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活得更輕鬆的50個心理習慣:寫給想太多的你,打破思維慣性,不再對每件事繃緊神經
內容簡介
當生活過得只剩下煩惱,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活得太用力了!
放下你的「沒辦法」、「我不行」,從思維拯救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一個好想法、一句好話,就是改變的開始!
日本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人氣講師藤本梨惠子說,
你的未來是「自我設限」或「拓展無限可能」,關鍵就在你的「心理習慣」!
.你用什麼態度看待自己與眼前的煩惱?
.面對困難時,你如何跟自己溝通?
.你怎麼認定問題的本質?
.你習慣相信自己,還是唱衰自己?
▎學會輕鬆生活的思維習慣,將人生從停滯、混沌中拉出來
走過原生家庭的創傷,以及因為過勞而斷牙、罹癌等一連串折磨的藤本梨惠子,以親身經歷證實,善用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就能拯救痛苦不堪的人生!在本書中,藤本梨惠子整理出50個心理習慣,導入NLP、溝通分析、教練領導學等心理學觀點和技巧,帶你省視自己的思考模式,進而重建內在的思維習慣:
✦ 所有事情都是無色透明的,要用什麼樣的信念與價值觀去看一件事,這取決於你個人的感覺。
✦ 你主觀認為的「總是失敗」、「大家都討厭我」、「絕對不行」,難道沒有例外嗎?善用提問來打破偏見,消除自我束縛,增加思考的選項。
✦ 人的「認知」與「現實世界」並不相同,但我們經常把自己的想法,當作是這個世界的真實。
✦ 困難不會出現在配角面前,只會出現在主角眼前。遇到困難就代表你是以主角的身分活在英雄旅程中,是人生即將揚帆的證據。
▎匯集心理學 × 名人格言:汲取前人智慧,解自己的人生難題
正確的「心理習慣」與「語言」,能改變你的一生!全書從「自我心態」、「溝通」、「目標與夢想」、「工作」、「愛情」、「健康」與「金錢」等人生七個面向切入,談論生活中那些容易讓人焦慮與煩惱的大小事。從實用心理學知識出發,結合個案故事與時事話題,引導你從煩惱中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消除不安、寂寞、嫉妒、糾結、恐懼等思緒,為內在清理出空間。每篇文章更精挑細選一則名人格言,將之轉化成人生道路的靈感,以及解決問題的指引。
➤ 關於「自我心態」
✦ 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讓自己不開心。(歌德)
✦ 壓迫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華盛頓)
→ 保持心情愉悅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並且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 關於「溝通」
✦ 如果說成功有祕訣,那就是理解他人的觀點。(福特)
✦ 盡可能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人知道。(切斯特菲爾伯爵)
→ 每個人都不一樣,理解並尊重每個人價值觀的差異,正是溝通的起點。
➤ 關於「目標與夢想」
✦ 命運不是由天上的星星決定的,乃是由我們的想法決定。(莎士比亞)
✦ 任何事情在成功之前,看起來都像是不可能的。(曼德拉)
→ 抱持著沒來由的自信,反倒能竭盡所能,進而更容易達成目標。
➤ 關於「工作」
✦ 神經大條一點,比較能抓到幸福。(培根)
✦ 能倖存下來的並非強者或智者,而是能持續變化的人。(達爾文,自然學家)
→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也不要害怕改變,每天從自己做得到的小事開始。
➤ 關於「愛情」
✦ 理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一行禪師)
✦ 愛過又失去,比從未愛過好得多。(丁尼生)
→ 不是去尋找完美無缺的對象,而是發現自己將什麼投射在對方身上。
➤ 關於「健康與疾病」
✦ 長壽就是粗茶淡飯、坦率正直、每日沐浴、悠閒度日、偶爾排氣。(天海和尚)
✦ 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正岡子規)
→ 沉著、冷靜、心存感謝地品嚐,食物也能變成良藥。
➤關於「金錢」
✦ 金錢就像一面放大鏡,它能駭人地映照出一個人的本質。(大衛克魯格)
✦ 人都怕吃虧,但也因為這樣才吃虧。(羅勃特清崎)
→ 不要對金錢產生過度的期待或厭惡,而是思考將金錢貼上何種標籤能讓自己舒服。
這本書是寫給總是想太多、總是為了生活大小事感到不安的你。現在就翻開書頁,建立讓自己更輕鬆的心理習慣,鬆綁對生活與未來的焦慮,活出自己的光采,實現更接近理想的人生!
