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再思創造
內容簡介
孫寶年是一位熱愛生命並熱衷教學的全人教育家,本書集結了二十多篇動人文章,從日常生活之中,發現創造之美、創造之奇妙,包括:從宇宙天地間、從食衣住行中、從季節運轉中,再思創造,最後在孫寶年深刻又真誠的生命分享之中,回歸美好。
好評推薦:
「我喜歡寶年,除了她的智慧,她的不自高,她的幽默平易,她在事業上的拚搏,她對晚輩年輕人的照顧,她對家人的溫煦和體諒……,還有一件最為常人難及的,那就是她的臉上常現出的燦爛笑容。」──知名作家張曉風
「本書作者不僅提供資訊,更鼓勵讀者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從物質層面的進步,導致對非物質、抽象感受的探討。作者並巧妙地引用聖經內容,將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對永恆的嚮往,以及普世價值,歸結於上帝的創造與賦予,引導讀者反覆思索人類獨有創造力的來源,為科普增添了哲理與靈性層面的深度。」──黃小石(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長老及創始人之一)
「寶年在書中,以溫婉真誠的筆觸,分享了她八十餘年的生命體驗,從家庭生活的點滴,三代之間的親情,旅途見聞的收穫,歷史人物的啟迪,到教研生涯累積的知識等等,內容既豐富又平易近人,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地去融入作者多采多姿的內心世界。」──黃吳期馨(美國Wayne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兒童數學教育家、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兒童教育策劃人)
好評推薦:
「我喜歡寶年,除了她的智慧,她的不自高,她的幽默平易,她在事業上的拚搏,她對晚輩年輕人的照顧,她對家人的溫煦和體諒……,還有一件最為常人難及的,那就是她的臉上常現出的燦爛笑容。」──知名作家張曉風
「本書作者不僅提供資訊,更鼓勵讀者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從物質層面的進步,導致對非物質、抽象感受的探討。作者並巧妙地引用聖經內容,將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對永恆的嚮往,以及普世價值,歸結於上帝的創造與賦予,引導讀者反覆思索人類獨有創造力的來源,為科普增添了哲理與靈性層面的深度。」──黃小石(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長老及創始人之一)
「寶年在書中,以溫婉真誠的筆觸,分享了她八十餘年的生命體驗,從家庭生活的點滴,三代之間的親情,旅途見聞的收穫,歷史人物的啟迪,到教研生涯累積的知識等等,內容既豐富又平易近人,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地去融入作者多采多姿的內心世界。」──黃吳期馨(美國Wayne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兒童數學教育家、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兒童教育策劃人)
目錄
推薦序:笑容/張曉風
推薦序: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黃小石
推薦序:追求智慧的心志,活出智慧的人生/黃吳期馨
Chapter 1 宇宙天地中,再思創造
創造與創造力
凝視大自然
人從哪裡來?
什麼是無窮大?為什麼想到永恆?
Chapter 2 食衣住行中,再思創造
原型食物如何蛻變?
何來衣著演化的創造力?
是誰發明了房子?
行走在充滿演變的路徑上
Chapter 3 季節運轉中,再思創造
新手媽媽的困惑
再撐一下,總有驚喜
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
年年有魚的故事
清明時節的思絮
母親教我的歌
粽子、龍舟、憶屈原
香皂堆疊的記憶與聯想
Chapter 4 生命分享中,回歸美好
豔陽高照,驪歌響起時
新一代的迷惘
畸形的主人翁
尋尋覓覓,點點滴滴
怎麼有串接八個世紀持續的感謝?
一同追求卓越
後記:憂傷的眼神
後記:和你,一起望雲端……
附錄:孫家班博、碩士歷年論文目錄一覽
推薦序: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黃小石
推薦序:追求智慧的心志,活出智慧的人生/黃吳期馨
Chapter 1 宇宙天地中,再思創造
創造與創造力
凝視大自然
人從哪裡來?
什麼是無窮大?為什麼想到永恆?
Chapter 2 食衣住行中,再思創造
原型食物如何蛻變?
何來衣著演化的創造力?
是誰發明了房子?
行走在充滿演變的路徑上
Chapter 3 季節運轉中,再思創造
新手媽媽的困惑
再撐一下,總有驚喜
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
年年有魚的故事
清明時節的思絮
母親教我的歌
粽子、龍舟、憶屈原
香皂堆疊的記憶與聯想
Chapter 4 生命分享中,回歸美好
豔陽高照,驪歌響起時
新一代的迷惘
畸形的主人翁
尋尋覓覓,點點滴滴
怎麼有串接八個世紀持續的感謝?
