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心得:科學、信仰與生命的再思
The Learnings of Late
    
  內容簡介
                        
在人們追求效率、速成與亮眼成果的時代,「遲來」彷佛是一種錯誤。然而黃小石博士,用他深厚的科學訓練與謙卑的信仰實踐,證明「慢一步」的心得反而能夠看得更深、走得更遠。他以長者的眼光、虔信者的誠實,記錄自己信仰旅程中每一個跌撞與頓悟,篇篇都是靈魂叩問。
在世人的眼光中,科學與信仰似乎是兩個平行世界;但在黃小石長老的筆下,卻成為此呼彼應的生命篇章。這不只是一部單純的回憶錄,卻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思想對話。
從童年的戰亂流離,到留學海外的學術養成;從科學研究的嚴謹思維,到信仰中的禱告默想,層層鋪展出作者對生命、真理與永恆的追尋。牽牛花的晨曦、蚱蜢的跳躍、夕陽的無限好,都是上帝恩典的印記。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 有晚上有早晨:反思老年的定位與價值,見證生命雖近黃昏,更顯燦爛。
• 救恩的藍圖:探討聖經智慧、祈禱與苦難的意義,直面「心懷二意」與「瑪門的真相」。
• 左腦思維篇:從科學理性切入,討論「自由意志」、「超決定論」、「暗物質與暗能量」,展現信仰與科學如何互補。
• 教會篇:回應疫情的挑戰與教會的更新,思索福音如何承傳。
黃小石以科學家的理性,拆解宇宙與生命的奧祕;又以基督徒的信心,分享祈禱、苦難、事奉的智慧――苦難或許無解,但上帝的恩典與信實永不止息。這本書不僅是作者「遲來的心得」,更是我們的及時提醒:在生命黃昏,依舊可以燦爛;在人生低谷,依舊可以仰望。《遲來的心得》,一本跨越科學與信仰的生命書,邀你一同進入深思與安息。
				在世人的眼光中,科學與信仰似乎是兩個平行世界;但在黃小石長老的筆下,卻成為此呼彼應的生命篇章。這不只是一部單純的回憶錄,卻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思想對話。
從童年的戰亂流離,到留學海外的學術養成;從科學研究的嚴謹思維,到信仰中的禱告默想,層層鋪展出作者對生命、真理與永恆的追尋。牽牛花的晨曦、蚱蜢的跳躍、夕陽的無限好,都是上帝恩典的印記。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 有晚上有早晨:反思老年的定位與價值,見證生命雖近黃昏,更顯燦爛。
• 救恩的藍圖:探討聖經智慧、祈禱與苦難的意義,直面「心懷二意」與「瑪門的真相」。
• 左腦思維篇:從科學理性切入,討論「自由意志」、「超決定論」、「暗物質與暗能量」,展現信仰與科學如何互補。
• 教會篇:回應疫情的挑戰與教會的更新,思索福音如何承傳。
黃小石以科學家的理性,拆解宇宙與生命的奧祕;又以基督徒的信心,分享祈禱、苦難、事奉的智慧――苦難或許無解,但上帝的恩典與信實永不止息。這本書不僅是作者「遲來的心得」,更是我們的及時提醒:在生命黃昏,依舊可以燦爛;在人生低谷,依舊可以仰望。《遲來的心得》,一本跨越科學與信仰的生命書,邀你一同進入深思與安息。
目錄
						黃子嘉序 一生心得的表述/8
作者代序 林序集/10
第一篇 有晚上有早晨/15
真老/16
夕陽無限好/25
牽牛花/31
蚱蜢/36
我「號」稱約翰/42
搬家/49
永久居留/56
也談間斷禁食/61
第二篇 救恩的藍圖/67
有一子賜給我們/68
聖經與智慧/73
祈禱/82
不打不相識——與神吵架/89
心懷二意/96
瑪門的真相/102
事奉兩個主/111
敬拜讚美/117
敬拜與奉獻/122
苦難的意義/127
不情願的「最美好的時刻」/135
洗手/140
個體與集體/145
救恩的藍圖/150
第三篇 左腦思維篇/161
聖經中「若且唯若」的教訓/162
非顯然之物/169
壹加壹等於貳?/174
逝者如斯/180
超決定論/186
沉沒成本/192
沒有靈魂的卓越/197
恩慈的光芒:中學老師與AI女神/202
箱外思考/208
幸運草/216
猜猜看/222
《生命用戶手冊》/230
第四篇 教會篇/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若歌教會/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教會/238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241
無疆界的地方教會/244
時代挑戰與教會事工更新/248
更新變化/252
旅程/256
21世紀的新巴別塔/261
新常態一瞥/265
福音的承傳/268
附錄 我的見證/273
我為什麼不是一個無神論者/274
信實的神/282
致謝/291
				作者代序 林序集/10
第一篇 有晚上有早晨/15
真老/16
夕陽無限好/25
牽牛花/31
