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於能知之力: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天空存在之前,你就存在
超越「我是那」——一代宗師最後的開示
他唱著來自那一邊的情歌,召喚著迷失在無明荒野中翹首以盼的你我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是現代印度最偉大的聖人之一,教導風格強烈尖銳,與靜默的拉瑪那尊者都是當代歐美靈修者遙奉的心靈導師。尼薩迦達塔的核心教導是:人如果不能脫離虛假的身分認同,逃出各種偽裝和妄想的枷鎖,那麼對於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永恆真理,就會視而不見。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晚年,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身心當做是自己,所以尼薩迦達塔堅持要我們找出這個身心是什麼。難道不是來自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嗎?也就是說,身體是靠吃下去的食物產生的,也靠食物維持,而食物只不過是五大元素而已。那麼我們還會是這個身體嗎?沒有能知之力(Consciousness)的話,身體就是死屍而已。當能知之力離開身體時,個體沒有了,世界沒有了,神也沒有了。只有當能知之力顯現為物質身體時,才能意識到它自己。能知之力潛藏在每一粒食物中,在所有的五大元素中——它是遍在、非個體的,遍及一切。一切都是能知之力,而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就是。當這些身體中的某一具「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呢?這一身體會再次成為五大元素的一部分,而能知之力會融回「遍在能知」中。這一切都正在進行之中,是能知之力的遊戲。
在這副身體出現之前——我是什麼?那才是人的本來面目。永恆的「我」,那個絕對不受限、超越時空的「本然存在」(Being),是不會意識到「存在」(being)的(因為不存在對立的他者)。我即如是(I am as I Am),如同我現在所是,過去一直如是,未來也永遠如是。
尼薩迦達塔自知將不久於世,因此只教授最高的真理。「就算他只說了一句話,也抵得上一整本《奧義書》。他的回答非常直率和尖銳,不會迎合任何人的自我。事實上,他宣稱他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這個『虛假的個體』。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筆墨難以形容。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嘆⋯⋯大家只能帶著全然的愛和敬畏注視著他。」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這是無法形容的。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歎:那個「人」會快樂、憤怒、悲傷、愉悅、諷刺或溫和,各種各樣的情感呈現在那具「皮囊」之上,就像水面上反射的陽光。
本書中的問答收錄自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錄音謄本,為尼薩迦達塔臨終對話錄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另外還有《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與《能知之力的種子》。
目錄
序/導讀
導論
「父母未生你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
只要對禪宗稍有了解之人,就知道這是宗門耳熟能詳的「話頭」,禪師們往往向學人提出這個問題,策令其去追尋並參問這個問題的答案。
別急著拋出什麼答案。你或許會說:「那時我是中陰身,在選擇入胎,或者在中陰的境界中流浪。」但那是你從書本上看來的,或者是你腦海中的一些畫面告訴你的。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未擁有身體之前,你是什麼?」或者更進一步:「在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之前,你是什麼?」甚至是:「在你產生能知能覺的這種能力之前,你是什麼?」別用頭腦來回答,忘記書本上學來的,請用親身的體會來回答!
以上這些問題,就是現在這本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先於能知之力》試圖要講解的。也就是這個書名所標示的:存在於我們獲得「能知能聞」的這個能力之前的,是什麼?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這位大半生蝸居在孟買一間小公寓中的智者,在他那間約莫四坪的客廳裡,他總是激動地揮舞雙手,怒氣衝衝地逼問來訪者。「速道!速道!」一如千年之前的中國禪宗祖師,只要學人直心直用,於當下會取。
一九七三年他的談話錄《我是那》(I am That)出版後,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求道者絡繹不絕地從全世界各地趕到孟買,坐在他狹小的「道場」中聆聽其振聾發聵的獅吼。在《我是那》之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唯一授權他人整理的開示錄,只有簡·鄧恩所編輯的臨終教言三部曲,這本《先於能知之力》就是其中之一。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授」在其一生的教學中,具有非凡的意義。這是因為,馬哈拉吉前後期的教授側重點不同。在他人生最後的兩三年中,馬哈拉吉否定了禪修,同時,因為他為喉癌所苦,不再有體力與來訪者在言語上來回周旋,所以他的「臨終教授」往往一針見血。