一同追求卓越
後記:憂傷的眼神
後記:和你,一起望雲端……
附錄:孫家班博、碩士歷年論文目錄一覽
序/導讀
推薦序一
笑容
文/張曉風(知名作家)
「喜歡」某個人,不容易──「喜歡」而且羨慕,那就更不容易了。和「愛情」相較,「愛情」反而比較容易發生,因為愛情往往糊裡糊塗就莫明其妙地滋生了。喜歡,卻是比較有其理由的,雖然不一定說得清楚。
我喜歡寶年,除了她的智慧,她的不自高,她的幽默平易,她在事業上的拚搏,她對晚輩年輕人的照顧,她對家人的溫煦和體諒……,還有一件最為常人難及的,那就是她的臉上常現出的燦爛笑容。
笑,不是什麼難事,但要笑得好,可也不容易。笑,大概不能「學而致之」。而寶年的笑,也絕對不是可以「學而致之」的「本領」。它是天生的,但應該也不是「功勞全在天」,而且,它也不是想學就學得會的。
那麼,它是「一顧傾人城」的美女嫵媚之笑嗎?也不是,寶年雖然也算美女,但並非絕世之姿。她笑時,甚至連眼縫都不見了,她笑得那麼天真浪漫心無旁鶩,彷彿宇宙間最重要的事就是「在此一笑」了。
所以,她的笑容竟然比孩子的笑容更動人──因為孩子不懂事,缺少了深度──寶年卻是飽經人世種種,了解了生命諸般苦難和不如意(甚至還出過大車禍),卻能夷然不動,恢復天真,只為一件小小的事就笑到「見牙不見眼」。這種天真,更讓我覺得能如此開懷大笑的人是多麼坦誠沒心眼,這人是多麼值得交往的直性子朋友啊!
我跟寶年有三件事特別有緣,第一,我們都曾讀過北一女,但我不知是由於倒霉還是幸運,初三時因父親調差,便去了屏東,轉學換讀屏女。我們也同時喜歡一位美麗溫婉且很關注學生的許翠蓮老師,她教我時是實習教學,我還記得她好像住泉州街一帶。第二,我們都得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第三,我們曾經同浸於仁愛堂的「受洗池」。我本屬於「真光堂」,但民國四十四年真光堂並無浸池,便移去仁愛堂由柯理培老牧師施浸,寶年當年好像也是由這位老牧師施浸(叫他老牧師,其實他當年並不老,但後來為了跟他的兒子柯少培牧師有區分,他便被叫成「老柯牧師」了)。
寶年出書,這書亦如她的笑容,是她真真實實誠誠懇懇的表情,祝福讀這本書的朋友都能從此書收獲知性和感性的喜悅。
推薦序二
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
文/黃小石(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美國紐澤西卅若歌教會長老及創始人之一)
亞里士多德在他《形而上學》(Metaphysics)第一卷第一章中寫道:「所有人依照其天性都有追求知識的渴望。」求知是人類天賦的本能,所以我們都想要知道,要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與生命的處境。那麼什麼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什麼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什麼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更有甚者,什麼是我們一切知識背後的真相?我們生而知之的人不多,我們所知道的,多是學來的;而老師是我們一般知識的啟蒙者。
唐人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與授是
老師的責任,也該是他們的本事,但是有什麼「惑」要解,卻更反映了學生的品質。單單從學生會不會問問題(有沒有「惑」),問什麼問題(有什麼「惑」),就可以知道這學生是塊什麼材料。教學生怎麼「惑」,也正是一個好老師的教與授的開始。我所認識的孫寶年教授教學的特色,就是她不只是教學生他們應該知道的,並要他們多面性的知道,特別是要他們知道懂得問問題,因為只有一個經過思想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孫寶年教授要教她的學生會自己學,這本《再思創造》正反應出這個教學的特色與理念。
知識貴在其全面性。要能達到學以致用,就必須要能找到一門知識與另一門知識的關聯性。比方說,我們知道了萬有引力的定律,所有的質量都會互相吸引,又知道宇宙質量(星星)的分佈是均勻的,並知道它們沒有因重力而都聚在一起,我們還可以藉著「紅移」知道這些「星星」其實不但沒有都聚集在一起(所以宇宙的存在不是無限久的),反而是正在彼此迅速地遠離;又可以藉著廣義相對論的公式,就知道了原來宇宙有個起源,有個開始(俗稱「宇宙大爆炸」)。這些不同知識的匯集,讓我們對宇宙的存在有了一個全新的、顛覆性的認知。
再舉個例子:科學告訴我們茶壺裡的水是怎麼沸騰的:分子動力學的原理是其機制,但是卻不能告訴我們這壺水為什麼會沸騰:「因為我想泡茶」是其目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都是這壺水為什麼會沸騰的理由,單單只知其一是不全面的,因為它們回答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惑」。《再思創造》教導我們怎麼在家居平常中,更認識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敦促讀者進行更深度的思考,不只是要知道,更是要了解。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充斥,真假難分的世代。只從一個角度所認識的現象,難免如瞎子摸象,不能認識實存的全面真相。本書作者不僅提供資訊,更鼓勵讀者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從物質層面的進步,導致對非物質、抽象感受的探討,例如對愛、幸福、永恆的渴望,以及人心的貪婪與滿足。作者在多處巧妙地引用聖經內容,將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對永恆的嚮往,以及普世價值(如愛、公義、孝敬父母),歸結於上帝的創造與賦予,並引導讀者反覆思索人類獨有創造力的來源,為科普增添了哲理與靈性層面的深度。英國思想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得好:「瘋子不是沒有理性的人,瘋子是只剩下理性的人。」
多年前我曾請教寶年教授何以有些冷水中的冷血的魚類(比方鮭魚等,我誤以為只是一種一般冷血動物),牠們在氧氣密度不高的水中,能產生出爆發性的體能,完全不遜於許多的溫血動物。記得她的回答非常專業(技術性高,不在此細述),但是可以讓我這門外漢聽得懂其中的奧妙,頓時叫我十分心折。她說她是為她的學生寫這本書的,在我與她五十多年的交往中,我也姑且以她的課外學生自許了。讀了她的《再思創造》,才知道能做她的學生,就是她的那些「孫家班」的成員,是何等的有福!
