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3)
  • 6個人喜歡
  • 79 332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MIT哲學教授寫給中年人的認知療法,也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一位MIT的哲學教授,在三十五歲陷入中年危機。

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結果即成為了本書:《中年哲學》,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

《中年哲學》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年這一人生特殊階段及其帶來的挑戰,並挖掘哲學思想中的可能治療方案。因此,本書不僅是對人生問題的抽象性探討,更是一部將哲學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指南。

書中每一章都針對中年生活會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中年階段變得異常強烈的錯失感,糾結於錯過的人、錯過的事;又或是揮之不去的後悔感受,不停回想如果當年做了一個不同的決定,現在自己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另外像是對於持續迫近的死亡、未來的有限性感到恐懼與不安。對此,作者都提出了哲學解方。值得一提的是,解方有時也是東西合璧複方,書中巧妙地將西方哲學與佛教的正念冥想融合,為讀者打造因應中年危機的有力工具,新穎且富洞見。

當面對身體的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

關於中年危機:「我承認有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奢侈,內心不免感到一定程度的內疚與慚愧。我為什麼不能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抱持更多的感恩?但這就是我的人生。我正身處於U形曲線的低谷,需要有人幫助。說不定你也和我一樣。」
關於盡頭:「一直以來,人生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到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望見道路的盡頭。」
關於存在:「人生的矛盾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
關於錯失機會:「擁有選項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會懷念那些曾經擁有的選項:這是懷舊情感存在的原因之一。但這種價值很容易被高估。如果以為擁有選項就能彌補選擇後的結果不盡理想,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傻氣。」
關於後悔失落:「失落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但對於這種感受應該接受,而不是試圖消除。欣然接受你的失落,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豐富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關於生命有限:「無論多麼痛苦,我們都可以逐步學會接受死亡。你現在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在經歷過父母或朋友去世後,你將學會如何放手,而你我有一天也都必須對自己放手。」
關於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不是尋常生活的中止,而是一種沉浸於其中的方式。努力活在當下的光環裡──這可以化解你的中年危機,克服那種重複與徒勞的感覺,以及迷失方向與自我挫敗的感受。」

作者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中年危機簡史
.中年危機概念的興衰
.人生四十才開始
.悲劇性與哲學性
【第二章】人生就這樣了?
.只為我自己
.讓自己不朽
.監獄的陰影
【第三章】錯失
.軟體動物的生活
.地下室人
.慰藉
【第四章】追悔
.一種暫時的狀態
.子女的替代品
.無知是不是福?
【第五章】一些盼望
.對我們來說就毫無意義?
.鏡中人
.過猶不及?
.苦澀的結局
【第六章】活在當下
.叔本華說對了什麼
.叔本華說錯了什麼
.我確信的事
結尾

誌謝
注釋

序/導讀

【引言】

公元前一世紀有一則故事,牽涉到兩位偉大的拉比(按:猶太教中的宗教導師)。煞買(Shammai)拉比非常嚴格、恪遵教義,而且深懷排他心理。他的對手希列(Hillel)拉比恰恰相反:仁慈、善於變通,而且心胸開放。這則故事講述一名外邦人同意改信猶太教,條件是拉比必須在他以單腳站立的時間裡就將全部律法傳授給他。煞買不屑一顧,逐退此人,於是這名外邦人轉而找上希列,結果希列接受了他的要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鄰。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他一切都只是注解而已。現在,去學習吧。」

本書以希列的精神寫成,全書一開頭的題詞即是引用他的話語。如同猶太教經典《塔木德》(Talmud),哲學也可以很深奧晦澀且難以親近。這不是什麼新鮮事:讀一下康德或亞里斯多德你就懂了。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希列沒有摒棄比較嚴格的學術研究:他對那個外邦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敦促他去學習。但儘管如此,他認為猶太教的訊息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傳達,而且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就算因此顯得幼稚也沒關係。

我對哲學也抱持相同信念。如果沒有許多哲學家為了回答最難以解答的問題而深入鑽研,哲學就不可能存續至今。儘管學術哲學充滿爭論、未知,以及各種複雜的問題,但其中蘊藏的智慧足以啟發那些在人生旅途中困惑於如何前行的人。