【本書特色】
★ 本書將「心理學」的思考方式結合「名人格言」的智慧,作為解決人生煩惱、平靜內心不安的實用方法,是每個人都能輕易上手並實踐的思考模式。
★ 作者涉獵廣博,除了引用格言與心理學相關知識,書中也穿插名人軼事、生活實例及延伸資訊,滿足增廣見聞的閱讀樂趣。
★ 每篇文末都附帶一個提問,引導讀者反思並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藉此建立正向的思維習慣,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專家推薦】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許庭韶|NLPU高級導師、韶光心理學苑創辦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廖莉彣|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療癒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有時我們不是活得不好,而是活得太用力、太習慣壓抑真實的自己。這本書用心理學與NLP的視角,溫柔卻精準地指出那些讓你卡住的思維盲點,幫你鬆開內耗,重新相信你可以輕鬆活著,而且值得!」──許庭韶|NLPU高級導師、韶光心理學苑創辦人
「我常看見許多人困在自己的思考盲點裡,難以找到出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每篇文章結尾的提問,就像是一顆顆轉念的種子,引導我們換個方向看事情。因為一個好問題,往往就是改變的開始。」──廖莉彣|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日本亞馬遜、樂天讀者好評★★
「語言會改變人們的想法、行為和生活方式,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誇張,但卻是事實。本書特別適合那些因日常工作或人際關係而感到疲倦的人,你可能會在書中遇到改變你生活的句子!」
「本書以心理學為基礎,引用名人格言、作者自身經驗,讀來淺顯易懂。如書名所示,讀了之後真的輕鬆許多。若覺得自己快被壓得喘不過氣,不妨就來看看這本書。」
放下你的「沒辦法」、「我不行」,從思維拯救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一個好想法、一句好話,就是改變的開始!
日本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人氣講師藤本梨惠子說,
你的未來是「自我設限」或「拓展無限可能」,關鍵就在你的「心理習慣」!
.你用什麼態度看待自己與眼前的煩惱?
.面對困難時,你如何跟自己溝通?
.你怎麼認定問題的本質?
.你習慣相信自己,還是唱衰自己?
▎學會輕鬆生活的思維習慣,將人生從停滯、混沌中拉出來
走過原生家庭的創傷,以及因為過勞而斷牙、罹癌等一連串折磨的藤本梨惠子,以親身經歷證實,善用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就能拯救痛苦不堪的人生!在本書中,藤本梨惠子整理出50個心理習慣,導入NLP、溝通分析、教練領導學等心理學觀點和技巧,帶你省視自己的思考模式,進而重建內在的思維習慣:
✦ 所有事情都是無色透明的,要用什麼樣的信念與價值觀去看一件事,這取決於你個人的感覺。
✦ 你主觀認為的「總是失敗」、「大家都討厭我」、「絕對不行」,難道沒有例外嗎?善用提問來打破偏見,消除自我束縛,增加思考的選項。
✦ 人的「認知」與「現實世界」並不相同,但我們經常把自己的想法,當作是這個世界的真實。
✦ 困難不會出現在配角面前,只會出現在主角眼前。遇到困難就代表你是以主角的身分活在英雄旅程中,是人生即將揚帆的證據。
▎匯集心理學 × 名人格言:汲取前人智慧,解自己的人生難題
正確的「心理習慣」與「語言」,能改變你的一生!全書從「自我心態」、「溝通」、「目標與夢想」、「工作」、「愛情」、「健康」與「金錢」等人生七個面向切入,談論生活中那些容易讓人焦慮與煩惱的大小事。從實用心理學知識出發,結合個案故事與時事話題,引導你從煩惱中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消除不安、寂寞、嫉妒、糾結、恐懼等思緒,為內在清理出空間。每篇文章更精挑細選一則名人格言,將之轉化成人生道路的靈感,以及解決問題的指引。
➤ 關於「自我心態」
✦ 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讓自己不開心。(歌德)
✦ 壓迫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華盛頓)
→ 保持心情愉悅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並且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 關於「溝通」
✦ 如果說成功有祕訣,那就是理解他人的觀點。(福特)
✦ 盡可能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人知道。(切斯特菲爾伯爵)
→ 每個人都不一樣,理解並尊重每個人價值觀的差異,正是溝通的起點。
➤ 關於「目標與夢想」
✦ 命運不是由天上的星星決定的,乃是由我們的想法決定。(莎士比亞)
✦ 任何事情在成功之前,看起來都像是不可能的。(曼德拉)
→ 抱持著沒來由的自信,反倒能竭盡所能,進而更容易達成目標。
➤ 關於「工作」
✦ 神經大條一點,比較能抓到幸福。(培根)
✦ 能倖存下來的並非強者或智者,而是能持續變化的人。(達爾文,自然學家)
→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也不要害怕改變,每天從自己做得到的小事開始。
➤ 關於「愛情」
✦ 理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一行禪師)
✦ 愛過又失去,比從未愛過好得多。(丁尼生)
→ 不是去尋找完美無缺的對象,而是發現自己將什麼投射在對方身上。
➤ 關於「健康與疾病」
✦ 長壽就是粗茶淡飯、坦率正直、每日沐浴、悠閒度日、偶爾排氣。(天海和尚)
✦ 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正岡子規)
→ 沉著、冷靜、心存感謝地品嚐,食物也能變成良藥。
➤關於「金錢」
✦ 金錢就像一面放大鏡,它能駭人地映照出一個人的本質。(大衛克魯格)
✦ 人都怕吃虧,但也因為這樣才吃虧。(羅勃特清崎)
→ 不要對金錢產生過度的期待或厭惡,而是思考將金錢貼上何種標籤能讓自己舒服。
這本書是寫給總是想太多、總是為了生活大小事感到不安的你。現在就翻開書頁,建立讓自己更輕鬆的心理習慣,鬆綁對生活與未來的焦慮,活出自己的光采,實現更接近理想的人生!
