去面對生命的種種困境與挑戰。這個害怕的小孩是來自我們生命早期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本書將帶領我們去認識他,並且療癒他。
作者以數十年來擔任心理治療與靈修導師的經驗,為我們指出一條免於恐懼的道路。愛與恐懼其實是一體兩面,你有多深的恐懼,就表示內在藏有多豐盈的愛。因此,只要放下恐懼,愛就能滋長。書中提出,放下恐懼並非與之對抗,而是徹底、完整地去感受它,並以哀悼功課與「自我肯定」的三種態度與之整合。
自我肯定是處理、克服恐懼的具體方法,包括:
.明確表達你自己。
.要求你想要的。
.對你的感覺與行為負責。
本書提供了實用的自我療癒技巧與練習功課,幫助我們整合那些隨著愛而來的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當我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自我防衛,多關愛自己,疼惜我們心中那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並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我們便能放下那些受傷與害怕的經驗,找到深藏於內在的豐富資源。你將發現,那些令人難受的情緒,一旦得到我們的認可與接受,都會轉化為整合心靈的生命能量,帶領我們敞開自己,擁抱無懼的愛!
本書特色
◆絕非艱澀的學理書,提供實際的自我療癒技巧,適用於一般大眾,即使是毫無心理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易上手。
◆每章都有練習功課,讀者可以單獨進行,也可和伴侶、親友一同討論、練習。
◆心理師、社工、諮商輔導人員可用來幫助個案。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我們害怕失去、害怕改變、害怕空虛與孤單、害怕揭露自我、害怕因愛而受傷,卻又怕自己不為人所愛……而隱藏在這些情緒背後的,就是對於愛與被愛的深切恐懼。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內在小孩」這個名詞,那是指每個人在童年時期留下的創傷記憶。但是許多人卻不知道,我們內心還有一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他時時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態去面對生命的種種困境與挑戰。這個害怕的小孩是來自我們生命早期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本書將帶領我們去認識他,並且療癒他。
作者以數十年來擔任心理治療與靈修導師的經驗,為我們指出一條免於恐懼的道路。愛與恐懼其實是一體兩面,你有多深的恐懼,就表示內在藏有多豐盈的愛。因此,只要放下恐懼,愛就能滋長。書中提出,放下恐懼並非與之對抗,而是徹底、完整地去感受它,並以哀悼功課與「自我肯定」的三種態度與之整合。
自我肯定是處理、克服恐懼的具體方法,包括:
.明確表達你自己。
.要求你想要的。
.對你的感覺與行為負責。
本書提供了實用的自我療癒技巧與練習功課,幫助我們整合那些隨著愛而來的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當我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自我防衛,多關愛自己,疼惜我們心中那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並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我們便能放下那些受傷與害怕的經驗,找到深藏於內在的豐富資源。你將發現,那些令人難受的情緒,一旦得到我們的認可與接受,都會轉化為整合心靈的生命能量,帶領我們敞開自己,擁抱無懼的愛!
本書特色
◆絕非艱澀的學理書,提供實際的自我療癒技巧,適用於一般大眾,即使是毫無心理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易上手。
◆每章都有練習功課,讀者可以單獨進行,也可和伴侶、親友一同討論、練習。
◆心理師、社工、諮商輔導人員可用來幫助個案。
名人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
心理治療師、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張宏秀
知名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身心靈成長導師 賴佩霞
馬偕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家好評】
我完全同意作者主張「對待恐懼,需要做心理成長與靈性成長這兩項功課」,本書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我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技巧訓練守則。讀者若能反覆練習、再三體會,便能充分關注、接納、欣賞身邊的人,並容許對方做自己,從而建立「成人對成人」的健康關係。──吳佳璇,精神科醫師、金鼎獎得獎作家