我之所以投注心力實踐上述想法,理由很個人,而且不只是因為我以教導哲學為生。我開始思考中年的問題是在大約六年前,當時我還年輕,三十五歲。表面上,我的人生相當順遂,擁有穩定的家庭與事業。我在一個聲譽良好的學系裡擔任終身教授,學校位於一座宜人的美國中西部城市。我知道自己很幸運,能夠從事我熱愛的工作。然而,當我放眼展望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未來,依據預期進程所能達到的各項成就,然後退休、衰老,終至死亡,卻讓我不禁感到一陣空虛。我一旦停下腳步思考如此努力打造出來的生活,就會湧現一股不安的感受,混雜了對於過去的緬懷、懊悔、幽閉恐懼、空虛,以及害怕。我是不是陷入了中年危機?

你也許會不以為然,覺得我當時太年輕(也許現在還是?),還不到中年危機的年紀。如果你這樣想,我謝謝你,但你恐怕必須為第二章做好心理準備。何況說到底,我也不同意這樣的想法。壓垮我的是中年的存在主義問題,在三十五歲思考這類問題並不會太年輕。這類問題不管在二十歲還是七十歲都可以提出來,但我認為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這類問題將顯得格外重要。這類問題涉及失落和懊悔、成功與失敗、你曾期望的人生與你現實中的人生。這類問題涉及死亡和生命的有限性,涉及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空虛感──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歸根結柢,這類問題涉及人生的時間結構(temporal structure)以及存在於其中的各種活動。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只是中年人,而是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本書是一部應用哲學作品,是針對中年挑戰所從事的哲學省思。此外,本書將以自助指南的形式呈現。中年帶來的試煉一直被哲學家輕忽,但那些試煉其實充滿哲學趣味,也適合借助哲學家的工具獲得療癒。在十八世紀以前,道德哲學與自助之間原本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哲學家一致認為,思索何為美好人生應該要讓我們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把這兩個目標分離開來,是較為晚近的創新。今天,極少有哲學家會撰寫自助書籍。即使有哲學家撰寫這類書籍,也大多是援引古典哲學作品,通常出自古羅馬斯多噶主義者、西塞羅(Cicero)、塞內卡(Seneca)與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等人,彷彿哲學在兩千年前就失去了與人生的相關性。我不是採取回溯歷史的做法。我雖然也會提及往昔的哲學家,有古代人也有現代人,但不是把他們視為充滿智慧的聖人,而是談話的對象,幫助我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我希望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本書與一般標準的自助書籍不同,部分原因是本書更關注於如何看待你的人生等根本性問題,另一部分則是本書較不重視外部的變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中年要開展新事物並不會太遲,儘管我們經常會有太遲的感覺。不要被中年帶來的時光飛逝錯覺所蒙蔽,你擁有的時間其實比你以為的要多。何況市面上已有其他書籍針對想在五十歲轉換職業跑道或是在四十五歲仍單身的人提供務實的建議。我要提供的不是這類建議,但我會嘗試提出其他建議,並傳遞受到哲學思想啟發的中年生活調適策略。如果是眾所熟悉的建議,我會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概念;如果是鮮為人知的建議,我則會論證其正確性。

在執行上述做法時,我假定讀者不需要擁有先備知識。我試圖寫一本你可以在單腳站立時就讀完的書:刪繁就簡,追求扼要,不求完備。以下各章所探討的,實際上只是眾多中年危機當中的其中幾個面向。許多人覺得人生太累、充斥太多需求,這種感覺是第二章關注的焦點。為了化解這種想法,我們將會探究理性、價值觀與美好人生這些源自亞里斯多德的概念,也會學到做你不必做的事有何重要性。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囚禁在當下的人生裡(無論人生有多幸福),並清楚知道自己已失去其他不同選項,這種感覺是第三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擁有選項為何常被過度高估,以及錯失其實也不無好處。第四章探討許多人會有的下面這種感覺:自己的過去是一段不完美但已無可改變的時光,因此只能學習接受。我們將會學到你在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應該要對自己過去所犯的錯感到慶幸。第五章探討時光飛逝或者時日所剩無多的感覺,也就是意識到自己終將一死。我們將會檢視恐懼死亡的哲學療法。此外,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必須不斷處理的各項任務,也難免讓人感到重複與疲乏,這是第六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何謂活在當下和這種做法如何能夠化解你的中年危機,以及冥想為什麼會有幫助。

