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默禱:深度與意義的渴望
The Hunger for Depth and Meaning:Learning to Meditate with John Main
內容簡介
貝德.格里菲思(Bede Griffiths OSB)
本篤會隱修士,《東西聯姻》作者說:
「以我之見,若望.邁恩是當今教會最重要的靈修導師。若望.邁恩扎根於基督宗教傳統內,開啟了一條直接經驗天主、真理和存在的道路。他是一個擁有極大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擁有偉大的愛情。」
第一〇四任坎特伯雷總主教羅雲•威廉斯說,
若望•邁恩「將沙漠教父祈禱傳統置入當今世代,他獨特的靈修根基扎根於第四、五世紀。」
古老的沙漠智慧有句話說:「知道自己在祈禱的隱修士並沒有在祈禱,而
不知道自己在祈禱的隱修士則真正在祈禱。」
如何進入真正的祈禱,一直是個奧祕,本書作者若望•邁恩神父受到東方
靈修大師的啟發,反身找到基督信仰古老的傳統--默禱。他曾經是大英帝國派往馬來亞的公務員,回國後成為都柏林法學教授,在三十二歲那年卻開著紅色MG跑車,去倫敦的本篤會隱修院面試。
他從帶領六個人開始默禱,後來跨越大西洋到加拿大的蒙特婁,建立起和平信徒一起默禱的團體,他不斷地講解默禱是什麼、不是什麼,影響無數人靈,本書就是他的教導。現今他的後繼者創立的默禱團體散布於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每年舉辦若望.邁恩研討會,曾與邁恩神父一起默禱過的達賴喇嘛也出席過此一盛會。
默禱的精髓是什麼?默禱就是學習退後,讓天主來到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
默禱的簡單性是什麼?只要每天早、晚給自己機會做,純樸地、謙卑地去做。
開始默禱,不要問:「我現在怎麼樣了?」也不要試圖自我分析:「我喜歡嗎?我得到了什麼嗎?」必須憑信德開始,不能剛剛開始就計算果效。不要像以往那樣為默禱定個日期表--唸三分鐘短頌,就停下來看看時間。因為天主派遣聖神,到我們心中,換句話說,天主在我們內,而默禱只是轉向天主的臨在。
接著,學習靜默,學習愛靜默,默禱時不要尋求訊息、記號或徵兆,清空
心中所有與天主無關之事。準備好心靈,向天主的大能敞開,踏上走向完
全光明和圓滿意義的旅途。
這是一趟怎樣的旅行呢?
首先,坐下來靜止不動,後背直立,雙眼輕闔,坐姿放鬆但保持醒覺。默
默地,由內而發地開始誦唸一個祈禱詞,我們推薦的是「瑪拉納塔
」(Maranatha),這是阿拉美語,也就是耶穌所使用的語言,意思是:主
,請來!默念的時候要用心去「聆聽」這個詞語,但是不要去思考或是想
像任何跟靈性相關的東西。若有任何意象或是思緒呈現,都只是干擾,不
要理會,隨即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單純誦唸短頌即可。
這個簡單的方法真正困難之處在於:每天做兩次。很多見證者發現,只在
早上和晚上做默禱,跟一天兩次效果完全不同。早上默禱是奠定一天生活
的基石,晚上的默禱則是把生活的全部連在一起。持續做默禱,多久才會
看出效果?這很難說,但到某一天,有個參與默禱者沒有如期出現,卻在
默禱結束時出現,他描述他遇到交通事故,但他意外地平安處理完,這是他沒有學習默禱之前不可能達到的心態。 」
威廉.莊士頓(William Johnston SJ)
耶穌會士,《密契神學》作者這樣說:
「通過東西方默禱與默觀精神的傳播,若望.邁恩及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的教導變得日益重要。我發現默觀精神在我們與禪宗及其它東方宗教的對話中有特殊意義。願此精神能發展遍及全球。」.
本篤會隱修士,《東西聯姻》作者說:
「以我之見,若望.邁恩是當今教會最重要的靈修導師。若望.邁恩扎根於基督宗教傳統內,開啟了一條直接經驗天主、真理和存在的道路。他是一個擁有極大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擁有偉大的愛情。」
第一〇四任坎特伯雷總主教羅雲•威廉斯說,
若望•邁恩「將沙漠教父祈禱傳統置入當今世代,他獨特的靈修根基扎根於第四、五世紀。」
古老的沙漠智慧有句話說:「知道自己在祈禱的隱修士並沒有在祈禱,而
不知道自己在祈禱的隱修士則真正在祈禱。」
如何進入真正的祈禱,一直是個奧祕,本書作者若望•邁恩神父受到東方
靈修大師的啟發,反身找到基督信仰古老的傳統--默禱。他曾經是大英帝國派往馬來亞的公務員,回國後成為都柏林法學教授,在三十二歲那年卻開著紅色MG跑車,去倫敦的本篤會隱修院面試。
他從帶領六個人開始默禱,後來跨越大西洋到加拿大的蒙特婁,建立起和平信徒一起默禱的團體,他不斷地講解默禱是什麼、不是什麼,影響無數人靈,本書就是他的教導。現今他的後繼者創立的默禱團體散布於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每年舉辦若望.邁恩研討會,曾與邁恩神父一起默禱過的達賴喇嘛也出席過此一盛會。
默禱的精髓是什麼?默禱就是學習退後,讓天主來到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
默禱的簡單性是什麼?只要每天早、晚給自己機會做,純樸地、謙卑地去做。
開始默禱,不要問:「我現在怎麼樣了?」也不要試圖自我分析:「我喜歡嗎?我得到了什麼嗎?」必須憑信德開始,不能剛剛開始就計算果效。不要像以往那樣為默禱定個日期表--唸三分鐘短頌,就停下來看看時間。因為天主派遣聖神,到我們心中,換句話說,天主在我們內,而默禱只是轉向天主的臨在。
接著,學習靜默,學習愛靜默,默禱時不要尋求訊息、記號或徵兆,清空
心中所有與天主無關之事。準備好心靈,向天主的大能敞開,踏上走向完
全光明和圓滿意義的旅途。
這是一趟怎樣的旅行呢?
