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通:佛教常識
學佛著重解行並進,有充裕的佛教知識,讓您學佛更得力。內容簡介
「哈佛」是近年來的社會時尚。
在繁忙的人際互動中,人們亟思尋找心靈的一片淨土。
學佛著重解行並進,有充裕的佛教知識,讓您學佛更得力。
佛教故事中有不少神奇的因緣傳說。根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的皇后郗氏性格冷酷,好忌妒,死了以後投生為一條巨蟒,進入到後宮。皇后託夢給梁武帝,請求梁武帝救度她。梁武帝便召集眾僧,製作了《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當時的高僧大德懺禮。禮懺結束後,投生為巨蟒的郗皇后化為天人,在空中禮謝梁武帝。這懺法後來流行於世,便稱為「梁皇寶懺」。
《一本就通:佛教常識》是一本專門介紹佛教常識給讀者的最佳入門讀物,是讓讀者更易了解佛教文化的捷徑。本書主要介紹釋迦牟尼,佛陀的十大弟子,佛教經典,主要宗派和思想,六道輪迴的生命觀,緣起論與因果論,佛教禮儀,古剎巡禮,佛像,法器,佛教文學、音樂、繪畫和書法等等,內容含括佛教的起源和產生、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佛教與世間的關係、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八個主題。
在繁忙的人際互動中,人們亟思尋找心靈的一片淨土。
學佛著重解行並進,有充裕的佛教知識,讓您學佛更得力。
佛教故事中有不少神奇的因緣傳說。根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的皇后郗氏性格冷酷,好忌妒,死了以後投生為一條巨蟒,進入到後宮。皇后託夢給梁武帝,請求梁武帝救度她。梁武帝便召集眾僧,製作了《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當時的高僧大德懺禮。禮懺結束後,投生為巨蟒的郗皇后化為天人,在空中禮謝梁武帝。這懺法後來流行於世,便稱為「梁皇寶懺」。
《一本就通:佛教常識》是一本專門介紹佛教常識給讀者的最佳入門讀物,是讓讀者更易了解佛教文化的捷徑。本書主要介紹釋迦牟尼,佛陀的十大弟子,佛教經典,主要宗派和思想,六道輪迴的生命觀,緣起論與因果論,佛教禮儀,古剎巡禮,佛像,法器,佛教文學、音樂、繪畫和書法等等,內容含括佛教的起源和產生、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佛教與世間的關係、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八個主題。
目錄
第一章 靈山會上:佛教的起源和產生
覺行圓滿:佛祖釋迦牟尼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誕日∕臘八的傳說
化愚濟眾:佛、法、僧「三寶」
「三寶」與「三皈依」∕十大名號∕四諦∕圓寂與荼毘
法雨普施:經、律、論「三藏」
第一次結集∕如是我聞∕三藏法師
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
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羅(目侯)羅∕阿難
第二章 三乘佛法: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了脫塵緣: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第二次結集∕上座部與大眾部∕南傳佛教
度化眾生:大乘佛教
法身∕三身佛∕三世佛∕十方佛∕菩薩的含義∕
六波羅蜜∕三乘佛法∕馬鳴與龍樹
化行人間:本生故事
本生類經典∕尸毘王以身代鴿∕雪山童子捨身求偈∕太子須大拏
道燈法鼓: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
龍樹、提婆與中觀學派∕空觀與二諦∕無著、世親與瑜伽行派∕邏輯學與因明學∕佛教心理學∕唯識學∕密教∕陀羅尼與曼荼羅∕藏傳佛教
第三章 佛教東漸: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震旦因緣:佛教東傳及其中國化
永明求法∕白馬寺∕早期的佛道之爭∕理惑論∕因果報應之爭∕沙門禮敬王者之爭∕形神之爭∕中國佛教的若干特點
功標青史:取經與翻譯
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安世高等早期翻譯家∕格義∕道安∕鳩摩羅什∕玄奘的翻譯∕佛經的譯場與翻譯的組織
無盡妙藏:大藏經與佛教文獻
漢傳大藏經的形成∕《出三藏記集》與《開元釋教錄》∕房山石經∕佛教與雕版印刷術∕《開寶藏》與《趙城金藏》∕《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嘉興藏》∕貝葉裝∕《高麗藏》與《大正藏》∕《弘明集》∕《高僧傳》∕《祖堂集》等禪宗語錄、燈錄∕《佛祖統紀》與《佛祖歷代通載》∕《法苑珠林》
第四章 宗派繁盛: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
開宗立派:從學派到宗派
