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時間貧困:時間管理的66個高效策略
內容簡介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
★你的時間遠比金錢更有價值?
★時間為何總是不夠用?
★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裡?
★透過時間管理,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做事容易成功的人≠特別努力
聰明人格外留意性價比&投報率,
改變固有思維,為你的每一分鐘都在替自己的人生創造美好!
在這個資訊爆炸又惜時如金的年代,誰先掌握時間管理的秘訣,誰就取得對工作和生活的主控權。
本書共分兩大篇章:
第一篇講述認知,告訴讀者們如何認識時間、理解時間管理的真實意義,走出時間管理的誤區。
第二篇傳授技巧,從分配時間、目標管理、培養習慣、鍛鍊專注力、訓練正向心態與正面情緒、工作效率和人際交往等七大面向,
介紹66個經過實踐檢驗且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
透過上述方法和技巧,精確掌控自己的一天24小時,讓你的工作和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的時間遠比金錢更有價值?
★時間為何總是不夠用?
★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裡?
★透過時間管理,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做事容易成功的人≠特別努力
聰明人格外留意性價比&投報率,
改變固有思維,為你的每一分鐘都在替自己的人生創造美好!
在這個資訊爆炸又惜時如金的年代,誰先掌握時間管理的秘訣,誰就取得對工作和生活的主控權。
本書共分兩大篇章:
第一篇講述認知,告訴讀者們如何認識時間、理解時間管理的真實意義,走出時間管理的誤區。
第二篇傳授技巧,從分配時間、目標管理、培養習慣、鍛鍊專注力、訓練正向心態與正面情緒、工作效率和人際交往等七大面向,
介紹66個經過實踐檢驗且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
透過上述方法和技巧,精確掌控自己的一天24小時,讓你的工作和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周博|粉絲專頁「周博教你高效閱讀做筆記」版主、高效閱讀與筆記策略專家
許景泰|商戰CXO執行長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整理鍊金術師 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周博|粉絲專頁「周博教你高效閱讀做筆記」版主、高效閱讀與筆記策略專家
許景泰|商戰CXO執行長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整理鍊金術師 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目錄
前言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
第一章 分配時間
01掌握「80/20」準則
02時間管理VS.短跑理論
03時間管理中的「墨菲定律」
04活用「十五分鐘」法則
05妥善記錄你的時間日記
06讓你每日的時間安排「頭輕腳重」……
07每天記得預留一點彈性時間
08學會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檔時間
09按「精力週期」來分配時間
第二章 完成任務
10制訂「周/日」目標
11「SMART目標管理」原則
12完美結合長期計畫VS.短期計畫
13 所謂「六項優先」原則
14剝洋蔥法VS.多杈樹法
15目標導向法
16九宮格日記法
17吞青蛙法
18設計「停止清單」
19釐清日常工作VS.非日常工作
20將小事集中處理
21標準化輸出工作任務
第三章 好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22三十天試驗法
23替換理論
24善用「觸發物」……
25一次培養一個習慣
26建立檔案管理系統
27將東西擺在規定好的位置上……
28養成製作「工作筆記」的好習慣
29三種必備的計畫清單
30提前解決可預見的問題……
第四章 拯救你的專注力
31「一萬小時」定律
32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33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34每天冥想五分鐘
35注意「窄化效應」帶來的危機
36縮短不必要的資訊處理時間
37減少花在網路工具上的時間
38學會做一隻專注的刺蝟
第五章 趕走負面情緒
39用行動趕走負面情緒
40接受並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
41善用GTD法則,減少焦慮
42遠離非理性的情緒
43抵制誘惑,不被欲望連累……
44避免接觸生性懶惰的人
45無須事事苛求完美
46學會控制情緒,減少暴衝
47多留一些時間去睡覺
第六章 高效率就是生產力
48精算你能產出的「單位時間」
49被逼出來的生產效率
50凡事請「現在」就開始
51利用最有效率的時間
52掌握高效閱讀的技巧
53利用「番茄鐘」來調整日常節奏
54為不斷重複的工作建立SOP
55善用零碎時間
56把不擅長的任務通通分派出去……
57讓高薪技術幫你管理時間
第七章 人際關係
58人際溝通:職場上的刀光劍影
59聰明人才會懂的團隊合作
60把握「三分鐘通話」原則
61追求「分工」的藝術
62學會向上管理
63向他人求援,其實並不可恥
64建立你自己的人際影響力
65學會說「不」
第一章 分配時間
01掌握「80/20」準則
02時間管理VS.短跑理論
03時間管理中的「墨菲定律」
04活用「十五分鐘」法則
05妥善記錄你的時間日記
06讓你每日的時間安排「頭輕腳重」……
07每天記得預留一點彈性時間
08學會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檔時間