首先,坐下來靜止不動,後背直立,雙眼輕闔,坐姿放鬆但保持醒覺。默
默地,由內而發地開始誦唸一個祈禱詞,我們推薦的是「瑪拉納塔
」(Maranatha),這是阿拉美語,也就是耶穌所使用的語言,意思是:主
,請來!默念的時候要用心去「聆聽」這個詞語,但是不要去思考或是想
像任何跟靈性相關的東西。若有任何意象或是思緒呈現,都只是干擾,不
要理會,隨即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單純誦唸短頌即可。
這個簡單的方法真正困難之處在於:每天做兩次。很多見證者發現,只在
早上和晚上做默禱,跟一天兩次效果完全不同。早上默禱是奠定一天生活
的基石,晚上的默禱則是把生活的全部連在一起。持續做默禱,多久才會
看出效果?這很難說,但到某一天,有個參與默禱者沒有如期出現,卻在
默禱結束時出現,他描述他遇到交通事故,但他意外地平安處理完,這是他沒有學習默禱之前不可能達到的心態。 」
威廉.莊士頓(William Johnston SJ)
耶穌會士,《密契神學》作者這樣說:
「通過東西方默禱與默觀精神的傳播,若望.邁恩及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的教導變得日益重要。我發現默觀精神在我們與禪宗及其它東方宗教的對話中有特殊意義。願此精神能發展遍及全球。」.
名人推薦
若望神父去世已經二十五年(一九八二年)。二十五年前,他的精神開始通過他的教導和團體擴展出來,儘管當時團體不大,但通過默禱已靜靜發生。他只公開教授默禱七年。他得到過積極和消極的強烈回應,但在這七年裡,他對自己的信仰和深深的使命感充滿信心,朝著清晰、筆直的方向前進。在那幾年裡,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在對這項事工的完全自我奉獻中,在懷著巨大勇氣和愛的自我棄絕中,生活出他全部生命所結出的豐碩果實。
今晨默禱後,我再聽了他兩段講授錄音,如同我寫到過,我仍然對他所教授內容的力量和清晰度感到驚訝。何其簡潔,何其光明。何等痛苦又快樂的直接。儘管世代更迭,他訊息的新鮮感和緊迫性沒有過時。
據我所知,在這類形式的教導中,沒有其它教導能如此直接、純粹地將福音精神,即生活的聖言吹入內心。在數年的錄音中,他的聲音各不相同。在早期錄音中,你會感受到他充滿教導權威的朝氣和激情。在他生命最後幾個月錄製的教導中,人們聽到他的聲音越來越弱。但在此有一種不同的力量。隨著他健康狀況的惡化,他的內心之光更加強烈地燃燒著,甚至他言談間的沉默也充滿一種力量,使他的言語更深地進入聽眾的腦海和心靈。
幾乎每次教導都以一段聖經章節作為靈感和跳板。這些教導主題豐富多樣,根植於並藉由他自己的經驗闡釋。這些教導常聽常新,其根源是對福音邀請人們獲得圓滿生活和精神全然自由的熱切信念。默禱是通過經驗而非僅是思辨知識來意識到這一點的方法。若望神父相信概念清晰和正確運用智識的必要,但他知道這不是本質。即使在今生,他說,我們也可以經驗到愛的洪流,這是三位一體的內在動力。他稱之為「無限慷慨的天主」。
當我今晨聆聽若望神父的錄音,是什麼令我感到鼓舞和感動?我想是在他呼籲不要妥協、不要低估我們的潛力、盡可能毫無保留回應滲透和彌漫在我們的存在和所有經歷中的神聖之愛時的溫柔與愛。同樣令人震驚的是,他堅信道路就是短頌之道。他指出,短頌之道並非逃避成為「一」的挑戰,而是成為「一」的方式。這是一種集中而非分散的方式。
如果我們能學會以孩童般的信德誦唸短頌的純樸,我們就會消失在天主內,找到與萬有建立關係的方式,找到愛的方式。
我們這個團體,在二十五年後,是有可能處於失去活力和墨守成規的階段。如果不是這樣,很簡單,就是因為我今天早晨從若望神父的錄音中所聽到訊息的純淨和簡潔。我們必須更深入地生活在他所教導和生活出的超然之中。如果我們要進入在我看來即將到來的團體生活的第三階段,我們必須為變革、新形式做好準備。這也是上主同樣神祕存在的表現,我們剛剛慶祝了他的誕生,每次默禱時,他都會在我們內心深處出生。
若望神父的教導和我們有責任向世界分享的教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需要。新世代需要接受它,我們所有人都被呼召——作為優先事項和我們自己旅程的一部分——盡己所能以確保人們聽到它。若望神父教導的喜樂力量在於,他清楚地表明該願景是什麼以及它的含義。
本篤會會士 文之光Fr. Laurence Freeman OSB
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總神師
二○○七年
今晨默禱後,我再聽了他兩段講授錄音,如同我寫到過,我仍然對他所教授內容的力量和清晰度感到驚訝。何其簡潔,何其光明。何等痛苦又快樂的直接。儘管世代更迭,他訊息的新鮮感和緊迫性沒有過時。
據我所知,在這類形式的教導中,沒有其它教導能如此直接、純粹地將福音精神,即生活的聖言吹入內心。在數年的錄音中,他的聲音各不相同。在早期錄音中,你會感受到他充滿教導權威的朝氣和激情。在他生命最後幾個月錄製的教導中,人們聽到他的聲音越來越弱。但在此有一種不同的力量。隨著他健康狀況的惡化,他的內心之光更加強烈地燃燒著,甚至他言談間的沉默也充滿一種力量,使他的言語更深地進入聽眾的腦海和心靈。
幾乎每次教導都以一段聖經章節作為靈感和跳板。這些教導主題豐富多樣,根植於並藉由他自己的經驗闡釋。這些教導常聽常新,其根源是對福音邀請人們獲得圓滿生活和精神全然自由的熱切信念。默禱是通過經驗而非僅是思辨知識來意識到這一點的方法。若望神父相信概念清晰和正確運用智識的必要,但他知道這不是本質。即使在今生,他說,我們也可以經驗到愛的洪流,這是三位一體的內在動力。他稱之為「無限慷慨的天主」。
