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越內向,越成功:Google媒體關係總監、Twitter總編親授,給內向者的「無壓力社交法」,輕鬆建立深

Taking the Work Out of Networking: An Introvert,s Guide to Making Connections That Count
讓內向成為你的最大優勢,打造具深度的人際關係。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個人喜歡
  • 9 342
    3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不需假裝外向,發揮低調本色,內向就是你的最大優勢!

越是內向、不喜熱鬧、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越有發展「深度社交」的潛力。
讓安靜與低調成為你不可 缺的「軟實力」,
默默發揮影響力,讓全世界看到你。
 

無需追求醒目,也能鏗鏘有力。
讓內向成為你的最大優勢,打造具深度的人際關係。
許多內向者都覺得自己是社交苦手:
「每個人都想要假裝自己是什麼大人物,但明明又不是。」
「有目的性的交談感覺很假,交談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是為了建立聯繫。」
但是,你卻不知道,「內向者」其實也能在社交上脫穎而出,因為──


‧內向者是優秀的傾聽者:
大部分的內向人不喜開口,
卻會專心聆聽他人所說的內容,
這會讓人感到貼心並卸下心房,
達到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內向者具有超群的觀察力:
觀察對方的行為和風格,
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技能之一,
一旦能夠根據觀察的結果調整自己的互動模式,
便能打動人心,建立深層關係。

‧內向者都是「好奇寶寶」:
內向者大多具有強大的好奇心,
這意味著對事情傾向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容易故步自封,
而這樣的人,其實最容易認識新的人,
且能在人際關係中保持一定的彈性。
 
本書作者身為內向者,卻能任職於google、twitter這種高度互動性的產業,
即是透過上述特質,加上運用「無壓力社交」法,
化阻力為助力,打造超強工作團隊與職場人脈。
所有身為內向者的人都能從本書所分享的人際要訣中獲益。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
Chris Anderson/TED總監
Kim Scott/前Google團隊顧問

我們有很多人不喜歡,甚至害怕傳統經營人脈的交易特性。凱倫‧維克爾服務到位,示範建立能持續下去、而且是我們可以為了所有目的並橫跨世界的真誠關係,是件可能辦到的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TED總監、《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Ted Talks)一書的作者
 
維克爾提醒我們把手機放進口袋裡、與人四目相交以及真正建立關係的能力,不僅是一輩子極大的樂趣之一,也是在你的職涯裡獲致成功的關鍵。
——金‧史考特(Kim Scott),前Google團隊顧問‧《徹底坦率》(Radical Candor)一書的作者
 
本書告訴你去與人面廣的人建立關係的方法。在我所讀過的「現學現賣」的職涯發展指南當中,這是最精彩的著作之一,尤其是在我們身處的社交媒體年代。
——奇普.康利(Chip Conley),《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Wisdom@Work)一書的作者
 
對於在科技產業內尋求職涯建議的業界人士,凱倫‧維克爾長期以來是位強而有力但隱身幕後的功臣。本書引人入勝,她分享了能夠使內向人——以及每一個人——在職場上為了更好、更心滿意足的工作生活而自然經營人脈的秘密。
——史蒂芬‧李維(Stephen Levy),《Google總部大揭密》(In the Plex)一書的作者
 
徹底顛覆人脈經營之道的革新者。
——奧麗薇亞.福克斯.卡本尼(Olivia Fox Cabane),《魅力學》(The Charisma Myth)一書的作者
 
全矽谷人脈最廣的凱倫‧維克爾,一般認為她是科技業裡的人脈經營冠軍。現在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實際口吻,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建立並維繫人脈,解釋人脈很重要的理由。本書能改變你的職涯和生活。
——華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AllThings Digital》與《Recode》的前專欄作家暨會議製作人
 
作者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經營人脈,並且寫成了一本既實用又容易上手的書,不同階級、背景迥異的人都會發現此書很有用。
——斯瑞.史瑞尼瓦山(Sree Sreenivasan),前紐約市、前哥倫比亞大學、前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數位長(Chief Digital Officer)
 
看了本書,你會使變得更會問問題、觀察、維護關係,以及,答對了——為了所有正當理由而成功經營人脈。
—— 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Chief Marketing Officer, 布萊爾.夏恩(Blair Shane)
 
假如你相信關係是冒險和成就的基石,本書你非讀不可。按部就班,一步接一步,一個概念接一個概念,凱倫把她改變世界關係的智慧和大家分享。
 ——山下凱斯(Keith Yamashita),商業策略公司SY/Partners創辦人暨主席
 