【本書特色】
★ 本書將「心理學」的思考方式結合「名人格言」的智慧,作為解決人生煩惱、平靜內心不安的實用方法,是每個人都能輕易上手並實踐的思考模式。
★ 作者涉獵廣博,除了引用格言與心理學相關知識,書中也穿插名人軼事、生活實例及延伸資訊,滿足增廣見聞的閱讀樂趣。
★ 每篇文末都附帶一個提問,引導讀者反思並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藉此建立正向的思維習慣,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專家推薦】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許庭韶|NLPU高級導師、韶光心理學苑創辦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廖莉彣|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療癒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有時我們不是活得不好,而是活得太用力、太習慣壓抑真實的自己。這本書用心理學與NLP的視角,溫柔卻精準地指出那些讓你卡住的思維盲點,幫你鬆開內耗,重新相信你可以輕鬆活著,而且值得!」──許庭韶|NLPU高級導師、韶光心理學苑創辦人
「我常看見許多人困在自己的思考盲點裡,難以找到出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每篇文章結尾的提問,就像是一顆顆轉念的種子,引導我們換個方向看事情。因為一個好問題,往往就是改變的開始。」──廖莉彣|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日本亞馬遜、樂天讀者好評★★
「語言會改變人們的想法、行為和生活方式,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誇張,但卻是事實。本書特別適合那些因日常工作或人際關係而感到疲倦的人,你可能會在書中遇到改變你生活的句子!」
「本書以心理學為基礎,引用名人格言、作者自身經驗,讀來淺顯易懂。如書名所示,讀了之後真的輕鬆許多。若覺得自己快被壓得喘不過氣,不妨就來看看這本書。」
目錄
第1章:整理心情
01 取悅自己
02 壓抑情感會出問題
03 察覺好時機
04 潛意識的信念會形塑人生
05 從偏見中覺醒
06 斷開糾纏的鎖鏈
07 改變穿著就能改變生活方式
08 孤獨使人成長
09 嫉妒是人生的羅盤
10 消除社群媒體疲勞的處方箋
第2章:關於溝通
11 成為對方的鏡子
12 物以類聚
13 答案就在每個人心中
14 內心需要的養分
15 原諒他人就能幸福
16 不要指責他人的錯誤
17 禍從口出
18 由小見大
19 真正的愛
第3章:實踐目標與夢想
20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21 想像成功的結果
22 小裂縫是突破的關鍵
23 引導出最佳表現的問題
24 不要輕易關上心門
25 成功的關鍵在於沒來由的信心
第4章:面對工作
26 捨棄完美主義
27 不要害怕變化
28 突破難關的訣竅
29 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30 以成功為名的考驗
31 成為賦予希望的人
32 踏上英雄的冒險旅程
33 「為人」比「處事」更重要
第5章:關於愛情
34 愛上對方的缺點
35 愛是不能討價還價的
36 傷痛讓人成長
37 正直能讓愛情修成正果
38 內在的光芒更加動人
39 做自己就會遇到命中注定的人
第6章:健康與疾病
40 以食物來調整心情
41 粗茶淡飯有益身心
42 遭遇挫折是件好事
43 面對無法避免的災厄時
44 接觸生命的軌跡
第7章:金錢觀
45 標籤會決定行動
46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47 害怕失去的恐懼會蒙蔽內心
48 成為金錢的主人
49 聚沙成塔
50 貧窮時學習有錢人的生活方式
結語
01 取悅自己
02 壓抑情感會出問題
03 察覺好時機
04 潛意識的信念會形塑人生
05 從偏見中覺醒
06 斷開糾纏的鎖鏈
07 改變穿著就能改變生活方式
08 孤獨使人成長
09 嫉妒是人生的羅盤
10 消除社群媒體疲勞的處方箋
第2章:關於溝通
11 成為對方的鏡子
12 物以類聚
13 答案就在每個人心中
14 內心需要的養分
15 原諒他人就能幸福
16 不要指責他人的錯誤
17 禍從口出
18 由小見大
19 真正的愛
第3章:實踐目標與夢想
20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21 想像成功的結果
22 小裂縫是突破的關鍵
23 引導出最佳表現的問題
24 不要輕易關上心門
25 成功的關鍵在於沒來由的信心
第4章:面對工作
26 捨棄完美主義
27 不要害怕變化
28 突破難關的訣竅
29 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30 以成功為名的考驗
31 成為賦予希望的人
32 踏上英雄的冒險旅程
33 「為人」比「處事」更重要
第5章:關於愛情
34 愛上對方的缺點
35 愛是不能討價還價的
36 傷痛讓人成長
37 正直能讓愛情修成正果
38 內在的光芒更加動人
39 做自己就會遇到命中注定的人
第6章:健康與疾病
40 以食物來調整心情
41 粗茶淡飯有益身心
42 遭遇挫折是件好事
43 面對無法避免的災厄時
44 接觸生命的軌跡
第7章:金錢觀
45 標籤會決定行動
46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47 害怕失去的恐懼會蒙蔽內心
48 成為金錢的主人
49 聚沙成塔
50 貧窮時學習有錢人的生活方式
結語
序/導讀
語言,無疑是人類所使用最有效的藥物。
──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小說家
「想拯救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
小時候的我,就已經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救自己。」
但是卻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我小學時,父母大小爭執不斷,家中玻璃窗破了也沒錢修,只能先貼幾張報紙應付。聽到朋友問我「為什麼不修理」時,讓我感到好羞恥。
後來還輾轉借住許多親戚家,光是國小、國中這幾年,就轉學了六次。
借住親戚家時,我的晚餐總是被藏起來。親戚看到我晚上九點還開著燈念書,也會罵我說:「電費很貴!」那時的我連讀書的自由也沒有,完全找不到容身之處。
高三起,我住進派報社的宿舍開始送報,並且仰賴獎學金研讀短期大學。在別人的眼中,或許會覺得我這樣「活得很辛苦」,但對我來說,只要認真工作就能擺脫被當成眼中釘、被人家大罵「給我滾出去!」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可是,「無家可歸」這件事,始終讓我覺得非常不安且孤獨。
出社會後,我嚮往的生活依舊遙不可及。好不容易找到心儀的設計工作,但每個月的加班時數超過一百三十個小時。當時回到家就倒頭大睡,週末加班也是家常便飯。上班時聽到老闆辦公室不時傳來的怒吼,就會擔心他的矛頭會不會指向自己。身心不堪負荷的我,某天早上起床驚覺自己的門牙掉了。我這才知道,人在承受過多壓力的情況下,睡覺時是會緊咬牙根的。
該怎麼做,才能在毫無壓力的狀態下工作?
