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暢銷百萬冊,廣傳世界各地,譯成六十種語言版本的靈修經典!《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自德國合一弟兄會的每日靈修書Die Losungen,於1731年首次出版,往後每一年都出版該年度的《每日箴言》。如今已被翻譯成近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每一天都包含兩節聖經經文:一節來自舊約經文,一節則是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釋和引申,只需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每日箴言》將上帝的話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每日閱讀這本靈修書,可幫助我們天天親近神、思想神的話,並更深入了解聖經的廣度和深度。
★ 全書搭配多幅精美溫馨插圖,大大吸引孩子閱讀!★ 除了作為孩子課後讀物,也極適合師長、家長與孩子共讀,分享生命意義。 ★ 文字生動流暢,有助提升孩子閱讀與寫作能力。 五個不同領域的真實生命故事,增廣孩子見聞,塑造美好品格!◆ 帶領原住民孩子唱歌築夢──馬彼得用音樂陶塑孩子的馬彼得校長,所帶領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如今享譽國際,激勵故事更搬上大螢幕,拍成電影《聽見歌 再唱》,撼動無數人的心。◆ 寫下後山醫療傳奇──薄柔纜來自美國的薄柔纜醫師,為著東部醫療奉獻了一生,並馬不停蹄落實愛與關懷。他不但醫治病人,使他們恢復健康,更陪伴他們,使他們獲得心靈的平安與喜樂。◆ 熱愛昆蟲的科學插畫家──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著名的科學插畫家梅里安,本著對於昆蟲的熱愛與研究,對世界做出了獨特又劃時代的貢獻。她充滿毅力與恆心的精神,更成為孩子學習的好榜樣。◆ 傳遞有溫度的善意──羅紹和幼年經歷成長辛酸的羅紹和,長大後成了將軍與軍事發言人,卻為了幫助許多像他一樣飽受童年之苦的弱勢孩童與家庭,決心投入食物銀行的慈善工作,作個傳遞溫度與愛的人。◆ 心有多大,就能到多遠──劉麗紅廣播電台主持人劉麗紅,因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成長過程充滿自卑與艱辛,但她卻不讓自己受限,勇於嘗試各種挑戰,更是個帶給世界歡樂與希望的人,而成為他人的祝福。他們雖只是小人物,卻發出大力量,鼓勵人積極向上,永不放棄!※ 適讀年齡:8-12歲(無注音)。
聖經約伯記最著名的金句:「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是約伯歷經痛苦試煉,與朋友們交叉對話爭辯之後,在耶和華上帝問了約伯七十七個問題之後,最終約伯從自己的自義中甦醒過來,承認他的無知,重新在上帝面前降卑,將主權惟獨交在上帝手中,最美好的生命見證!苦難的答案不一定是「理解為何苦難」,而是更多「經歷上帝的同在」!約伯記是聖經智慧書中的一卷,也是成書最早的經卷之一。歷來「約伯」成為堅忍、信心和敬虔的代名詞,但大多的探討都著眼在「義人為何受苦」?本書從以利亞對神失望到在羅騰樹下求死的苦境,鋪展出撰文者對約伯記的靈性省思,包括對苦難和不公的深刻反思,以及教導信徒和非信徒如何在他人的苦難中施以關懷之手。第一部分探討約伯記中的哲學迷思;第二部分從約伯記中提煉出靈性關顧的實務智慧;第三部分是對前兩部的回應,藉由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這四位神所揀選的僕人,探討他們在面對挑戰、失望與痛苦時所做的選擇,進而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格外的恩典。最終,敬畏神不只是「理解祂的作為」,更是「在不理解時仍選擇信靠」;敬畏神不意味著痛苦不會臨到,而是即使在苦難中仍尋求神;敬畏神並非只是知識或教義,而是帶著憐憫活出信仰(彌6:8)。約伯記展現一條從傳統智慧到真正智慧的道路,從「理論上敬畏」到「親身經歷神」,從「知識的驕傲」到「帶著憐憫的智慧」。當關顧者能將 敬畏與憐憫結合,才能真正活出智慧,幫助受苦者在黑暗中找到神的光,帶來安慰與盼望。
聖經約伯記最著名的金句:「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是約伯歷經痛苦試煉,與朋友們交叉對話爭辯之後,在耶和華上帝問了約伯七十七個問題之後,最終約伯從自己的自義中甦醒過來,承認他的無知,重新在上帝面前降卑,將主權惟獨交在上帝手中,最美好的生命見證!苦難的答案不一定是「理解為何苦難」,而是更多「經歷上帝的同在」!約伯記是聖經智慧書中的一卷,也是成書最早的經卷之一。歷來「約伯」成為堅忍、信心和敬虔的代名詞,但大多的探討都著眼在「義人為何受苦」?本書從以利亞對神失望到在羅騰樹下求死的苦境,鋪展出撰文者對約伯記的靈性省思,包括對苦難和不公的深刻反思,以及教導信徒和非信徒如何在他人的苦難中施以關懷之手。