在開始找尋答案之前,我們在第一章會先談這個問題的歷史。我們會先探究中年被視為一段危機時期的這種刻板印象,並且發掘這種刻板印象為時不長的過往。我們將會觀察這種刻板印象在當前的變動,如何從令人頭暈目眩的創傷演變成能夠控制的小毛病。此外,我們也會讓哲學在其未來當中占有一席之地。當代哲學家太少關注老化,也太少關注童年、中年與老年的生理和時間狀況。這種情形應該要有所改變了。

試閱

第六章 活在當下

我站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公室裡,雙手抱胸,盯著電腦螢幕上的游標在「活在當下」這個標題下閃爍,內心猶豫不決。我真的想寫這一章嗎?
我當然想。我已經為這本書努力了幾個月,前面更構思了多年。我想把這本書寫完。但老實說,這個念頭讓我感到害怕。我不禁自問:「假設這本書完成了,文字經過修訂和編輯,校樣也送回來了:你會有巨大的喜悅與幸福感嗎?」結果,一股無可抑制的自我意識明確回答道:「不會!」我頂多會有一股矛盾的感受。我寫完這本書以後,將會因為自己完成了一件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而感到高興,但也必須向這個對我來說深具意義的計畫道別。這會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一個空洞。
如果經驗具有參考價值的話,那這個空洞不必太久就會被填滿。我會有其他計畫要忙:一堂必須教的課、一本必須讀的書、一篇必須寫的文章。我會繼續向前進。不過,這種前進就像是在跑步機上跑步一樣。人生是一連串的計畫,完成一件之後就拋在身後,數量慢慢增加。未來只會帶來更多我在過去已經歷過的那些成就和失敗。它與我已經過去的生活唯一的區別,只在於數量上的不同,只不過是活動的持續累積罷了。
工作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私人生活中的各種傳統里程碑:第一個吻、第一任女友、失去童貞、訂婚、結婚、生孩子、為孩子包尿布、養育他們直到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然後看他們展開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諧星史都華.李(Stewart Lee)所謂的「人生樂事真是有夠沒完沒了」。這些成就對我很重要,但每一項都是苦甜參半:滿懷渴望、努力追求,而終究在完成之後感到失落。這件事結束了,接下來呢?
一再重複與徒勞無功的感受,以及渴望滿足後的空虛:我不是唯一有這些感覺的人。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感覺,深陷於中年的各種追求中,一項接著一項,不停思索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我們是中年危機的典型受害者,努力實現那些看似值得追求的目標,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內心卻常感焦躁不安,且難以滿足。
儘管我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與彌爾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但第二章提出的治療方法對我的痛苦卻毫無效果。問題不在於寫作一本書或者教授一堂課,就像彌爾的社會改革運動以減少人類苦難為目標那樣,都只具有改善性價值。無論哲學探究在解決問題或是滿足那些我們本來不需要、甚至沒有會更好的需求等方面有何作用,它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儘管並非只有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
我的問題並不在於錯失(第三章)或者出錯(第四章):它們是渴望未被滿足的兩種形式。我的挑戰也不在於遇到挫折,而是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這正是令人困惑的地方,即成功有時候看起來可能像是失敗。無論這種空虛感與面對死亡之間是否有深刻的連繫(對我來說,它們確實緊密相連),總之,在生命篇章中的這一連串成就,總是伴隨著某種空虛感,即使我能永恆或不朽也無法消除這種對人生的懷疑。無論追求一個接一個崇高目標有什麼錯,努力延續這種追求並不能治癒其中的問題。
我們正面臨的這場危機,比起先前遇到的任何危機都更加險惡。但不要絕望。接下來,我將想像自己是坐在心理治療師沙發上的病人,在一位固執哲學家的耐心引導下,試圖找出並詳細描述我的問題,而這個描述本身就是解決方案。原來,答案一直藏在我內心深處,而且是由叔本華放在那裡的。叔本華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悲觀主義者,也是對「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這種結果的嚴厲批評者。