09按「精力週期」來分配時間
第二章 完成任務
10制訂「周/日」目標
11「SMART目標管理」原則
12完美結合長期計畫VS.短期計畫
13 所謂「六項優先」原則
14剝洋蔥法VS.多杈樹法
15目標導向法
16九宮格日記法
17吞青蛙法
18設計「停止清單」
19釐清日常工作VS.非日常工作
20將小事集中處理
21標準化輸出工作任務
第三章 好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22三十天試驗法
23替換理論
24善用「觸發物」……
25一次培養一個習慣
26建立檔案管理系統
27將東西擺在規定好的位置上……
28養成製作「工作筆記」的好習慣
29三種必備的計畫清單
30提前解決可預見的問題……
第四章 拯救你的專注力
31「一萬小時」定律
32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33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34每天冥想五分鐘
35注意「窄化效應」帶來的危機
36縮短不必要的資訊處理時間
37減少花在網路工具上的時間
38學會做一隻專注的刺蝟
第五章 趕走負面情緒
39用行動趕走負面情緒
40接受並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
41善用GTD法則,減少焦慮
42遠離非理性的情緒
43抵制誘惑,不被欲望連累……
44避免接觸生性懶惰的人
45無須事事苛求完美
46學會控制情緒,減少暴衝
47多留一些時間去睡覺
第六章 高效率就是生產力
48精算你能產出的「單位時間」
49被逼出來的生產效率
50凡事請「現在」就開始
51利用最有效率的時間
52掌握高效閱讀的技巧
53利用「番茄鐘」來調整日常節奏
54為不斷重複的工作建立SOP
55善用零碎時間
56把不擅長的任務通通分派出去……
57讓高薪技術幫你管理時間
第七章 人際關係
58人際溝通:職場上的刀光劍影
59聰明人才會懂的團隊合作
60把握「三分鐘通話」原則
61追求「分工」的藝術
62學會向上管理
63向他人求援,其實並不可恥
64建立你自己的人際影響力
65學會說「不」
試閱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
一個人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半生,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他跑去問一位智者:「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智者回答說:「你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你還有時間。」
…………………………………………………………………………………………………….
我們總認為人的一生很長,過了今天還有明天,過了今年還有明年。殊不知,時間正如流水,悄無聲息地帶走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和未來。
在網路上,曾有個不到5分鐘的演講視頻觸動了無數人的心。演講者傑.謝帝(Jay Shetty)只列了幾組資料,就給我們算明白了一筆時間帳:按照當前人的平均壽命78歲算,人一生中要花28.3年的時間在睡覺上,約占總壽命的1/3。若每天工作8小時,那麼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10.5年。消磨在電視、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為9年,做家務花掉6年,吃吃喝喝花去4年,購物、化妝再去掉2.5年……算到最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年!一生看似漫長,實則很短暫
如果不具體劃分時間的用途,還按人的平均壽命78歲來算,那麼我們這一生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小時呢?
答案是78年:在每一年裡,有的人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有的人換了工作,有的人用一年的時間旅遊,有的人因生病在醫院裡度過了一年……每過去一年,生命就減少1/78。
78年=78×12個月=936個月:一個月的時間,有時做一個項目就過去了,有時生一場病就過去了,有時還沒好好感受就溜走了。然而,不管你願不願意,每過去一個月,生命就減少了1/936。
78年=78×365.25天×24小時=683748小時:或許看一會兒書、上一堂課、開個會,甚至什麼都不做,1小時就很快過去了,生命就減少了1/683,748。
時間是慷慨的,但又是吝嗇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不管男女還是老少,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都只有一生。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是每個瞬間都能產生價值。不管你用不用,它都要帶走,一分鐘都不會多給你留。
時間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不管你是在學校讀書,在努力工作,在環遊世界,在運動,還是在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它都不聞不問地往前走。只是有的人緊緊地跟上了它的腳步,而有的人無視它的存在,虛度了時間,辜負了光陰。總之,你怎樣對待時間,就等於怎樣度過一生……。
你的時間遠比金錢更有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某天早上,你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銀行帳戶突然多了86,400元,這些錢必須在一天之內花完,如果花不完,就會在當天的24點清零,每天如此。你打算怎麼用這筆錢呢?你一定會利用好每一分錢,絕不讓它浪費,甚至用這些錢來做投資,對吧?那如果把錢換成時間呢?
