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師父說心經6 煩惱的根本就是我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佛法是生命的真理,並非是佛教或者佛的專利。」
光師父在這一冊當中說明了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說法,而不是文殊菩薩,以及什麼是佛教的解脫觀。
「智慧就是了解什麼是生命的實相。若單從個人的角度來了解生命,所知的世界其實是很狹隘,但若願以慈悲心,從眾生的角度去了解生命,智慧則會變得廣大無碍,由於不是單一角度,而是做全方位的思考,這種智慧才堪稱圓滿。」
「佛教常以蓮花做譬喻,因蓮花有出於汙泥而不染的功德。蓮花雖與汙泥同在,身處低窪、潮濕、混濁、臭穢的泥水之中,當下猶能清香潔淨無所染污,即是所謂的解脫。不需將蓮花栽種到清淨的高原陸地,才能生長,清淨無染,這才是佛教的解脫觀。」
「行一切善法而心不染。」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自在」的意思是已不需用力、刻意。如光師父所說,佛教不是純粹的信仰而己,它更重視智慧的學習。修習由觀自在菩薩傳授的這部《心經》,能使我們超越求神拜佛的被動心態,成就自在、圓滿、以智慧引導的人生觀。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佛法是生命的真理,並非是佛教或者佛的專利。」
光師父在這一冊當中說明了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說法,而不是文殊菩薩,以及什麼是佛教的解脫觀。
「智慧就是了解什麼是生命的實相。若單從個人的角度來了解生命,所知的世界其實是很狹隘,但若願以慈悲心,從眾生的角度去了解生命,智慧則會變得廣大無碍,由於不是單一角度,而是做全方位的思考,這種智慧才堪稱圓滿。」
「佛教常以蓮花做譬喻,因蓮花有出於汙泥而不染的功德。蓮花雖與汙泥同在,身處低窪、潮濕、混濁、臭穢的泥水之中,當下猶能清香潔淨無所染污,即是所謂的解脫。不需將蓮花栽種到清淨的高原陸地,才能生長,清淨無染,這才是佛教的解脫觀。」
「行一切善法而心不染。」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自在」的意思是已不需用力、刻意。如光師父所說,佛教不是純粹的信仰而己,它更重視智慧的學習。修習由觀自在菩薩傳授的這部《心經》,能使我們超越求神拜佛的被動心態,成就自在、圓滿、以智慧引導的人生觀。
序/導讀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慧光法師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只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才導致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才促成業的造作,導致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面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法的核心,因此根本的煩惱以及苦的問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心經》,《心經》能開啟我們對生命正確的領悟,是令我們快樂的方法,也是學習佛法最核心的目的。
佛開示的佛法很多,但是講經說法不同於上課,而是對人的生命或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煩惱和苦,進行引導和開示。由於開示的對象不一,所以每次講的內容也有差異。佛開導的層次非常深廣豐富,有些屬於因果觀念,比如說在家庭或團體裡能夠和諧相處,是因為有慈悲心,倘若我們都只關注自我,一定會常與人結惡緣,慢慢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你不去關心別人,心中就會容不下他人,如此一來,就無法得到生活的和諧與快樂。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世尊開演般若的甚深教法,乃是為開啟我們對世間一切現象的了解,並如實地體會萬物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當你內心強烈地執著有「我」,或認為境界中有一個可被你執著的真實對象,煩惱就會一直存在。由於不知實相是什麼,我們便顛倒地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實的,因此生起苦惱,輪迴不息。了悟緣起性空,並非意味放棄一切,而是正確地看待世間,不因錯誤的認知導致苦惱。
所以佛教導我們回到認知的原點,去看清楚,深入地觀照,了解境界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是無常的;只要是無常的,它就沒有實體。當你真正地懂了,那不是一種概念或思想上的理解,而是內心如實地接受、明白這個道理,煩惱才能斷除。
如今科學也可以用來佐證佛教所講的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因為物理現象研究到最後,已經沒有物理的特質了,比如量子力學說物理現象只是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呈現的方式是一種波動。物理現象不僅佔有空間、也具有重量,然而到量子層次的時候,它便失去重量的特質,也不佔空間,只是一種能量。你說它有實體嗎?它沒有實體,但確實存在,不能說什麼都沒有。
以佛法來說,這樣的層次已近乎「空」。世間一切萬物皆是能量的組合,這些現象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識,組成「我」的身心狀態。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也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執著有「我」,當面對境界時,便用這個「我」去回應,這就是最初顛倒的認知,從此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