人脈對生意成功至關重要,但許多人依然視經營人脈為苦差事。準備好改變你的心態。這本啟發人心的新作告訴各位讀者如何擁抱真正的自我,同時建立真誠又長久的人脈。
——著有《傑出的社交》(Stand out Networking)及《重新創造你自己》(Reinventing You)的杜克大學福夸商學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兼任教授多瑞.克拉克(Dorie Clark)

作者

凱倫•維克爾Karen Wickre


曾任Twitter編輯主任和 Google 的高級媒體關係總監,在此之前,她是矽谷的溝通及資訊專家。也擔任過Wired.com專欄作家,在幾個新聞委員會任職。目前住在舊金山。

譯者簡介

沈曉鈺


英文系畢,目前從事文字工作。

試閱

前言 建立人脈比較像是耕作,而非打獵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經營人脈視為雜務,是我們有所需要時才去執行的苦差事,好比說要找新工作、得到更好的職涯指導、自我進修、或是取得有用的資訊等。當我構思本書,聽到我提起這本書的人,可說是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我討厭經營人脈。任何有助於我避開或能夠順利度過的方法都好。」

後來我轉而去問推特和臉書上的朋友,到底他們這麼討厭經營人脈的癥結點是什麼,結果回答如雪片般飛來:

「每個人都想要當別人,但他們就不是那樣的人。」

「有目的性很不自然。交談是為了到達目的,而不是為了建立聯繫,感覺很假。」

「因為大家交流唯一的共同目標,就是利用關係各取所需,我討厭非得去跟這些我以後根本不會記得的人說場面話。」

當了一輩子的內向人,想到被迫做自我介紹、談論過多私人事務,甚或要張名片,向來都是我最討厭的事情。

假如我的月曆上填滿開會、待打電話、需要我不停講話或是身處在人群中的待辦事項,我就會焦躁不已。

然而,儘管我需要自我保護和獨處,如今我也已經來到六十七歲的年紀,有幾千個散布在全球各地的聯絡人。

我從來不會在現場跟人熱絡互動。但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我都不怕與對方開啟話匣子。

在我漫長又豐富多變的職涯裡,我的人脈每天都豐富了我的生活。大家為了獲得發想,為了取得支持、聯繫與引薦朋友而定期求助於我,而我也對他人做同樣的事。

在「內向」到「外向」的光譜上,不論你落在哪一點,建立人脈的重要性都更甚以往,因為我們必須靠此發展新的聯繫。

以下幾點便足以證明人脈的重要:

.我們經常換工作。較年輕的戰後潮,在他們工作的歲月裡,做過將近十二個不同工作,千禧年世代則做過更多工作(美國勞動統計局)。
.跳槽從年輕就開始。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在他們畢業後的頭五年裡,所效勞的公司數目是從前的兩倍。(LinkedIn)
.我們常常搬家。美國人一輩子的搬家次數超過十一次。(FiveThirtyEight.com)
.我們越來越多人為自己工作。將近有四千一百萬的美國人是自雇工作者,年紀在二十一歲以上,這股趨勢正在成長。(MBO Partners、Nation1099.com)

基於上述理由——換工作、職業屬性、搬家遷徙——經營人脈變成我們大多數人必要的經常練習。隨著我們在專業生活裡前進,我們將越來越需要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彼此仰賴。

「人脈」的當代定義是「努力去認識許多人,與他們交談,特別是為了得到有利於自己的資訊。」聽起來不差,對吧?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討厭經營人脈

但對許多人而言,一說到人脈,他們腦海中就想到這樣的畫面:把名片塞到每個見面的人手裡,並確保自己也收集到同等數量的名片。

經營人脈還有其他令人討厭的面向:必須去認識陌生人,以便能排隊等著應徵新工作;需要取得關於新領域或地方的獨家消息;想辦法走後門,以便得到與自己經驗匹配的有趣角色。

上述這些狀況全都看似虛情假意,擺明了是公事公辦。還有,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地避開人脈經營,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需要動用人脈時,往往事情已處於谷底,例如快被炒魷魚、職位前景黯淡、工作環境無法忍受。

此時的我們通常感到脆弱甚或絕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誰能拿出最好的一面去面對他人?