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驗,協助讀者從恐懼的瞭解、聆聽與接納、克服、進而在靈修中放下對恐懼的控制心態,並以慈悲待之,讓恐懼成為靈性轉化的助力!──張宏秀,心理治療師及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人人都有恐懼,但每個人形成恐懼反應的路徑並不相同,會有所恐懼的因素也不同,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才能讓自己辨識哪些情境容易促發恐懼;唯有我們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把力量還給自己。──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
心理治療師、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張宏秀
知名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身心靈成長導師 賴佩霞
馬偕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家好評】
我完全同意作者主張「對待恐懼,需要做心理成長與靈性成長這兩項功課」,本書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我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技巧訓練守則。讀者若能反覆練習、再三體會,便能充分關注、接納、欣賞身邊的人,並容許對方做自己,從而建立「成人對成人」的健康關係。──吳佳璇,精神科醫師、金鼎獎得獎作家
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驗,協助讀者從恐懼的瞭解、聆聽與接納、克服、進而在靈修中放下對恐懼的控制心態,並以慈悲待之,讓恐懼成為靈性轉化的助力!──張宏秀,心理治療師及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人人都有恐懼,但每個人形成恐懼反應的路徑並不相同,會有所恐懼的因素也不同,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才能讓自己辨識哪些情境容易促發恐懼;唯有我們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把力量還給自己。──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目錄
前言 療癒害怕的內在小孩
第一部 正視你的恐懼
第1章 恐懼如何運作
第2章 恐懼如何表露
第3章 面對空無
第4章 當愛遇見恐懼
第二部 克服你的恐懼
第5章 面對恐懼
第6章 勇氣倍增
第7章 通往無懼的靈性之路
第8章 肯定自我,無所畏懼
結語 當衝突遇見光明
第一部 正視你的恐懼
第1章 恐懼如何運作
第2章 恐懼如何表露
第3章 面對空無
第4章 當愛遇見恐懼
第二部 克服你的恐懼
第5章 面對恐懼
第6章 勇氣倍增
第7章 通往無懼的靈性之路
第8章 肯定自我,無所畏懼
結語 當衝突遇見光明
序/導讀
推薦序
愛,是恐懼的最佳療癒力量 蘇絢慧
我有幸先睹為快大衛.里秋博士的最新中文版作品《當愛遇見恐懼》。閱讀里秋博士的書(台灣已出版了幾本),向來都是我與心靈對話、面對陰影與檢視傷痛的最佳指引與陪伴。
此本書,一開始便指出了人的生活中,「恐懼」幾乎是如影隨形的存在著。而我們做的許多選擇、許多反應,更是基於恐懼的驅動而做出的。無意識中,我們被恐懼綁架,被恐懼控制,也被恐懼影響著,卻無能為力,有時甚至無法自覺。
若活在一個恐懼的世界,對我們而言,這世界會盡是傷害與危險。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防衛;時時刻刻的猜測他人是否話中有話;時時刻刻的謹防他人在背後的嘲笑;時時刻刻的恐嚇自己不要觸怒他人;時時刻刻的糾正自己不要惹人非議;時時刻刻的要自己謹守戒律與規則!
恐懼常常是鋪天蓋地而來,沒有一刻能讓人安心與放鬆,好似隨時都有人在攻擊與批評,隨時都有人惱怒與準備施以懲罰,隨時都有人羞辱與嘲笑。
即使,外在的威脅讓人感到防不勝防、精疲力竭,然而最大的威脅是──那令人恐懼的聲音始終在你的心中,從來沒有一秒停歇或消失,那才是最大的折磨與糾纏。而這些恐懼,幻化為無法計量的害怕;害怕與人靠近,也害怕獨處;害怕失去,也害怕擁有;害怕被認識,也害怕不被認識;害怕接收,也害怕付出;害怕改變,也害怕不變;害怕前進,也害怕停頓;害怕被拋棄,也害怕被吞噬……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拉扯與矛盾對立的衝突中無法解脫。這些衝突不僅存在於我們和外在之間,也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小世界。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原本要建立的功能性自我受損與受破壞,以至於自我呈現為一種神經質的狀態。神經質的自我乃來自於過去童年時期的我們,因為遭遇到驚嚇、恐嚇、威脅、批判,甚至暴力,使我們的生命無法隨著成長歷程而成熟與茁壯,反而停留在那個受到驚嚇、威脅與恐嚇暴力的經驗中,遲遲無法被釋放。