當我今晨聆聽若望神父的錄音,是什麼令我感到鼓舞和感動?我想是在他呼籲不要妥協、不要低估我們的潛力、盡可能毫無保留回應滲透和彌漫在我們的存在和所有經歷中的神聖之愛時的溫柔與愛。同樣令人震驚的是,他堅信道路就是短頌之道。他指出,短頌之道並非逃避成為「一」的挑戰,而是成為「一」的方式。這是一種集中而非分散的方式。
如果我們能學會以孩童般的信德誦唸短頌的純樸,我們就會消失在天主內,找到與萬有建立關係的方式,找到愛的方式。
我們這個團體,在二十五年後,是有可能處於失去活力和墨守成規的階段。如果不是這樣,很簡單,就是因為我今天早晨從若望神父的錄音中所聽到訊息的純淨和簡潔。我們必須更深入地生活在他所教導和生活出的超然之中。如果我們要進入在我看來即將到來的團體生活的第三階段,我們必須為變革、新形式做好準備。這也是上主同樣神祕存在的表現,我們剛剛慶祝了他的誕生,每次默禱時,他都會在我們內心深處出生。
若望神父的教導和我們有責任向世界分享的教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需要。新世代需要接受它,我們所有人都被呼召——作為優先事項和我們自己旅程的一部分——盡己所能以確保人們聽到它。若望神父教導的喜樂力量在於,他清楚地表明該願景是什麼以及它的含義。
本篤會會士 文之光Fr. Laurence Freeman OSB
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總神師
二○○七年
目錄
目 錄
寫在前面 肖 筱
Part I
深度與意義的渴望 黃國松 編
前言 文之光神父
編者序言
第一章 精髓
全然存有 超越自我 發現潛能 至高意義 拓展存有 重返中心
第二章 操練
如何默禱 基本原則 默禱時間 分心走意 默禱準備
第三章 神學
祈禱的神學
唯一的祈禱
超越所有關於天主的定義
自失於基督內
天主奧祕地臨在於我們內
基督在我們心中誕生
人類意識的轉變
死亡與復活
第四章 短頌
短頌的偉大神貧
選擇短頌
誦短頌的步驟
默誦與回響
聆聽短頌
誦短頌直至結束
呼吸與短頌
第五章 傳統
傳統如何教導我們
短頌的傳統
心靈的純潔
若望.伽仙
基督徒祈禱中的短頌傳統
第六章 旅程
專注在天國
自我超越
堅持
默禱的藝術
沒有期望
心靈現象
在靜定中進步
不是我,是耶穌
默禱的最終目標
第七章 果實
活在此刻
學會存在
棄絕私慾
超脫
心靈的釋放
自由
在愛中成長
扎根於天主
團體和諧
成熟關係
基督徒團體
以他人為中心
意義、重要性及目的
穩定
成全的生命
以天主為本的價值體系
第八章 道路
靜默之路
靜定之路
純樸之路
紀律之路
委身之路
棄絕之路
信德之路
信任之路
愛之路
智慧之路
覺醒之路
和平之路
專注之路
Part II
若望.邁恩神父傳 保祿.哈里斯 編
前言
1 出生於愛爾蘭家庭
2 早期家庭生活
3 愛爾蘭巴林斯克林的影響
4 早年求學
5 第二次世界大戰
6 律修會
7 都柏林和法學院
8 馬來西亞和斯瓦米.薩特亞南達
9 在聖三一學院教授法律
10 倫敦之旅
11 成為本篤會隱修士
12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聖安瑟倫男校
13 返歸倫敦:第一間默禱中心
14 蒙特婁,新的開始
15 逝世:神遊
若望.邁恩神父年譜
附錄:如何默禱
寫在前面 肖 筱
Part I
深度與意義的渴望 黃國松 編
前言 文之光神父
編者序言
第一章 精髓
全然存有 超越自我 發現潛能 至高意義 拓展存有 重返中心
第二章 操練
如何默禱 基本原則 默禱時間 分心走意 默禱準備
第三章 神學
祈禱的神學
唯一的祈禱
超越所有關於天主的定義
自失於基督內
天主奧祕地臨在於我們內
基督在我們心中誕生
人類意識的轉變
死亡與復活
第四章 短頌
短頌的偉大神貧
選擇短頌
誦短頌的步驟
默誦與回響
聆聽短頌
誦短頌直至結束
呼吸與短頌
第五章 傳統
傳統如何教導我們
短頌的傳統
心靈的純潔
若望.伽仙
基督徒祈禱中的短頌傳統
第六章 旅程
專注在天國
自我超越
堅持
默禱的藝術
沒有期望
心靈現象
在靜定中進步
不是我,是耶穌
默禱的最終目標
第七章 果實
活在此刻
學會存在
棄絕私慾
超脫
心靈的釋放
自由
在愛中成長
扎根於天主
團體和諧
成熟關係
基督徒團體
以他人為中心
意義、重要性及目的
穩定
成全的生命
以天主為本的價值體系
第八章 道路
靜默之路
靜定之路
純樸之路
紀律之路
委身之路
棄絕之路
信德之路
信任之路
愛之路
智慧之路
覺醒之路
和平之路
專注之路
Part II
若望.邁恩神父傳 保祿.哈里斯 編
前言
1 出生於愛爾蘭家庭
2 早期家庭生活
3 愛爾蘭巴林斯克林的影響
4 早年求學
5 第二次世界大戰
6 律修會
7 都柏林和法學院
8 馬來西亞和斯瓦米.薩特亞南達
9 在聖三一學院教授法律
10 倫敦之旅
11 成為本篤會隱修士
12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聖安瑟倫男校
13 返歸倫敦:第一間默禱中心
14 蒙特婁,新的開始
15 逝世:神遊
若望.邁恩神父年譜
附錄:如何默禱
序/導讀
編者序言