推薦序三
追求智慧的心志,活出智慧的人生
文/黃吳期馨(美國Wayne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兒童數學教育家、美國紐澤西卅若歌教會兒童教育策劃人)
我與寶年的情誼,始於半個多世紀之前,一九六九年的夏末。那年,外子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我們搬到紐澤西州,開始在若歌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物理系任助理教授之職。初到異地,舉目無親,直到我們在若歌大學的查經班認識了寶年與她的新婚丈夫潘冀。當時寶年正努力於完成她的博士論文。從那時起,兩家結下了深厚友誼,共同服事查經班的研究生。一九七六年他們返台時,我們依依惜別,感恩的是,雖然多年來我們分隔在太平洋的兩岸,相距遙遠,「知心朋友」的情誼,至今仍歷久彌新。
回顧往事,這是上帝在寶年的生命中一個嶄新「創造」的起頭,五十年充滿恩典的歲月和榮神益人的生命從此展開。回國不久,她就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獎」,我當時就深信,寶年必然前途似錦,創造她生命的上帝,必厚厚祝福她,並藉她去影響台灣的學術界、教會、屬靈機構和無數的青年學子,如今五十年過去,這一切確已成真。
今年新春,在教會裡偶然翻閱三月份的《宇宙光雜誌》,一張吳郭魚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讓我驚喜地讀到孫寶年教授寫的「年年有魚的故事」。當時我尚未知悉,寶年自二零二四年便開始為《宇宙光》撰寫專欄「從衣食住行,再思創造」,直到近日收到她的來信,方知這些專欄文章將於年底前彙集出書,成為她送給歷屆研究生的聖誕禮物。
當寶年邀我為這本取名《再思創造》的新書寫序時,我誠惶誠恐,卻無法拒絕,因為她不僅是我知己的朋友,也是我所認識最有創意的人。拜讀寶年隨函附來的新書文稿後,我發現《再思創造》遠非我原來所以為是一本單純有關海洋生物的科普作品,而是一本充滿生命熱度的作品,書中圖文並茂,洋溢著她對一切受造之物的熱愛,寶年驚人的「創造力」、「想像力」、「記憶力」、「洞察力」、「聯想力」、「同理心」和「同情心」令我讚嘆。她不但對一生研究的海洋生物深感興趣,她關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也慶祝節期文化(清明時節的思絮),她從歷史人物(粽子、龍舟、憶屈原)、環保(尋尋覓覓,點點滴滴)、數學(什麼是無窮大?)、動物(創造與創造力)、化學(原型食物如何蛻變?)、詩歌(母親教我的歌)、建築(是誰發明了房子?)以及服裝(何來衣著演化的創造力?),甚至交通工具(行走在充滿演變的路徑上)等等各種生活領域中,都能引申出她獨到的見解,並聯繫到上帝賦予人的靈性、情感、創意和永恆性。更讓我感佩的是,她願意將這些生命體驗分享給年輕的一代。
寶年在書中,以溫婉真誠的筆觸,配上許多珍貴的插圖,分享了她八十餘年的生命體驗,從家庭生活的點滴,三代之間的親情,旅途見聞的收穫,歷史人物的啟迪,到教研生涯累積的知識等等,內容既豐富又平易近人,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地去融入作者多采多姿的內心世界,不但讓讀者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在每篇文章的結語中,她還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人的情感、創意與其他物種天差地別?」「是上帝創世之初,把祂的形像特質和祂的靈賦予人類吧?」邀請讀者去思想,去揣摩起初上帝創造的萬物何其美好,祂的心意何其深邃。
閱讀寶年的文章宛如啜飲一碗碗「心靈雞湯」,值得讀者細細地去品嘗每篇中獨特的滋味,我尤其珍愛︿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一文,其中有她全家的近照,從她的字裡行間, 讀者不難想像寶年如何創造家人每日晚餐相聚的快樂時光,確實,幸福和喜樂的滋味源自愛和恩典。
正如箴言所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 )。我深信,寶年撰寫《再思創造》的心願,正是希望此書能幫助讀者,通過觀察上帝所造的宇宙萬物,能更深認識祂的智慧、能力、恩典與慈愛,並因感恩而歸榮耀於祂。
謹以此文為序,誠摯邀請讀者,無論您是否曾在孫寶年教授的課堂或研究所中受教,都能透過《再思創造》,效法她追求智慧的心志,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笑容