【叔本華說對了什麼】
叔本華一七八八年出生於但澤(Danzig),今波蘭格但斯克(Gdansk)。他的父母一位是商人,一位是受歡迎的小說家。十五歲那年,叔本華勉強同意放棄自己的學術抱負,接手家族生意,以換取能跟隨父母展開一趟誘人的歐洲之旅。後來證明,這是一個極其荒謬的不幸決定。一八〇三年夏天,叔本華在倫敦目睹了處決,看到死囚臉上流露的恐懼和驚駭;他也參觀了法國的公共監獄,那裡的囚犯像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被展示出來。多年後,他將自己這些經歷比作佛陀初次接觸疾病、衰老、痛苦和死亡的覺悟經驗:他見識到人類生活的悲慘處境,從此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對於叔本華而言,作為聽話兒子的獎勵,是一場糟糕透頂的家庭假期。
事情並未好轉。他的父親在兩年後疑似自殺,從倉庫閣樓上跌入運河裡溺斃。叔本華信守了從商的承諾,忍受了兩年單調乏味的工作後,才又重拾學業,輾轉於哥達(Gotha)、哥廷根(Göttingen)、柏林和耶拿(Jena),最終在一八一三年取得博士學位。母親約翰娜(Johanna)嫌棄他的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晦澀難懂,是一本「為藥劑師而寫」的書,絕對不會有人買。母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從未緩和。一八一四年,叔本華搬到德勒斯登,從此再也沒有與母親見面。
叔本華就是在德勒斯登寫出他的傑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可嘆的是,這本書在當時並沒有被視為一部傑作。後來叔本華獲得柏林大學聘用,卻把自己的課安排在與黑格爾衝堂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到黑格爾是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這樣的做法就好比把一部影集的首播安排在與超級盃轉播相同的時間。可想而知,沒人來聽他的課。叔本華帶著屈辱於一八二二年離開柏林。直到晚年,他才因為在一八五一年出版了《附錄與補遺》(Parerga and Paralipomena)這部散文與沉思集而獲得一些名聲。他在九年後去世,倒在自己公寓的沙發上,享年七十二歲。
如果我說叔本華對欲望/渴望(desire)抱持不信任態度,你可能覺得這不足為奇。但他的不信任態度卻是出奇強烈:問題不在於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而是欲望會造成一種兩難的困境,即使得到滿足也無法化解。假設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你的欲望終於實現了。這時你應該感到欣喜,但實際上你會感到茫然和沮喪。因為追求已經結束,你已然無事可做。人生需要方向,必須有尚未完成的欲望、目標和計畫。然而,這同樣也是死路,因為想要你沒有的東西即意味著受苦。如同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寫的:

然而,一切的意志源於需求與欠缺,因此帶來痛苦,所以〔動物〕由於其本質和起源而注定受苦。但另一方面,動物如果因為意志太容易獲得滿足,導致意志對象被剝奪,這時他們又會因為欠缺意志對象而感到一股可怕的空虛和煩悶。換句話說,動物的存有與存在會成為一項難以承受的重擔。因此,動物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煩悶之間擺盪,而這兩者實際上就是動物的最終組成部分。