三年前即二○○三年六月,我開始編輯這本書。不久後,我們震驚地發現,我的太太徐雪清(Patricia Chee)已至胃癌晚期,病情嚴重。這是我們這對人生伴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最初的診斷預計她僅有數月生存期,但她勇敢面對,又生活了十九個月。剛開始,她也驚惶,但隨之代之以平安。很矛盾地,那段生活可說是我們作為夫妻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若望.邁恩說,默禱是我們的第一次死亡,自我之死,他將默禱視為我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死亡的必要準備。作為默禱者,雪清和我在生活藝術中經驗了默禱的果效。但正是我們的驚惶到平安之旅揭示了默禱在死亡藝術中的力量。
當文之光神父問雪清默禱如何幫助她處理疾病,她答道,「過去我不認為默禱有效,直到此刻它生效了。當你默禱,你看不到效果,你一直在想,我仍是那個糟糕的自己,我的默禱仍舊充滿干擾,我依然沒有得到什麼奇妙啟示。但,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當我不理解為何我可以如此平安,我明白多年的操練確實在我最迫切時結出了果實。」
雪清和我十八年前被引向默禱。當時我們正尋找一種有意義的靈修之途。在物質層面,我們非常滿足,我們的生活條件遠超出幼時的期盼。我的職業生涯順遂,非常享受投資生涯,家庭生活愉快。我們的兩個孩子,黃維敏(Terence)和黃依玲(Deborah)正要進入青春期。雪清五年前停止在銀行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她非常滿足於做母親的經驗。然而,在物質層面的滿足中,我們兩人都有一種不安。不知怎的,我們都感到生活遠非如此。我們渴求一種靈修之途能為我們的生活賦予更多意義。也許這種感覺正如文之光神父在《我心裡的光》序言中所言,「個人的危機,或是心神憂苦而感受到現代生活形態的膚淺與無意義,因而開啟心門走向內心之旅程。」
我們的靈性探索讓我們留意到默禱是佛教和印度教傳統中的一種重要操練。作為基督徒,我們好奇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是否也有類似根植於基督徒傳統的祈禱方式。在我們對默禱的興趣被激發後,某次在教會書店,雪清一進門就將目光落在英文版《我心裡的光:基督徒默禱的練習指引》一書上。我們都為此發現感到興奮,特別是雪清,她即刻按照書中的方法開始默禱。我沒有立即開始,我傾向於等到我們遇見某個教導這個方法的人為止。不久後我們就有機會到訪倫敦的基督徒默禱中心。我們見到瑪德琳修女(Sr Madeleine),並第一次參與團體默禱,強烈地點燃了我們的興趣。我回到新加坡,決心開始默禱之旅。
正如若望神父所言,默禱簡單卻不容易。甚至在接受內在靜止這一艱巨挑戰前,身體安定就比我想像的難得多。起初我坐在椅子上,後來覺得坐在地板上更虔敬及舒適,然而這對躁動的身心狀態而言並無不同。二十分鐘,更不必說三十分鐘,似乎不可能。為避免完全放棄,我將默禱時間縮至十分鐘。分心走意是氣餒的一大原因。默禱的安靜是做夢和計畫的溫床。我們多數人過著面向外界的生活,當我們起初默禱,那些時段會成為外向思慮的延伸。我好奇何時能夠開始進入內在。整整一年,我都與無數次失敗的開始作鬥爭。靜定的困難,加之工作與家務繁忙,意味著我只在我能夠或我感到喜歡默禱時,而非穩定為之。為頻繁失敗找藉口極其容易。雪清的堅忍鼓舞我繼續,令我不斷記得自己的呼召。
這段旅程的關鍵時刻是一九八八年文之光神父在去澳大利亞時經停新加坡,那是我們初次與他相見。我依然記得我們在機場揮舞他寫的書,好讓他認出我們。我們與本堂神父曾泰坤(Fr Alfred Chan Tai Koon)一起安排文之光神父在聖家堂為教友們舉行講座,大約四百人參與。我們訝異於人數之眾,甚至可以感受到講座後的默禱時段為我們堂區帶來了禮儀的新維度。
在文之光神父離開新加坡前,他建議我們組織每週默禱小組。當時心懷熱忱,考慮到這是對講座的合理後續,我同意了。但第二天,我仔細思考這個建議,我意識到我對開始小組的準備不足而打退堂鼓。我無法誠實地向一個小組解釋每日兩次至少二十分鐘默禱的教導,而我自己卻遠未做到。進退兩難中,卻意識到是做出承諾的時刻。我必須重新安排我生活的優先事項。接下來三週,我竟找到時間堅持早晚默禱,堅忍分心走意與身體不適。我發現規律默禱是可能的。如今我們在十八個堂區共有二十七個小組。我發現,成立和帶領小組的服務成為我個人默禱旅途最大的鼓勵和支持來源。我也發現,要更有效地傳授默禱,最重要的要求是我自己對默禱的忠實操練。
默禱如何改變我的生命?文之光神父說很難解釋誦唸短頌能如此強力地更新一個人的生命,並在每段關係、每個計畫及每個工作中都能感受到。儘管如此,他說單純誦唸短頌讓我們委身於誦唸短頌的果效中。我們不可能每日默禱,卻繼續奉行欺騙、利己和報復的方針。漸漸地,我們必須開始委身自己的日常於真實、愛和天主。文之光神父說若望神父教導的核心在於,我們首先必須學習存在,方知如何行動。知道「我們是誰」(what we are),行動方式才得深刻而恆久的改變。這些是我從默禱習得的真理。朝向(the way to)靜默、靜定和純樸之道是靜默、靜定和純樸。朝向委身和操練之道是委身和操練。朝向信德和愛之道是信德和愛。要到達目的地,必須在路上。默禱是這條路。
我現在才瞥見一絲若望神父的深度,他說默禱將加添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富饒維度,成為個人生命中的巨大整合力量,為我們所是和所做的一切賦予深度及願景。溫和但穩定地,我們重新定位生命的方向。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變得如此清晰。瑣碎之事或者被棄或者消失。我感到一種充滿活力的平衡開始調和工作、家庭生活、身體和靈性生命。