該怎麼做,才能擺脫不安或孤獨?
該怎麼做,才能打造豐富的人脈?
該怎麼做,才能消弭金錢的不安?
我在內心尋找這一切的答案。
不久之後,我決定離開名古屋前往東京學習心理學。
在存款快要見底的情況下,我學習了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即使犧牲睡眠時間,也想多讀一點書。只要看到能拯救自己人生的內容,就立刻付諸實現。我是如此迫切地想要拯救自己的人生,想要過著幸福的生活。
在這個動機下,我學了心理諮詢、NLP、溝通分析等不同領域的心理學,也讓我找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正向思考、努力克服難關的觀點。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能選擇用正面或是負面的態度去面對。只要養成選擇「正向思考」的習慣,被壓力侵蝕的時間就會大幅減少。
此外,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人際關係也會有所改善,將會認識到更多能好好疼愛自己的人,而非傷害你的人。
我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癌症第三期的時候,支撐著我的就是心理學、正念等這些所學,以及許多溫柔善良的人。
現在的我,即使陷入困境還能處變不驚的關鍵,也是因為我接觸了心理學。
要是沒有心理學,家境清寒、學歷不好、資質平庸的我,根本就沒辦法以講師、諮商心理師的身分,傾聽許多人的煩惱並一起找出解決方法;當然,更遑論寫出暢銷書了。
因此,我希望現在正感到苦惱、想拯救自己人生的你,也能學習並實踐心理學的思考模式。你將發現自己存在的重要性,遠超乎你的想像!希望你能允許自己去實現更多夢想,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本書結合了我珍藏的心理學思考方式和名人格言。
先人留下的這些至理名言,必能成為協助你克服人生難題的提示。
語言可能會讓你產生「我不行了,做再多也沒用」的念頭,因而自我設限。但同時,它也能讓你擁有「我一定做得到!」的想法,藉此拓展自身的無限可能。
這些名人格言一定能打動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你,成為改變你人生的契機。
在我遭遇挫折時,有些名言也像護身符那般,被我緊抓在手中。這些宛如手槍扳機的名言,經常讓我想起曾經學過的心理學。它們總是鼓勵我、促使我奮發向上,並賜予我迎接全新挑戰的動力。
你所遇到的名言,也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你從眾多書籍中挑選出來的這本書,必能讓你脫胎換骨。
請打開書,找出各式各樣能改變你人生的名言吧!
藤本梨惠子
──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小說家
「想拯救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
小時候的我,就已經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救自己。」
但是卻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我小學時,父母大小爭執不斷,家中玻璃窗破了也沒錢修,只能先貼幾張報紙應付。聽到朋友問我「為什麼不修理」時,讓我感到好羞恥。
後來還輾轉借住許多親戚家,光是國小、國中這幾年,就轉學了六次。
借住親戚家時,我的晚餐總是被藏起來。親戚看到我晚上九點還開著燈念書,也會罵我說:「電費很貴!」那時的我連讀書的自由也沒有,完全找不到容身之處。
高三起,我住進派報社的宿舍開始送報,並且仰賴獎學金研讀短期大學。在別人的眼中,或許會覺得我這樣「活得很辛苦」,但對我來說,只要認真工作就能擺脫被當成眼中釘、被人家大罵「給我滾出去!」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可是,「無家可歸」這件事,始終讓我覺得非常不安且孤獨。
出社會後,我嚮往的生活依舊遙不可及。好不容易找到心儀的設計工作,但每個月的加班時數超過一百三十個小時。當時回到家就倒頭大睡,週末加班也是家常便飯。上班時聽到老闆辦公室不時傳來的怒吼,就會擔心他的矛頭會不會指向自己。身心不堪負荷的我,某天早上起床驚覺自己的門牙掉了。我這才知道,人在承受過多壓力的情況下,睡覺時是會緊咬牙根的。
該怎麼做,才能在毫無壓力的狀態下工作?