當然,也有人不相信自己有必要去經營人脈。畢竟他們聲稱自己的工作穩當(直到事實並非如此)。

有些人想要辭去現在的工作,因為說老實話,這些人想像不到這份工作能有什麼改善,或是覺得他們無法勝工作上的變動,例如職位升不上去、被降級或降薪、通勤太麻煩,諸如此類。

有個朋友向我描述經營人脈的終身難題:「傳統上來說,一個人從小到大,被告誡不要在社交場合上談論工作、不可妄自尊大、不可推銷自己、不可見縫插針、不可利用別人的朋友。然後,身為一名成年的專業人士,必須要想辦法去整合需求以便行銷自己。這種矛盾總是讓人覺得彆扭。」

對內向人來說,這種對於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厭惡或恐懼,程度是一般人的好幾倍。

對內向人的描述,卡爾.榮格(Karl Jung)說得最好。他說內向人需要自己的時間去重新充電,需要獨處的時間來獲得能量——而外向人似乎無需休息,只要身處人群之中,透過許多人際接觸就可充電。

我們大多數人是落在兩者之間。就我自己來說,以及從知心好友那裡所聽來的經驗,比起待在在喋喋不休的人群裡,我們這些偏向內向的人更安於自己思考。想到得拚命加入對話,或是擠進一間鬧哄哄的房間裡,幾乎就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最爛差事。

在我回到現實世界前,我需要一段沒有排定行程的時間,好讓腦袋放空,重新恢復活力。你是否也是如此?當我們面對巨大的工作或職涯轉換,或甚至光是看出有改變的需要,這些所有與經營人脈的負面想法,其實能刺激人們進行強大的思考。

這個美妙的結果是我們會直接聽說一個完美的新職位;我們的履歷表會脫穎而出;我們在內部的朋友會幫我們牢牢掌握職缺。

這種神奇思考或許是:我們現在這裡過得好得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什麼都不用做,假如真有這麼一天的話(因為太可怕了,所以不會想到去經營人脈)。就像我說的,這是魔法!

我的漫長而且毫無策略之旅

不過,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在職涯和生活上轉變,與其說是一項遠大計畫或是無縫向上的職涯發展,不如說是混合了零星的進展。

我先以我自己為例。

我在矽谷漫長而全無計畫的職涯大概無人能出其右。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我在科技業的生涯起步得晚:一九八〇年代中期,我踏入當時蓬勃發展的個人電腦雜誌世界,那時我三十五歲。

長期以來對寫作和編輯的熱愛,使我成為消費性科技的記者、公關宣傳(當得不情不願)、新創公司及創意廣告公司的編輯及專案經理。換句話說,並不是從一而終的一條路。

二〇〇〇年,矽谷經歷了巨大的經濟下滑。我在那年加入一間有十八人的新創公司,名為Violet.com,做的是早期電子商務個人禮物業。

經過騷動混亂的四個月後,我們熄燈關門;沒有第二輪融資投入。我接著去了一間在舊金山開設辦公室的老牌創意公司,結果時機不對(經濟下滑沒有帶來客戶),這家公司很快就撤退,搬回在洛杉磯的辦公室——沒有帶我一起走。

到了年底,沒有什麼工作好找,短期約聘工作也不多。沒有人在找人。接下來的十五個月左右,我在既沒什麼工作又沒多少錢的狀況下,勉強餬口度日。我當時找了幾個有相同處境的朋友,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支持團隊。我們每週見面一次,替彼此打氣並分享消息。我主動聯繫許多聯絡人,打聽他們是否有任何寫作方面的需求。其中一通電話打給一位我曾經二度共事過的朋友,她前陣子才剛在一間名為谷歌的新創公司上班。我問她是否需要任何文案協助;她告訴我,她們才剛聘用了一位行銷文案,但答應我會把我記在心上。

兩個月後,她打電話給我。文案的工作量似乎越來越多,於是她問我是否願意進公司和團隊一起碰個面?
她強調她無法直接聘用我,其他人必須喜歡我的作品(以及我這個人)才行。我一定是他們的避風港,因為就在第一次會面時,他們請我加入,我急切點頭答應,我可以在家工作。

才不到兩週,我就發現我需要常到辦公室,跟團隊好好面對面認識。我開始通勤到谷歌上班,每天來回路程七十英哩。

當我成為固定班底,每次有新任務,我都舉手攬下。我想要盡可能使大家認為我不可或缺,因為我發現谷歌是我想要待的公司。

我個性上不是個很愛狂歡開趴的人,但我甚至在自家公寓裡為團隊舉辦雞尾酒聚會——而且我還沒成為這個團隊的一份子。我的目標是要變成跟辦公室裡的懶骨頭一樣令大家熟悉,這樣別人就知道我靠得住,而且我很適合谷歌。