三論學∕僧肇∕涅槃學∕道生∕成實學∕攝論學∕毘曇學∕地論學∕律學∕禪學∕小乘禪與大乘禪∕寺院經濟的發展∕祖統的形成∕判教∕三武一宗法難
會三歸一:天臺宗
慧文、慧思禪師∕智顗大師∕五時八教∕《妙法蓮華經》∕會三歸一∕
一念三千∕止觀法門∕灌頂法師∕湛然法師∕宋代之後的天臺宗
萬法圓通:華嚴宗
杜順與智儼∕法藏大師∕《華嚴經》∕華嚴宗的五教判教∕法界緣起論∕華嚴十玄門∕清涼澄觀∕圭峰宗密
拈花微笑:禪宗
菩提達摩祖師∕嵩山少林寺∕二祖慧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與「東山法門」∕楞伽師與北宗∕六祖慧能∕曹溪∕神會∕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百丈懷海與《百丈清規》∕石頭希遷∕五家七宗的形成∕公案與機鋒∕禪宗語錄
佛光普照:淨土宗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信仰∕信願行∕念佛法門∕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末法觀念∕永明延壽∕禪淨合流∕觀音信仰∕淨土宗經典
第五章 覺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信仰
法界緣起:佛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千大千世界∕「劫」∕「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四大假合」與「五蘊無我」∕無明:輪迴之根
六道輪迴:佛教的生命觀
輪迴現象與六道形成∕十善與十惡∕十法界∕生命輪迴的過程∕
中陰與中陰救度
果徹因源:佛教的緣起論與因果論
「因」與「緣」∕因果的相互轉化∕萬有因果律∕緣分∕
因緣思想與慈悲觀念∕十二因緣
轉迷成悟:佛教關於覺悟的認識
妄想執著∕虛假的世界∕邪見的產生∕貪、瞋、癡「三毒」∕佛教正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戒、定、慧「三學」∕五戒∕禪定∕般若智慧∕五種般若
第六章 入世應用:佛教與世間的關係
二諦融通:真諦與俗諦
功德與福德∕布施∕化城喻∕到岸舍筏∕四依法
道場莊嚴:佛教的禮儀
佛教禮儀的形成∕禮拜與合十∕香、花、燭等供養禮儀∕齋戒儀式∕早晚課誦∕三皈依儀式與受戒儀式∕懺悔儀式與水陸法會∕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
身雲妙現:菩薩信仰
文殊道場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目侯)寺∕菩薩頂∕普賢道場峨嵋山∕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金頂禮普賢∕觀音道場普陀山∕《普門品》∕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地藏道場九華山∕新羅太子金喬覺∕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祇園寺∕彌勒菩薩與彌勒信仰∕布袋和尚與「大肚彌勒」∕魚籃觀音∕菩薩應化世間的真意
第七章 佛教聖地: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
古□巡禮:佛教的名山與名寺
寶□的含義∕寺院、蘭若、叢林∕漢傳佛教寺院建築的布局∕塔的起源與規制∕石窟與石窟群∕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江西廬山∕江西青原山∕雲南雞足山∕浙江天臺山∕杭州天竺山∕福建鼓山∕廣東丹霞山∕各具特色的中國名寺∕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群∕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中國名塔
佛像莊嚴:佛教的造像與雕塑
佛教造像的起源與發展∕「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佛像的「手印」∕各類菩薩像∕羅漢像∕「十八羅漢」與「五百羅漢」
法器曼妙:常用的佛教器具
鐘∕鼓∕磐∕木魚∕鐃鈸∕板∕僧人的三衣∕袈裟∕缽∕
念珠∕蒲團∕錫杖
第八章 心靈淨土: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
幽玄旨趣:佛教的文學與文學的佛教
佛教經典的文學性∕《法句經》∕譬喻類經典∕法華七喻∕佛傳、佛讚類作品∕佛本生經典∕大乘佛教經典的文學性∕《維摩詰經》∕中國僧俗的佛教文學創作∕佛教思維方式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論說文體∕釋氏輔教之書與因果報應觀念的普及∕佛教文學的「真實」觀∕王維∕白居易∕宋元後的士大夫佛教文學創作∕詩僧∕皎然∕佛教文學的獨特審美趣味∕寒山∕雲棲祩宏∕憨山德清∕佛教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創作的影響
海潮妙音:佛教的音樂傳播
梵唄的流傳∕曹植與「魚山唄」∕「唱導」的產生∕佛曲與中國民族音樂的成熟∕法曲∕敦煌「曲子詞」∕佛教音樂對宋詞、元曲的影響∕佛教音樂的通俗化