第一部分探討約伯記中的哲學迷思;第二部分從約伯記中提煉出靈性關顧的實務智慧;第三部分是對前兩部的回應,藉由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這四位神所揀選的僕人,探討他們在面對挑戰、失望與痛苦時所做的選擇,進而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格外的恩典。最終,敬畏神不只是「理解祂的作為」,更是「在不理解時仍選擇信靠」;敬畏神不意味著痛苦不會臨到,而是即使在苦難中仍尋求神;敬畏神並非只是知識或教義,而是帶著憐憫活出信仰(彌6:8)。約伯記展現一條從傳統智慧到真正智慧的道路,從「理論上敬畏」到「親身經歷神」,從「知識的驕傲」到「帶著憐憫的智慧」。當關顧者能將 敬畏與憐憫結合,才能真正活出智慧,幫助受苦者在黑暗中找到神的光,帶來安慰與盼望。
魏外揚老師以其一貫流暢精煉的筆觸,把在歷史舞台上盡心盡力演出、卻被忽略遺忘的英雄,重新鮮活的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舞台上隆重上演。這些宣教士的夫妻,他們的婚姻故事如同自身的宣教事工般精彩,其中的酸甜苦辣,與常人相同,婚姻有順境、有逆境,在異地打拼的宣教士夫妻,其婚姻的箇中滋味,值得我們一起品嘗。
慕迪出身貧寒,原本是鞋店的推銷員,卻因著熱切回應神的呼召,渴求神的恩膏同在,終成就了非凡的佈道事工,見證了神是如何使用一個謙卑且單單為祂而活的人。「我看到一位男士抱著一個非裔小孩,正在讀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給那孩子聽,但那位男士很多字都不會唸,只好跳著讀……。」有位見證人回憶第一次遇見慕迪的情景。慕迪家境貧寒,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成年後蒙召成了傳道人,曾被批評:「你的文法實在錯誤百出,最好別在大眾面前說話。」然而神卻大大使用慕迪,他不僅創辦了當時代最大的主日學校,而且每場佈道會幾乎都座無虛席。他一生對億萬人講道,帶領無數人信主,並啟發了許多的牧者與傳道人。直到如今,慕迪的影響不墜,透過他創辦的學校、他的生命見證與講道內容,繼續帶給世人福音的大好消息。本書由美國康福特牧師,簡扼講述了慕迪的見證故事,並精選節錄了近二十篇慕迪的講道內容,引導我們追求更深刻的屬靈經驗,渴慕為主而活的生命。
一天中,依循本篤會的八個禱告時辰,靜默、祈禱、親近神。每日規律的靈修,幫助我們時刻思想神,奉獻自己。本書精選德國經典靈修書《摩拉維亞每日箴言》(Die Losungen)近十年來的禱告文,搭配台灣攝影大師鍾榮光的影像作品,在文與圖的幫襯、交錯之下,安靜心靈,進入默想與禱告之中。好評推薦:「這本書不是一般常見的那些作品,而是一本放在茶几上,垂手可得,隨時翻閱,隨時可被啟迪的書。編者將發人深省的雋語與攝影作品以很有渲染力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讓讀者心靈受教;同時,編者嘗試導引讀者使用本篤會的時辰祈禱來管理日常的生活,的確,日常生活有種種衝動與慾望,需要時辰祈禱的力量帶給我們生命凝聚力。因為唯有先做到時辰祈禱,才能實踐神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我們屬靈生命的必要,就像呼吸的節奏是肉體生命的必要,占據我們一生的生命。宋珮藉由這本書,邀請我們按照神希望我們生活的方式,度過生活中的每個時辰。」——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誠願這本祈禱書引導你我進入與神更親密的同在,不論黑夜、黎明、早晨、正午或黃昏,讓聖靈帶領我們每一次的禱告,就像呼吸生命氣息一般自在無慮。」——盧怡君/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教師無處不有,惟缺向學之人。」――美國詩人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周老師分別介紹了殉道、沙漠、修道、東正教、依納爵、加爾默羅,以及宗教改革與福音派在內的七個靈修傳統。不只有歷史背景及其時空發展的細膩書寫,也有聖經文本的相關敘事、關鍵性的神學主題、主要領導者的生平與貢獻、各個靈修傳統的精神與特質,最後還帶出與當代信仰生活的關聯與應用,可以說全面且生動地帶領讀者深入其境、同感一靈,令人耳目一新。」――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書所講的七種靈修傳統,或多或少的都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這種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靈修,可以因應處境,而有歷史中出現的七種傳統。歸根究底,都不外在耶穌基督裡去除老我、活出新生。但願這本書可以為上主使用,拓闊華人教會的眼光,幫助在不同處境之中的弟兄姊妹,操練對上主的專注。」――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周學信老師以他深厚的歷史神學家的基礎背景,從事基督教會二千年來主要靈修傳統的敘述,選擇了七篇主題,讓人能對基督徒靈修傳統有確切的把握,同時呈顯了七種靈修的特性。