該怎麼做,才能擺脫不安或孤獨?
該怎麼做,才能打造豐富的人脈?
該怎麼做,才能消弭金錢的不安?
我在內心尋找這一切的答案。
不久之後,我決定離開名古屋前往東京學習心理學。
在存款快要見底的情況下,我學習了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即使犧牲睡眠時間,也想多讀一點書。只要看到能拯救自己人生的內容,就立刻付諸實現。我是如此迫切地想要拯救自己的人生,想要過著幸福的生活。
在這個動機下,我學了心理諮詢、NLP、溝通分析等不同領域的心理學,也讓我找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正向思考、努力克服難關的觀點。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能選擇用正面或是負面的態度去面對。只要養成選擇「正向思考」的習慣,被壓力侵蝕的時間就會大幅減少。
此外,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人際關係也會有所改善,將會認識到更多能好好疼愛自己的人,而非傷害你的人。
我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癌症第三期的時候,支撐著我的就是心理學、正念等這些所學,以及許多溫柔善良的人。
現在的我,即使陷入困境還能處變不驚的關鍵,也是因為我接觸了心理學。
要是沒有心理學,家境清寒、學歷不好、資質平庸的我,根本就沒辦法以講師、諮商心理師的身分,傾聽許多人的煩惱並一起找出解決方法;當然,更遑論寫出暢銷書了。
因此,我希望現在正感到苦惱、想拯救自己人生的你,也能學習並實踐心理學的思考模式。你將發現自己存在的重要性,遠超乎你的想像!希望你能允許自己去實現更多夢想,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本書結合了我珍藏的心理學思考方式和名人格言。
先人留下的這些至理名言,必能成為協助你克服人生難題的提示。
語言可能會讓你產生「我不行了,做再多也沒用」的念頭,因而自我設限。但同時,它也能讓你擁有「我一定做得到!」的想法,藉此拓展自身的無限可能。
這些名人格言一定能打動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你,成為改變你人生的契機。
在我遭遇挫折時,有些名言也像護身符那般,被我緊抓在手中。這些宛如手槍扳機的名言,經常讓我想起曾經學過的心理學。它們總是鼓勵我、促使我奮發向上,並賜予我迎接全新挑戰的動力。
你所遇到的名言,也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你從眾多書籍中挑選出來的這本書,必能讓你脫胎換骨。
請打開書,找出各式各樣能改變你人生的名言吧!
藤本梨惠子
試閱
取悅自己
「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讓自己不開心。」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詩人、劇作家
應該沒人想跟愛發脾氣的人交朋友吧?有個心理學實驗的結果顯示,受歡迎的條件之一,就是情緒起伏不大、心情總是很好。
那麼,為什麼整個社會總是充斥著「不開心」的氛圍呢?這是因為人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透過展現自己的「不開心」來控制周遭的一切。
據說某位日本搞笑藝人,年輕時總是喝酒喝到天亮,導致「漫才」演出經常遲到。遲到就算了,他為了避免被前輩指責,於是怒氣沖沖,以不開心的情緒來到現場──在一般公司裡,也會有人在上班時藉著顯露「不開心」的情緒,讓其他人不敢上前攀談或交代工作。其實,這樣的情緒是會傳染的。若溝通時總是劍拔弩張,那就無法落實「凡事報告.有事聯絡.遇事請教」的工作精神,還會讓辦公室的氣氛逐漸惡化。
小時候只要鬧脾氣,爸媽就會想辦法逗小孩開心。於是人們學到,只要展現出不開心的情緒,大家就會來關心我、聽取我的意見。長大成人後,也會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情緒來控制旁人。不過,這種方式對於增進人際關係毫無幫助。
情侶之間也是一樣,有時會看到「只要女朋友一發脾氣,男朋友就會想辦法哄她」的情況。可是,如果總是想試探另一半的底線,總有一天對方也會受不了。
人們會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選擇可以發脾氣的對象或地點。因此,有些人只會在和家人相處時耍脾氣,對其他人則不會。
所謂「能力與內心狀態成正比」,心理學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再優秀,只要內心焦躁不安,就無法做出最完美的表現。
日本關西地區多年前曾發生傷亡慘重的電車意外,肇事原因是駕駛員為了追回誤點的時間,經過轉彎處沒有減慢速度。
這是因為駕駛員能力太差嗎?當然不是。要進日本鐵路公司工作,可是要經過重重考驗;想更進一步成為駕駛員,還得通過難度較高的考試。
可是,再優秀的人,只要內心狀態不佳,就無法發揮實力。據說當年只要電車誤點,公司就會給予嚴厲指導,給駕駛員帶來極大的壓力。
隨時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好心情」,是改善人際關係,或讓自己的表現更完美的重要關鍵。
我在「教練式領導學」的課程中,總是建議大家平常就要準備能讓自己心情保持愉快的物品。喜歡的飲料、書、影片,或是精油都可以。像我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就會看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動物影片來轉換心情。
我們在鍵盤上打字時,最有效率的手指擺放位置,稱為「定位點」。如果每個人臉上都有一個能讓心情馬上變好的定位點,那應該就是笑容了吧?笑容能增強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及舒緩壓力的相關研究,在歐美與日本都獲得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證實。
就算是假笑,也會讓大腦誤以為自己「正在笑」,進而分泌多巴胺、腦內啡等荷爾蒙來緩解緊張情緒。不妨就將笑容設成臉上的定位點,讓心情變得更加愉悅吧!