吉祥妙相:佛教的繪畫與書法
顧愷之、張僧繇等的佛畫∕吳道子與尉遲乙僧∕周昉的觀音畫∕貫休∕王維等的寫意山水畫∕淡遠、空靈的文人禪畫∕佛教寫經與中國書法的成熟∕智永∕懷素∕弘一法師
覺行圓滿:佛祖釋迦牟尼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誕日∕臘八的傳說
化愚濟眾:佛、法、僧「三寶」
「三寶」與「三皈依」∕十大名號∕四諦∕圓寂與荼毘
法雨普施:經、律、論「三藏」
第一次結集∕如是我聞∕三藏法師
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
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羅(目侯)羅∕阿難
第二章 三乘佛法: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了脫塵緣: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第二次結集∕上座部與大眾部∕南傳佛教
度化眾生:大乘佛教
法身∕三身佛∕三世佛∕十方佛∕菩薩的含義∕
六波羅蜜∕三乘佛法∕馬鳴與龍樹
化行人間:本生故事
本生類經典∕尸毘王以身代鴿∕雪山童子捨身求偈∕太子須大拏
道燈法鼓: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
龍樹、提婆與中觀學派∕空觀與二諦∕無著、世親與瑜伽行派∕邏輯學與因明學∕佛教心理學∕唯識學∕密教∕陀羅尼與曼荼羅∕藏傳佛教
第三章 佛教東漸: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震旦因緣:佛教東傳及其中國化
永明求法∕白馬寺∕早期的佛道之爭∕理惑論∕因果報應之爭∕沙門禮敬王者之爭∕形神之爭∕中國佛教的若干特點
功標青史:取經與翻譯
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安世高等早期翻譯家∕格義∕道安∕鳩摩羅什∕玄奘的翻譯∕佛經的譯場與翻譯的組織
無盡妙藏:大藏經與佛教文獻
漢傳大藏經的形成∕《出三藏記集》與《開元釋教錄》∕房山石經∕佛教與雕版印刷術∕《開寶藏》與《趙城金藏》∕《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嘉興藏》∕貝葉裝∕《高麗藏》與《大正藏》∕《弘明集》∕《高僧傳》∕《祖堂集》等禪宗語錄、燈錄∕《佛祖統紀》與《佛祖歷代通載》∕《法苑珠林》
第四章 宗派繁盛: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
開宗立派:從學派到宗派
三論學∕僧肇∕涅槃學∕道生∕成實學∕攝論學∕毘曇學∕地論學∕律學∕禪學∕小乘禪與大乘禪∕寺院經濟的發展∕祖統的形成∕判教∕三武一宗法難
會三歸一:天臺宗
慧文、慧思禪師∕智顗大師∕五時八教∕《妙法蓮華經》∕會三歸一∕
一念三千∕止觀法門∕灌頂法師∕湛然法師∕宋代之後的天臺宗
萬法圓通:華嚴宗
杜順與智儼∕法藏大師∕《華嚴經》∕華嚴宗的五教判教∕法界緣起論∕華嚴十玄門∕清涼澄觀∕圭峰宗密
拈花微笑:禪宗
菩提達摩祖師∕嵩山少林寺∕二祖慧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與「東山法門」∕楞伽師與北宗∕六祖慧能∕曹溪∕神會∕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百丈懷海與《百丈清規》∕石頭希遷∕五家七宗的形成∕公案與機鋒∕禪宗語錄
佛光普照:淨土宗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信仰∕信願行∕念佛法門∕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末法觀念∕永明延壽∕禪淨合流∕觀音信仰∕淨土宗經典
第五章 覺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信仰
法界緣起:佛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千大千世界∕「劫」∕「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四大假合」與「五蘊無我」∕無明:輪迴之根
六道輪迴:佛教的生命觀
輪迴現象與六道形成∕十善與十惡∕十法界∕生命輪迴的過程∕
中陰與中陰救度
果徹因源:佛教的緣起論與因果論
「因」與「緣」∕因果的相互轉化∕萬有因果律∕緣分∕
因緣思想與慈悲觀念∕十二因緣
轉迷成悟:佛教關於覺悟的認識
妄想執著∕虛假的世界∕邪見的產生∕貪、瞋、癡「三毒」∕佛教正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戒、定、慧「三學」∕五戒∕禪定∕般若智慧∕五種般若
第六章 入世應用:佛教與世間的關係
二諦融通:真諦與俗諦
功德與福德∕布施∕化城喻∕到岸舍筏∕四依法
道場莊嚴:佛教的禮儀
佛教禮儀的形成∕禮拜與合十∕香、花、燭等供養禮儀∕齋戒儀式∕早晚課誦∕三皈依儀式與受戒儀式∕懺悔儀式與水陸法會∕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