也就是說,受傷的童年早期記憶會自動化地形成我們對人世(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設定,像是:這世界是充滿危險的,別人都是會批評我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或是:這世界是冷酷競爭的,別人都是壓迫者與侵略者,我是無助可憐的。這些因為早期生命經驗而累積形成的「設定」,若沒有處理與改變,便會反複讓我們無法自拔地被「恐懼」的情緒風暴席捲,處在完全無助與遭受這些情緒攻擊的狀態。
因此,自保的第一步是,正視恐懼,瞭解恐懼的機制。人人都有恐懼,但每個人形成恐懼反應的路徑並不相同,會有所恐懼的因素也不同,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才能讓自己辨識哪些情境容易促發恐懼,這些情境又是如何的被解讀、被認知,以至於恐懼總是來得又快又猛,並且失控。
唯有我們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還給自己力量。關於這部分的學習與練習,書裡給了我們清楚的方向與習題。
而生命的各種課題,最終我們要能經歷冒險,離開我們自認為的安逸舒適(一種神經質恐懼所設定的合理化安全需求),願意朝向真實的體驗邁進,而不是停在被誇大的危險想像中。在真實歷練中,我們感知新的經驗,習得新的處理方式,並且穿越恐懼的迷障,接觸真實人我與世界。
這一切的冒險與探索,之所以我們願意、有勇氣,乃來自於靈性的力量──愛與慈悲。有愛與慈悲的力量,恐懼也就有了安定的承接與陪伴。事實上,愛與慈悲是人類最美好的恩典,它們是溫柔又強大的力量,讓苦難與傷痛有了觸摸,也有了安息的依靠。
要單靠意志與訓練去克服恐懼,或許仍有效果,但那效果都不及一個內在有愛與慈悲力量的人所經驗到的自由與開展。大衛.里秋博士的這本書讓我們瞭解透過心理與靈性的整合,我們能以一個完整生命的存在,來重新體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並超越個體的有限性,與更宏大的力量連結。如果,您渴慕這樣的自由與開展,也渴慕生命對世界與宇宙的全然信任,推薦您與這本書相遇,與愛相遇。
(本文作者為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用心若鏡──我讀《當愛遇見恐懼》 吳佳璇
身為一位愛書的精神科醫師,我必須坦承,替自己和病人找參考書,是進入職場後重要的閱讀動機。
病人也要讀書?是的,現下台灣精神科門診,雖不像內外科名醫掛號動輒破百,半天門診少說仍需服務二、三十位病人。為提升效率與品質,醫病都得善用「參考讀物」。
很高興我的中文參考書單,即將多一本重量級作品---大衛.里秋博士1997年發表的《當愛遇見恐懼》。
眾所周知,「免於恐懼」同言論、信仰、免於匱乏並列四大自由。本書開宗明義卻主張,無人能免於恐懼,我們只能試著去明白恐懼如何妨礙、限制我們,學習與恐懼感共存,進而超越恐懼,不讓恐懼主導或阻礙我們的人生。
循此理路,作者先定義恐懼為身體/心理面對真正的或想像中的危險出現的反應,並提出適當的恐懼與神經質恐懼的概念,使讀者認識健康和不健康的恐懼如何運作與表露。由於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作者進而主張學習與恐懼共處,並非對抗,才是身心獲致平和的法門。
面對孤寂亦同。
如何與恐懼、孤寂共存?作者將「鏡映」(無條件接受)和「連結」視為兩大法寶。鏡映使人有全然的醒悟,便永遠不再感到絕望,如莊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1」。連結則是一張充滿包容與扶持的生存安全網,即便危機降臨,終將安然度過。
要是《當愛遇見恐懼》沒有第二部,應該會被放上哲學類書架。能成為一本長期受歡迎的自助(self-help)書,筆者以為五、六兩章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veness)技巧訓練守則。讀者若能反覆練習、再三體會,不但能充分關注、接納、欣賞身邊的人,並容許對方做自己,從而建立「成人對成人」的健康關係。
或許是閱讀動機過於功能取向,筆者對書中靈性成長部分體會不深;但我完全同意作者主張,「對待恐懼,需要做心理成長與靈性成長這兩項功課」
親愛的讀者,且讓我們相互勉勵,一起成長!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作家)
導讀
接納恐懼,擁抱祝福 張宏秀
你承認常害怕嗎?你知道你在怕什麼呢?你討厭恐懼的感覺嗎?你想瞭解讓你害怕的真正原因嗎?如果你想一勞永逸地克服你的恐懼情緒及情結,此書是為你而寫的。本書較先前出版的《回歸真我》及《與過去和好》更深入地討論恐懼與其克服之道,也更具體地詮釋恐懼對靈性成長的價值。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驗,協助讀者從恐懼的瞭解、聆聽與接納、克服、進而在靈修中放下對恐懼的控制心態,並以慈悲待之,讓恐懼成為靈性轉化的助力!