生活本身得到豐富。比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日常操練無我誦唸短頌的專注會滲透至一日的所有活動中。我發現,當我能將這種專注意識帶到日常行動上,如散步、閱讀、打高爾夫球時,我將更深與受造世界存在於當下。我開始學會感謝生命的純粹恩賜。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生命中,無論對職業、社交或靈性我都有追求,但很快便又失去興趣。我仍然想知道為何我能保持對默禱的委身。若望神父和文之光神父豐富而權威的教導一直是靈感和滋養源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認為正是默禱的自我體證經驗讓我繼續前行。只有通過默禱,人才能體證並理解這是一趟信德和愛的旅程。只有通過默禱,人才能感受到內在轉變以及默禱在日常生活中所彰顯出的果效。
我特別被若望神父的一些陳述所啟發,這些陳述表達了他對默禱之途根植於福音訊息的洞見。他解釋說,默禱就是處於聖神的內住之中。祈禱的目的就是將我們自己的祈禱拋在身後,如此我們可以加入基督的祈禱,他的神在我們內不斷祈禱。默禱是我們對耶穌召叫我們放下一切跟隨他做門徒的回應。若望神父視默禱為我們對天主之愛與慷慨的回應:在道成肉身和耶穌的一生內顯示的慷慨,接受十架犧牲的完全無私。默禱是我們同樣慷慨的表達方式。我們的默禱確保我們全然完整地獻上自己。默禱可能是作為有意識的人類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向天主獻上我們的自覺性。我未能親身見過若望神父,但藉著《團體/Communitas》錄音帶,我如此深地被他聲音的力量和權威所觸動。
我開始與堅持默禱之旅的搏鬥,從聆聽和閱讀若望.邁恩的教導中獲益匪淺。在我搖擺不定時,他的教導鼓舞並滋養了我,並繼續幫助我穩定前行。我嘗試以本書提煉他的教導,並以主題形式呈現,這或會有助希望在我們這充滿挑戰的時代,在一位祈禱大師溫和而權威地指導下踏上旅程的任何人。
黃國松
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新加坡分會聯絡員
二○○六年
本文作者:黃國松 Peter Ng Kok Song
七歲領洗,於天主教會辦的蒙福中學受十二年教育。大學時期領政府獎學金,於新加坡大學主修物理。獲史丹佛大學管理碩士。
自一九八八年,黃國松開始操練基督徒默禱,長期擔任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新加坡分會聯絡員,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受託人及理事會成員。
二○○七年至二○一三年期間擔任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直排全形GIC)投資長。
二○二三年曾競選新加坡總統。
三年前即二○○三年六月,我開始編輯這本書。不久後,我們震驚地發現,我的太太徐雪清(Patricia Chee)已至胃癌晚期,病情嚴重。這是我們這對人生伴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最初的診斷預計她僅有數月生存期,但她勇敢面對,又生活了十九個月。剛開始,她也驚惶,但隨之代之以平安。很矛盾地,那段生活可說是我們作為夫妻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若望.邁恩說,默禱是我們的第一次死亡,自我之死,他將默禱視為我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死亡的必要準備。作為默禱者,雪清和我在生活藝術中經驗了默禱的果效。但正是我們的驚惶到平安之旅揭示了默禱在死亡藝術中的力量。
當文之光神父問雪清默禱如何幫助她處理疾病,她答道,「過去我不認為默禱有效,直到此刻它生效了。當你默禱,你看不到效果,你一直在想,我仍是那個糟糕的自己,我的默禱仍舊充滿干擾,我依然沒有得到什麼奇妙啟示。但,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當我不理解為何我可以如此平安,我明白多年的操練確實在我最迫切時結出了果實。」
雪清和我十八年前被引向默禱。當時我們正尋找一種有意義的靈修之途。在物質層面,我們非常滿足,我們的生活條件遠超出幼時的期盼。我的職業生涯順遂,非常享受投資生涯,家庭生活愉快。我們的兩個孩子,黃維敏(Terence)和黃依玲(Deborah)正要進入青春期。雪清五年前停止在銀行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她非常滿足於做母親的經驗。然而,在物質層面的滿足中,我們兩人都有一種不安。不知怎的,我們都感到生活遠非如此。我們渴求一種靈修之途能為我們的生活賦予更多意義。也許這種感覺正如文之光神父在《我心裡的光》序言中所言,「個人的危機,或是心神憂苦而感受到現代生活形態的膚淺與無意義,因而開啟心門走向內心之旅程。」
我們的靈性探索讓我們留意到默禱是佛教和印度教傳統中的一種重要操練。作為基督徒,我們好奇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是否也有類似根植於基督徒傳統的祈禱方式。在我們對默禱的興趣被激發後,某次在教會書店,雪清一進門就將目光落在英文版《我心裡的光:基督徒默禱的練習指引》一書上。我們都為此發現感到興奮,特別是雪清,她即刻按照書中的方法開始默禱。我沒有立即開始,我傾向於等到我們遇見某個教導這個方法的人為止。不久後我們就有機會到訪倫敦的基督徒默禱中心。我們見到瑪德琳修女(Sr Madeleine),並第一次參與團體默禱,強烈地點燃了我們的興趣。我回到新加坡,決心開始默禱之旅。