身雲妙現:菩薩信仰
文殊道場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目侯)寺∕菩薩頂∕普賢道場峨嵋山∕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金頂禮普賢∕觀音道場普陀山∕《普門品》∕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地藏道場九華山∕新羅太子金喬覺∕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祇園寺∕彌勒菩薩與彌勒信仰∕布袋和尚與「大肚彌勒」∕魚籃觀音∕菩薩應化世間的真意
第七章 佛教聖地: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
古□巡禮:佛教的名山與名寺
寶□的含義∕寺院、蘭若、叢林∕漢傳佛教寺院建築的布局∕塔的起源與規制∕石窟與石窟群∕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江西廬山∕江西青原山∕雲南雞足山∕浙江天臺山∕杭州天竺山∕福建鼓山∕廣東丹霞山∕各具特色的中國名寺∕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群∕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中國名塔
佛像莊嚴:佛教的造像與雕塑
佛教造像的起源與發展∕「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佛像的「手印」∕各類菩薩像∕羅漢像∕「十八羅漢」與「五百羅漢」
法器曼妙:常用的佛教器具
鐘∕鼓∕磐∕木魚∕鐃鈸∕板∕僧人的三衣∕袈裟∕缽∕
念珠∕蒲團∕錫杖
第八章 心靈淨土: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
幽玄旨趣:佛教的文學與文學的佛教
佛教經典的文學性∕《法句經》∕譬喻類經典∕法華七喻∕佛傳、佛讚類作品∕佛本生經典∕大乘佛教經典的文學性∕《維摩詰經》∕中國僧俗的佛教文學創作∕佛教思維方式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論說文體∕釋氏輔教之書與因果報應觀念的普及∕佛教文學的「真實」觀∕王維∕白居易∕宋元後的士大夫佛教文學創作∕詩僧∕皎然∕佛教文學的獨特審美趣味∕寒山∕雲棲祩宏∕憨山德清∕佛教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創作的影響
海潮妙音:佛教的音樂傳播
梵唄的流傳∕曹植與「魚山唄」∕「唱導」的產生∕佛曲與中國民族音樂的成熟∕法曲∕敦煌「曲子詞」∕佛教音樂對宋詞、元曲的影響∕佛教音樂的通俗化
吉祥妙相:佛教的繪畫與書法
顧愷之、張僧繇等的佛畫∕吳道子與尉遲乙僧∕周昉的觀音畫∕貫休∕王維等的寫意山水畫∕淡遠、空靈的文人禪畫∕佛教寫經與中國書法的成熟∕智永∕懷素∕弘一法師
試閱
拈花微笑:禪宗
據說達摩的師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對他說:你的緣分是在中國,等我圓寂之後,你可以到那裡去傳播禪法。
達摩遵從師囑,於梁武帝普通七年(五二六)乘船來到中國。他先到達廣州,然後到達梁朝首都建康,見到了以崇佛聞名的梁武帝。當時他們之間有一段對話: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著東西走,並沒有實際效果。」
梁武帝問:「那麼,什麼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不從世俗求得。」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空洞洞的,沒有聖諦。」
梁武帝問:「那麼朕對面的又是誰呢?」
達摩答:「不認識。」
兩人之間的對話很不投機,達摩便離開南朝,渡江北上,來到洛陽。
不過這個故事出現得很晚,不但一般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就是禪宗文獻,也是直到西元七七四年左右編撰的《歷代法寶記》一書才有了這種記載,後來更晚出現的《六祖壇經》、《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等著名禪書都引述過這個故事,因此影響非常大。達摩會見梁武帝的故事其實表明了禪宗要求遠離世俗、不追求世俗的「福德」等重要的宗旨,這與後人認為禪宗非常世俗化的看法正好相反。
知識連結
禪宗中還流傳著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達摩離開皇宮後,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訴了他的師父誌公禪師,誌公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好極了,他便是觀世音菩薩乘願來傳佛心印啊。」梁武帝非常懊悔,當下派人追趕達摩。達摩正走到長江邊,忽見一隊人馬趕來,於是隨手折一枝蘆葦,擲於江中,腳踏蘆葦,悠然渡江北去。這些故事都將達摩塑造成一個神妙莫測的神僧。