里秋博士相信,一切恐懼肇始於對失落與改變的抗拒,並在抗拒中產生對人對事的錯誤觀點,而衍生出更多的恐懼。與其說克服恐懼,不如說學習與恐懼共處之道。我們選擇與恐懼為友不為敵,能與恐懼共處一室,即是與恐懼共處的第一步!尋求「零恐懼」的生活並非作者的理念,因為恐懼是生命的本質。里秋博士鼓勵我們對恐懼經驗開放與接納、允許自己與恐懼共處,而在恐懼中經驗無懼。我欣賞作者將恐懼經驗、自我肯定的行動與恐懼的靈修,做三個定點的連結貫穿各章,而形成本書核心精神。書中所提供有關恐懼心理學,恐懼情緒管理,及恐懼與靈性整合的資訊,可以滿足讀者不同階段的需要。所以本書沒有「有效期限」,可供長期使用。
恐懼是保護生存的原始情緒,它與焦慮及憤怒有親密的關係。因為恐懼常是躲藏在憤怒後的真正情緒,而焦慮是一股模糊不清的恐懼。恐懼與受其影響的憤怒及焦慮,可以被轉化成對生命有建設性的能量。對情緒管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被壓抑的恐懼可以變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性行為、身心症或成癮問顁,所以妥善處理恐懼也是對以上病症的預防。
人對恐懼的反應方式,自然會受到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及經驗的影響。許多中國人對恐懼的反應不外乎轉移注意力、否定它的存在、或壓抑它,因此失去了與恐懼感的接觸。臨床上許多惱人的行為困擾,都只是恐懼情緒被忽略後的外顯癥狀。人會自然而然地以恐懼感來處理生存的威脅,但人也可能不自覺的將恐懼變成為控制的方式或不健康的自我保護機制。這心理上的矛盾,使許多人習以為常的活在恐懼中。心靈成長的目的,在增加對恐懼的包容共處力而非麻木。世界上沒有讓人免於恐懼的香格里拉,只有我們回到方寸之間以愛與接納克服恐懼,將假敵人變成真朋友。
你的生活是否因恐懼而被逃避卡住?被依附關係或某些執著所主導?要認識恐懼,應該先弄清楚自己的恐懼到底如何在生命中運作?而不只在所害怕的人事物上打轉,白白耗掉你的能量。恐懼是由內而生的情緒反應,環境中的人事物只是引發心中早已存在恐懼。在此不妨參考里秋博士關於恐懼運作脈絡的歸納:害怕失落,害怕改變不了自己又怕自己被改變,害怕體內對恐懼的記憶,害怕來自神經質的恐懼。當我們釐清恐懼的脈絡,學習與其共存之道,而能允許適量的恐懼來提醒並保護我們,此時的恐懼何嘗不是化了妝的祝福!另外、你可以認出恐懼在生活中常出現的場景嗎?有些場景是如此讓人熟悉,有些能帶給你驚訝!里秋博士提醒我們注意以下的場景:無名的恐慌的出現,生命階段開始與結束,失去所依賴的安全來源,及面對無法用忙碌去否認的孤獨。我喜歡里秋博士邀請我們
愛,是恐懼的最佳療癒力量 蘇絢慧
我有幸先睹為快大衛.里秋博士的最新中文版作品《當愛遇見恐懼》。閱讀里秋博士的書(台灣已出版了幾本),向來都是我與心靈對話、面對陰影與檢視傷痛的最佳指引與陪伴。
此本書,一開始便指出了人的生活中,「恐懼」幾乎是如影隨形的存在著。而我們做的許多選擇、許多反應,更是基於恐懼的驅動而做出的。無意識中,我們被恐懼綁架,被恐懼控制,也被恐懼影響著,卻無能為力,有時甚至無法自覺。
若活在一個恐懼的世界,對我們而言,這世界會盡是傷害與危險。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防衛;時時刻刻的猜測他人是否話中有話;時時刻刻的謹防他人在背後的嘲笑;時時刻刻的恐嚇自己不要觸怒他人;時時刻刻的糾正自己不要惹人非議;時時刻刻的要自己謹守戒律與規則!