其實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具有微妙不思議的能力,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如同手機,使用者距離遙遠也能通話,這是因為它能收發空間裡的波動。我們的心也有這樣的功能,能察覺各種能量或現象界的變化,只是平常我們太依賴感官了,習慣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開發出來的功能反而少之又少。
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例如走進一個空間或去到一個地方,突然感覺似曾來過。我們的心本具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亦可了知過去或未來。
即使是很微細的存在,佛透過禪定的觀照,也可以感知到它的變化,這就是心能了知一切法的根本功德。心,我們每個當下都在用它,但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全部的思惟、感受,各式各樣的心靈活動,都從心出發。心是什麼呢?我說我很快樂,快樂是怎麼生起?我很痛苦,痛苦又是怎麼生起?心到底是怎樣起變化的?這都是佛教要去探索的實相。
佛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講了二十二年,《心經》可以說是其中的精華,只用二百六十個字,就將佛法最核心的智慧圓滿地表達出來。若再深究,《心經》的要義則是「無所得」。透過理解和觀察,明了空性的道理,才能達到無所得的境界。成就無所得的智慧,才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並超越一切恐怖和苦厄,達到究竟解脫。
佛法深廣,大眾很難理解。一般人在生活遭遇的問題,就佛法來看是很枝末的事,比如跟某某人吵架、相處不愉快等等。學佛要探究的是根源,否則同樣的煩惱將會持續擾亂你。為何會跟人吵架?一定有個觸動的點,讓你和別人產生抵觸。這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源自於哪裡?探索到根本,你會發現就是因為有「我」,才生起「他侵犯我」的念頭。
然而一般人關注的都不是根本的問題,探討這些佛法,會覺得離自己正在面對的困境太遙遠了,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我執才是根本,根本解決了,枝末的問題隨之解除。就好像一棵樹,沒有了根,枝芽通通會枯死。只是一味地處理枝末,這邊砍斷,那邊又生出,因為沒有根本解決,所以陷入無盡的輪迴。
學習《心經》即是要去除根本的問題,開啟清淨的智慧。如何讓眾生發心學習,這是最殊勝也是最難的,因此有這系列談《心經》的書。希望用親近的文字,引領大家走入佛法的本質,從而幫助自己的生命。
智慧的圓滿不是一生成就的事,《心經》的探索也沒有終點。佛用了二十二年講解生命的智慧,都含藏在《心經》簡短的經文中。《光師父說心經》系列將藉由現代眼光帶你敞開佛法的堂奧,期盼每一冊都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光明與法喜,從無明煩惱的此岸,趣向自在解脫的彼岸。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只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才導致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才促成業的造作,導致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面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法的核心,因此根本的煩惱以及苦的問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心經》,《心經》能開啟我們對生命正確的領悟,是令我們快樂的方法,也是學習佛法最核心的目的。
佛開示的佛法很多,但是講經說法不同於上課,而是對人的生命或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煩惱和苦,進行引導和開示。由於開示的對象不一,所以每次講的內容也有差異。佛開導的層次非常深廣豐富,有些屬於因果觀念,比如說在家庭或團體裡能夠和諧相處,是因為有慈悲心,倘若我們都只關注自我,一定會常與人結惡緣,慢慢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你不去關心別人,心中就會容不下他人,如此一來,就無法得到生活的和諧與快樂。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世尊開演般若的甚深教法,乃是為開啟我們對世間一切現象的了解,並如實地體會萬物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當你內心強烈地執著有「我」,或認為境界中有一個可被你執著的真實對象,煩惱就會一直存在。由於不知實相是什麼,我們便顛倒地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實的,因此生起苦惱,輪迴不息。了悟緣起性空,並非意味放棄一切,而是正確地看待世間,不因錯誤的認知導致苦惱。
所以佛教導我們回到認知的原點,去看清楚,深入地觀照,了解境界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是無常的;只要是無常的,它就沒有實體。當你真正地懂了,那不是一種概念或思想上的理解,而是內心如實地接受、明白這個道理,煩惱才能斷除。