花了十五個月時間使所有這些力量匯集,使我一舉成為被聘僱的全職資深編輯。(對了,這個職稱是我胡謅的)。然後我又繼續待在谷歌八年,這是一段美好又改變生命的歲月。

我說出這段歷史有兩個原因:

第一, 當我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我可以在我的人脈裡找人去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那位朋友是我保持鬆散聯繫的聯絡人,我會在第三章討論這個習慣)。

第二, 當我在谷歌一找到立足點,我的工作產出只不過才開始而已:在組織內的人脈經營很重要,尤其是公司人數很快就從幾百人變成幾千人。我必須依靠我的軟技能——溝通、同理心、好奇心——去維持這些人的信任,不論這些人是不是技術人員,大家的年紀幾乎都比我小。

今天,我把這兩種動作視為我的自然人脈經營風格的標誌。我用「自然」一詞,因為是本能反應。我在什麼都沒需要的時候做。造成的結果,是我與許多人成為隨興又友善的點頭之交,因為我理所當然使用這些軟技能。

朋友偶爾會說我「跟誰都熟」,當然此話並非事實——但我的確清楚知道每個人是誰。

換句話說,我記得大家的名字和彼此的關係。我持續關心大家的工作成果和工作動向。這種做法對經營人脈來說很重要。

這表示你具備好奇心,在乎還有誰在這世上、誰有新消息、誰很有趣、誰與我已經認識的人也彼此認識。

對我來說,這種知識是內向人觀察力的關鍵部分。當我告訴大家,我認為正是因為我的內向天性,我所一直耕耘的個人力量是來自五花八門的人脈,大家都嚇一跳。
你已經擁有的工具

看似諷刺,但我認為我們內向人擁有使我們成功經營人脈的特質。舉個例子:我們對其他人的興趣,超越我們談論自己的需要。當我見到一個人,詢問對方:「你有什麼新消息?」或「跟我談談你自己吧!」時,我更感到自在。

這招給我時間去打量一下對方。

心理醫師可能會說,大家喜歡我在場,是因為我給他們表現舞臺。即使是一個內向人,我也想要別人喜歡我(顯然對出生於一九五〇年代的女孩來說,這是預設模式),這是真的。

不論理由為何,跟別人碰面,我向來不會從自己的事情開始聊起。

另一個經營人脈的基本條件,是當一個好的觀察者——這是我們勝過聒噪同伴的明顯優勢。

我總是在想這人是誰、他們怎麼會這麼做的原因。他們的舉止為何、他們有什麼樣的過往、因爲何種原因激動,又或是什麼原因而惱怒?我觀察,不知怎麼,我記得我的觀察,並且在有需要時用上這層知識。

在內向人的兵器庫裡,有一個同樣重要並且很少用的東西,就是使用社群媒體與數位通訊,以更加感覺自然的方式來聯繫他人。

善加利用線上互動,聯繫公司內外的人變得更簡單,還少了得與現場人士交際的恐懼。本書會告訴你,說到保持鬆散聯繫的時候,參與社群媒體服務,就算使用不多,都能給內向人一個優勢——這個基本的每天習慣,能幫助我們從自己的螢幕的安全距離,感覺與人保持聯繫,獲得力量。

本書有關如何創造並且呵護你一輩子廣泛又真實的人脈。我會告訴你要如何建立並後續追蹤有意義的聯繫;如何向你不太認識的人請益或求助、如何獲得同等回報,甚至比你所付出的更多,以及這一切如何讓你感到更加圓滿、充實及安全——同時還能繼續保有你的本性不變。

透過本書,我會盡可能鼓勵你帶著好奇心,敞開心胸去經營人脈,當你的需求和興趣轉化,這能幫助你耕耘許多有意義的連結關係,無需經常基於義務去聯繫。當你能做得到而且不會排斥,你也可以建立或茁壯你自己的智囊團,從中徵得你很可能從未想過的想法、機會和經驗。

無論你是害羞還是謙虛,前往新城市或是轉換新的工作跑道,或甚至忙到沒時間注重這些——我都希望能提供一個你不同方式,想想看你要如何建立並且保持終身有意義的專業及私人連結關係。

要使這份工作沒那麼吃力,更自然甚至欣然接受,變成你的每天日常。運氣好的話,本書將幫你以忠於天性的方式,傳達你的天生本能,去建立你的人脈。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77893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