雖然基督徒靈修皆以基督的生命為中心,但不同的類型反映了基督徒靈修的多元流露及見證,同時也在其中指向同一的主旨:耶穌基督是信徒生命的一切。」――劉錦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前主任「基督教靈修學的目標就是在愛和靈裡的自由中成長,活出蒙神喜悅的人生,以祂地上國度子民的身分施行祂的旨意。由於罪惡人性,我們必須不斷擺脫阻礙聖靈作工的事物。在聖靈裡生活就代表刻意捨去人的本性,為基督的聖靈而活。這樣做,就會與神親近。唯有神無條件的愛擄獲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基督教靈修學。」――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教師無處不有,惟缺向學之人。」――美國詩人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周老師分別介紹了殉道、沙漠、修道、東正教、依納爵、加爾默羅,以及宗教改革與福音派在內的七個靈修傳統。不只有歷史背景及其時空發展的細膩書寫,也有聖經文本的相關敘事、關鍵性的神學主題、主要領導者的生平與貢獻、各個靈修傳統的精神與特質,最後還帶出與當代信仰生活的關聯與應用,可以說全面且生動地帶領讀者深入其境、同感一靈,令人耳目一新。」――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書所講的七種靈修傳統,或多或少的都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這種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靈修,可以因應處境,而有歷史中出現的七種傳統。歸根究底,都不外在耶穌基督裡去除老我、活出新生。但願這本書可以為上主使用,拓闊華人教會的眼光,幫助在不同處境之中的弟兄姊妹,操練對上主的專注。」――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周學信老師以他深厚的歷史神學家的基礎背景,從事基督教會二千年來主要靈修傳統的敘述,選擇了七篇主題,讓人能對基督徒靈修傳統有確切的把握,同時呈顯了七種靈修的特性。雖然基督徒靈修皆以基督的生命為中心,但不同的類型反映了基督徒靈修的多元流露及見證,同時也在其中指向同一的主旨:耶穌基督是信徒生命的一切。」――劉錦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前主任「基督教靈修學的目標就是在愛和靈裡的自由中成長,活出蒙神喜悅的人生,以祂地上國度子民的身分施行祂的旨意。由於罪惡人性,我們必須不斷擺脫阻礙聖靈作工的事物。在聖靈裡生活就代表刻意捨去人的本性,為基督的聖靈而活。這樣做,就會與神親近。唯有神無條件的愛擄獲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基督教靈修學。」――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 每年暢銷百萬冊,廣傳世界各地,譯成六十種語言版本的靈修經典!《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自德國合一弟兄會的每日靈修書Die Losungen,於1731年首次出版,往後每一年都出版該年度的《每日箴言》。如今已被翻譯成近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每一天都包含兩節聖經經文:一節來自舊約經文,一節則是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釋和引申,只需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每日箴言》將上帝的話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每日閱讀這本靈修書,可幫助我們天天親近神、思想神的話,並更深入了解聖經的廣度和深度。
★ 每年暢銷百萬冊,廣傳世界各地,譯成六十種語言版本的靈修經典!《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自德國合一弟兄會的每日靈修書Die Losungen,於1731年首次出版,往後每一年都出版該年度的《每日箴言》。如今已被翻譯成近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每一天都包含兩節聖經經文:一節來自舊約經文,一節則是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釋和引申,只需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每日箴言》將上帝的話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每日閱讀這本靈修書,可幫助我們天天親近神、思想神的話,並更深入了解聖經的廣度和深度。