蚱蜢/36
我「號」稱約翰/42
搬家/49
永久居留/56
也談間斷禁食/61
第二篇 救恩的藍圖/67
有一子賜給我們/68
聖經與智慧/73
祈禱/82
不打不相識——與神吵架/89
心懷二意/96
瑪門的真相/102
事奉兩個主/111
敬拜讚美/117
敬拜與奉獻/122
苦難的意義/127
不情願的「最美好的時刻」/135
洗手/140
個體與集體/145
救恩的藍圖/150
第三篇 左腦思維篇/161
聖經中「若且唯若」的教訓/162
非顯然之物/169
壹加壹等於貳?/174
逝者如斯/180
超決定論/186
沉沒成本/192
沒有靈魂的卓越/197
恩慈的光芒:中學老師與AI女神/202
箱外思考/208
幸運草/216
猜猜看/222
《生命用戶手冊》/230
第四篇 教會篇/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若歌教會/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教會/238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241
無疆界的地方教會/244
時代挑戰與教會事工更新/248
更新變化/252
旅程/256
21世紀的新巴別塔/261
新常態一瞥/265
福音的承傳/268
附錄 我的見證/273
我為什麼不是一個無神論者/274
信實的神/282
致謝/291
序/導讀
						  黃子嘉序
一生心得的表述
科學家的特點之一是:經常細心觀察身邊發生之事物,探究其前因後果與原理,並思考其對人生之關連與意義。而一位基督徒科學家則會更進一步:尋求這一切事物與上帝之關係,以及由聖經中找出相應的上帝旨意,並且實用在人生的行事為人之中。黃小石長老正是後者典型的代表。
他的這一本新書《遲來的心得》,其實來得並不遲,可能應該是愈遲愈好。因為本書是收集了他由年少到年老,一生路程中許多值得回味深思的大事小事,用45篇精闢的短文描述其人生心得,包括了幼年之逃難、小學之顛簸、中學之順遂、大學之收獲、留學之豐富、工作之經歷、信主的過程、教會的生活、事奉的參與……; 點點滴滴,精心編纂而成本書。
其中如:由中學生時看到路旁牽牛花的鮮艶,想到聖經所說比所羅門王的盛裝更美麗,因而讚嘆神創造的智慧與偉大;或因看到草地上的蚱蜢,想到自嘆似蚱蜢的以色列人能打敗迦南地的巨人,而稱頌神大能的奇妙;又由獲得美國的永久居民權,而感恩已成為天國的居民;也由地上屢次的搬家,而期待將來至終的搬回天家;還有從賞讀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而深思神允許苦難在世間的必要性與其意義。
當然其間也有不少涉及深奧艱難的物理與神學相關議題,如「量子力學」與「自由意志」;「大爆炸論」與「創造論」;「可見之物」與「暗物質」或「暗能量」;「時間與空間」及「現在與永恆」……;更當「新冠肺炎」在前幾年改變世界生活方式之際,也引發對若歌教會的發展,提出一些新的方式與策略……。以上僅只略略簡介了一小部分的內容,相信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讀本文了。
黃小石長老雖發表過大量的物理科學文獻,但由2003年開始專心寫基督信仰相關的著作,二十二年來已完成了廿多本佳作,每一本都甚值得細讀深思。而這一本更是他自己一生心得的表述,必能對你的人生有大助益,豈能錯過呢?
黃子嘉 牧師
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美國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榮譽主任牧師
前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作者代序
林序集
所有宇宙光為筆者出版的書籍,林治平教授都親自為我作序,可惜這本書遲到了。我決定把林哥過去為我所寫的序言的一些片段收集起來,做為本書的序言――「林序集」。
加入「傻瓜」行列
2001年8月底,我應邀往北加州參加一次由甘貴翹大姐及柏克萊大學團契主辦的夏令營,林治平(林哥)是大會的主題講員。第一天晚堂聚會我分享見證之後,林哥熱情地邀請我參加2003年宇宙光30周年慶的活動。他那孩子般好奇、天真、且信任的眼神,似乎沒有給我太多考慮的餘地,我在受寵若驚之餘,只得恭敬不如從命。這是我跟著林哥服事的開始。
2003年11月8日我來到台灣,在宇宙光韓偉廳開始了為期17年一年一次約兩週的「環島佈道」旅行。回美後,宇宙光把我佈道的信息「實存的真象」整理成書,定名為《真理的追尋:理性的迷思與生命的出路》,林哥親自為序,次年出版,並邀請我次年再來。
在序言中他寫道:「作為一個驕傲的現代人,他們迷信自己不迷信,卻喜歡把迷信的罪名隨意的封贈他人。他們一方面在迷信的泥淖中翻滾掙扎、愈陷愈深;一方面卻把迷信的污名灑得到處都是。迷信!迷信!當人迷信自己不迷信的時候,他便會陷身迷信而不自覺。」信哉斯言!