文/張曉風(知名作家)
「喜歡」某個人,不容易──「喜歡」而且羨慕,那就更不容易了。和「愛情」相較,「愛情」反而比較容易發生,因為愛情往往糊裡糊塗就莫明其妙地滋生了。喜歡,卻是比較有其理由的,雖然不一定說得清楚。
我喜歡寶年,除了她的智慧,她的不自高,她的幽默平易,她在事業上的拚搏,她對晚輩年輕人的照顧,她對家人的溫煦和體諒……,還有一件最為常人難及的,那就是她的臉上常現出的燦爛笑容。
笑,不是什麼難事,但要笑得好,可也不容易。笑,大概不能「學而致之」。而寶年的笑,也絕對不是可以「學而致之」的「本領」。它是天生的,但應該也不是「功勞全在天」,而且,它也不是想學就學得會的。
那麼,它是「一顧傾人城」的美女嫵媚之笑嗎?也不是,寶年雖然也算美女,但並非絕世之姿。她笑時,甚至連眼縫都不見了,她笑得那麼天真浪漫心無旁鶩,彷彿宇宙間最重要的事就是「在此一笑」了。
所以,她的笑容竟然比孩子的笑容更動人──因為孩子不懂事,缺少了深度──寶年卻是飽經人世種種,了解了生命諸般苦難和不如意(甚至還出過大車禍),卻能夷然不動,恢復天真,只為一件小小的事就笑到「見牙不見眼」。這種天真,更讓我覺得能如此開懷大笑的人是多麼坦誠沒心眼,這人是多麼值得交往的直性子朋友啊!
我跟寶年有三件事特別有緣,第一,我們都曾讀過北一女,但我不知是由於倒霉還是幸運,初三時因父親調差,便去了屏東,轉學換讀屏女。我們也同時喜歡一位美麗溫婉且很關注學生的許翠蓮老師,她教我時是實習教學,我還記得她好像住泉州街一帶。第二,我們都得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第三,我們曾經同浸於仁愛堂的「受洗池」。我本屬於「真光堂」,但民國四十四年真光堂並無浸池,便移去仁愛堂由柯理培老牧師施浸,寶年當年好像也是由這位老牧師施浸(叫他老牧師,其實他當年並不老,但後來為了跟他的兒子柯少培牧師有區分,他便被叫成「老柯牧師」了)。
寶年出書,這書亦如她的笑容,是她真真實實誠誠懇懇的表情,祝福讀這本書的朋友都能從此書收獲知性和感性的喜悅。
推薦序二
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
文/黃小石(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美國紐澤西卅若歌教會長老及創始人之一)
亞里士多德在他《形而上學》(Metaphysics)第一卷第一章中寫道:「所有人依照其天性都有追求知識的渴望。」求知是人類天賦的本能,所以我們都想要知道,要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與生命的處境。那麼什麼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什麼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什麼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更有甚者,什麼是我們一切知識背後的真相?我們生而知之的人不多,我們所知道的,多是學來的;而老師是我們一般知識的啟蒙者。
唐人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與授是
老師的責任,也該是他們的本事,但是有什麼「惑」要解,卻更反映了學生的品質。單單從學生會不會問問題(有沒有「惑」),問什麼問題(有什麼「惑」),就可以知道這學生是塊什麼材料。教學生怎麼「惑」,也正是一個好老師的教與授的開始。我所認識的孫寶年教授教學的特色,就是她不只是教學生他們應該知道的,並要他們多面性的知道,特別是要他們知道懂得問問題,因為只有一個經過思想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孫寶年教授要教她的學生會自己學,這本《再思創造》正反應出這個教學的特色與理念。
知識貴在其全面性。要能達到學以致用,就必須要能找到一門知識與另一門知識的關聯性。比方說,我們知道了萬有引力的定律,所有的質量都會互相吸引,又知道宇宙質量(星星)的分佈是均勻的,並知道它們沒有因重力而都聚在一起,我們還可以藉著「紅移」知道這些「星星」其實不但沒有都聚集在一起(所以宇宙的存在不是無限久的),反而是正在彼此迅速地遠離;又可以藉著廣義相對論的公式,就知道了原來宇宙有個起源,有個開始(俗稱「宇宙大爆炸」)。這些不同知識的匯集,讓我們對宇宙的存在有了一個全新的、顛覆性的認知。