達摩到洛陽後,止於嵩山少林寺,據說曾面壁禪坐九年,一言不發,人莫能測。今日少林寺附近五乳峰上有一幽邃的石洞,人稱「達摩洞」,據說就是他當年面壁的地方。傳說因為他禪定功夫好,他的精靈進入石壁,在石壁上留下了他的整個人影像,成為一段佛門佳話。
達摩傳法給弟子慧可的傳說也相當有名。
在達摩面壁打坐的時候,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一心要拜達摩為師。一開始,達摩沒有收留他,只是時常面壁端坐,並不加以教誨。
一個寒冬大雪之際,神光徹夜立正,侍候在達摩大師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積雪已經過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最後竟然砍掉了自己的一隻手臂,來表示求道的決心。
達摩問神光:「你到底要求什麼?」
神光說:「我心不得安寧,請大師為我說安心法門。」
達摩便說:「你把心找出來,我便為你安心。」
神光聽了這話,當時便怔住了,良久方說:「我找我的心在哪裡,了不可得啊!」
達摩又說:「對啊!這便是你安心的法門啊!」
神光言下大悟。達摩便將大法傳與他,並為他改名慧可。
達摩所傳的禪法主要以四卷本《楞伽經》為依據,這部經典主張離名絕相,所以達摩特別囑咐修禪者不可執著於語言文字,而要在諸法實相上離言現觀,親證真如,所以有人總結說:「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確實概括出達摩禪法的主要特徵。
菩提達摩圓寂之後也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隻履西歸」故事。據說達摩圓寂三年之後,北魏人宋雲奉命出使西域,在回國途中,走到蔥嶺時遇見達摩。只見他手裡拿著一隻鞋,翩翩獨行。宋雲問:「師父往哪裡去?」達摩答:「回西天去!」宋雲歸國後,將此事稟報朝廷,北魏孝宗皇帝命人開啟墓穴,打開棺材一看,發現棺內只有一隻鞋。可知達摩真的「西歸」印度了。
後代兩位禪師,對此事做過一次頗為有趣的討論。景祥禪師問:「達摩西歸,手攜隻履,當時何不兩隻都將去?」僧答:「此土也要留個消息。」
菩提達摩之後,禪宗蔚為勃興,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它不但廣泛地影響了中國佛學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
按照禪宗傳法譜系,二祖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又傳五祖弘忍。到弘忍時期,禪宗的教義才真正明確起來。現代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從菩提達摩到僧璨的禪史屬於傳說時期,很多傳說尚難以找到歷史根據。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應從道信、弘忍、神秀算起,到六祖慧能及其弟子神會時最終完成;從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開始,禪宗進入了興盛階段;晚唐之後禪宗以「五家七宗」的成立為標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根據這些觀點,可以將禪宗史概括為傳說階段、創始階段、完成階段、興盛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幾位代表性人物的出現為標誌。
道信禪師是蘄州(湖北廣濟縣)人,俗姓司馬。他天生聰明,據說幼年即遍覽佛教大小乘諸經。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他年僅十四歲,以沙彌身分參見三祖僧璨,說:「求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僧璨問:「誰縛你了?」
道信回答:「沒有人縛。」
師曰:「那還求什麼解脫?」
道信言下大悟。
道信在唐武德七年(六二四)回到蘄州,住在
據說達摩的師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對他說:你的緣分是在中國,等我圓寂之後,你可以到那裡去傳播禪法。
達摩遵從師囑,於梁武帝普通七年(五二六)乘船來到中國。他先到達廣州,然後到達梁朝首都建康,見到了以崇佛聞名的梁武帝。當時他們之間有一段對話: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著東西走,並沒有實際效果。」
梁武帝問:「那麼,什麼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不從世俗求得。」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空洞洞的,沒有聖諦。」
梁武帝問:「那麼朕對面的又是誰呢?」
達摩答:「不認識。」
兩人之間的對話很不投機,達摩便離開南朝,渡江北上,來到洛陽。