此後,我每年都來台灣佈道,行程一年比一年更豐盛,所到之處有高中、大學、禮拜堂、神學院……,結束後,回美我就以主題信息撰寫為書,宇宙光次年出版,連續17年沒有斷過,每一年的新書都蒙林哥賜序,如2004年的《苦難的尋思》,林哥在序中以「觀 苦難的沉思」為題,寫道:「人生必有苦難,而苦難無解,更是苦難中的苦難。這種無解的苦難,才是生命中最無法承受的苦難」。這篇序共有約4500字(整本書才54000字),主旨不在贅述書中內容,而是引伸主題概念,讓我這作者在讀後大受啟發,暗暗決定將來一定要再寫一本《苦難的再思》才不辜負這篇序文。
2005年的《愛的真相》序言中,林哥以一對情侶一同賞月的故事為題,理工男感嘆人類登上月球的壯舉,卻帶給女孩「我們的身體雖然緊緊靠在一起,我們的心靈卻離得比地球到月亮還遠」的失落;他藉此文述說出人性的四個不同的面向,以「全人」的概念來來思考「愛」的重要。
2006年是《善惡的省思》,林哥在序言裡以一個神射手阿達的故事為例:「阿達勇猛上陣,一箭一箭射得比其他選手更猛更遠,甚至遠遠超過箭靶終線。然後村民們蜂擁而上,在箭的落點處,畫上一個清清楚楚的紅心及完完整整的同心圓。畫完以後,他們就歡欣且面帶驕傲的站在那兒,在他們的心中,一切都是那麼的美滿」。問說:「人生舞台的箭靶,在忙碌錯綜、狂奔亂跑的人生舞台上,我們的箭靶在哪裡?我們的箭射向何方?」
2007年的主題是《生命的追尋》,林哥在書的序言中提及他思想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短的一句話「成了!」寫道:「如果有一天,就算我能平平安安的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能坦然無懼的說:『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的手裡!』嗎?」林哥,這一天來得太快了些,但是我知道,您必然是說:「成了!」現在輪到我們要思想這個問題了。
2008年《信的真諦》序言中,林哥用他自己的「信仰的沉思手記」為引,用了巴斯卡《沉思錄》的筆法寫了一篇別出心裁並極有深度的文章。
2009年成書《天河拾貝》,也許因為這本討論到林哥喜歡的題目,他寫了一篇6600多字的長序,末了說:「特揀拾過去資料,重新整理思考,撰成此文,不敢言序,苟能狗尾續貂,冀望讀者諸君於品嚐盛宴主菜之際,聊作點心甜品,於願足矣!」其實這不是什麼「點心甜品」而是主菜(林哥本來就不該吃點心甜品的)。這也正是篇篇《林序》獨有的風範。
2010年的書是《實存的真象》,在這本書的序中林哥首次稱筆者為「小石兄」,實在令我不知所措。我想他也許不完全同意我寫的,他寫道:「蘇格拉底亦曾以戲謔的口吻說:『在上帝的各項賞賜中,以分配聰明最為公允,因為人人均覺滿意。』這個故事十足發人深省,一個擁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懂了的人。你知道嗎?你懂了嗎?小石兄的書正是一本叫你『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書,使你從懂中知道自己不懂,又從不懂中進入懂,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真好!」這下我倒給他弄糊塗了。我真的懂嗎?很有問題!
同年(2010年)宇宙光為我和錢錕博士審訂的《當賽先生遇見上帝》一書,林哥為我們寫序。他用的題目是「炒蛋與眼淚」,分享了他的一篇短文《眼淚只有一種》,這序可能是全書最精彩的文章。
2011年11月的佈道行程結束,回美後《盼望》成書,林哥的序是他在一次回家旅程途中,在飛機上寫的。序文的題目是「乘著盼望的翅膀」;這篇序很長,看來是一次出國的行程。他應該是很累了,還念念不忘要為我的新書寫序。在序中他回憶1974年第一次訪美的經歷,在加州柏克萊校區看嬉皮反禁毒遊行,想到那些人「既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明日何往……,一個沒有未來,沒有盼望的人,以這樣的態度(吸毒)面對人生,應該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與判斷了。」林哥對他們關懷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2012年是《恩典的歲月》,林哥的序文題目是「靈魂起皺或皮膚起皺」,完稿於舊金山飛紐瓦克途中。他寫到:「老?什麼是老?老?誰怕誰?如果歲月都不一定會使皮膚起皺,只要熱情尚在,愛心不滅,我們的靈魂是永遠不會起皺的。」林哥,能有幾個老人能像您,一個皮膚靈魂都毫無皺紋的人。
此後的八年裡,每年我都蒙林哥邀請來台巡迴佈道,之後都次年出書:2013年我寫了《上帝與物理》,2014年《浮生拾穗》,2015年《聖靈的果子》(與張德健教授合著),2016年《無神論的再思》,2017年《答非所問》,2018年與張德健教授合著《樹下的尋思》,2020年寫了《智慧與生命》。林哥不厭其煩的為這些書寫序,都是照著他獨有的風格,為每本書增添了許多供讀者深思的內容,因此處篇幅有限,筆者也就不在一一引述了。
別人的序多是要在讀本文之前讀的,但林哥的序是可以在讀完本文之後讀的。早知如此,在我寫書之前,就應該先請林哥寫序,然後我再動筆,內容一定更完整,可惜不再有機會了。可惜!可惜!有人問我會再出書嗎?可是「林序」呢?
2018年宇宙光為我出版了一本文集――【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共四冊:《科學的啟蒙》、《宇宙的探索》、《生命的省思》、《信仰的追求》,林哥沒有為這套文集寫序,但是我在「自序」中引用了林哥寫給我的一句話,他說:「小石,傻瓜是大家的事,歡迎加入!」,這姑且算是他為我寫的最短的一篇序吧!