如今科學也可以用來佐證佛教所講的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因為物理現象研究到最後,已經沒有物理的特質了,比如量子力學說物理現象只是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呈現的方式是一種波動。物理現象不僅佔有空間、也具有重量,然而到量子層次的時候,它便失去重量的特質,也不佔空間,只是一種能量。你說它有實體嗎?它沒有實體,但確實存在,不能說什麼都沒有。
以佛法來說,這樣的層次已近乎「空」。世間一切萬物皆是能量的組合,這些現象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識,組成「我」的身心狀態。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也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執著有「我」,當面對境界時,便用這個「我」去回應,這就是最初顛倒的認知,從此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
其實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具有微妙不思議的能力,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如同手機,使用者距離遙遠也能通話,這是因為它能收發空間裡的波動。我們的心也有這樣的功能,能察覺各種能量或現象界的變化,只是平常我們太依賴感官了,習慣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開發出來的功能反而少之又少。
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例如走進一個空間或去到一個地方,突然感覺似曾來過。我們的心本具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亦可了知過去或未來。
即使是很微細的存在,佛透過禪定的觀照,也可以感知到它的變化,這就是心能了知一切法的根本功德。心,我們每個當下都在用它,但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全部的思惟、感受,各式各樣的心靈活動,都從心出發。心是什麼呢?我說我很快樂,快樂是怎麼生起?我很痛苦,痛苦又是怎麼生起?心到底是怎樣起變化的?這都是佛教要去探索的實相。
佛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講了二十二年,《心經》可以說是其中的精華,只用二百六十個字,就將佛法最核心的智慧圓滿地表達出來。若再深究,《心經》的要義則是「無所得」。透過理解和觀察,明了空性的道理,才能達到無所得的境界。成就無所得的智慧,才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並超越一切恐怖和苦厄,達到究竟解脫。
佛法深廣,大眾很難理解。一般人在生活遭遇的問題,就佛法來看是很枝末的事,比如跟某某人吵架、相處不愉快等等。學佛要探究的是根源,否則同樣的煩惱將會持續擾亂你。為何會跟人吵架?一定有個觸動的點,讓你和別人產生抵觸。這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源自於哪裡?探索到根本,你會發現就是因為有「我」,才生起「他侵犯我」的念頭。
然而一般人關注的都不是根本的問題,探討這些佛法,會覺得離自己正在面對的困境太遙遠了,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我執才是根本,根本解決了,枝末的問題隨之解除。就好像一棵樹,沒有了根,枝芽通通會枯死。只是一味地處理枝末,這邊砍斷,那邊又生出,因為沒有根本解決,所以陷入無盡的輪迴。
學習《心經》即是要去除根本的問題,開啟清淨的智慧。如何讓眾生發心學習,這是最殊勝也是最難的,因此有這系列談《心經》的書。希望用親近的文字,引領大家走入佛法的本質,從而幫助自己的生命。
智慧的圓滿不是一生成就的事,《心經》的探索也沒有終點。佛用了二十二年講解生命的智慧,都含藏在《心經》簡短的經文中。《光師父說心經》系列將藉由現代眼光帶你敞開佛法的堂奧,期盼每一冊都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光明與法喜,從無明煩惱的此岸,趣向自在解脫的彼岸。
試閱
《心經》的經文分成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顯示般若」,是透過法義的宣說,讓眾生生起慧解,如此才能破除煩惱;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則是教授秘密咒語,令眾生一心受持,因而生起清淨無漏的福德,破除自身的業障。由此二分,眾生才能破除煩惱及業障,以福慧二種清淨資糧莊嚴法身,成就佛所具足之三德。
第一分「顯示般若」,又再分成三分:明能觀智、辨所觀境、顯所得果。
「明能觀智」是在說明能如實觀察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覺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段經文,我們可以了知,觀自在菩薩是《心經》的說法主,即本經的教授,也是實踐般若的行者。因此,當他行至甚深般若智慧時,以清淨心如實觀照世間,了悟身心所有皆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故能超越生命中的一切苦惱及困厄。
「辨所觀境」則是在辨明智慧所觀察的境界,一切萬法雖顯現有外相,卻又如幻化般的存在,無有真實體性。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智亦無得」的這段經文,皆是在開示「相有體無」的真理實相。我們的智慧觀察到什麼?這個能觀的心,觀察到什麼?心所觀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要開智慧,在哪裡開呢?
