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

  • 9 450
    50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佛教經典/解說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藍傳盛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白象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08/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大乘起信論》是難得一見的經典,言簡意賅,文辭優美,無論佛法正知見及實踐修行均有深入探討。

◎《大乘起信論》為一本能夠引起眾生「信仰大乘」的重要典籍,尤其經法藏大師以《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深入發揮闡述,益見大乘正知正見之發露。

◎藍傳盛醫師再援引法藏大師二書對《大乘起信論》做現代研究與詮釋,能引導現代初學進入大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對漢傳佛教影響巨大,
主要闡述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
對中國八大宗之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等影響至為深遠,
同時也提出與唯識宗不同的心識看法及熏習見解,
另外,也體現了部分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的宗旨。

《大乘起信論》歷代註疏甚多,其中
唐朝法藏法師又稱賢首國師、華嚴三祖,
其所著《起信論義記》與其餘二書被合稱為《起信論三疏》,
為研究《大乘起信論》必讀必修。

今藍傳盛醫師將其研究心得,
以白話曉暢的語言,對重點提綱挈領,
對您進入《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教頗有助益。

作者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獵涉,本書即對法藏大師所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別記」二書作深入研究及探討。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大乘起信論義記

第一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一
第一節、法藏序文
第二節、開十門
1.初教起因者
一、依何智者
二、示何法者
三、云何示者
四、以何顯者
五、依何本者
六、藉何力者
七、為何義者
八、以何緣者
九、由何起者
十、幾何益者
2.明藏攝分齊者
3.顯教分齊者
4.教所披機
5.能詮教體者
一、隨相門
二、唯識門者
三、歸性門者
6.所以詮宗趣者
7.釋論題目者
一、境大性
二、行大性
三、智大性
四、精進大性
五、方便善巧大性
六、證得大性
七、果大性
8.造論時節者
9.翻譯年代者

第二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二
第一節、開十門
10.隨文解釋者
10.1.三歸頌之佛寶
一、明諸論有無
二、歸敬之意
三、能歸異相
四、顯所敬勝相
五、釋文
1、歸指趣向義
2、歸是敬順義
10.2.三歸頌之法寶、僧寶
10.3.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
第二節、說有五分
(一)初說因緣分
(二)次說立義分
(三)解釋分
(1)一心法有二種門
(2)真如門
1.如實空
2.如實不空

第三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三
第一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第二節、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1.以本從末
2.攝末同本
3.本末平等
第三節、覺與不覺
(1)覺
(2)本覺
(3)始覺
(一)生相
(二)住相
(三)異相
(四)滅相
(4)不覺
(5)本覺

第四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顯示正義
第一節、不覺三種相
第二節、境界緣復生六種相
第三節、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第四節、覺與不覺的同相、異相
第五節、心、意、意識
(1)心意意識
(2)意有五種名
第六節、無明
第七節、染心
第八節、生滅相
(1)生滅相有粗細二相
(2)心相滅,非心智滅

第五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五研究
第一節、四種法熏習
(一)染法熏習
1.妄境界熏習
2.妄心熏習
3.無明熏習
(二)淨法熏習
1.妄心熏習
2.真如熏習
第二節、真如自體相及真如用
(一)真如自體相
(二)真如用
第三節、隨順入真如門

第六章、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
第一節、對治邪執
(1)我見有二種
(2)人我見有五種
(3)法我見
(4)一切法從本以來畢竟不可說相
第二節、分別發趣道相
(1)發心有三種
A.信成就發心
1.四種修行方便
a.行根本方便
b.能止方便
c.發起善根增長方便
d.大願平等方便
B.解行發心
C.證發心者
(2)一切種智
(3)為何世間多不能見諸佛有自然業

第七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七
第一節、修行信心分
(一)四種修行信心
(二)修行有五門
1.施門
2.戒門
3.忍門
4.進門
5.止觀門
(三)如何修行止観
(1)一行三味
(2)廣辨魔事
(3)真如三味
(4)十種利益
(四)止觀俱行
(五)專念西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第二節、勸修行利益分