◎你臉上的定位點是笑容嗎?
接觸生命的軌跡
「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
——正岡子規,俳句詩人
寫出「我吃著柿子,聽著法隆寺的鐘聲」等代表作的俳句詩人正岡子規,在甲午戰爭時以記者身分從軍,卻在返國途中罹患了當時的不治之症「結核病」。
爾後結核菌擴散到脊椎,引發結核性脊椎炎,雖然動過幾次手術,但症狀並未好轉,最終讓正岡子規只能長年臥病在床。雖然每天都與病魔搏鬥,痛到無法轉身,正岡子規仍堅持創作,寫出一首首俳句、短歌和隨筆,年僅三十四歲便與世長辭。
正岡子規的代表作之一:「我多次問過家人,雪積得有多深。」小時候的我不懂箇中含意,還以為是他看到雪景後滿心歡喜寫下的。其實,這是因為他臥病在床無法起身去看庭院的積雪,只能詢問家人積雪的厚度。
我身上的癌細胞也曾多次復發,不斷反覆進出醫院。
春天住院時,我很喜歡躺在病床上看外面的櫻花。住在同一間病房靠門口的病友,只要看到靠窗的病床空出來,就會要求移到窗邊。因為在無法外出的情況下,沒有比透過窗戶感受外界四季變化更開心的事了。
我在生病後,也曾看著子規的作品忍不住淚流。
那是他過世前寫下的「絕筆三句」之一:「咳痰一斗,縱有絲瓜水,亦於事無補。」
一斗約莫是十八公升,作品描繪他臨終前咳出了大量的痰,但據說能止咳的絲瓜水只能從莖部取得極少量,已經來不及拿來治病了。當中隱含了自己「命不久矣」的意思。
一想到在那個醫療和藥物尚未發達的時代,子規承受的痛苦折磨與心情,就讓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因病而倒下時,會感覺自己身上籠罩了一層死亡的陰影。
在診間聽到醫生宣布癌症復發時,我就已經有了要告別人世的覺悟。雙手不停顫抖的我,慌張到連要拿到繳費櫃檯的單據都掉到地上。人都會死,什麼時候離開人世也無所謂。不過,我害怕的是身體若被病魔折磨到最後一刻,樣貌會有多醜陋?疾病和治療的副作用會有多痛?隨著病情的惡化,我的工作、生活該怎麼辦?在無法照顧自己又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死去,是不是會給人添麻煩?比起死亡,更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必須與疾病共處這件事。
正岡子規說的這句:「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對此,我深有所感。
生病時在病床上忍受劇痛,以及湧上心頭的不安和悲傷,這種情況下要活得安穩、達到悟道的境界,難度相當高。正是因為知道他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無數佳作,這種生活態度才會讓我在病床上讀著他的作品而落淚了。
讀完他的作品後,我也盼望自己能一步步靠近「無論處在何處都能活得平靜」的境界。不要過著把不安、悲傷吞下肚的生活,而是無論面臨何種狀況,都能好好珍惜平凡的日常。
若想達成「專注在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上,當某天死神來敲門時,能平靜地迎接老友的到來,笑著與大家告別」的願望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總是這樣問自己。
要怎麼做,才能專注於當下自己能做的事,並在死亡敲門之際,能像迎接老友般平靜地接受,微笑地向大家告別呢?我總是不斷地如此自問。
◎想要活得安穩,哪些是你能做的事?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擁有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困住,擁有得越少就越自由。」
──德蕾莎修女聖人
先來說一則寓言故事。有個男人請教正在周遊列國的僧侶:「如果想心無旁騖地冥想修行,我該怎麼做才好?」僧侶回答:「身無一物,入山修行。」
結果男人穿著一條兜襠布就上山了。
不久之後,這條兜襠布就被老鼠咬得破破爛爛。為了驅鼠,男人養了一隻貓。
為了餵貓奶水,男人決定養牛,並且下山去工作。
牛必須有人照料,於是男人娶了妻子。
為了養家,男人就去租田耕種。
孩子呱呱落地後,男人在田裡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時間冥想了。
幾年後,僧侶來找男人,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你沒上山修行嗎?」男人回說:「我穿著兜襠布上山,但失敗了。」
擁有得越多,就越無法修行;想維持一切,就得付出越多努力。
現代人隨著車貸、房貸陸續增加,為了維持這些就得拚命賺錢。只是這麼一來,生活就會失去自由。
在這個家裡堆滿各式雜物的時代,說到家電產品,很多人的家中可能不只吸塵器、電視,就連烤麵包機、空氣清淨機也紛紛占據了房子的一角。便利的廚房用品、文具等更是多到滿出來,衣服也塞滿衣櫃。衣服一多就需要送洗或使用熨斗燙平,光是處理這些就會花上許多時間與心力。
我們獲得了物質上的享受,卻失去了時間。這之中也包括了跟重要的人相處、做自己真正想做之事的時間。
不過,人只要得手就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我們總是擔憂:「如果放手了,以後再也得不到怎麼辦?」
哈佛大學心理學者亨利.默瑞(Henry Murray)將人類的需求,統整出「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一般稱為生理需求),以及「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一般稱為社會需求)。許多心理學家據此延伸出不同分類的需求。
① 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生理需求):想吃東西的食慾、想呼氣的呼吸需求、想避開有毒刺激的避毒需求等。
② 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社會需求):想獲得金錢或某個東西的需求、想獲得他人肯定的認同需求、失敗時不想被嘲笑的迴避屈辱需求等。
當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就會變成煩惱;有了煩惱就會感到痛苦。或許有人會想著,除去這些欲求不就好了嗎?不過,這就好像雪人少了雪就會消失一樣,人若沒有煩惱,也什麼都不剩了。
佛教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悟道(菩提)與破壞這一切的迷惘(煩惱)都是人類的本能。有煩惱才會有追求悟道的心。
想要小孩,但生了之後就得為小孩操煩。想要創業所以離開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是為公司的經營操煩。擁有得越多,煩惱也就越多。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思考哪些人事物是你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據說德蕾莎修女一生只擁有兩件紗麗服和一個小包包。她擁有得不多,但終生都為信念而活。
你現在所擁有的,真的都是必要的嗎?