再舉個例子:科學告訴我們茶壺裡的水是怎麼沸騰的:分子動力學的原理是其機制,但是卻不能告訴我們這壺水為什麼會沸騰:「因為我想泡茶」是其目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都是這壺水為什麼會沸騰的理由,單單只知其一是不全面的,因為它們回答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惑」。《再思創造》教導我們怎麼在家居平常中,更認識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敦促讀者進行更深度的思考,不只是要知道,更是要了解。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充斥,真假難分的世代。只從一個角度所認識的現象,難免如瞎子摸象,不能認識實存的全面真相。本書作者不僅提供資訊,更鼓勵讀者反思生活背後的意義,從物質層面的進步,導致對非物質、抽象感受的探討,例如對愛、幸福、永恆的渴望,以及人心的貪婪與滿足。作者在多處巧妙地引用聖經內容,將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對永恆的嚮往,以及普世價值(如愛、公義、孝敬父母),歸結於上帝的創造與賦予,並引導讀者反覆思索人類獨有創造力的來源,為科普增添了哲理與靈性層面的深度。英國思想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得好:「瘋子不是沒有理性的人,瘋子是只剩下理性的人。」
多年前我曾請教寶年教授何以有些冷水中的冷血的魚類(比方鮭魚等,我誤以為只是一種一般冷血動物),牠們在氧氣密度不高的水中,能產生出爆發性的體能,完全不遜於許多的溫血動物。記得她的回答非常專業(技術性高,不在此細述),但是可以讓我這門外漢聽得懂其中的奧妙,頓時叫我十分心折。她說她是為她的學生寫這本書的,在我與她五十多年的交往中,我也姑且以她的課外學生自許了。讀了她的《再思創造》,才知道能做她的學生,就是她的那些「孫家班」的成員,是何等的有福!
推薦序三
追求智慧的心志,活出智慧的人生
文/黃吳期馨(美國Wayne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兒童數學教育家、美國紐澤西卅若歌教會兒童教育策劃人)
我與寶年的情誼,始於半個多世紀之前,一九六九年的夏末。那年,外子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我們搬到紐澤西州,開始在若歌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物理系任助理教授之職。初到異地,舉目無親,直到我們在若歌大學的查經班認識了寶年與她的新婚丈夫潘冀。當時寶年正努力於完成她的博士論文。從那時起,兩家結下了深厚友誼,共同服事查經班的研究生。一九七六年他們返台時,我們依依惜別,感恩的是,雖然多年來我們分隔在太平洋的兩岸,相距遙遠,「知心朋友」的情誼,至今仍歷久彌新。
回顧往事,這是上帝在寶年的生命中一個嶄新「創造」的起頭,五十年充滿恩典的歲月和榮神益人的生命從此展開。回國不久,她就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獎」,我當時就深信,寶年必然前途似錦,創造她生命的上帝,必厚厚祝福她,並藉她去影響台灣的學術界、教會、屬靈機構和無數的青年學子,如今五十年過去,這一切確已成真。
今年新春,在教會裡偶然翻閱三月份的《宇宙光雜誌》,一張吳郭魚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讓我驚喜地讀到孫寶年教授寫的「年年有魚的故事」。當時我尚未知悉,寶年自二零二四年便開始為《宇宙光》撰寫專欄「從衣食住行,再思創造」,直到近日收到她的來信,方知這些專欄文章將於年底前彙集出書,成為她送給歷屆研究生的聖誕禮物。
當寶年邀我為這本取名《再思創造》的新書寫序時,我誠惶誠恐,卻無法拒絕,因為她不僅是我知己的朋友,也是我所認識最有創意的人。拜讀寶年隨函附來的新書文稿後,我發現《再思創造》遠非我原來所以為是一本單純有關海洋生物的科普作品,而是一本充滿生命熱度的作品,書中圖文並茂,洋溢著她對一切受造之物的熱愛,寶年驚人的「創造力」、「想像力」、「記憶力」、「洞察力」、「聯想力」、「同理心」和「同情心」令我讚嘆。她不但對一生研究的海洋生物深感興趣,她關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也慶祝節期文化(清明時節的思絮),她從歷史人物(粽子、龍舟、憶屈原)、環保(尋尋覓覓,點點滴滴)、數學(什麼是無窮大?)、動物(創造與創造力)、化學(原型食物如何蛻變?)、詩歌(母親教我的歌)、建築(是誰發明了房子?)以及服裝(何來衣著演化的創造力?),甚至交通工具(行走在充滿演變的路徑上)等等各種生活領域中,都能引申出她獨到的見解,並聯繫到上帝賦予人的靈性、情感、創意和永恆性。更讓我感佩的是,她願意將這些生命體驗分享給年輕的一代。