在生命帳戶裡,每天都會自動存入86,400秒,第二天又重新存入,周而復始,那我們該如何花費這些時間呢?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時間遠比金錢來得珍貴。我們可以賺更多的錢,但賺不來更多的時間。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時間沒了,就一去不復返。 時間看似免費,實則無價,我們不能儲存它,只能花費它,不能擁有它,只能使用它。
時間不像金錢,可以看到、觸摸到,它是無聲無形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去感受,很難發現它的價值。人生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毫秒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你不知道一年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備考的學子;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月的價值,可以去問問身患絕症還在與病魔抗爭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一周的價值,可以去問問雜誌社的編輯;如果你不在乎一小時的價值,那麼去問問異地而居的情侶;如果你想知道一分鐘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剛錯過飛機、火車的人;如果你不認為一秒有什麼價值,可以去問問那些倖免於難的人;如果你認為一毫秒沒有任何意義,可以去問問那些與奧運獎牌失之交臂的運動員。
莎士比亞曾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不同的人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一生。
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美國著名的石油大亨,年輕時曾在洛杉磯生活過一段時間。他住的街道上有兩家理髮店,洛克菲勒經常去兩家店裡理髮,每次都會找老闆聊天,因此跟店裡的老闆都很熟。兩家理髮店裝潢類似,除了理發工具,還放著許多娛樂雜誌供客人消遣。略有不同的是,其中一家理髮店中除消遣性質的雜誌,還有很多專業的美容美髮時尚雜誌,甚至有一些關於創業方面的書。兩家理髮店的老闆均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在等待顧客時也習慣翻看店中擺放的書籍。
10年後,洛克菲勒回到當初生活的街道,發現第一家店的老闆仍然是一名理髮師,與10年前相比,只是多了一些理髮的經驗;而另一家店的老板已經創立了著名的連鎖美容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生擁有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所以,我們要把更多寶貴的時間投入我們真正渴望有所成就的領域,把時間花費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為什麼我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今天什麼都還沒做,時間怎麼就過去了?」、「這件事別人2小時就做完了,我做到半夜還沒完成。」、「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煩惱?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時間總是不夠用,他們認為,如果再多給一點時間,一定能完成計畫要做的事。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大衛‧帕金(David Parkin)曾在1958年對此進行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他發現,同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去完成,所耗費的時間差異非常驚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工作就會被不斷擴展,直到把所有的時間用完。例如,一位老太太閑來無事,想給遠方的女兒寄一張明信片。於是,她花了1小時找明信片,又花1小時找老花鏡,接著用半小時選擇要寄哪張明信片,再花半小時查位址,然後又花了1小時思考信裡該寫些什麼話,最後出門寄信前花了20分鐘找雨傘……她總共花了一天時間才把明信片寄走。而另外一個大忙人只花了20分鐘就寄走了一疊的明信片!
再如,一項原本4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我們安排了8小時去完成它,那麼最終完成它的時間就是8小時。有的人一天就可以做完某件事情,而有的人可能要花2天時間才能完成。同樣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去做,所花費的時間差別這麼大呢?除了做事方法和效率不同,主要還在於時間觀念的不同。
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人的時間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種,不同的時間觀不僅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更決定了我們是活在過去、當下還是未來。
1.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這類人常常沉醉於當下的現實生活,只顧片刻的享受,雖然對生活充滿熱情,但做事往往隨心而行,到最後才發現許多該做的事情沒
有做,時間都花在了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比如上文提到的找明信片的
老太太。
2.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擁有這類時間觀的人,遇到複雜困難的事情時容易退卻,他們覺得自己的力量太過弱小,於是放棄規劃和努力,什麼也不做,將一切交給命運。
3.過往消極的時間觀:一些遭遇過重大挫折的人,他們的腦中常常閃現不愉快的畫面或者某次慘痛的經歷,常常暗自懊惱,渴望做過的錯事能一筆勾銷。這類人往往活在悔恨中,認為今日的厄運都是過往種下的苦果,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抱著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用,結果只會一樣糟糕。
4.過往積極的時間觀:與偏向過往消極時間觀的人相比,擁有過往積極時間觀的人雖然也會常念過往,但他們懷念的是過去的美好時光。這類人喜歡追憶童年,且熱衷於傳統習俗,最喜歡各種家庭聚會。
5.關注未來的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大多心懷夢想,且腳踏實地,為了美好的未來,甘願忍受艱苦乏味的現在。他們能按計劃行事,能夠抵禦各種誘惑。他們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通常能做出一番成績。
在這5種時間觀中,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過往消極的時間觀會對現實生活造成阻礙,最好的時間觀是關注未來的時間觀、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和過往積極的時間觀3種時間觀的融合。既有長遠的規劃,又能在當下去實踐,還可以回顧過去的成就,如此,才能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裡
如果仔細梳理一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發現,大部分人重複過著這樣的生活: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內,打開電腦後可能會先花30分鐘流覽各種資訊,午飯前30分鐘開始無心工作,下午2點前無精打采,離下班還有20分鐘就開始收拾東西等著下班,這還不包括由於個人情緒不佳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仔細算下來,8小時之內,真正有多少有效時間花在了工作
上呢?
