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菩薩:般若心經講記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整部《心經》的關鍵,就在正法眼的開啟,它是進入《心經》的入門鑰匙。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進路,關鍵還是在法眼的開啟,這也是本書首先要談的問題。
目錄
觀照自性
色空不異
諸法空相
一切本無的觀念
無六根、六塵
以無所得
心無罣礙
得
咒
色空不異
諸法空相
一切本無的觀念
無六根、六塵
以無所得
心無罣礙
得
咒
序/導讀
【序言】一生必讀的一部經
佛法浩瀚如大海,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讀完幾部經,更何況忙碌的現代人,大多對佛法沒多大興趣,殊不知佛法的智慧,正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然而能有多少人可以靜下心來,與三五好友,沏壺茶談禪論道,領略佛法大海的妙諦,那肯定會是很大的精神享受。「生活佛學」就是這樣的一種理念,希望能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藉由讀書會的輕鬆方式,將深奧難懂的經典,變成生活上可以應用的智慧資糧。讓現代人不僅擁有出世間法的心靈境界,更能兼具入世間法的圓融應事。
正法眼的觀照
如果每個人一生,都該至少讀一部經典,學習聖人的智慧,那肯定非《般若心經》莫屬了。短短的二百多字,蘊含著佛法的心鑰,這也是本書要以《心經》作為生活佛學入門經典的原由。《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要,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以「觀自在菩薩」開始,尤其是「觀」字,更是整部心經的心鑰。因此要進入心經的豐富內涵,就要先了解「觀」的義涵。心經講的「觀」字,不是單指一般肉眼的觀看,特別是要能以「法眼」,內觀自己的「心」。這是心經以「觀」字入手的原因。換言之,要了解心經講些什麼?要先學會內觀自己的心,問題是內觀其心並不容易,因為內觀的條件在法眼的開啟。當年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無上大法給大迦葉尊者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尊者。」如此說來,正法眼的開啓,肯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整部《心經》的關鍵,就在正法眼的開啟,它是進入《心經》的入門鑰匙。 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 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進路,關鍵還是在法眼的開啟,這也是本書首先要談的問題。
成就自在菩薩
其次,透過《心經》告訴我們的內觀功夫,接下來先要能看見心中的執著,懂得放下,謂之「空」。吾人心中的執著,概分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凡是足以讓我們產生煩惱、妄想、壓力的執著,都該要放下,謂之「照見五蘊皆空。透過「觀照」放下煩惱的執著,這是《心經》修持的第一步。 再來就是要懂得對治執著的來源,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中的一切的執著煩惱,都是來自這六根,如何能讓六根不致於給自己帶來煩惱的執著,這就要有「無」的智慧,此即「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至於如何能有「無」的智慧呢? 就是要能「轉識成智」。領悟「空」的道理,讓我們能放下五蘊的執著,具備「無」的智慧,讓我們能將六根轉識成智,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
最後,《心經》除能讓我們懂得放下,具有「空」、「無」的智慧外,放得下還要能提得起。也就是成就菩薩的必要條件:要能「捨」。捨得,捨得,一捨就得。要成就自在菩薩,最重要的是能捨,尤其是「捨身」。將自己的有用之軀,捨出來當菩薩,那怕是一日、一時、一分、一秒,都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件事。因此,整部《心經》最終的目的,正是要成就人人成為一位「自在的菩薩」。
佛法浩瀚如大海,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讀完幾部經,更何況忙碌的現代人,大多對佛法沒多大興趣,殊不知佛法的智慧,正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然而能有多少人可以靜下心來,與三五好友,沏壺茶談禪論道,領略佛法大海的妙諦,那肯定會是很大的精神享受。「生活佛學」就是這樣的一種理念,希望能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藉由讀書會的輕鬆方式,將深奧難懂的經典,變成生活上可以應用的智慧資糧。讓現代人不僅擁有出世間法的心靈境界,更能兼具入世間法的圓融應事。
正法眼的觀照
如果每個人一生,都該至少讀一部經典,學習聖人的智慧,那肯定非《般若心經》莫屬了。短短的二百多字,蘊含著佛法的心鑰,這也是本書要以《心經》作為生活佛學入門經典的原由。《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要,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以「觀自在菩薩」開始,尤其是「觀」字,更是整部心經的心鑰。因此要進入心經的豐富內涵,就要先了解「觀」的義涵。心經講的「觀」字,不是單指一般肉眼的觀看,特別是要能以「法眼」,內觀自己的「心」。這是心經以「觀」字入手的原因。換言之,要了解心經講些什麼?要先學會內觀自己的心,問題是內觀其心並不容易,因為內觀的條件在法眼的開啟。當年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無上大法給大迦葉尊者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尊者。」如此說來,正法眼的開啓,肯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整部《心經》的關鍵,就在正法眼的開啟,它是進入《心經》的入門鑰匙。 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 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進路,關鍵還是在法眼的開啟,這也是本書首先要談的問題。
成就自在菩薩
其次,透過《心經》告訴我們的內觀功夫,接下來先要能看見心中的執著,懂得放下,謂之「空」。吾人心中的執著,概分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凡是足以讓我們產生煩惱、妄想、壓力的執著,都該要放下,謂之「照見五蘊皆空。透過「觀照」放下煩惱的執著,這是《心經》修持的第一步。 再來就是要懂得對治執著的來源,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中的一切的執著煩惱,都是來自這六根,如何能讓六根不致於給自己帶來煩惱的執著,這就要有「無」的智慧,此即「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至於如何能有「無」的智慧呢? 就是要能「轉識成智」。領悟「空」的道理,讓我們能放下五蘊的執著,具備「無」的智慧,讓我們能將六根轉識成智,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
最後,《心經》除能讓我們懂得放下,具有「空」、「無」的智慧外,放得下還要能提得起。也就是成就菩薩的必要條件:要能「捨」。捨得,捨得,一捨就得。要成就自在菩薩,最重要的是能捨,尤其是「捨身」。將自己的有用之軀,捨出來當菩薩,那怕是一日、一時、一分、一秒,都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件事。因此,整部《心經》最終的目的,正是要成就人人成為一位「自在的菩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