寶年在書中,以溫婉真誠的筆觸,配上許多珍貴的插圖,分享了她八十餘年的生命體驗,從家庭生活的點滴,三代之間的親情,旅途見聞的收穫,歷史人物的啟迪,到教研生涯累積的知識等等,內容既豐富又平易近人,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地去融入作者多采多姿的內心世界,不但讓讀者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在每篇文章的結語中,她還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人的情感、創意與其他物種天差地別?」「是上帝創世之初,把祂的形像特質和祂的靈賦予人類吧?」邀請讀者去思想,去揣摩起初上帝創造的萬物何其美好,祂的心意何其深邃。
閱讀寶年的文章宛如啜飲一碗碗「心靈雞湯」,值得讀者細細地去品嘗每篇中獨特的滋味,我尤其珍愛︿圍坐餐桌的幸福滋味﹀一文,其中有她全家的近照,從她的字裡行間, 讀者不難想像寶年如何創造家人每日晚餐相聚的快樂時光,確實,幸福和喜樂的滋味源自愛和恩典。
正如箴言所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 )。我深信,寶年撰寫《再思創造》的心願,正是希望此書能幫助讀者,通過觀察上帝所造的宇宙萬物,能更深認識祂的智慧、能力、恩典與慈愛,並因感恩而歸榮耀於祂。
謹以此文為序,誠摯邀請讀者,無論您是否曾在孫寶年教授的課堂或研究所中受教,都能透過《再思創造》,效法她追求智慧的心志,並活出智慧的人生。
試閱
原型食物如何蛻變?
在韓劇中有一幕,俊男美女共享一杯泡麵,似乎在品嘗專屬自己的幸福感,令人嚮往;離鄉背井的留學生,吃到一碗泡麵,重溫了媽媽的口味,聊慰思親之情;熬夜的學生,到便利商店吃一杯熱騰騰的泡麵,經濟實惠地犒賞了自己。疫情期間,住在防疫旅館的人,總會收到政府送的慰問禮物,其中必有泡麵。
泡麵安全嗎?用了防腐劑吧?
早在四千多年前,東漢時期,《詩經》中就記載了麵條,傳到義大利後,義大利麵和比薩(pizza)更紅遍全球,最近七十年才發展出泡麵。二零二二年,全球共吃了一千二百一十二億包泡麵泡麵或稱方便麵,雖然如此盛行,但仍有不少對它的迷思。它在室溫可以放置這麼久,不會壞,不長黴,必然是用了防腐劑吧。想到防腐劑,就想到木乃伊,甚至聯想到福馬林,一個令人驚悚的化學品,用它來保存食物,吃後變成木乃伊嗎?其實杯麵因為水分含量很低,微生物無法生存,沒有細菌汙染孳生,就不會腐敗,所以可以保存,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罐頭食品為什麼可以保存?添加了防腐劑嗎?
有些人不免聯想到裝在鐵罐或鋁罐裡的食品,在常溫下一放多年。是什麼道理使裡面的糖漬水果、紅燒牛肉、香酥海鰻還保持了色澤和味道,又是添加了防腐劑吧?罐頭的發明是在法國拿破崙攻打蘇俄時,軍需供應須由法國運到戰場,因此拿破崙以一萬兩千法朗重金懸賞可以保持食物不變質的方法。一位糖果師傅尼古拉‧阿貝爾(Nicolas Appert)用一種有蓋的玻璃罐(Mason Jar)充填食物後,蒸煮,脫氣,密封,再冷卻,就是第一代的罐頭原型。之後,發展出用不同材質的罐身,成為現在的馬口鐵罐、鋁罐、軟袋包裝、積層紙包裝,甚至一些可微波加熱的包裝。這些加工食品的保存原理都一樣,把食物原料附著的細菌殺滅掉,不再接觸罐外的空氣或汙染源,就可以長長久久地保存,甚至長達三年、十年,只要罐子不生鏽,無裂縫、無穿孔,或膨罐等問題,開罐之後,內容物仍然安全可食。
阿貝爾雖發明了罐頭,卻不知細菌是元凶,後來法國的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實了是細菌造成食物腐敗,須殺滅才不腐,始發展出巴氏殺菌法(Pasteurization),現在喝的鮮乳就是經過巴氏殺菌。不能喝生乳,因為乳牛有時有結核菌,可以人畜感染,一定要預防,把牛體所帶的病原菌消滅,同時也減少一些腐敗菌,但仍有一些腐敗菌殘留,因此需要冷藏,免得殘留的菌繁殖。若生乳用更高的溫度滅菌(Sterilization),則病原菌及腐敗菌全都被殺滅,就可以在室溫儲藏而不會壞了,故稱「保久乳」,但因殺菌的溫度高,一些乳香成分也被破壞,氣味不如鮮奶香。沒想到喝一杯牛奶,背後有這麼多科技研發,使它可以長久而安全地保存,除了人類,有哪種動物有這種能耐?