正如若望神父所言,默禱簡單卻不容易。甚至在接受內在靜止這一艱巨挑戰前,身體安定就比我想像的難得多。起初我坐在椅子上,後來覺得坐在地板上更虔敬及舒適,然而這對躁動的身心狀態而言並無不同。二十分鐘,更不必說三十分鐘,似乎不可能。為避免完全放棄,我將默禱時間縮至十分鐘。分心走意是氣餒的一大原因。默禱的安靜是做夢和計畫的溫床。我們多數人過著面向外界的生活,當我們起初默禱,那些時段會成為外向思慮的延伸。我好奇何時能夠開始進入內在。整整一年,我都與無數次失敗的開始作鬥爭。靜定的困難,加之工作與家務繁忙,意味著我只在我能夠或我感到喜歡默禱時,而非穩定為之。為頻繁失敗找藉口極其容易。雪清的堅忍鼓舞我繼續,令我不斷記得自己的呼召。
這段旅程的關鍵時刻是一九八八年文之光神父在去澳大利亞時經停新加坡,那是我們初次與他相見。我依然記得我們在機場揮舞他寫的書,好讓他認出我們。我們與本堂神父曾泰坤(Fr Alfred Chan Tai Koon)一起安排文之光神父在聖家堂為教友們舉行講座,大約四百人參與。我們訝異於人數之眾,甚至可以感受到講座後的默禱時段為我們堂區帶來了禮儀的新維度。
在文之光神父離開新加坡前,他建議我們組織每週默禱小組。當時心懷熱忱,考慮到這是對講座的合理後續,我同意了。但第二天,我仔細思考這個建議,我意識到我對開始小組的準備不足而打退堂鼓。我無法誠實地向一個小組解釋每日兩次至少二十分鐘默禱的教導,而我自己卻遠未做到。進退兩難中,卻意識到是做出承諾的時刻。我必須重新安排我生活的優先事項。接下來三週,我竟找到時間堅持早晚默禱,堅忍分心走意與身體不適。我發現規律默禱是可能的。如今我們在十八個堂區共有二十七個小組。我發現,成立和帶領小組的服務成為我個人默禱旅途最大的鼓勵和支持來源。我也發現,要更有效地傳授默禱,最重要的要求是我自己對默禱的忠實操練。
默禱如何改變我的生命?文之光神父說很難解釋誦唸短頌能如此強力地更新一個人的生命,並在每段關係、每個計畫及每個工作中都能感受到。儘管如此,他說單純誦唸短頌讓我們委身於誦唸短頌的果效中。我們不可能每日默禱,卻繼續奉行欺騙、利己和報復的方針。漸漸地,我們必須開始委身自己的日常於真實、愛和天主。文之光神父說若望神父教導的核心在於,我們首先必須學習存在,方知如何行動。知道「我們是誰」(what we are),行動方式才得深刻而恆久的改變。這些是我從默禱習得的真理。朝向(the way to)靜默、靜定和純樸之道是靜默、靜定和純樸。朝向委身和操練之道是委身和操練。朝向信德和愛之道是信德和愛。要到達目的地,必須在路上。默禱是這條路。
我現在才瞥見一絲若望神父的深度,他說默禱將加添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富饒維度,成為個人生命中的巨大整合力量,為我們所是和所做的一切賦予深度及願景。溫和但穩定地,我們重新定位生命的方向。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變得如此清晰。瑣碎之事或者被棄或者消失。我感到一種充滿活力的平衡開始調和工作、家庭生活、身體和靈性生命。
生活本身得到豐富。比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日常操練無我誦唸短頌的專注會滲透至一日的所有活動中。我發現,當我能將這種專注意識帶到日常行動上,如散步、閱讀、打高爾夫球時,我將更深與受造世界存在於當下。我開始學會感謝生命的純粹恩賜。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生命中,無論對職業、社交或靈性我都有追求,但很快便又失去興趣。我仍然想知道為何我能保持對默禱的委身。若望神父和文之光神父豐富而權威的教導一直是靈感和滋養源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認為正是默禱的自我體證經驗讓我繼續前行。只有通過默禱,人才能體證並理解這是一趟信德和愛的旅程。只有通過默禱,人才能感受到內在轉變以及默禱在日常生活中所彰顯出的果效。
我特別被若望神父的一些陳述所啟發,這些陳述表達了他對默禱之途根植於福音訊息的洞見。他解釋說,默禱就是處於聖神的內住之中。祈禱的目的就是將我們自己的祈禱拋在身後,如此我們可以加入基督的祈禱,他的神在我們內不斷祈禱。默禱是我們對耶穌召叫我們放下一切跟隨他做門徒的回應。若望神父視默禱為我們對天主之愛與慷慨的回應:在道成肉身和耶穌的一生內顯示的慷慨,接受十架犧牲的完全無私。默禱是我們同樣慷慨的表達方式。我們的默禱確保我們全然完整地獻上自己。默禱可能是作為有意識的人類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向天主獻上我們的自覺性。我未能親身見過若望神父,但藉著《團體/Communitas》錄音帶,我如此深地被他聲音的力量和權威所觸動。
我開始與堅持默禱之旅的搏鬥,從聆聽和閱讀若望.邁恩的教導中獲益匪淺。在我搖擺不定時,他的教導鼓舞並滋養了我,並繼續幫助我穩定前行。我嘗試以本書提煉他的教導,並以主題形式呈現,這或會有助希望在我們這充滿挑戰的時代,在一位祈禱大師溫和而權威地指導下踏上旅程的任何人。
黃國松
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新加坡分會聯絡員
二○○六年