★ 每年暢銷百萬冊,廣傳世界各地,譯成六十種語言版本的靈修經典!《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自德國合一弟兄會的每日靈修書Die Losungen,於1731年首次出版,往後每一年都出版該年度的《每日箴言》。如今已被翻譯成近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每一天都包含兩節聖經經文:一節來自舊約經文,一節則是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釋和引申,只需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每日箴言》將上帝的話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每日閱讀這本靈修書,可幫助我們天天親近神、思想神的話,並更深入了解聖經的廣度和深度。
他,林治平 生於1938年,旅世86載 是教育家,數十年任教中原大學,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奠基、推廣者。 是學者,研究「基督教與中國」專題,將無人問津的「險學」轉為受注意的「顯學」。 是機構負責人,任「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董事長,五十多年來從事文字、輔導、視聽、慈惠、學術研究……等事工。 是作家,著作等身,數十年作品多達八、九百萬字,囊括童書、散文、報導、論文……。 是慈惠活動的推手,首先發起「送炭」活動,居「導管」角色,嘉惠數十個社福機構,推動福音戒毒,引導兒少事工方向……。 是多元佈道家,上世紀七○年代即突破傳統,以戲劇、詩歌等方式佈道,成立「藝術團契」劇團、詩班,生平講道近萬場……。 是……,多元身份難以盡數,頭銜有教授、總幹事、董事長……,但最為大家熟悉的是「林哥」。 身份雖多,大多以「義工」身份參與,對生命充滿熱情,只要是從神領受該做的事,就一無反顧堅持往前走,有先知的眼光,對時代人心、社會現象……,痛下針砭、指出方向,雖孤單亦不疲,好友稱他是傻瓜,他樂於接受,並希望有更多傻瓜出現…… 。 這本書是他離世後各方的追思文字。非洲剛果有句諺語:「擊鼓的人,往往不知道,鼓聲可以傳多遠」他如一個擊鼓人,終生擊鼓不歇,由此書可見其鼓聲傳得多廣遠,更盼藉此書讓鼓聲綿延,並帶動更多的擊鼓人。
「生命中那些無法言說面對的,最深的恐懼、絕望、羞恥,透過藝術,可以層層轉進地、溫柔地,讓它們浮到表層,讓它們可以被看見、被傾聽、被陪伴、被理解、被撫慰,並以新的詮釋整合進自己生命中,創造新的生命故事。」——陳韻琳陳韻琳老師提出了29個與藝術有關的課題,共分為四大方向:自我覺察、洞見人生;發現時代、尋找原鄉;觸碰傷痕、昇華困境;以及善惡戰場、渴望救贖。透過她獨到地詮釋這些電影故事,帶領讀者探詢自我、看見內在傷痛,最終發現生命全新的可能與盼望。
他,林治平 生於1938年,旅世86載 是教育家,數十年任教中原大學,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奠基、推廣者。 是學者,研究「基督教與中國」專題,將無人問津的「險學」轉為受注意的「顯學」。 是機構負責人,任「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董事長,五十多年來從事文字、輔導、視聽、慈惠、學術研究……等事工。 是作家,著作等身,數十年作品多達八、九百萬字,囊括童書、散文、報導、論文……。 是慈惠活動的推手,首先發起「送炭」活動,居「導管」角色,嘉惠數十個社福機構,推動福音戒毒,引導兒少事工方向……。 是多元佈道家,上世紀七○年代即突破傳統,以戲劇、詩歌等方式佈道,成立「藝術團契」劇團、詩班,生平講道近萬場……。 是……,多元身份難以盡數,頭銜有教授、總幹事、董事長……,但最為大家熟悉的是「林哥」。 身份雖多,大多以「義工」身份參與,對生命充滿熱情,只要是從神領受該做的事,就一無反顧堅持往前走,有先知的眼光,對時代人心、社會現象……,痛下針砭、指出方向,雖孤單亦不疲,好友稱他是傻瓜,他樂於接受,並希望有更多傻瓜出現…… 。 這本書是他離世後各方的追思文字。非洲剛果有句諺語:「擊鼓的人,往往不知道,鼓聲可以傳多遠」他如一個擊鼓人,終生擊鼓不歇,由此書可見其鼓聲傳得多廣遠,更盼藉此書讓鼓聲綿延,並帶動更多的擊鼓人。
魏外揚老師以其一貫流暢精煉的筆觸,把在歷史舞台上盡心盡力演出、卻被忽略遺忘的英雄,重新鮮活的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舞台上隆重上演。這些成為宣教士的運動健將,願意放棄家鄉熟悉的跑道,選擇異鄉陌生的跑道,只因羡慕天鄉更美的跑道。魏外揚老師上天下地,尋索挖掘宣教士散落在各地各方精采的生命故事,並且大筆一揮,完成了這場貫穿歷史的精采演出。
魏外揚老師以其一貫流暢精煉的筆觸,把在歷史舞台上盡心盡力演出、卻被忽略遺忘的英雄,重新鮮活的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舞台上隆重上演。這些成為宣教士的運動健將,願意放棄家鄉熟悉的跑道,選擇異鄉陌生的跑道,只因羡慕天鄉更美的跑道。魏外揚老師上天下地,尋索挖掘宣教士散落在各地各方精采的生命故事,並且大筆一揮,完成了這場貫穿歷史的精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