「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讓自己不開心。」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詩人、劇作家
應該沒人想跟愛發脾氣的人交朋友吧?有個心理學實驗的結果顯示,受歡迎的條件之一,就是情緒起伏不大、心情總是很好。
那麼,為什麼整個社會總是充斥著「不開心」的氛圍呢?這是因為人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透過展現自己的「不開心」來控制周遭的一切。
據說某位日本搞笑藝人,年輕時總是喝酒喝到天亮,導致「漫才」演出經常遲到。遲到就算了,他為了避免被前輩指責,於是怒氣沖沖,以不開心的情緒來到現場──在一般公司裡,也會有人在上班時藉著顯露「不開心」的情緒,讓其他人不敢上前攀談或交代工作。其實,這樣的情緒是會傳染的。若溝通時總是劍拔弩張,那就無法落實「凡事報告.有事聯絡.遇事請教」的工作精神,還會讓辦公室的氣氛逐漸惡化。
小時候只要鬧脾氣,爸媽就會想辦法逗小孩開心。於是人們學到,只要展現出不開心的情緒,大家就會來關心我、聽取我的意見。長大成人後,也會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情緒來控制旁人。不過,這種方式對於增進人際關係毫無幫助。
情侶之間也是一樣,有時會看到「只要女朋友一發脾氣,男朋友就會想辦法哄她」的情況。可是,如果總是想試探另一半的底線,總有一天對方也會受不了。
人們會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選擇可以發脾氣的對象或地點。因此,有些人只會在和家人相處時耍脾氣,對其他人則不會。
所謂「能力與內心狀態成正比」,心理學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再優秀,只要內心焦躁不安,就無法做出最完美的表現。
日本關西地區多年前曾發生傷亡慘重的電車意外,肇事原因是駕駛員為了追回誤點的時間,經過轉彎處沒有減慢速度。
這是因為駕駛員能力太差嗎?當然不是。要進日本鐵路公司工作,可是要經過重重考驗;想更進一步成為駕駛員,還得通過難度較高的考試。
可是,再優秀的人,只要內心狀態不佳,就無法發揮實力。據說當年只要電車誤點,公司就會給予嚴厲指導,給駕駛員帶來極大的壓力。
隨時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好心情」,是改善人際關係,或讓自己的表現更完美的重要關鍵。
我在「教練式領導學」的課程中,總是建議大家平常就要準備能讓自己心情保持愉快的物品。喜歡的飲料、書、影片,或是精油都可以。像我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就會看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動物影片來轉換心情。
我們在鍵盤上打字時,最有效率的手指擺放位置,稱為「定位點」。如果每個人臉上都有一個能讓心情馬上變好的定位點,那應該就是笑容了吧?笑容能增強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及舒緩壓力的相關研究,在歐美與日本都獲得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證實。
就算是假笑,也會讓大腦誤以為自己「正在笑」,進而分泌多巴胺、腦內啡等荷爾蒙來緩解緊張情緒。不妨就將笑容設成臉上的定位點,讓心情變得更加愉悅吧!
◎你臉上的定位點是笑容嗎?