林哥,多謝您邀請我加入「傻瓜行列」,這是我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一生心得的表述
科學家的特點之一是:經常細心觀察身邊發生之事物,探究其前因後果與原理,並思考其對人生之關連與意義。而一位基督徒科學家則會更進一步:尋求這一切事物與上帝之關係,以及由聖經中找出相應的上帝旨意,並且實用在人生的行事為人之中。黃小石長老正是後者典型的代表。
他的這一本新書《遲來的心得》,其實來得並不遲,可能應該是愈遲愈好。因為本書是收集了他由年少到年老,一生路程中許多值得回味深思的大事小事,用45篇精闢的短文描述其人生心得,包括了幼年之逃難、小學之顛簸、中學之順遂、大學之收獲、留學之豐富、工作之經歷、信主的過程、教會的生活、事奉的參與……; 點點滴滴,精心編纂而成本書。
其中如:由中學生時看到路旁牽牛花的鮮艶,想到聖經所說比所羅門王的盛裝更美麗,因而讚嘆神創造的智慧與偉大;或因看到草地上的蚱蜢,想到自嘆似蚱蜢的以色列人能打敗迦南地的巨人,而稱頌神大能的奇妙;又由獲得美國的永久居民權,而感恩已成為天國的居民;也由地上屢次的搬家,而期待將來至終的搬回天家;還有從賞讀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而深思神允許苦難在世間的必要性與其意義。
當然其間也有不少涉及深奧艱難的物理與神學相關議題,如「量子力學」與「自由意志」;「大爆炸論」與「創造論」;「可見之物」與「暗物質」或「暗能量」;「時間與空間」及「現在與永恆」……;更當「新冠肺炎」在前幾年改變世界生活方式之際,也引發對若歌教會的發展,提出一些新的方式與策略……。以上僅只略略簡介了一小部分的內容,相信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讀本文了。
黃小石長老雖發表過大量的物理科學文獻,但由2003年開始專心寫基督信仰相關的著作,二十二年來已完成了廿多本佳作,每一本都甚值得細讀深思。而這一本更是他自己一生心得的表述,必能對你的人生有大助益,豈能錯過呢?
黃子嘉 牧師
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美國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榮譽主任牧師
前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作者代序
林序集
所有宇宙光為筆者出版的書籍,林治平教授都親自為我作序,可惜這本書遲到了。我決定把林哥過去為我所寫的序言的一些片段收集起來,做為本書的序言――「林序集」。
加入「傻瓜」行列
2001年8月底,我應邀往北加州參加一次由甘貴翹大姐及柏克萊大學團契主辦的夏令營,林治平(林哥)是大會的主題講員。第一天晚堂聚會我分享見證之後,林哥熱情地邀請我參加2003年宇宙光30周年慶的活動。他那孩子般好奇、天真、且信任的眼神,似乎沒有給我太多考慮的餘地,我在受寵若驚之餘,只得恭敬不如從命。這是我跟著林哥服事的開始。
2003年11月8日我來到台灣,在宇宙光韓偉廳開始了為期17年一年一次約兩週的「環島佈道」旅行。回美後,宇宙光把我佈道的信息「實存的真象」整理成書,定名為《真理的追尋:理性的迷思與生命的出路》,林哥親自為序,次年出版,並邀請我次年再來。
在序言中他寫道:「作為一個驕傲的現代人,他們迷信自己不迷信,卻喜歡把迷信的罪名隨意的封贈他人。他們一方面在迷信的泥淖中翻滾掙扎、愈陷愈深;一方面卻把迷信的污名灑得到處都是。迷信!迷信!當人迷信自己不迷信的時候,他便會陷身迷信而不自覺。」信哉斯言!
此後,我每年都來台灣佈道,行程一年比一年更豐盛,所到之處有高中、大學、禮拜堂、神學院……,結束後,回美我就以主題信息撰寫為書,宇宙光次年出版,連續17年沒有斷過,每一年的新書都蒙林哥賜序,如2004年的《苦難的尋思》,林哥在序中以「觀 苦難的沉思」為題,寫道:「人生必有苦難,而苦難無解,更是苦難中的苦難。這種無解的苦難,才是生命中最無法承受的苦難」。這篇序共有約4500字(整本書才54000字),主旨不在贅述書中內容,而是引伸主題概念,讓我這作者在讀後大受啟發,暗暗決定將來一定要再寫一本《苦難的再思》才不辜負這篇序文。
2005年的《愛的真相》序言中,林哥以一對情侶一同賞月的故事為題,理工男感嘆人類登上月球的壯舉,卻帶給女孩「我們的身體雖然緊緊靠在一起,我們的心靈卻離得比地球到月亮還遠」的失落;他藉此文述說出人性的四個不同的面向,以「全人」的概念來來思考「愛」的重要。
2006年是《善惡的省思》,林哥在序言裡以一個神射手阿達的故事為例:「阿達勇猛上陣,一箭一箭射得比其他選手更猛更遠,甚至遠遠超過箭靶終線。然後村民們蜂擁而上,在箭的落點處,畫上一個清清楚楚的紅心及完完整整的同心圓。畫完以後,他們就歡欣且面帶驕傲的站在那兒,在他們的心中,一切都是那麼的美滿」。問說:「人生舞台的箭靶,在忙碌錯綜、狂奔亂跑的人生舞台上,我們的箭靶在哪裡?我們的箭射向何方?」
2007年的主題是《生命的追尋》,林哥在書的序言中提及他思想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短的一句話「成了!」寫道:「如果有一天,就算我能平平安安的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能坦然無懼的說:『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的手裡!』嗎?」林哥,這一天來得太快了些,但是我知道,您必然是說:「成了!」現在輪到我們要思想這個問題了。
2008年《信的真諦》序言中,林哥用他自己的「信仰的沉思手記」為引,用了巴斯卡《沉思錄》的筆法寫了一篇別出心裁並極有深度的文章。
2009年成書《天河拾貝》,也許因為這本討論到林哥喜歡的題目,他寫了一篇6600多字的長序,末了說:「特揀拾過去資料,重新整理思考,撰成此文,不敢言序,苟能狗尾續貂,冀望讀者諸君於品嚐盛宴主菜之際,聊作點心甜品,於願足矣!」其實這不是什麼「點心甜品」而是主菜(林哥本來就不該吃點心甜品的)。這也正是篇篇《林序》獨有的風範。
2010年的書是《實存的真象》,在這本書的序中林哥首次稱筆者為「小石兄」,實在令我不知所措。我想他也許不完全同意我寫的,他寫道:「蘇格拉底亦曾以戲謔的口吻說:『在上帝的各項賞賜中,以分配聰明最為公允,因為人人均覺滿意。』這個故事十足發人深省,一個擁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懂了的人。你知道嗎?你懂了嗎?小石兄的書正是一本叫你『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書,使你從懂中知道自己不懂,又從不懂中進入懂,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真好!」這下我倒給他弄糊塗了。我真的懂嗎?很有問題!