雞生長快速是使用荷爾蒙嗎?
雞肉是台灣吃最多的肉類,二零二二年平均每人吃掉四十三點一二公斤。由於改善牧場雞舍,以水簾式冷卻空氣、抽風機換氣、精準飼料營養、選種育成、獸醫駐守、自主檢驗,提升了雞隻的健康,使白肉雞三十五天就可電宰。但坊間不時有雞生長快速是因使用生長激素(荷爾蒙)的說法,殊不知一毫升的荷爾蒙要上千元,而一隻白肉雞只賣百元,未免太不實際,也太有想像力,而不了解投入於養殖科學的正能量了。
為什麼人會從食物腐敗發展出防腐劑?
天然的食物都放不久,會腐敗。肉類比蔬菜水果更易腐敗。早有「腐肉生蛆」的說法,認為是自然發生的現象,直到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以實驗證明,是因為空氣中有細菌,使肉腐敗,以後發展出利用好菌發酵的工藝,用巴氏殺菌法處理葡萄酒、啤酒不至酸敗。我們的老祖宗雖不知細菌造成食物變壞,卻知道用鹽醃成臘肉、風雞、魚乾、蝦米、蜜餞,使細菌不能繁殖而能長期保存。
所謂防腐劑,英文稱為preservative(保存劑),是為保存食物使它不變質而用,藉此延長食物的可食用期限,本質上是一些有機酸,這些有機酸在蔬果的新陳代謝中就會產生,譬如丙酸、苯甲酸、己二烯酸,它們使微生物不能生長。於是人就想到利用化學方法,把它們製成單品,添加於食品,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延緩腐敗。食品藥物管理署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根據科學驗證而訂出可以使用的食品及限量,就不會有風險而有效益。但是人為什麼會想使腐朽變不朽?
從食物腐敗看人生命的不朽
從食物會腐敗的知識,發現殺菌的原理與工藝,也發展出防腐劑的製造與應用。人類的創意造成吃的文明,但為什麼人有這種能力,其他動物完全沒有?奇怪的是,為什麼總有不法之徒,不按規定製造食品,不當使用添加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成社會不安?人心的貪婪,與時俱進,卻永不滿足,為什麼?更奇怪的是,人類看到食物或生物會腐朽,竟想到永恆,總想尋求生生不息的方法。秦始皇想求長生不老的仙丹,現代人用科技整容,守住青春,結果仍不免一死,於是秦始皇做了兵馬俑為他陪葬。現代人的渴望,用什麼方法得滿足,填滿虛空呢?
「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所有人即使物質非常豐足,仍有飢渴的缺憾,需要滿足,為什麼會有這種非物質、抽象的感覺呢?是因為人被創造時,是按神的形像,創造成為有靈的活人。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因此人雖有智慧發展琳琅滿目的食品,長久保存,但形而上的生命的糧,才能不朽,給人永不飢渴的飽足感。
在韓劇中有一幕,俊男美女共享一杯泡麵,似乎在品嘗專屬自己的幸福感,令人嚮往;離鄉背井的留學生,吃到一碗泡麵,重溫了媽媽的口味,聊慰思親之情;熬夜的學生,到便利商店吃一杯熱騰騰的泡麵,經濟實惠地犒賞了自己。疫情期間,住在防疫旅館的人,總會收到政府送的慰問禮物,其中必有泡麵。
泡麵安全嗎?用了防腐劑吧?
早在四千多年前,東漢時期,《詩經》中就記載了麵條,傳到義大利後,義大利麵和比薩(pizza)更紅遍全球,最近七十年才發展出泡麵。二零二二年,全球共吃了一千二百一十二億包泡麵泡麵或稱方便麵,雖然如此盛行,但仍有不少對它的迷思。它在室溫可以放置這麼久,不會壞,不長黴,必然是用了防腐劑吧。想到防腐劑,就想到木乃伊,甚至聯想到福馬林,一個令人驚悚的化學品,用它來保存食物,吃後變成木乃伊嗎?其實杯麵因為水分含量很低,微生物無法生存,沒有細菌汙染孳生,就不會腐敗,所以可以保存,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罐頭食品為什麼可以保存?添加了防腐劑嗎?