恐懼常常是鋪天蓋地而來,沒有一刻能讓人安心與放鬆,好似隨時都有人在攻擊與批評,隨時都有人惱怒與準備施以懲罰,隨時都有人羞辱與嘲笑。
即使,外在的威脅讓人感到防不勝防、精疲力竭,然而最大的威脅是──那令人恐懼的聲音始終在你的心中,從來沒有一秒停歇或消失,那才是最大的折磨與糾纏。而這些恐懼,幻化為無法計量的害怕;害怕與人靠近,也害怕獨處;害怕失去,也害怕擁有;害怕被認識,也害怕不被認識;害怕接收,也害怕付出;害怕改變,也害怕不變;害怕前進,也害怕停頓;害怕被拋棄,也害怕被吞噬……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拉扯與矛盾對立的衝突中無法解脫。這些衝突不僅存在於我們和外在之間,也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小世界。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原本要建立的功能性自我受損與受破壞,以至於自我呈現為一種神經質的狀態。神經質的自我乃來自於過去童年時期的我們,因為遭遇到驚嚇、恐嚇、威脅、批判,甚至暴力,使我們的生命無法隨著成長歷程而成熟與茁壯,反而停留在那個受到驚嚇、威脅與恐嚇暴力的經驗中,遲遲無法被釋放。
也就是說,受傷的童年早期記憶會自動化地形成我們對人世(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設定,像是:這世界是充滿危險的,別人都是會批評我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或是:這世界是冷酷競爭的,別人都是壓迫者與侵略者,我是無助可憐的。這些因為早期生命經驗而累積形成的「設定」,若沒有處理與改變,便會反複讓我們無法自拔地被「恐懼」的情緒風暴席捲,處在完全無助與遭受這些情緒攻擊的狀態。
因此,自保的第一步是,正視恐懼,瞭解恐懼的機制。人人都有恐懼,但每個人形成恐懼反應的路徑並不相同,會有所恐懼的因素也不同,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才能讓自己辨識哪些情境容易促發恐懼,這些情境又是如何的被解讀、被認知,以至於恐懼總是來得又快又猛,並且失控。
唯有我們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還給自己力量。關於這部分的學習與練習,書裡給了我們清楚的方向與習題。
而生命的各種課題,最終我們要能經歷冒險,離開我們自認為的安逸舒適(一種神經質恐懼所設定的合理化安全需求),願意朝向真實的體驗邁進,而不是停在被誇大的危險想像中。在真實歷練中,我們感知新的經驗,習得新的處理方式,並且穿越恐懼的迷障,接觸真實人我與世界。
這一切的冒險與探索,之所以我們願意、有勇氣,乃來自於靈性的力量──愛與慈悲。有愛與慈悲的力量,恐懼也就有了安定的承接與陪伴。事實上,愛與慈悲是人類最美好的恩典,它們是溫柔又強大的力量,讓苦難與傷痛有了觸摸,也有了安息的依靠。
要單靠意志與訓練去克服恐懼,或許仍有效果,但那效果都不及一個內在有愛與慈悲力量的人所經驗到的自由與開展。大衛.里秋博士的這本書讓我們瞭解透過心理與靈性的整合,我們能以一個完整生命的存在,來重新體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並超越個體的有限性,與更宏大的力量連結。如果,您渴慕這樣的自由與開展,也渴慕生命對世界與宇宙的全然信任,推薦您與這本書相遇,與愛相遇。
(本文作者為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用心若鏡──我讀《當愛遇見恐懼》 吳佳璇
身為一位愛書的精神科醫師,我必須坦承,替自己和病人找參考書,是進入職場後重要的閱讀動機。
病人也要讀書?是的,現下台灣精神科門診,雖不像內外科名醫掛號動輒破百,半天門診少說仍需服務二、三十位病人。為提升效率與品質,醫病都得善用「參考讀物」。
很高興我的中文參考書單,即將多一本重量級作品---大衛.里秋博士1997年發表的《當愛遇見恐懼》。
眾所周知,「免於恐懼」同言論、信仰、免於匱乏並列四大自由。本書開宗明義卻主張,無人能免於恐懼,我們只能試著去明白恐懼如何妨礙、限制我們,學習與恐懼感共存,進而超越恐懼,不讓恐懼主導或阻礙我們的人生。
循此理路,作者先定義恐懼為身體/心理面對真正的或想像中的危險出現的反應,並提出適當的恐懼與神經質恐懼的概念,使讀者認識健康和不健康的恐懼如何運作與表露。由於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作者進而主張學習與恐懼共處,並非對抗,才是身心獲致平和的法門。
面對孤寂亦同。
如何與恐懼、孤寂共存?作者將「鏡映」(無條件接受)和「連結」視為兩大法寶。鏡映使人有全然的醒悟,便永遠不再感到絕望,如莊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1」。連結則是一張充滿包容與扶持的生存安全網,即便危機降臨,終將安然度過。
要是《當愛遇見恐懼》沒有第二部,應該會被放上哲學類書架。能成為一本長期受歡迎的自助(self-help)書,筆者以為五、六兩章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veness)技巧訓練守則。讀者若能反覆練習、再三體會,不但能充分關注、接納、欣賞身邊的人,並容許對方做自己,從而建立「成人對成人」的健康關係。
或許是閱讀動機過於功能取向,筆者對書中靈性成長部分體會不深;但我完全同意作者主張,「對待恐懼,需要做心理成長與靈性成長這兩項功課」
親愛的讀者,且讓我們相互勉勵,一起成長!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作家)
導讀
接納恐懼,擁抱祝福 張宏秀
你承認常害怕嗎?你知道你在怕什麼呢?你討厭恐懼的感覺嗎?你想瞭解讓你害怕的真正原因嗎?如果你想一勞永逸地克服你的恐懼情緒及情結,此書是為你而寫的。本書較先前出版的《回歸真我》及《與過去和好》更深入地討論恐懼與其克服之道,也更具體地詮釋恐懼對靈性成長的價值。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驗,協助讀者從恐懼的瞭解、聆聽與接納、克服、進而在靈修中放下對恐懼的控制心態,並以慈悲待之,讓恐懼成為靈性轉化的助力!