同年(2010年)宇宙光為我和錢錕博士審訂的《當賽先生遇見上帝》一書,林哥為我們寫序。他用的題目是「炒蛋與眼淚」,分享了他的一篇短文《眼淚只有一種》,這序可能是全書最精彩的文章。
2011年11月的佈道行程結束,回美後《盼望》成書,林哥的序是他在一次回家旅程途中,在飛機上寫的。序文的題目是「乘著盼望的翅膀」;這篇序很長,看來是一次出國的行程。他應該是很累了,還念念不忘要為我的新書寫序。在序中他回憶1974年第一次訪美的經歷,在加州柏克萊校區看嬉皮反禁毒遊行,想到那些人「既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明日何往……,一個沒有未來,沒有盼望的人,以這樣的態度(吸毒)面對人生,應該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與判斷了。」林哥對他們關懷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2012年是《恩典的歲月》,林哥的序文題目是「靈魂起皺或皮膚起皺」,完稿於舊金山飛紐瓦克途中。他寫到:「老?什麼是老?老?誰怕誰?如果歲月都不一定會使皮膚起皺,只要熱情尚在,愛心不滅,我們的靈魂是永遠不會起皺的。」林哥,能有幾個老人能像您,一個皮膚靈魂都毫無皺紋的人。
此後的八年裡,每年我都蒙林哥邀請來台巡迴佈道,之後都次年出書:2013年我寫了《上帝與物理》,2014年《浮生拾穗》,2015年《聖靈的果子》(與張德健教授合著),2016年《無神論的再思》,2017年《答非所問》,2018年與張德健教授合著《樹下的尋思》,2020年寫了《智慧與生命》。林哥不厭其煩的為這些書寫序,都是照著他獨有的風格,為每本書增添了許多供讀者深思的內容,因此處篇幅有限,筆者也就不在一一引述了。
別人的序多是要在讀本文之前讀的,但林哥的序是可以在讀完本文之後讀的。早知如此,在我寫書之前,就應該先請林哥寫序,然後我再動筆,內容一定更完整,可惜不再有機會了。可惜!可惜!有人問我會再出書嗎?可是「林序」呢?
2018年宇宙光為我出版了一本文集――【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共四冊:《科學的啟蒙》、《宇宙的探索》、《生命的省思》、《信仰的追求》,林哥沒有為這套文集寫序,但是我在「自序」中引用了林哥寫給我的一句話,他說:「小石,傻瓜是大家的事,歡迎加入!」,這姑且算是他為我寫的最短的一篇序吧!
林哥,多謝您邀請我加入「傻瓜行列」,這是我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試閱
						  真老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余光中
來不及寫的書
在《恩典的歲月》 一書中,筆者曾寫道:「『老人學家 』(Gerontologists) 把老人家分成三類:第一類 65歲至74歲的人,稱為『新老』 (The New Old or Young Old),第二類 75歲至84歲的人,稱為『舊老』(The Old Old),而第三類是 85歲以上的人,則稱為『真老』(The Oldest Old),這三種是不一樣的老人,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特質,但其共同點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固然知道要為人生下半場作各種合適的預備 (少年預備升學、青年預備工作、家庭,中年預備事業……),但少有人真知道如何為老年而預備的。所以退休之後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當如何來過餘下來的這最後的人生階段。筆者今年(2013年)已滿73歲,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雖然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定位或稱呼),但是按以上專家的說法,仍然只是個新老」,不算『舊老』,應該尚有一些剩餘精力,故此深感這是動手撰寫此書的好時機。成書以後,若得有幸進入『舊老』之年,屆時發現內容有不當之處(因為現在做老人的經驗不足),再增訂修改也還來得及。」
黃宗羲 說的好:「年少雞鳴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鳴。轉頭三十餘年夢,不道消磨只數聲」,忽然發覺現在已經85歲了,「舊老」的10年已經如飛而去,一下子就從「新老」進入了「真老」之年,哪件「年輕」時想做的事,(就是增訂《恩典的歲月》),雖然這心願已經來不及完成,只好以此文為這本沒有寫的書,加個附註罷。
附註一,「舊老」還不老
看來老年的定義需要更正,現在的「舊老」其實不算是太老。近20年來科學對人體的了解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從人體基因及一些病體DNA的解析而歸納出全新的醫藥及治療理念,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描述人生命的不同階段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不再說下去了 ,因為那時代沒有幾個活到80歲的人。連聖經都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然而現在不同了,所以 75-84 歲的人應當是以後的「新老」才對。
有個這樣的故事:「有位100歲的老人想要買人壽保險,保險公司不肯賣給他,因為他太老,風險太大。但是老人說他的媽媽有人壽保險,並且他媽媽已經120歲了,那麼為什麼他不能買保險?於是公司同意賣保險給他,並要他下星期二來簽字。可是他卻說下星期二沒空,因為他需要參加他爺爺的婚禮。保險公司經理聽了大吃一驚,問他的爺爺幾歲,幹嘛要結婚?老人回答説,他爺爺150歲,但是爺爺的爸爸媽媽施壓太大,逼他要續絃!不得不再結婚」。這麼說來,才85歲的我,相對還不怎麼老(我當然還持有人壽保險囉!)