接觸生命的軌跡
「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
——正岡子規,俳句詩人
寫出「我吃著柿子,聽著法隆寺的鐘聲」等代表作的俳句詩人正岡子規,在甲午戰爭時以記者身分從軍,卻在返國途中罹患了當時的不治之症「結核病」。
爾後結核菌擴散到脊椎,引發結核性脊椎炎,雖然動過幾次手術,但症狀並未好轉,最終讓正岡子規只能長年臥病在床。雖然每天都與病魔搏鬥,痛到無法轉身,正岡子規仍堅持創作,寫出一首首俳句、短歌和隨筆,年僅三十四歲便與世長辭。
正岡子規的代表作之一:「我多次問過家人,雪積得有多深。」小時候的我不懂箇中含意,還以為是他看到雪景後滿心歡喜寫下的。其實,這是因為他臥病在床無法起身去看庭院的積雪,只能詢問家人積雪的厚度。
我身上的癌細胞也曾多次復發,不斷反覆進出醫院。
春天住院時,我很喜歡躺在病床上看外面的櫻花。住在同一間病房靠門口的病友,只要看到靠窗的病床空出來,就會要求移到窗邊。因為在無法外出的情況下,沒有比透過窗戶感受外界四季變化更開心的事了。
我在生病後,也曾看著子規的作品忍不住淚流。
那是他過世前寫下的「絕筆三句」之一:「咳痰一斗,縱有絲瓜水,亦於事無補。」
一斗約莫是十八公升,作品描繪他臨終前咳出了大量的痰,但據說能止咳的絲瓜水只能從莖部取得極少量,已經來不及拿來治病了。當中隱含了自己「命不久矣」的意思。
一想到在那個醫療和藥物尚未發達的時代,子規承受的痛苦折磨與心情,就讓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因病而倒下時,會感覺自己身上籠罩了一層死亡的陰影。
在診間聽到醫生宣布癌症復發時,我就已經有了要告別人世的覺悟。雙手不停顫抖的我,慌張到連要拿到繳費櫃檯的單據都掉到地上。人都會死,什麼時候離開人世也無所謂。不過,我害怕的是身體若被病魔折磨到最後一刻,樣貌會有多醜陋?疾病和治療的副作用會有多痛?隨著病情的惡化,我的工作、生活該怎麼辦?在無法照顧自己又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死去,是不是會給人添麻煩?比起死亡,更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必須與疾病共處這件事。
正岡子規說的這句:「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對此,我深有所感。
生病時在病床上忍受劇痛,以及湧上心頭的不安和悲傷,這種情況下要活得安穩、達到悟道的境界,難度相當高。正是因為知道他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無數佳作,這種生活態度才會讓我在病床上讀著他的作品而落淚了。
讀完他的作品後,我也盼望自己能一步步靠近「無論處在何處都能活得平靜」的境界。不要過著把不安、悲傷吞下肚的生活,而是無論面臨何種狀況,都能好好珍惜平凡的日常。
若想達成「專注在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上,當某天死神來敲門時,能平靜地迎接老友的到來,笑著與大家告別」的願望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總是這樣問自己。
要怎麼做,才能專注於當下自己能做的事,並在死亡敲門之際,能像迎接老友般平靜地接受,微笑地向大家告別呢?我總是不斷地如此自問。
◎想要活得安穩,哪些是你能做的事?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擁有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困住,擁有得越少就越自由。」
──德蕾莎修女聖人
先來說一則寓言故事。有個男人請教正在周遊列國的僧侶:「如果想心無旁騖地冥想修行,我該怎麼做才好?」僧侶回答:「身無一物,入山修行。」
結果男人穿著一條兜襠布就上山了。
不久之後,這條兜襠布就被老鼠咬得破破爛爛。為了驅鼠,男人養了一隻貓。
為了餵貓奶水,男人決定養牛,並且下山去工作。
牛必須有人照料,於是男人娶了妻子。
為了養家,男人就去租田耕種。
孩子呱呱落地後,男人在田裡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時間冥想了。
幾年後,僧侶來找男人,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你沒上山修行嗎?」男人回說:「我穿著兜襠布上山,但失敗了。」
擁有得越多,就越無法修行;想維持一切,就得付出越多努力。
現代人隨著車貸、房貸陸續增加,為了維持這些就得拚命賺錢。只是這麼一來,生活就會失去自由。
在這個家裡堆滿各式雜物的時代,說到家電產品,很多人的家中可能不只吸塵器、電視,就連烤麵包機、空氣清淨機也紛紛占據了房子的一角。便利的廚房用品、文具等更是多到滿出來,衣服也塞滿衣櫃。衣服一多就需要送洗或使用熨斗燙平,光是處理這些就會花上許多時間與心力。
我們獲得了物質上的享受,卻失去了時間。這之中也包括了跟重要的人相處、做自己真正想做之事的時間。
不過,人只要得手就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我們總是擔憂:「如果放手了,以後再也得不到怎麼辦?」
哈佛大學心理學者亨利.默瑞(Henry Murray)將人類的需求,統整出「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一般稱為生理需求),以及「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一般稱為社會需求)。許多心理學家據此延伸出不同分類的需求。
① 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生理需求):想吃東西的食慾、想呼氣的呼吸需求、想避開有毒刺激的避毒需求等。
② 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社會需求):想獲得金錢或某個東西的需求、想獲得他人肯定的認同需求、失敗時不想被嘲笑的迴避屈辱需求等。
當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就會變成煩惱;有了煩惱就會感到痛苦。或許有人會想著,除去這些欲求不就好了嗎?不過,這就好像雪人少了雪就會消失一樣,人若沒有煩惱,也什麼都不剩了。
佛教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悟道(菩提)與破壞這一切的迷惘(煩惱)都是人類的本能。有煩惱才會有追求悟道的心。
想要小孩,但生了之後就得為小孩操煩。想要創業所以離開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是為公司的經營操煩。擁有得越多,煩惱也就越多。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思考哪些人事物是你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據說德蕾莎修女一生只擁有兩件紗麗服和一個小包包。她擁有得不多,但終生都為信念而活。
你現在所擁有的,真的都是必要的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 ISBN
- 9786267641620
- 分級
- 普通級
-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 注音
- 級別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