在同樣的時間長度內,為什麼大部分人忙忙碌碌,到最後還是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呢?像比爾·蓋茲、賈伯斯他們又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呢?
比爾·蓋茲非常珍惜時間,他曾說:「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
每天在開始工作之前,比爾·蓋茲都會制訂好行程表。他的行程表都是以5分鐘為單位,每一分鐘他都不會輕易浪費。這樣,一天24小時被他切割成了許許多多個可以利用的時間段,每個5分鐘裡他都能讓自己專注於工作。如果工作行程有變化或會見客人的時間少於預期,他就會拿出一本書來閱讀。
雖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比爾·蓋茲每半年都會給自己留出一周的時間「閉關修煉」。在這段時間裡,他會切斷與外界的聯繫,反思自己的成敗與得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公司的發展規劃。
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成就差距,根源在於對時間的分配和管理。越成功的人,對時間管理得越嚴格、越精確;越平凡的人,越不懂得也不重視對時間的管理。
我們要做不放棄時間的人,就要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或者說,通過時間管理,我們能獲得什麼呢?
1.掌握並運用時間管理的技巧:時間管理就是利用技巧、技術和工具等完成工作並實現目標。時間管理的精髓在於分配時間。合理巧妙地分配時間需要技巧,任何技巧都需要學習並運用才能掌握。通過學習時間管理的技巧,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時間的效力,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2.打敗拖延症:時間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往往都有拖延症,正如上文故事中的王浩一樣。習慣性拖延的人,在時間管理上往往做得非常糟糕。「等會兒再做「「明天再說「,這種明日複明日的拖延,不僅會打亂全盤計畫,還會對人的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時間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克服拖延的惡習,通過記錄和管理自己的時間,認清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並設法減少用於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從而達到「集中時間辦大事」的目標。
3.形成有條不紊的行事作風:時間管理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掌控時間,而是降低變動性,它的意義在於通過事先的規劃,提醒和指引人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預設的任務和目標。一個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往往能分清輕重緩急,瞭解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總能讓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我們學習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
4.平衡工作與生活:我們常常感歎工作太多,都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很多情況下,並
不是工作多,只是我們的工作效率太低,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而已。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公司裡職位越高的人,時間管理的能力往往也越強,而且他們很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工作之餘,他們會儘量做到與家人一起吃早餐和晚餐,每年還會擠出一定的時間帶著全家出去旅行。
反而是職位低的人,天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完全沒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家庭和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我們強調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於,盡可能讓自己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還能分出一些時間給自己和家人。
不同行為風格的人,需要不同的時間管理工具
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其性格特徵和行為風格是迥然不同的,有的性格溫和,有的個性強勢,有的行事衝動,有的則趨向理性。在時間管理上,行為風格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不一樣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性格呢?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威廉·莫爾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曾創建了一套理論來解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這套理論被稱為「DISC理論「。DISC理論是根據一個人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是更關注結果還是更關注自身感受等,將人的行為風格分為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iness)和服從型(Compliance)4種。DISC理論最早用於美國軍方進行軍人篩選工作,後來被普遍應用於員工招聘、經理人發展、團隊構建等人力資源開拓方面。
下面列出DISC理論所述的4種行為風格供大家參考。
D型風格的人,注重目標和結果,做事雷厲風行,抗壓能力強,愛冒險且競爭意識強,有創新精神;要求嚴苛,常因周圍人做錯事或做事太慢而發脾氣;是工作狂人,平時對家人缺少陪伴,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太在意。
I型風格的人,自信樂觀,善於交際,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吸引,討厭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不喜歡做計畫;每天忙忙碌碌,但常常忘記做最重要的事;常因交際太廣泛而做事情無法太專注。
S型風格的人,親切友善,是很好的傾聽者和團隊合作者,行事穩健,真誠有耐心;邏輯思維強,能適應重複乏味的工作;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懂得拒絕,有依賴心理;不喜歡太複雜的事,喜歡團隊一起工作。
C型風格的人,個性謹慎謙恭,有責任心,分析能力強;追求完美,容易在細節和過程上耗費時間;喜歡驗證和假設,也常因為可能的負面後果過度擔憂。
適合D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潮汐