第二部分 大乘起信論別記
一、釋題目 332
(一)辨名有四 333
(二)明體性有二:無分別智及真如為體
(三)業用有二
(1)心境門中
(2)體用門中
二、頌中敬意
三、佛寶中義
四、法寶中藏義
五、用大唯善義
六、覺不覺義
(一)開義:
(1)本覺有三義
(2)不覺亦三義
(二)由起者
(三)諸義相由(和合)
七、隨染二相義
(一)此二相各受染
(二)此二相俱隨自染而起
(三)二相俱隨他染
八、釋本覺義
(一)覺察義
(二)覺照義
九、本有修生義
十、生滅因緣中七科義
十一、生滅中一科義
十二、染法熏中四科義
十三、淨法熏中七科義
十四、略科文
十五、分別發趣中四種發心義
十六、科釋正行義
十七、色心不二中一義
十八、釋賴耶識有惑義
十九、如來藏中恒沙功德義
(一)建立者。曲有四義
1、依真如上義
2、對染義
3、為因義
4、依持義
(二)顯義分齊門
(三)以因屬果
二十、生滅、不生滅和合成梨耶義
(一)分相門
(二)融攝門
二十一、九相義
(一)釋名者。有業相、能見相、能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二)言體性者
1、當相出體
2、窮源辨體性
(三)生起次第者
(四)約識分別者
(五)約惑者
(六)滅位者
(七)配攝者
二十二、真如二義
二十三、智淨不思議相義
(一)釋名者
(二)出體者
(三)約體用分別者
(四)約染淨分別者
(五)約二利分別者
(六)三身分別者
(七)四智分別者
(八)二智分別者
(九)本末者
(十)因緣所起分別者
二十四、覺體相中四鏡義
(一)釋名
(二)出體者
(三)生起次第者
(四)約染淨分別者
(五)約因果分別者
(六)相對分別者
(七)對智淨等分別者。本覺隨染有智淨及不思議業
(八)以約三佛性分別者
(九)約喻分別者
(十)約體相用三大分別者
二十五、始本相依文
二十六、染法熏習中無明妄心各有二義
(一)無明細者
(二)無明粗者
(三)染心粗細各二義。准無明取之
(四)妄境界
二十七、淨分緣起中有四句義
二十八、生滅門中真妄緣起義
(一)真如四義者
(二)無明四義者
一、約分相門
二、本末不二門
二十九、法身義
(一)初釋名者
(二)體性者
1.依佛地論
2.或唯約智
3.亦智亦境
4.境智雙泯
5.此上智境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
6.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並五說,逍然無寄,以為法身。此上單就境智辨也
7.通攝五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及悲願等諸行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如前智說
8.通收報化色身相好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
9.通攝一切三世間故
10.總攝前九為總句

序/導讀

作者序

 

本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華嚴宗法藏大師所著「大乘起信論義記」之釋文。

第二部分同為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別記」之釋文。

第三部分為作者對大乘起信論原著及法藏之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綜合會通所衍生之問題,進行問題之探討研究。

大乘起信論的作者為馬嗚菩薩,譯者為真諦三藏。對於作者及譯者,法藏認同上述說法,不過作者及譯者之真偽迄今仍有爭議,本書於問題研究中有加以探討。

大乘起信論全書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正宗分有五分,分別為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

序分以「歸敬頌」起頭;流通分以「流通頌」結尾。

正宗分有五分。

一、因緣分:述及造論的理由有七種。

二、立義分:談及大乘的法及義。法即眾生心;義指體相用三大。
 
三、解釋分:探討包括真如;生滅心(阿梨耶識、覺不覺、本覺始覺、根本枝末不覺);生滅因緣;生滅相狀;染淨互熏;義大;真生不二;對治邪執;分別發趣道相。

四、修行信心分:討論四信包括真如、佛、法、僧;五行包括施、戒、忍、進、止觀;及彌陀易行。

五、勸說利益分:總說利益,及以聞思修三慧別說利益。並舉出誹謗之罪。最後結勸。

關於本書第一部分,「大乘起信論義記」一書之釋文。

全書共有七卷,法藏以十門解釋此論,包括一辨教起所因、二諸藏所攝、三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註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

卷一即解釋上十門之第一至第九門,見本書文中說明。

卷二從第十門隨文解釋起,迄不空言說真如。文中解釋「大乘起信論」有三分,依序分、正分、流通分三分解釋。

卷三從心生滅起,迄覺之四種體相。

卷四從不覺義起,迄分別粗細生滅相。

卷五從四種法熏習義起,迄觀察知心無念隨入真如門。

卷六從對治邪執起,迄眾生心有垢法身不現。

卷七從修行信心分起,迄最後流通分之流通頌。

關於本書第二部分,「大乘起信論別記」釋文。

別記共分三十五段分,從第一、釋題目,迄至第三十五、四謗義。各段分詳見本書別記部分之釋文。

關於本書第三部分之「問題研究」,共分十四段分,包括探討大乘起信論的真偽、真如緣起三大難、無明有無厚薄、起信論的地位及其影響、起信論的註疏、體相用三大論、法數與修行位階、熏習論、心識論、生滅與不生滅論、真如與如來藏、佛三身論、智論、四信五行之修行等。

尤其對止觀深入探討,並比較各宗及各經對止觀之看法,兼探討小乘之禪法。

最後探討念佛法門,包括生西之條件;如何修持才能生西,及一些淨土宗的爭議問題。

大乘起信論不管其真偽如何,確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言簡意賅,文辭優美,無論佛法正知見及實踐修行均有深入探討。本書主張一心(眾生心);二門(真如與生滅門);三大(體相用三大);四信(真如、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文中尤其指出一些法數如生住異滅四相、五意、三細、六粗、六染心等與修行位階的明確配對。

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及其思想對中國八大宗之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等影響至為深遠。

起信論同時也提出與唯識宗不同的心識看法及熏習見解。

作者愚見以為「大乘起信論」確為一本能夠引起眾生「信仰大乘」的重要典籍,尤其經法藏大師以「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深入發揮闡述,益見大乘正知正見之發露。

作者爰此著作本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一書,除饗讀者,並期能引導初學進入大乘佛法。

佛法如斯浩瀚,作者管見恐有未逮,尚祈各方賢達大德不杏匡正是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15117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52
    • 商品規格
    • 23*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