真人真事:若歌教會中有位老姐妹今年90歲,教會中的活動她幾乎都參加,同時還常加入短宣隊出國宣教,她不但能提自己的行李,還能穿短高跟鞋到處招呼張羅。她的母親今年106歲才從睡夢中忽然過世。幾年前這位逾百歲高齡的伯母去別人家參加一個團契的聚會,之後他們決定去後院烤肉。於是她請這家年輕的女主人,到前門去把她的黑色的鞋子拿過來。過了許久,女主人來說找不到,原來是因為女主人侷限於自己對百歲老人鞋樣的預想,沒曾想她穿來的鞋子竟然是雙短高跟鞋。這位百歲老姊妹還曾對她近90歲的女兒說過:「不能再給我吃補品了,吃多了死不掉怎麼辦?」這句話現已傳為百歲老姊妹的智慧名言!
筆者十年前開始成為一個「舊老」之後,宇宙光為我出版了《浮生.拾穗》,《聖靈的果子:愛的禮讚》與張德健合著,《無神論的再思:盼望的緣由》,《黃小石文集 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四冊,《答非所問》,《樹下的尋思》與張德健合著,《智慧與生命》等書共十冊。這「舊老」之年的確更顯為恩典的歲月。
附註二,「舊老」的新習慣
當我步入「老老」之年的時候(75–84歲),除了讀書之外,又開始「聽書」 ,這不但省眼力,也可以在戶外邊走邊聽。所以不惜以重資購買了一副蘋果出產的「AirPods Max」,發現果然好用,並且不被風聲干擾。近年來我每年可以讀/聽10本新書。俗語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忖本來學的就不多,不能再退了 。
身體的功能也是一樣,需要刺激才能維持功能,於是決定更改了一些作息習慣。比方:4年前開始「間斷禁食」 。先是採用所謂16-8模式(每天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基本上是從晚上8點鐘後就不進食,直到次日中午12點再開始進食。午餐是每天的主餐,到晚上再稍微吃些東西後就不再進食了。隔了兩年,我開始採用18-6模式,每天的第一頓飯在中午12點進食,傍晚6點以後就不再吃東西了。我維持這習慣已經有快三年多了,自覺精神不錯,體重、血壓、關節炎都控制得很好,尤其是後者,從前常有的風濕痛現在基本上都好了,並且晚上少吃,睡得也好。我一般維持晚上10:30上床,早上7點起來,根據我的蘋果手錶紀錄,平均每天睡7個半小時。不禁想起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在他總統敗選後對訪問他的電視主持人荷伯 說:「我選敗了之後睡得像個嬰孩一樣,睡兩小時就起來哭一陣子,再睡兩小時又起來哭一陣子。」
 
附註三,「舊老」更要多動
當我還是個「新老」的時候,我竭力每天走一萬步。進入「舊老」之後,決定每天多走幾步以便抵銷老化,心想若不多動動就越來越不會動了。所以就刻意試著多走走。過去兩年每天平均走約15000步 (見圖2),風雨無阻。當天氣實在太壞就去健身房的走步機上走。一邊走一邊禱告,或默想,或聽書,一天早晚各出去走一趟,我們所住的老人社區相當大,環境非常合適走步,不知不覺一小時就過去了。專家們告知,老人不但要多走走,還要輕量舉重,游泳,打太極拳,做瑜伽……,自忖沒有這麼多時間(和力氣),就選一項簡單的努力去做就好了。
 
附註四,不去找病
再者,我看病的哲學是「我不去找病,讓病來找我」。我想沒病找病的人,遲早會變成「疑病症」者(hypochondriac)。我相信大部分的病是身體把自己醫好的。身體本是神奇妙的創造,詩人說:「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醫生許多時候就只是幫助身體來「醫」好自己。中國古人說:「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醒世恒言·卷十》)這句話深得我心。只是我這個不去找病的「哲學」連妻也不信。孩子中有兩個是醫學院的教授醫生 ,我也就知趣的沒有跟他們分享這個心得。當他們問我好不好的時候,答道:「蠻好」。(學問就在這個「蠻」字上)
我的看病哲學倒不知到省了我多少時間,(不是看病的時間,而是等醫生來看我病的時間),也省了我不少金錢。這不是我憑空建立的哲學,我也從小是被帶去(抱去,拉去,命令去)看過病。古人 說:「三折肱為良醫」,發現病大半是自己會好的。雖然說「藥醫不死病」,不過本來是「不死病」會不會給「醫死」了,卻是有些難講。近來有個報導 ,就是當美國洛杉磯郡的醫生罷工時 ,市民的死亡率不升反降。看來有些毛病不急急忙忙去找醫生,讓身體自己有機會恢復,可能是個老人可以考慮的選項。這不是「醫學指南」,以上僅僅個人經驗之談,連筆者的妻子及孩子們,都不同意。但是當「病來找我時」,我也是知道的,也會立時去看醫生。而少讓病來找我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忌口」,中國人說「病從口入」這話是大有智慧的。
附註五,「真老」是老了
進入「真老」之年發現短期記憶顯著變差,尤其是生人的名字,我聽完就忘。為了要記得久一點(起碼在分手之前還能記著),我總得問他的名字是怎麼寫的。所以當人告訴我他的名字是張三,不免十分尷尬,但若不問一下怎麼寫,停一停,記一記,轉頭還是會忘記的。所以我的考慮是:「請問丁一先生您的名字是怎麼寫的?」,壞。但是比起再隔一下又問他說:「您說您的名字是什麼來的?」,更壞!壞還是比更壞好一些。
附註六,「What’s New?」
What’s new 是個在美國常用,但是能難準確翻譯的詞彙,也許可以勉強用「有什麼新鮮的事兒?」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 說的好:「我們不是因為變老才停止玩遊戲;我們是因為停止玩遊戲才變老的。」好奇是孩子的特色,是我們最先具有,也當是最後失去的本能。
我想知道我最小的孫女 將會上那間大學?套句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話:「我想知道,我會知道。 」真的是這樣嗎?那還要5年呢。五年後AI會帶來什麼影響?物理學家會不會進一步了解「暗物質」是不是存在?暗能量是不是的確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無關?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弄錯了?全球的氣候會怎麼了?若歌教會將會是什麼光景?