潮汐是一款利用白噪音(並非真的雜訊,而是一種不會讓人特別關注的環境音,像雨聲、水聲、鳥叫聲等,讓人感覺靜謐和放鬆的聲音)來使我們達到專注的一款時間管理App。其介面簡潔大氣,內置幾款不同的白噪音背景音樂,白天可以讓我們保持專注,夜晚可以助眠。打開App,點擊「開始專注「按鈕,對應的白噪音會貫穿整個專注時間。
適合I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番茄土豆
這是一款結合了番茄工作法和任務清單(To-do List)的線上工具,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使用它,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安裝App後使用。這款工具具有強大的功能和簡潔的任務列表,還有「標籤「「重要程度」、「快速置頂」等功能,高級版還有「子任務」、「提醒」、「重複」和「預計番茄數」等功能。這些功能不僅可以規劃時間,還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讓我們完成更多工作。
適合S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Doit.im
Doit.im採用了任務管理理念—GTD理念,這是由時間管理大師大衛·艾倫·艾克(David Allen Aaker)提出的一套經典時間管理模式,全稱為「Getting Things 015Done」,每個任務都可以按照日期、日程來安排,同時支援子任務和標簽分類等操作。這款工具可以説明我們有條不紊地組織規劃各項任務,輕松應對各項龐大繁雜的工作。
適合C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ForestForest(即森林的意思)
這款手機App是基於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將專注與「植樹「相結合,在使用Forest時,我們可以為App裡的虛擬森林植樹。每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就可以種植一棵小樹,一旦我們因使用手機導致計時中斷,種植的樹苗就會枯萎甚至死掉。在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後,我們可以對成功種植的這棵樹進行標籤定義和備註。當森林變得茂密時,我們就會收穫巨大的成就感。這款手機App適用於愛玩手機而造成時間浪費的人。
當心!別走進時間管理的誤區
時間管理的意義並不僅限於管理時間、提高效率、實現某些目標,更重要的是管理好我們自己的人生。時間管理不僅是一門學問、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能力。我們在學習時間管理時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使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
誤區一:時間管理就是在短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提高效率。
時間管理做得好不好,並不在於任務完成了多少、是否全部完成,而在於完成的事情是否與目標計畫相一致。比如,同樣花4小時,上午按計劃完成了一份項目計畫書,下午處理了10封郵件、電話回訪20位元客戶、參加了60分鐘的部門會議,你能說下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嗎?
所以,對於時間管理來說,品質高於數量。我們要走出「在有效時間裡完成更多工「的誤區,不要自欺欺人地給自己安排大量沒意義或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樣做只會讓人沮喪。
誤區二:時間管理一定要找個完美的工具才可以開始。
時間管理,就是要管理我們自己,關鍵在於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自製力,工具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一開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嘗試各種工具和軟體上,總覺得自己時間管理做得不好,是因為某個工具不適合自己。
其實,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規劃,我們的目的是根據規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用時間來測試工具和軟體的優缺點。
誤區三: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時刻像機器人一樣按計劃行事。
有人認為時間管理會讓人變得像機器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事,非常無趣;還有的人覺得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做計畫沒必要。其實,時間管理就是要説明我們盡可能地把需要做的事情安排好,然後沒有壓力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好的時間管理一定會給自己留出一些機動時間,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完全按照計畫行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很多時候變化太多又缺乏規劃,就容易與自己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誤區四:大忙人才需要時間管理。
大忙人當然需要時間管理,這樣能幫助他們有條不紊地處理好各種瑣事、要事。那麼,不忙的人就不需要時間規劃了嗎?想想自己為什麼不忙呢?是不是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沒有目標,也沒有價值感呢?如果是這樣,你更加需要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你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用於有意義的事情,避免虛度光陰。
一個人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半生,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他跑去問一位智者:「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智者回答說:「你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你還有時間。」
…………………………………………………………………………………………………….
我們總認為人的一生很長,過了今天還有明天,過了今年還有明年。殊不知,時間正如流水,悄無聲息地帶走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和未來。
在網路上,曾有個不到5分鐘的演講視頻觸動了無數人的心。演講者傑.謝帝(Jay Shetty)只列了幾組資料,就給我們算明白了一筆時間帳:按照當前人的平均壽命78歲算,人一生中要花28.3年的時間在睡覺上,約占總壽命的1/3。若每天工作8小時,那麼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10.5年。消磨在電視、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為9年,做家務花掉6年,吃吃喝喝花去4年,購物、化妝再去掉2.5年……算到最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年!一生看似漫長,實則很短暫
如果不具體劃分時間的用途,還按人的平均壽命78歲來算,那麼我們這一生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小時呢?