本文作者:黃國松 Peter Ng Kok Song
七歲領洗,於天主教會辦的蒙福中學受十二年教育。大學時期領政府獎學金,於新加坡大學主修物理。獲史丹佛大學管理碩士。
自一九八八年,黃國松開始操練基督徒默禱,長期擔任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新加坡分會聯絡員,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受託人及理事會成員。
二○○七年至二○一三年期間擔任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直排全形GIC)投資長。
二○二三年曾競選新加坡總統。
試閱
書摘
默禱的十三條路
靜默之路
人類心靈要成長,靜默實屬必需。心靈不僅要成長,還要對生命、環境及朋友關係做出必要回應。因為靜默有助心靈空間得以呼吸、存在。在靜默中,你無需判斷自己、批評自己或取悅他人。你只需靜靜存在。當你進入靜默,那是一種絕妙感受。它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你獲得完全地自由,你不再扮演任何角色,你不再試圖滿足任何人的期望。
靜定之路
如果你觀察一個鐘錶匠熟練使用小鑷子工作,你會注意到,當他全神貫注觀察手錶內部時,是多麼安定和平穩。他的靜定,就是徹底專注,完全沉浸於他所做的事。默禱也是如此,我們的靜定不是一種被動狀態,而是一種完全開放、清醒的狀態,專注於我們存在的奧祕,專注於天主的神妙——祂是我們存在的創始者和維護者。我們充分意識到自己與天主是一體。
純樸之路
當開始默禱朝聖時,你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如同孩童般。在默禱時,我們超越欲望,超越占有,超越自我。默禱是讓我們重新感受奇妙的方法。基督信仰的祈禱是單純的祈禱。你必須超越,必須懷著孩童般的單純來默禱。「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竇/馬太福音》18:3)
紀律之路
如果你想學習默禱,保持每天操練絕對必要,你生命的每個早晚。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什麼速成班,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魔法。只是簡單地、溫柔地、日漸地改變方向,改變內在。
委身之路
在默禱中我們發現不能把天主放在等候室,對他說,「等我把手頭上的事完成,再來找你。」我們不能讓天主等在電話那頭,卻說,「等一下,我一會兒再回來。」
為學習默禱,你必須明白這是一種日常委身。這個委身超越我們的感受。我們並非在感覺好時才默禱,感覺不好時就停止。我們接受每天默禱的紀律,然後堅持遵守。我們接受誦短頌的紀律,然後就從始至終堅持默唸。
棄絕之路
耶穌通過將生命交付到父手中、徹底自棄,完成他被派遣的任務:「願袮的旨意成就。」這正是我們所有人的方式,也是我們默禱的確切目的。我們放下自我,不再自我掌控,通過耶穌的人性意識完全融入天主。如果我們學會堅持不斷地誦短頌,默禱將非常有力量,因為在那樣的祈禱中,我們放下自我、捨棄生命,完全投入到天主無限的奧蹟中。
信德之路
默禱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點亮心燈」,因為我們知道,對於生命只有一件事至關重要,那就是要對生命的創造者完全開放,並與祂——我們賴以生存的聖言,成為血肉的天主子,我們的主耶穌——保持和諧。真正重要的是信德,我們對基督的堅定承諾,這才是重要的。
信任之路
我認為默禱是我們將自己完全託付給自己存在奧祕的一種方法。默禱只是處於接受一切本來面目的狀態。正如你們所知,藉由單純地誦短頌,我們將整個生命交托給天主。
愛之路
我們必需在愛中成長。其它所有一切都是次要的,其它所有一切都是附屬的。一旦清楚這點,我們的生活將得到改變。我們瞭解慈悲和理解的重要性。然後,我們開始真正成為敏感的人,我們觸摸生活的中心。記住,天主是中心,天主是愛,耶穌就是這份愛的啟示。
智慧之路
智慧就是分辨真假虛實的恩寵。我們在默禱中獲得的認知,並非僅是給記憶庫增加內容。我們所獲得的乃是智慧——瞭解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和觀點的意義。智慧就是以神聖的目光去認知,以永恆的角度去瞭解。
覺醒之路
我們都意識到世界充滿黑暗,每天我們都聽到可怕的不公、暴力、仇恨、爭執、貪婪等等。我們在個人層面和世界層面都看到這些。我們也發現我們裡面也有黑暗面,發現自己也有生活於與人類尊嚴不相符的非人處境的衝動。基督來是為驅走黑暗,他說基督之光的力量如此強大,黑暗無法戰勝它,無法熄滅它。
和平之路
當今世界很大的誘惑是認為和平是可製造的狀態。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通過化學手段或意志行動製造任何我們喜歡的情緒狀態。但從靈修意義上來說,和平是不可被製造的,但是我們必須進入的。和平不是我們通過運用一種或多種能力就能實現的,而是取決於我們所有能力及所有潛能的一致性。
專注之路
源自初期隱修教父們的默觀祈禱傳統,默禱的傳統,便很在意專注。
我們必須學習集中精神。為什麼它如此強大?西蒙娜.薇依所謂的「無我的專注」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只有在專注中,我們轉化自我。全神貫注才能放下自我。仔細想想,除了自我外,還有什麼會誤導我們理解現實?