如在第二冊中曾討論過,世間最了解無常的人,應該是在醫院裡工作的人。孕婦挺著肚子進來,一瞬間孩子呱呱落地,新的生命開始了;也有出意外被送進來的人,轉眼間斷氣,人就往生了。這些醫護人員天天看著生死無常,是不是應該有所覺悟?未必有。這是由於對所觀的境界了知錯誤,例如對無常的事物,並不如實了知其如幻化;另外於用功的下手處也不對,例如只知他人生命無常,卻不警覺自身亦無常,所以智慧不得開、煩惱斷不了。
「顯所得果」是顯示由般若智慧觀察所得到的領悟,進而成就究竟解脫。因此,這裡所謂成就的果,即是指「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經文中所開示的功德果報。
上述三分是「顯示般若」完整的內容,也是《心經》的第一個部份。經文最後的「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則是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
進入《心經》的本文之前,先講一段玄奘大師與《心經》之間的因緣。
傳說玄奘大師當年要去印度取經時,可以說是依靠《心經》的威德力遣除了一切違緣。因為當時唐朝正與匈奴戰爭,局勢有些緊張,因此朝廷沒有同意法師出國參學的申請。在上一冊有提到,玄奘大師只好偷偷前往,成為我們現在說的偷渡客。
他出發之後,到了西域,高昌的國王一開始非常地禮遇他,希望他能夠留下來教化自己的子民,協助治理國家。由於玄奘大師斷然拒絕,國王便將其軟禁,不讓他離開。然而玄奘大師的意志異常地堅定,決意要往西方去取經。因此,他以絕食表明心意,國王最後只好答應讓他離去,甚至跟他結拜為兄弟,並派遣隨扈人員保護他。
玄奘大師最初出發時只是一人,之後增加許多人跟隨著他前往取經。但因路途遙遠艱辛,又不時遇到災難,導致人馬傷亡,最後又只剩下他一人。
有次他途經一所寺院,見到一位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大師生起極大的悲心,停止趕路,一直待在寺裡照顧老人家。老和尚痊癒後,臨別時送給玄奘大師一本梵文的《心經》,並特意叮囑他虔誠持誦。
傳說當玄奘大師行經恆河時,曾被一群盜匪劫持,險遭殺身之禍。這群盜賊除了搶取財物之外,因虔誠信奉印度突伽天神,每年秋季都需找一名容貌端莊的人,殺取肉血祭祀,因此賊人還想以玄奘大師為人祭。但因《心經》的護持,神奇地令玄奘免於這場災難。
如《大般若經》中云:「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敬⋯⋯四大天王及餘天眾,常隨擁衛未曾暫捨,終不橫死枉遭衰患。」由此可知,受持《心經》能夠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玄奘大師至西域求法途中遇到困厄時,皆因持誦《心經》獲得了加持,故能平安順利取經返回中國。
據說在回程中,他為了報答老和尚贈與《心經》的恩惠,想回到當初的那座寺院,才發覺不僅老和尚、連寺廟也都不見了。有後人說,老和尚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助他前往印度取經。因此,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雖與藏譯或其他漢譯本較短,卻是受過觀音菩薩的特別加持。
第一分「顯示般若」,又再分成三分:明能觀智、辨所觀境、顯所得果。
「明能觀智」是在說明能如實觀察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覺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段經文,我們可以了知,觀自在菩薩是《心經》的說法主,即本經的教授,也是實踐般若的行者。因此,當他行至甚深般若智慧時,以清淨心如實觀照世間,了悟身心所有皆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故能超越生命中的一切苦惱及困厄。
「辨所觀境」則是在辨明智慧所觀察的境界,一切萬法雖顯現有外相,卻又如幻化般的存在,無有真實體性。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智亦無得」的這段經文,皆是在開示「相有體無」的真理實相。我們的智慧觀察到什麼?這個能觀的心,觀察到什麼?心所觀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要開智慧,在哪裡開呢?