有些人不免聯想到裝在鐵罐或鋁罐裡的食品,在常溫下一放多年。是什麼道理使裡面的糖漬水果、紅燒牛肉、香酥海鰻還保持了色澤和味道,又是添加了防腐劑吧?罐頭的發明是在法國拿破崙攻打蘇俄時,軍需供應須由法國運到戰場,因此拿破崙以一萬兩千法朗重金懸賞可以保持食物不變質的方法。一位糖果師傅尼古拉‧阿貝爾(Nicolas Appert)用一種有蓋的玻璃罐(Mason Jar)充填食物後,蒸煮,脫氣,密封,再冷卻,就是第一代的罐頭原型。之後,發展出用不同材質的罐身,成為現在的馬口鐵罐、鋁罐、軟袋包裝、積層紙包裝,甚至一些可微波加熱的包裝。這些加工食品的保存原理都一樣,把食物原料附著的細菌殺滅掉,不再接觸罐外的空氣或汙染源,就可以長長久久地保存,甚至長達三年、十年,只要罐子不生鏽,無裂縫、無穿孔,或膨罐等問題,開罐之後,內容物仍然安全可食。
阿貝爾雖發明了罐頭,卻不知細菌是元凶,後來法國的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實了是細菌造成食物腐敗,須殺滅才不腐,始發展出巴氏殺菌法(Pasteurization),現在喝的鮮乳就是經過巴氏殺菌。不能喝生乳,因為乳牛有時有結核菌,可以人畜感染,一定要預防,把牛體所帶的病原菌消滅,同時也減少一些腐敗菌,但仍有一些腐敗菌殘留,因此需要冷藏,免得殘留的菌繁殖。若生乳用更高的溫度滅菌(Sterilization),則病原菌及腐敗菌全都被殺滅,就可以在室溫儲藏而不會壞了,故稱「保久乳」,但因殺菌的溫度高,一些乳香成分也被破壞,氣味不如鮮奶香。沒想到喝一杯牛奶,背後有這麼多科技研發,使它可以長久而安全地保存,除了人類,有哪種動物有這種能耐?
雞生長快速是使用荷爾蒙嗎?
雞肉是台灣吃最多的肉類,二零二二年平均每人吃掉四十三點一二公斤。由於改善牧場雞舍,以水簾式冷卻空氣、抽風機換氣、精準飼料營養、選種育成、獸醫駐守、自主檢驗,提升了雞隻的健康,使白肉雞三十五天就可電宰。但坊間不時有雞生長快速是因使用生長激素(荷爾蒙)的說法,殊不知一毫升的荷爾蒙要上千元,而一隻白肉雞只賣百元,未免太不實際,也太有想像力,而不了解投入於養殖科學的正能量了。
為什麼人會從食物腐敗發展出防腐劑?
天然的食物都放不久,會腐敗。肉類比蔬菜水果更易腐敗。早有「腐肉生蛆」的說法,認為是自然發生的現象,直到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以實驗證明,是因為空氣中有細菌,使肉腐敗,以後發展出利用好菌發酵的工藝,用巴氏殺菌法處理葡萄酒、啤酒不至酸敗。我們的老祖宗雖不知細菌造成食物變壞,卻知道用鹽醃成臘肉、風雞、魚乾、蝦米、蜜餞,使細菌不能繁殖而能長期保存。
所謂防腐劑,英文稱為preservative(保存劑),是為保存食物使它不變質而用,藉此延長食物的可食用期限,本質上是一些有機酸,這些有機酸在蔬果的新陳代謝中就會產生,譬如丙酸、苯甲酸、己二烯酸,它們使微生物不能生長。於是人就想到利用化學方法,把它們製成單品,添加於食品,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延緩腐敗。食品藥物管理署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根據科學驗證而訂出可以使用的食品及限量,就不會有風險而有效益。但是人為什麼會想使腐朽變不朽?
從食物腐敗看人生命的不朽
從食物會腐敗的知識,發現殺菌的原理與工藝,也發展出防腐劑的製造與應用。人類的創意造成吃的文明,但為什麼人有這種能力,其他動物完全沒有?奇怪的是,為什麼總有不法之徒,不按規定製造食品,不當使用添加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成社會不安?人心的貪婪,與時俱進,卻永不滿足,為什麼?更奇怪的是,人類看到食物或生物會腐朽,竟想到永恆,總想尋求生生不息的方法。秦始皇想求長生不老的仙丹,現代人用科技整容,守住青春,結果仍不免一死,於是秦始皇做了兵馬俑為他陪葬。現代人的渴望,用什麼方法得滿足,填滿虛空呢?
「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所有人即使物質非常豐足,仍有飢渴的缺憾,需要滿足,為什麼會有這種非物質、抽象的感覺呢?是因為人被創造時,是按神的形像,創造成為有靈的活人。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因此人雖有智慧發展琳琅滿目的食品,長久保存,但形而上的生命的糧,才能不朽,給人永不飢渴的飽足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