這就是叔本華認為的兩難困境。你的意志要麼有對象,要麼沒有:你要麼想要某些東西,要麼根本沒有這樣的欲望。你如果沒有欲望,你將變得漫無目標,生活變得空虛。這就是煩悶的深淵。反之,如果你有欲望,你欲望的對象必定是那些尚未實現的結果,而這些結果就是你追求的目標,占據了你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然而,渴望你沒有的東西本身會帶來痛苦。你為了逃避煩悶而找事情做,反而因此把自己打入痛苦的深淵。
難怪學生都不去聽叔本華的課:他和勵志演說家恰恰相反。他眼中的人生異常荒涼。確實沒有目標的人生相當空虛,甚至稱不上是人生。我們需要有事情做,而一旦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再找別的事情來做。然而,追求目標並不全然是痛苦的,至少不必如此。像我現在想要寫完這本書,我對於將來它完成時抱有正面的期待,而對於現在它仍未完成抱有負面的感受:草稿還躺在電腦的硬碟裡。對於叔本華來說,這種負面感受帶來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可以認為並沒有那麼糟。我對寫書這件事抱持的是一種有興趣的偏好,而非那種迫切、痛苦的欲望。把這種狀態稱為「受苦」,未免誇大了未滿足欲望所帶來的情感衝擊。很好,我們化解了叔本華的困境!
但話說回來,叔本華的看法確實有其道理。他對我們與欲望之間關係的悲觀負面描述,蘊含著洞見。我們可以這樣想:唯有追求目標才能為人生賦予意義,但對於目標的追求,不是以失敗告終(這樣自然不好),就是在成功後畫下句點。如果你關注的是成就,例如升遷、生兒育女、寫書、救人,完成這些計畫或許有其價值,但這也意味著這個計畫不再能引導你前進。當然,你會有其他目標,也可以設立新的目標。問題不在於目標可能耗竭,導致你陷入叔本華稱之為漫無目標的夢魘般煩悶中;問題在於你對價值的參與本質上是自我毀滅的。你與那些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活動之間的關係,是在努力完成它們後,從而將它們從你的生活中驅逐。你把時間投注於一一完成為人生賦予意義的各種活動。雖然你不可能完成所有活動,但這個事實帶來的慰藉僅是聊勝於無。而且,達成一項成就後所獲得的滿足,也只能維持一下子。因為你與構成人生意義的價值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內在對立的:你在追求與完成目標的過程中,你和這些價值產生互動,但你想要取得的結果卻會剝奪你繼續與這些價值互動的可能性。你對一個目標的追求,實際上是在耗竭你與某種美好事物的互動關係,就好像你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和他道別。因此,即使叔本華對於欲望帶來痛苦的描述有些偏激,我們仍能從中學到一件事:欲望和目標之間存在一種結構性矛盾。
依循前面各章的做法,接下來我們同樣將借用一些新的術語或概念,來幫助我們探索心靈、促進成長。先從構成你生活的各項活動開始:找工作、交報告、下班開車回家、聽音樂、出門散步。借用語言學的術語,我們可以說有些活動是「終點性」(telic)的:它們以達到某個終點為目標,一旦完成,即結束並不再繼續(耗竭)。(「telic」一詞源自希臘文的「telos」,意為終點或目的,「teleology」〔目的論〕也是源自這個字根。)開車回家就是一種終點性的活動:當你到家時,這個活動就完成並耗竭了。結婚或寫書這類計畫也是如此,它們都是可以完成的。有些活動則是「無終點性」(atelic)的:這類活動不以達成某個終點為目標,也不會有真正完成的時刻。例如,除了從A點走到B點,你也可以無目的地散步。這就是一種無終點性的活動。聽音樂、和朋友或家人外出閒晃,或者思索中年問題,也都屬於這類活動。你可以選擇停止做這些事情,但它們無法被真正完成,因為它們沒有明確的終點,也不會有耗竭或結束的狀態。
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形上學》(Metaphysics)中也做了類似的區分。在亞里斯多德眼中,世界上有兩種「行為」(praxis)或行動。一些是「不完整的」(incomplete),例如學習或建造某物,因為「如果你正在學習,就意味著你還沒學會」。而有些行為則「自帶完整的屬性」,像是觀看、理解或思考。亞里斯多德稱第一種行動為「動性」行動(kinêsis):這種行動本質上是終點性的,目標在於本身的終結。如同哲學家寇斯曼(Aryeh Kosman)貼切指出的:「〔這種〕存在本身是自我顛覆的,因為它的整個目標與計畫就是自我毀滅。」
這就是埋首於計畫、執迷於完成工作的問題所在。如果你的意義來源主要依賴於終點性的活動,則無論這些活動帶有何種價值(終極價值、存在性價值,或是改善性價值),它們的成功都只能意味著結束。這就像你拚命地試圖抹去人生中的意義,只是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意義,或是你不斷發現新的意義,才不至於完全耗竭。叔本華在這方面的看法確實有其道理:如果你過度聚焦於終點性的活動,你的努力最終會與自己作對。你追求目標的動機「來自於欠缺,來自於不足」,甚至可能來自於痛苦──因為你與這些目標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感到缺失。然而,一旦你達成了目標,你也就終結了一項曾賦予你人生意義的活動。
我的中年危機就是受到這種自毀引擎所驅動,而你的中年危機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如此。我用了四十年培養對終點性活動的愛好與才能,不斷追求成就和下一件大事,不斷追求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上的成功,結果卻因此感到內心空虛。滿足總是屬於未來或過去。人不應該這樣過活。
社會歷史學家會問,奮鬥與成功的意識形態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的,這種意識形態如何在不同歷史與地理環境中展現其地方性,以及它跟「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社會學家韋伯於一九〇五年出版的劃時代著作)有哪些關連。而我們會問,這種意識形態跟中年有哪些關連。理論上,任何人都能察覺到存在於終點性活動中的空虛。像彌爾這樣的天才可能會提早遭遇危機,但往往是在中年,一般人對於終點性活動的依賴最有可能顯現出來,因為長期追求的目標要麼實現了,要麼無法實現。你已經得到多年來努力爭取的工作,找到了理想的伴侶,成就了你期盼的家庭──或者沒有。在此之前,你可能都沒有理由去反思抱負的耗竭,以及你的人生在多大程度上是圍繞這些抱負建構的。到了中年,一切突然變得清楚起來。你可能模糊地感受到靈魂的自毀傾向。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你的危機如果很嚴重,你會看到人生的敘事破裂了:事情開始分崩離析。在瑞秋.庫斯克(Rachel Cusk)《輪廓》(Outline)這本不好懂的小說中,一位創造力豐沛的作家前往雅典教授暑期課程。由於她對自己的人生避而不談,卻因此吸引到別人對她傾吐人生故事。她的朋友帕尼歐提斯(Paniotis)講述了自己離婚的經過:

他現在意識到,進步原則一直在他的婚姻裡作用著,推促他購屋、累積財產、買車、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規劃更多的旅遊、結交更多的朋友,甚至就連生育子女也被視為人生這趟瘋狂旅程中不能不造訪的一個景點。而他現在看到,無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一旦不再有東西可以添加或者改善,一旦不再有需要達成的目標或者必須通過的階段,這趟旅程似乎已經抵達了終點,於是他和妻子被一股巨大的徒勞感受所困擾,覺得自己彷彿患了什麼病,但實際上只是在一段太忙碌的人生之後隨之而來的靜止感而已,就像水手在海上航行太久之後再次踏上陸地的感受。但對於他們兩人而言,這種感覺卻意味著他們已不再相愛。

對於帕尼歐提斯而言,終點導向思維,也就是將意義投資於一個又一個計畫,最終導致了叔本華所說的煩悶深淵:在他與妻子的關係中,已經沒有事情可以做了,因此,像破解最後一個線索的尋寶遊戲一樣,這段婚姻也走到了盡頭。錯誤從一開始就存在,隱藏在從A點到B點的匆忙之中:愛情不是一個可以完成的計畫。
關係可能會失敗;愛有可能不完美;愛可能會消退。哲學改變不了這些事實。但如果你的挫折感來自於你對愛情抱持終點性態度,認為愛終有耗竭的一天,搞婚外情也不會對你有所幫助。問問自己:我是真的想和別人在一起,還是我只是渴望那種墜入愛河的刺激,或是想要重新體驗把人拐上床那種終點性的興奮感。我不是說你不會樂在其中;也許你會,但這同樣有耗盡的一天。外遇如同是一項計畫,它終究會結束,然後你將回到原點:也就是,再次站在欲望的終點上。想想引誘安娜.卡列尼娜的渥倫斯基伯爵(Count Vronsky):「他很快感覺到,他原本預期能得到如山般龐大的快樂,但他的欲望滿足後為他帶來的,卻只有那座山的一顆沙粒。欲望得到實現讓他明白,人們想像幸福在於欲望的滿足,這是一個世人一再重蹈的亙古錯誤。」
(下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47820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3 則好評)
  • 90********365 說:
    2024-11-09
    擁有選項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會懷念那些曾經擁有的選項:這是懷舊情感存在的原因之一。但這種價值很容易被高估。如果以為擁有選項就能彌補選擇後的結果不盡理想,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傻氣。
  • 89********363 說:
    2024-11-04
    以希列的精神寫成,全書一開頭的題詞即是引用他的話語。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 88********411 說:
    2024-11-04
    當面對身體的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