如在第二冊中曾討論過,世間最了解無常的人,應該是在醫院裡工作的人。孕婦挺著肚子進來,一瞬間孩子呱呱落地,新的生命開始了;也有出意外被送進來的人,轉眼間斷氣,人就往生了。這些醫護人員天天看著生死無常,是不是應該有所覺悟?未必有。這是由於對所觀的境界了知錯誤,例如對無常的事物,並不如實了知其如幻化;另外於用功的下手處也不對,例如只知他人生命無常,卻不警覺自身亦無常,所以智慧不得開、煩惱斷不了。
「顯所得果」是顯示由般若智慧觀察所得到的領悟,進而成就究竟解脫。因此,這裡所謂成就的果,即是指「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經文中所開示的功德果報。
上述三分是「顯示般若」完整的內容,也是《心經》的第一個部份。經文最後的「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則是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
進入《心經》的本文之前,先講一段玄奘大師與《心經》之間的因緣。
傳說玄奘大師當年要去印度取經時,可以說是依靠《心經》的威德力遣除了一切違緣。因為當時唐朝正與匈奴戰爭,局勢有些緊張,因此朝廷沒有同意法師出國參學的申請。在上一冊有提到,玄奘大師只好偷偷前往,成為我們現在說的偷渡客。
他出發之後,到了西域,高昌的國王一開始非常地禮遇他,希望他能夠留下來教化自己的子民,協助治理國家。由於玄奘大師斷然拒絕,國王便將其軟禁,不讓他離開。然而玄奘大師的意志異常地堅定,決意要往西方去取經。因此,他以絕食表明心意,國王最後只好答應讓他離去,甚至跟他結拜為兄弟,並派遣隨扈人員保護他。
玄奘大師最初出發時只是一人,之後增加許多人跟隨著他前往取經。但因路途遙遠艱辛,又不時遇到災難,導致人馬傷亡,最後又只剩下他一人。
有次他途經一所寺院,見到一位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大師生起極大的悲心,停止趕路,一直待在寺裡照顧老人家。老和尚痊癒後,臨別時送給玄奘大師一本梵文的《心經》,並特意叮囑他虔誠持誦。
傳說當玄奘大師行經恆河時,曾被一群盜匪劫持,險遭殺身之禍。這群盜賊除了搶取財物之外,因虔誠信奉印度突伽天神,每年秋季都需找一名容貌端莊的人,殺取肉血祭祀,因此賊人還想以玄奘大師為人祭。但因《心經》的護持,神奇地令玄奘免於這場災難。
如《大般若經》中云:「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敬⋯⋯四大天王及餘天眾,常隨擁衛未曾暫捨,終不橫死枉遭衰患。」由此可知,受持《心經》能夠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玄奘大師至西域求法途中遇到困厄時,皆因持誦《心經》獲得了加持,故能平安順利取經返回中國。
據說在回程中,他為了報答老和尚贈與《心經》的恩惠,想回到當初的那座寺院,才發覺不僅老和尚、連寺廟也都不見了。有後人說,老和尚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助他前往印度取經。因此,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雖與藏譯或其他漢譯本較短,卻是受過觀音菩薩的特別加持。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