里秋博士相信,一切恐懼肇始於對失落與改變的抗拒,並在抗拒中產生對人對事的錯誤觀點,而衍生出更多的恐懼。與其說克服恐懼,不如說學習與恐懼共處之道。我們選擇與恐懼為友不為敵,能與恐懼共處一室,即是與恐懼共處的第一步!尋求「零恐懼」的生活並非作者的理念,因為恐懼是生命的本質。里秋博士鼓勵我們對恐懼經驗開放與接納、允許自己與恐懼共處,而在恐懼中經驗無懼。我欣賞作者將恐懼經驗、自我肯定的行動與恐懼的靈修,做三個定點的連結貫穿各章,而形成本書核心精神。書中所提供有關恐懼心理學,恐懼情緒管理,及恐懼與靈性整合的資訊,可以滿足讀者不同階段的需要。所以本書沒有「有效期限」,可供長期使用。
恐懼是保護生存的原始情緒,它與焦慮及憤怒有親密的關係。因為恐懼常是躲藏在憤怒後的真正情緒,而焦慮是一股模糊不清的恐懼。恐懼與受其影響的憤怒及焦慮,可以被轉化成對生命有建設性的能量。對情緒管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被壓抑的恐懼可以變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性行為、身心症或成癮問顁,所以妥善處理恐懼也是對以上病症的預防。
人對恐懼的反應方式,自然會受到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及經驗的影響。許多中國人對恐懼的反應不外乎轉移注意力、否定它的存在、或壓抑它,因此失去了與恐懼感的接觸。臨床上許多惱人的行為困擾,都只是恐懼情緒被忽略後的外顯癥狀。人會自然而然地以恐懼感來處理生存的威脅,但人也可能不自覺的將恐懼變成為控制的方式或不健康的自我保護機制。這心理上的矛盾,使許多人習以為常的活在恐懼中。心靈成長的目的,在增加對恐懼的包容共處力而非麻木。世界上沒有讓人免於恐懼的香格里拉,只有我們回到方寸之間以愛與接納克服恐懼,將假敵人變成真朋友。
你的生活是否因恐懼而被逃避卡住?被依附關係或某些執著所主導?要認識恐懼,應該先弄清楚自己的恐懼到底如何在生命中運作?而不只在所害怕的人事物上打轉,白白耗掉你的能量。恐懼是由內而生的情緒反應,環境中的人事物只是引發心中早已存在恐懼。在此不妨參考里秋博士關於恐懼運作脈絡的歸納:害怕失落,害怕改變不了自己又怕自己被改變,害怕體內對恐懼的記憶,害怕來自神經質的恐懼。當我們釐清恐懼的脈絡,學習與其共存之道,而能允許適量的恐懼來提醒並保護我們,此時的恐懼何嘗不是化了妝的祝福!另外、你可以認出恐懼在生活中常出現的場景嗎?有些場景是如此讓人熟悉,有些能帶給你驚訝!里秋博士提醒我們注意以下的場景:無名的恐慌的出現,生命階段開始與結束,失去所依賴的安全來源,及面對無法用忙碌去否認的孤獨。我喜歡里秋博士邀請我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