答案是78年:在每一年裡,有的人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有的人換了工作,有的人用一年的時間旅遊,有的人因生病在醫院裡度過了一年……每過去一年,生命就減少1/78。
78年=78×12個月=936個月:一個月的時間,有時做一個項目就過去了,有時生一場病就過去了,有時還沒好好感受就溜走了。然而,不管你願不願意,每過去一個月,生命就減少了1/936。
78年=78×365.25天×24小時=683748小時:或許看一會兒書、上一堂課、開個會,甚至什麼都不做,1小時就很快過去了,生命就減少了1/683,748。
時間是慷慨的,但又是吝嗇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不管男女還是老少,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都只有一生。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是每個瞬間都能產生價值。不管你用不用,它都要帶走,一分鐘都不會多給你留。
時間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不管你是在學校讀書,在努力工作,在環遊世界,在運動,還是在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它都不聞不問地往前走。只是有的人緊緊地跟上了它的腳步,而有的人無視它的存在,虛度了時間,辜負了光陰。總之,你怎樣對待時間,就等於怎樣度過一生……。
你的時間遠比金錢更有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某天早上,你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銀行帳戶突然多了86,400元,這些錢必須在一天之內花完,如果花不完,就會在當天的24點清零,每天如此。你打算怎麼用這筆錢呢?你一定會利用好每一分錢,絕不讓它浪費,甚至用這些錢來做投資,對吧?那如果把錢換成時間呢?
在生命帳戶裡,每天都會自動存入86,400秒,第二天又重新存入,周而復始,那我們該如何花費這些時間呢?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時間遠比金錢來得珍貴。我們可以賺更多的錢,但賺不來更多的時間。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時間沒了,就一去不復返。 時間看似免費,實則無價,我們不能儲存它,只能花費它,不能擁有它,只能使用它。
時間不像金錢,可以看到、觸摸到,它是無聲無形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去感受,很難發現它的價值。人生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毫秒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你不知道一年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備考的學子;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月的價值,可以去問問身患絕症還在與病魔抗爭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一周的價值,可以去問問雜誌社的編輯;如果你不在乎一小時的價值,那麼去問問異地而居的情侶;如果你想知道一分鐘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剛錯過飛機、火車的人;如果你不認為一秒有什麼價值,可以去問問那些倖免於難的人;如果你認為一毫秒沒有任何意義,可以去問問那些與奧運獎牌失之交臂的運動員。
莎士比亞曾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不同的人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一生。
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美國著名的石油大亨,年輕時曾在洛杉磯生活過一段時間。他住的街道上有兩家理髮店,洛克菲勒經常去兩家店裡理髮,每次都會找老闆聊天,因此跟店裡的老闆都很熟。兩家理髮店裝潢類似,除了理發工具,還放著許多娛樂雜誌供客人消遣。略有不同的是,其中一家理髮店中除消遣性質的雜誌,還有很多專業的美容美髮時尚雜誌,甚至有一些關於創業方面的書。兩家理髮店的老闆均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在等待顧客時也習慣翻看店中擺放的書籍。
10年後,洛克菲勒回到當初生活的街道,發現第一家店的老闆仍然是一名理髮師,與10年前相比,只是多了一些理髮的經驗;而另一家店的老板已經創立了著名的連鎖美容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生擁有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所以,我們要把更多寶貴的時間投入我們真正渴望有所成就的領域,把時間花費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為什麼我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今天什麼都還沒做,時間怎麼就過去了?」、「這件事別人2小時就做完了,我做到半夜還沒完成。」、「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煩惱?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時間總是不夠用,他們認為,如果再多給一點時間,一定能完成計畫要做的事。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大衛‧帕金(David Parkin)曾在1958年對此進行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他發現,同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去完成,所耗費的時間差異非常驚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工作就會被不斷擴展,直到把所有的時間用完。例如,一位老太太閑來無事,想給遠方的女兒寄一張明信片。於是,她花了1小時找明信片,又花1小時找老花鏡,接著用半小時選擇要寄哪張明信片,再花半小時查位址,然後又花了1小時思考信裡該寫些什麼話,最後出門寄信前花了20分鐘找雨傘……她總共花了一天時間才把明信片寄走。而另外一個大忙人只花了20分鐘就寄走了一疊的明信片!