附註七,不再寫這個議題了
有關這個「老」的議題,不打算再有什麼續集了。雖然詩人說「千古艱難唯一死」 ,然而每個人都會死,看來似乎還不比學物理更「艱難」呢。活著的人既然都沒有死過,所以這雖然不是一個實驗科學的議題,卻是一個最切身的議題。唯有那死而復活者才能告訴我們「死」是什麼。你也認識祂嗎?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余光中
來不及寫的書
在《恩典的歲月》 一書中,筆者曾寫道:「『老人學家 』(Gerontologists) 把老人家分成三類:第一類 65歲至74歲的人,稱為『新老』 (The New Old or Young Old),第二類 75歲至84歲的人,稱為『舊老』(The Old Old),而第三類是 85歲以上的人,則稱為『真老』(The Oldest Old),這三種是不一樣的老人,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特質,但其共同點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固然知道要為人生下半場作各種合適的預備 (少年預備升學、青年預備工作、家庭,中年預備事業……),但少有人真知道如何為老年而預備的。所以退休之後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當如何來過餘下來的這最後的人生階段。筆者今年(2013年)已滿73歲,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雖然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定位或稱呼),但是按以上專家的說法,仍然只是個新老」,不算『舊老』,應該尚有一些剩餘精力,故此深感這是動手撰寫此書的好時機。成書以後,若得有幸進入『舊老』之年,屆時發現內容有不當之處(因為現在做老人的經驗不足),再增訂修改也還來得及。」
黃宗羲 說的好:「年少雞鳴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鳴。轉頭三十餘年夢,不道消磨只數聲」,忽然發覺現在已經85歲了,「舊老」的10年已經如飛而去,一下子就從「新老」進入了「真老」之年,哪件「年輕」時想做的事,(就是增訂《恩典的歲月》),雖然這心願已經來不及完成,只好以此文為這本沒有寫的書,加個附註罷。
附註一,「舊老」還不老
看來老年的定義需要更正,現在的「舊老」其實不算是太老。近20年來科學對人體的了解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從人體基因及一些病體DNA的解析而歸納出全新的醫藥及治療理念,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描述人生命的不同階段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不再說下去了 ,因為那時代沒有幾個活到80歲的人。連聖經都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然而現在不同了,所以 75-84 歲的人應當是以後的「新老」才對。
有個這樣的故事:「有位100歲的老人想要買人壽保險,保險公司不肯賣給他,因為他太老,風險太大。但是老人說他的媽媽有人壽保險,並且他媽媽已經120歲了,那麼為什麼他不能買保險?於是公司同意賣保險給他,並要他下星期二來簽字。可是他卻說下星期二沒空,因為他需要參加他爺爺的婚禮。保險公司經理聽了大吃一驚,問他的爺爺幾歲,幹嘛要結婚?老人回答説,他爺爺150歲,但是爺爺的爸爸媽媽施壓太大,逼他要續絃!不得不再結婚」。這麼說來,才85歲的我,相對還不怎麼老(我當然還持有人壽保險囉!)
真人真事:若歌教會中有位老姐妹今年90歲,教會中的活動她幾乎都參加,同時還常加入短宣隊出國宣教,她不但能提自己的行李,還能穿短高跟鞋到處招呼張羅。她的母親今年106歲才從睡夢中忽然過世。幾年前這位逾百歲高齡的伯母去別人家參加一個團契的聚會,之後他們決定去後院烤肉。於是她請這家年輕的女主人,到前門去把她的黑色的鞋子拿過來。過了許久,女主人來說找不到,原來是因為女主人侷限於自己對百歲老人鞋樣的預想,沒曾想她穿來的鞋子竟然是雙短高跟鞋。這位百歲老姊妹還曾對她近90歲的女兒說過:「不能再給我吃補品了,吃多了死不掉怎麼辦?」這句話現已傳為百歲老姊妹的智慧名言!