默禱的十三條路
靜默之路
人類心靈要成長,靜默實屬必需。心靈不僅要成長,還要對生命、環境及朋友關係做出必要回應。因為靜默有助心靈空間得以呼吸、存在。在靜默中,你無需判斷自己、批評自己或取悅他人。你只需靜靜存在。當你進入靜默,那是一種絕妙感受。它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你獲得完全地自由,你不再扮演任何角色,你不再試圖滿足任何人的期望。
靜定之路
如果你觀察一個鐘錶匠熟練使用小鑷子工作,你會注意到,當他全神貫注觀察手錶內部時,是多麼安定和平穩。他的靜定,就是徹底專注,完全沉浸於他所做的事。默禱也是如此,我們的靜定不是一種被動狀態,而是一種完全開放、清醒的狀態,專注於我們存在的奧祕,專注於天主的神妙——祂是我們存在的創始者和維護者。我們充分意識到自己與天主是一體。
純樸之路
當開始默禱朝聖時,你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如同孩童般。在默禱時,我們超越欲望,超越占有,超越自我。默禱是讓我們重新感受奇妙的方法。基督信仰的祈禱是單純的祈禱。你必須超越,必須懷著孩童般的單純來默禱。「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竇/馬太福音》18:3)
紀律之路
如果你想學習默禱,保持每天操練絕對必要,你生命的每個早晚。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什麼速成班,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魔法。只是簡單地、溫柔地、日漸地改變方向,改變內在。
委身之路
在默禱中我們發現不能把天主放在等候室,對他說,「等我把手頭上的事完成,再來找你。」我們不能讓天主等在電話那頭,卻說,「等一下,我一會兒再回來。」
為學習默禱,你必須明白這是一種日常委身。這個委身超越我們的感受。我們並非在感覺好時才默禱,感覺不好時就停止。我們接受每天默禱的紀律,然後堅持遵守。我們接受誦短頌的紀律,然後就從始至終堅持默唸。
棄絕之路
耶穌通過將生命交付到父手中、徹底自棄,完成他被派遣的任務:「願袮的旨意成就。」這正是我們所有人的方式,也是我們默禱的確切目的。我們放下自我,不再自我掌控,通過耶穌的人性意識完全融入天主。如果我們學會堅持不斷地誦短頌,默禱將非常有力量,因為在那樣的祈禱中,我們放下自我、捨棄生命,完全投入到天主無限的奧蹟中。
信德之路
默禱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點亮心燈」,因為我們知道,對於生命只有一件事至關重要,那就是要對生命的創造者完全開放,並與祂——我們賴以生存的聖言,成為血肉的天主子,我們的主耶穌——保持和諧。真正重要的是信德,我們對基督的堅定承諾,這才是重要的。
信任之路
我認為默禱是我們將自己完全託付給自己存在奧祕的一種方法。默禱只是處於接受一切本來面目的狀態。正如你們所知,藉由單純地誦短頌,我們將整個生命交托給天主。
愛之路
我們必需在愛中成長。其它所有一切都是次要的,其它所有一切都是附屬的。一旦清楚這點,我們的生活將得到改變。我們瞭解慈悲和理解的重要性。然後,我們開始真正成為敏感的人,我們觸摸生活的中心。記住,天主是中心,天主是愛,耶穌就是這份愛的啟示。
智慧之路
智慧就是分辨真假虛實的恩寵。我們在默禱中獲得的認知,並非僅是給記憶庫增加內容。我們所獲得的乃是智慧——瞭解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和觀點的意義。智慧就是以神聖的目光去認知,以永恆的角度去瞭解。
覺醒之路
我們都意識到世界充滿黑暗,每天我們都聽到可怕的不公、暴力、仇恨、爭執、貪婪等等。我們在個人層面和世界層面都看到這些。我們也發現我們裡面也有黑暗面,發現自己也有生活於與人類尊嚴不相符的非人處境的衝動。基督來是為驅走黑暗,他說基督之光的力量如此強大,黑暗無法戰勝它,無法熄滅它。
和平之路
當今世界很大的誘惑是認為和平是可製造的狀態。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通過化學手段或意志行動製造任何我們喜歡的情緒狀態。但從靈修意義上來說,和平是不可被製造的,但是我們必須進入的。和平不是我們通過運用一種或多種能力就能實現的,而是取決於我們所有能力及所有潛能的一致性。
專注之路
源自初期隱修教父們的默觀祈禱傳統,默禱的傳統,便很在意專注。
我們必須學習集中精神。為什麼它如此強大?西蒙娜.薇依所謂的「無我的專注」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只有在專注中,我們轉化自我。全神貫注才能放下自我。仔細想想,除了自我外,還有什麼會誤導我們理解現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