再如,一項原本4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我們安排了8小時去完成它,那麼最終完成它的時間就是8小時。有的人一天就可以做完某件事情,而有的人可能要花2天時間才能完成。同樣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去做,所花費的時間差別這麼大呢?除了做事方法和效率不同,主要還在於時間觀念的不同。
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人的時間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種,不同的時間觀不僅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更決定了我們是活在過去、當下還是未來。
1.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這類人常常沉醉於當下的現實生活,只顧片刻的享受,雖然對生活充滿熱情,但做事往往隨心而行,到最後才發現許多該做的事情沒
有做,時間都花在了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比如上文提到的找明信片的
老太太。
2.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擁有這類時間觀的人,遇到複雜困難的事情時容易退卻,他們覺得自己的力量太過弱小,於是放棄規劃和努力,什麼也不做,將一切交給命運。
3.過往消極的時間觀:一些遭遇過重大挫折的人,他們的腦中常常閃現不愉快的畫面或者某次慘痛的經歷,常常暗自懊惱,渴望做過的錯事能一筆勾銷。這類人往往活在悔恨中,認為今日的厄運都是過往種下的苦果,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抱著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用,結果只會一樣糟糕。
4.過往積極的時間觀:與偏向過往消極時間觀的人相比,擁有過往積極時間觀的人雖然也會常念過往,但他們懷念的是過去的美好時光。這類人喜歡追憶童年,且熱衷於傳統習俗,最喜歡各種家庭聚會。
5.關注未來的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大多心懷夢想,且腳踏實地,為了美好的未來,甘願忍受艱苦乏味的現在。他們能按計劃行事,能夠抵禦各種誘惑。他們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通常能做出一番成績。
在這5種時間觀中,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過往消極的時間觀會對現實生活造成阻礙,最好的時間觀是關注未來的時間觀、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和過往積極的時間觀3種時間觀的融合。既有長遠的規劃,又能在當下去實踐,還可以回顧過去的成就,如此,才能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裡
如果仔細梳理一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發現,大部分人重複過著這樣的生活: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內,打開電腦後可能會先花30分鐘流覽各種資訊,午飯前30分鐘開始無心工作,下午2點前無精打采,離下班還有20分鐘就開始收拾東西等著下班,這還不包括由於個人情緒不佳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仔細算下來,8小時之內,真正有多少有效時間花在了工作
上呢?
在同樣的時間長度內,為什麼大部分人忙忙碌碌,到最後還是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呢?像比爾·蓋茲、賈伯斯他們又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呢?
比爾·蓋茲非常珍惜時間,他曾說:「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
每天在開始工作之前,比爾·蓋茲都會制訂好行程表。他的行程表都是以5分鐘為單位,每一分鐘他都不會輕易浪費。這樣,一天24小時被他切割成了許許多多個可以利用的時間段,每個5分鐘裡他都能讓自己專注於工作。如果工作行程有變化或會見客人的時間少於預期,他就會拿出一本書來閱讀。
雖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比爾·蓋茲每半年都會給自己留出一周的時間「閉關修煉」。在這段時間裡,他會切斷與外界的聯繫,反思自己的成敗與得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公司的發展規劃。
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成就差距,根源在於對時間的分配和管理。越成功的人,對時間管理得越嚴格、越精確;越平凡的人,越不懂得也不重視對時間的管理。
我們要做不放棄時間的人,就要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或者說,通過時間管理,我們能獲得什麼呢?
1.掌握並運用時間管理的技巧:時間管理就是利用技巧、技術和工具等完成工作並實現目標。時間管理的精髓在於分配時間。合理巧妙地分配時間需要技巧,任何技巧都需要學習並運用才能掌握。通過學習時間管理的技巧,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時間的效力,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2.打敗拖延症:時間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往往都有拖延症,正如上文故事中的王浩一樣。習慣性拖延的人,在時間管理上往往做得非常糟糕。「等會兒再做「「明天再說「,這種明日複明日的拖延,不僅會打亂全盤計畫,還會對人的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時間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克服拖延的惡習,通過記錄和管理自己的時間,認清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並設法減少用於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從而達到「集中時間辦大事」的目標。
3.形成有條不紊的行事作風:時間管理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掌控時間,而是降低變動性,它的意義在於通過事先的規劃,提醒和指引人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預設的任務和目標。一個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往往能分清輕重緩急,瞭解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總能讓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我們學習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
4.平衡工作與生活:我們常常感歎工作太多,都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很多情況下,並
不是工作多,只是我們的工作效率太低,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而已。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公司裡職位越高的人,時間管理的能力往往也越強,而且他們很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工作之餘,他們會儘量做到與家人一起吃早餐和晚餐,每年還會擠出一定的時間帶著全家出去旅行。
反而是職位低的人,天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完全沒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家庭和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我們強調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於,盡可能讓自己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還能分出一些時間給自己和家人。
不同行為風格的人,需要不同的時間管理工具