不過這個故事出現得很晚,不但一般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就是禪宗文獻,也是直到西元七七四年左右編撰的《歷代法寶記》一書才有了這種記載,後來更晚出現的《六祖壇經》、《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等著名禪書都引述過這個故事,因此影響非常大。達摩會見梁武帝的故事其實表明了禪宗要求遠離世俗、不追求世俗的「福德」等重要的宗旨,這與後人認為禪宗非常世俗化的看法正好相反。
知識連結
禪宗中還流傳著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達摩離開皇宮後,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訴了他的師父誌公禪師,誌公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好極了,他便是觀世音菩薩乘願來傳佛心印啊。」梁武帝非常懊悔,當下派人追趕達摩。達摩正走到長江邊,忽見一隊人馬趕來,於是隨手折一枝蘆葦,擲於江中,腳踏蘆葦,悠然渡江北去。這些故事都將達摩塑造成一個神妙莫測的神僧。
達摩到洛陽後,止於嵩山少林寺,據說曾面壁禪坐九年,一言不發,人莫能測。今日少林寺附近五乳峰上有一幽邃的石洞,人稱「達摩洞」,據說就是他當年面壁的地方。傳說因為他禪定功夫好,他的精靈進入石壁,在石壁上留下了他的整個人影像,成為一段佛門佳話。
達摩傳法給弟子慧可的傳說也相當有名。
在達摩面壁打坐的時候,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一心要拜達摩為師。一開始,達摩沒有收留他,只是時常面壁端坐,並不加以教誨。
一個寒冬大雪之際,神光徹夜立正,侍候在達摩大師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積雪已經過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最後竟然砍掉了自己的一隻手臂,來表示求道的決心。
達摩問神光:「你到底要求什麼?」
神光說:「我心不得安寧,請大師為我說安心法門。」
達摩便說:「你把心找出來,我便為你安心。」
神光聽了這話,當時便怔住了,良久方說:「我找我的心在哪裡,了不可得啊!」
達摩又說:「對啊!這便是你安心的法門啊!」
神光言下大悟。達摩便將大法傳與他,並為他改名慧可。
達摩所傳的禪法主要以四卷本《楞伽經》為依據,這部經典主張離名絕相,所以達摩特別囑咐修禪者不可執著於語言文字,而要在諸法實相上離言現觀,親證真如,所以有人總結說:「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確實概括出達摩禪法的主要特徵。
菩提達摩圓寂之後也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隻履西歸」故事。據說達摩圓寂三年之後,北魏人宋雲奉命出使西域,在回國途中,走到蔥嶺時遇見達摩。只見他手裡拿著一隻鞋,翩翩獨行。宋雲問:「師父往哪裡去?」達摩答:「回西天去!」宋雲歸國後,將此事稟報朝廷,北魏孝宗皇帝命人開啟墓穴,打開棺材一看,發現棺內只有一隻鞋。可知達摩真的「西歸」印度了。
後代兩位禪師,對此事做過一次頗為有趣的討論。景祥禪師問:「達摩西歸,手攜隻履,當時何不兩隻都將去?」僧答:「此土也要留個消息。」
菩提達摩之後,禪宗蔚為勃興,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它不但廣泛地影響了中國佛學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
按照禪宗傳法譜系,二祖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又傳五祖弘忍。到弘忍時期,禪宗的教義才真正明確起來。現代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從菩提達摩到僧璨的禪史屬於傳說時期,很多傳說尚難以找到歷史根據。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應從道信、弘忍、神秀算起,到六祖慧能及其弟子神會時最終完成;從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開始,禪宗進入了興盛階段;晚唐之後禪宗以「五家七宗」的成立為標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根據這些觀點,可以將禪宗史概括為傳說階段、創始階段、完成階段、興盛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幾位代表性人物的出現為標誌。
道信禪師是蘄州(湖北廣濟縣)人,俗姓司馬。他天生聰明,據說幼年即遍覽佛教大小乘諸經。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他年僅十四歲,以沙彌身分參見三祖僧璨,說:「求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僧璨問:「誰縛你了?」
道信回答:「沒有人縛。」
師曰:「那還求什麼解脫?」
道信言下大悟。
道信在唐武德七年(六二四)回到蘄州,住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