筆者十年前開始成為一個「舊老」之後,宇宙光為我出版了《浮生.拾穗》,《聖靈的果子:愛的禮讚》與張德健合著,《無神論的再思:盼望的緣由》,《黃小石文集 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四冊,《答非所問》,《樹下的尋思》與張德健合著,《智慧與生命》等書共十冊。這「舊老」之年的確更顯為恩典的歲月。
附註二,「舊老」的新習慣
當我步入「老老」之年的時候(75–84歲),除了讀書之外,又開始「聽書」 ,這不但省眼力,也可以在戶外邊走邊聽。所以不惜以重資購買了一副蘋果出產的「AirPods Max」,發現果然好用,並且不被風聲干擾。近年來我每年可以讀/聽10本新書。俗語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忖本來學的就不多,不能再退了 。
身體的功能也是一樣,需要刺激才能維持功能,於是決定更改了一些作息習慣。比方:4年前開始「間斷禁食」 。先是採用所謂16-8模式(每天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基本上是從晚上8點鐘後就不進食,直到次日中午12點再開始進食。午餐是每天的主餐,到晚上再稍微吃些東西後就不再進食了。隔了兩年,我開始採用18-6模式,每天的第一頓飯在中午12點進食,傍晚6點以後就不再吃東西了。我維持這習慣已經有快三年多了,自覺精神不錯,體重、血壓、關節炎都控制得很好,尤其是後者,從前常有的風濕痛現在基本上都好了,並且晚上少吃,睡得也好。我一般維持晚上10:30上床,早上7點起來,根據我的蘋果手錶紀錄,平均每天睡7個半小時。不禁想起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在他總統敗選後對訪問他的電視主持人荷伯 說:「我選敗了之後睡得像個嬰孩一樣,睡兩小時就起來哭一陣子,再睡兩小時又起來哭一陣子。」
附註三,「舊老」更要多動
當我還是個「新老」的時候,我竭力每天走一萬步。進入「舊老」之後,決定每天多走幾步以便抵銷老化,心想若不多動動就越來越不會動了。所以就刻意試著多走走。過去兩年每天平均走約15000步 (見圖2),風雨無阻。當天氣實在太壞就去健身房的走步機上走。一邊走一邊禱告,或默想,或聽書,一天早晚各出去走一趟,我們所住的老人社區相當大,環境非常合適走步,不知不覺一小時就過去了。專家們告知,老人不但要多走走,還要輕量舉重,游泳,打太極拳,做瑜伽……,自忖沒有這麼多時間(和力氣),就選一項簡單的努力去做就好了。
附註四,不去找病
再者,我看病的哲學是「我不去找病,讓病來找我」。我想沒病找病的人,遲早會變成「疑病症」者(hypochondriac)。我相信大部分的病是身體把自己醫好的。身體本是神奇妙的創造,詩人說:「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醫生許多時候就只是幫助身體來「醫」好自己。中國古人說:「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醒世恒言·卷十》)這句話深得我心。只是我這個不去找病的「哲學」連妻也不信。孩子中有兩個是醫學院的教授醫生 ,我也就知趣的沒有跟他們分享這個心得。當他們問我好不好的時候,答道:「蠻好」。(學問就在這個「蠻」字上)
我的看病哲學倒不知到省了我多少時間,(不是看病的時間,而是等醫生來看我病的時間),也省了我不少金錢。這不是我憑空建立的哲學,我也從小是被帶去(抱去,拉去,命令去)看過病。古人 說:「三折肱為良醫」,發現病大半是自己會好的。雖然說「藥醫不死病」,不過本來是「不死病」會不會給「醫死」了,卻是有些難講。近來有個報導 ,就是當美國洛杉磯郡的醫生罷工時 ,市民的死亡率不升反降。看來有些毛病不急急忙忙去找醫生,讓身體自己有機會恢復,可能是個老人可以考慮的選項。這不是「醫學指南」,以上僅僅個人經驗之談,連筆者的妻子及孩子們,都不同意。但是當「病來找我時」,我也是知道的,也會立時去看醫生。而少讓病來找我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忌口」,中國人說「病從口入」這話是大有智慧的。
附註五,「真老」是老了
進入「真老」之年發現短期記憶顯著變差,尤其是生人的名字,我聽完就忘。為了要記得久一點(起碼在分手之前還能記著),我總得問他的名字是怎麼寫的。所以當人告訴我他的名字是張三,不免十分尷尬,但若不問一下怎麼寫,停一停,記一記,轉頭還是會忘記的。所以我的考慮是:「請問丁一先生您的名字是怎麼寫的?」,壞。但是比起再隔一下又問他說:「您說您的名字是什麼來的?」,更壞!壞還是比更壞好一些。
附註六,「What’s New?」
What’s new 是個在美國常用,但是能難準確翻譯的詞彙,也許可以勉強用「有什麼新鮮的事兒?」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 說的好:「我們不是因為變老才停止玩遊戲;我們是因為停止玩遊戲才變老的。」好奇是孩子的特色,是我們最先具有,也當是最後失去的本能。
我想知道我最小的孫女 將會上那間大學?套句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話:「我想知道,我會知道。 」真的是這樣嗎?那還要5年呢。五年後AI會帶來什麼影響?物理學家會不會進一步了解「暗物質」是不是存在?暗能量是不是的確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無關?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弄錯了?全球的氣候會怎麼了?若歌教會將會是什麼光景?
附註七,不再寫這個議題了
有關這個「老」的議題,不打算再有什麼續集了。雖然詩人說「千古艱難唯一死」 ,然而每個人都會死,看來似乎還不比學物理更「艱難」呢。活著的人既然都沒有死過,所以這雖然不是一個實驗科學的議題,卻是一個最切身的議題。唯有那死而復活者才能告訴我們「死」是什麼。你也認識祂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