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其性格特徵和行為風格是迥然不同的,有的性格溫和,有的個性強勢,有的行事衝動,有的則趨向理性。在時間管理上,行為風格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不一樣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性格呢?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威廉·莫爾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曾創建了一套理論來解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這套理論被稱為「DISC理論「。DISC理論是根據一個人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是更關注結果還是更關注自身感受等,將人的行為風格分為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iness)和服從型(Compliance)4種。DISC理論最早用於美國軍方進行軍人篩選工作,後來被普遍應用於員工招聘、經理人發展、團隊構建等人力資源開拓方面。
下面列出DISC理論所述的4種行為風格供大家參考。
D型風格的人,注重目標和結果,做事雷厲風行,抗壓能力強,愛冒險且競爭意識強,有創新精神;要求嚴苛,常因周圍人做錯事或做事太慢而發脾氣;是工作狂人,平時對家人缺少陪伴,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太在意。
I型風格的人,自信樂觀,善於交際,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吸引,討厭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不喜歡做計畫;每天忙忙碌碌,但常常忘記做最重要的事;常因交際太廣泛而做事情無法太專注。
S型風格的人,親切友善,是很好的傾聽者和團隊合作者,行事穩健,真誠有耐心;邏輯思維強,能適應重複乏味的工作;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懂得拒絕,有依賴心理;不喜歡太複雜的事,喜歡團隊一起工作。
C型風格的人,個性謹慎謙恭,有責任心,分析能力強;追求完美,容易在細節和過程上耗費時間;喜歡驗證和假設,也常因為可能的負面後果過度擔憂。
適合D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潮汐
潮汐是一款利用白噪音(並非真的雜訊,而是一種不會讓人特別關注的環境音,像雨聲、水聲、鳥叫聲等,讓人感覺靜謐和放鬆的聲音)來使我們達到專注的一款時間管理App。其介面簡潔大氣,內置幾款不同的白噪音背景音樂,白天可以讓我們保持專注,夜晚可以助眠。打開App,點擊「開始專注「按鈕,對應的白噪音會貫穿整個專注時間。
適合I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番茄土豆
這是一款結合了番茄工作法和任務清單(To-do List)的線上工具,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使用它,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安裝App後使用。這款工具具有強大的功能和簡潔的任務列表,還有「標籤「「重要程度」、「快速置頂」等功能,高級版還有「子任務」、「提醒」、「重複」和「預計番茄數」等功能。這些功能不僅可以規劃時間,還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讓我們完成更多工作。
適合S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Doit.im
Doit.im採用了任務管理理念—GTD理念,這是由時間管理大師大衛·艾倫·艾克(David Allen Aaker)提出的一套經典時間管理模式,全稱為「Getting Things 015Done」,每個任務都可以按照日期、日程來安排,同時支援子任務和標簽分類等操作。這款工具可以説明我們有條不紊地組織規劃各項任務,輕松應對各項龐大繁雜的工作。
適合C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ForestForest(即森林的意思)
這款手機App是基於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將專注與「植樹「相結合,在使用Forest時,我們可以為App裡的虛擬森林植樹。每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就可以種植一棵小樹,一旦我們因使用手機導致計時中斷,種植的樹苗就會枯萎甚至死掉。在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後,我們可以對成功種植的這棵樹進行標籤定義和備註。當森林變得茂密時,我們就會收穫巨大的成就感。這款手機App適用於愛玩手機而造成時間浪費的人。
當心!別走進時間管理的誤區
時間管理的意義並不僅限於管理時間、提高效率、實現某些目標,更重要的是管理好我們自己的人生。時間管理不僅是一門學問、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能力。我們在學習時間管理時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使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
誤區一:時間管理就是在短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提高效率。
時間管理做得好不好,並不在於任務完成了多少、是否全部完成,而在於完成的事情是否與目標計畫相一致。比如,同樣花4小時,上午按計劃完成了一份項目計畫書,下午處理了10封郵件、電話回訪20位元客戶、參加了60分鐘的部門會議,你能說下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嗎?
所以,對於時間管理來說,品質高於數量。我們要走出「在有效時間裡完成更多工「的誤區,不要自欺欺人地給自己安排大量沒意義或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樣做只會讓人沮喪。
誤區二:時間管理一定要找個完美的工具才可以開始。
時間管理,就是要管理我們自己,關鍵在於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自製力,工具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一開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嘗試各種工具和軟體上,總覺得自己時間管理做得不好,是因為某個工具不適合自己。
其實,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規劃,我們的目的是根據規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用時間來測試工具和軟體的優缺點。
誤區三: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時刻像機器人一樣按計劃行事。
有人認為時間管理會讓人變得像機器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事,非常無趣;還有的人覺得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做計畫沒必要。其實,時間管理就是要説明我們盡可能地把需要做的事情安排好,然後沒有壓力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好的時間管理一定會給自己留出一些機動時間,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完全按照計畫行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很多時候變化太多又缺乏規劃,就容易與自己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誤區四:大忙人才需要時間管理。
大忙人當然需要時間管理,這樣能幫助他們有條不紊地處理好各種瑣事、要事。那麼,不忙的人就不需要時間規劃了嗎?想想自己為什麼不忙呢?是不是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沒有目標,也沒有價值感呢?如果是這樣,你更加需要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你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用於有意義的事情,避免虛度光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