他這樣說道:「食物之身是存在的本質,沒有了食物之身,就沒有了存在,你不是存在。一個對此確信無疑的人,是沒有需要,也沒有必要去禪修的。只有還在認同存在,禪修才會繼續。《我是那》這本書裡,說的就是這個方法,如果摩里斯·佛里曼現在還活著的話,我會把這個說清楚的。現在《我是那》這本書被超越了,此刻,我沒有形象也沒有名字。」——尼薩迦達塔《我從未出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的對話〈傷口〉
正因為他臨終前三年間這種徹底而純粹的教授,他成為了靈修導師中最為罕見的那一種:他慈悲得將一切全盤托出,他又殘酷得毫不退讓。這樣的手段,只有中國古代的宗門祖師們才可與之媲美。
「父母未生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是他經常拷問來訪者的一個問題。去拜訪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求道者,很快就會發現,他拒絕你以任何書本上讀來的東西來回答這個問題,他曾說:「那你為什麼相信有這個『出生』?什麼是聖典或經典?它們僅僅是規範我們在世間行為的軌則,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而已。別在這裡談論它們。回到原先的問題:你是否相信有這個『出生』。為什麼要拋出這麼多的高談闊論?對無知者來說,閱讀經文是可以的。但下一步是放下它,試著瞭解你是什麼。」——《先於能知之力》,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的談話
千年之前,曾有一位中國禪師也拿這個問題考問他的弟子:「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這位叫香嚴智閑的弟子,雖然熟讀經論、博聞利辯、問一答十,聽到這個問題後卻啞口無言。
這是尼薩迦達塔慣用的問題,無數次的對話中,他都在把來訪者引到那沒有身體之時,他或明示或反詰,讓你去追問未出生之前,到底自己是何面目。
「在你還沒有體驗到身體時,你就處在那種極喜的狀態。這種狀態先於你的出生,不能說它是深度睡眠,它超越沉睡。智者的自證境界,就和你出生之前的那種狀態一樣,那是一個圓滿的狀態。」——《先於能知之力》,一九八一年四月四日的談話
「你還沒察覺到『我在』之感以前,你是怎麼運作的?我提出了問題,沒人能回答。你們這些大學者啊,各個博學廣聞,卻都一言不發。」——《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一九八一年二月七日的談話
智閑懇請師父溈山為他說破,溈山拒絕了,他說:「吾說得是吾之見解,於汝眼目何有益乎?」智閑回到自己房裡,把書本翻遍了也找不到答案,於是他感慨道:「畫餅不可充飢!」一把火把所有的書都燒了,並向師父告辭,要去其他地方,做一個不看經書的「粥飯僧」度日。
他一直思索著這個「父母未生前」的問題,在某天鋤草時,他隨手撿起一塊瓦片丟開,瓦片敲打在竹子上,發出響聲。突然之間,這個問題的答案出現了。他領悟了。於是他吟唱出了一首悟道之歌: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和賣關子的溈山不同,尼薩迦達塔常常直接就向學人明示,那「處處無蹤跡」,但是又能「動容揚古路」的「上上機」,也就是「我在」:「伴隨著『我在』的升起,整個顯現都出現了;那個見證所有行為活動的,就是『我在』,它創造了這一切,幻相、各種習性、各種屬性。」——《先於能知之力》,一九八〇年七月一日的談話
純淨的「我在」,是宇宙誕生的最初之因,它倏然而現,毫無緣由,它是遍在的「神我」,是創世之主。它驅動了一切,所以被稱之為「能知之力」。這純淨的「我在」,在身體產生之後,進入身體,驅動著感官的運作,讓人能跑能跳能聞能知。
但是,也因為執著於這個身體,純淨而遍在的「我在」跟身體結合,就形成了更加粗重的「我在」,即自我感,並引發了一切的謬見和苦難。
「你是怎麼得到這個『我在』的?它是不請自來的,還是你努力爭取來的?你是究竟實相,根本不受概念束縛,也沒有『我在』這個最初的概念;突然之間,你被『我在』所俘獲。這是誰幹的?這難道不是自動發生的嗎?⋯⋯在子宮裡的九個月中,你沒有『我在』的概念。要明白事情是這樣的:『我在』這一概念自動而來,又自動而去。驚訝的是,它一出現就被當作真的。往後,隨之而來的謬見,都是因為對『我在』所懷有的真實感而起。試著於『我在』這原初概念中安住,好丟棄這一概念及其所有與之相關的概念。為什麼我完全自由了?因為我已經明白了『我在』的虛幻不真。」——《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一九八一年三月四日的談話
這「我在」,哪怕再純淨,也是在究竟實相的基礎之上產生的。究竟實相,才是你的本來面目,而不是這個「我在」。究竟實相,存在於世界展現出來之前,存在於你獲得身體,具有了知的能力之前,存在於你的頭腦思維、世智聰辯之前,甚至存在於你獲得了精微的自我存在感之前。未有「你」,先有「他」;沒有「你」,就唯有「他」。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一再強調:領悟這一點,是唯一可做之事;瞭解了這一點,便無事可為;而堅信這一點,則是唯一的「修行」。至此,一個人的靈修,也就走到了終點。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會對當今的求道者產生巨大的警示作用。對於那些逢人必揚言一定要「實修實證」、「親身證得」點什麼的修行者,馬哈拉吉的教言或許會令他們失望。先於身體,先於能知,而不在五蘊之中,又非六根所能及的究竟實相,要如何去體驗、去看到、去親證呢?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去琢磨,但又不可被琢磨的問題。
智嚴,鍾七條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試閱
一九八〇年四月八日
問: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念頭嗎?在某些地方有這樣的記載:當你看到世界時,你看不到真我;相反,當你看到真我時,你看不到外在的顯現。
尼薩迦達塔:世界只不過是你自己作為「我」的能知之力所產生的影像。就好像你接到了一通電話,告訴你,你在,於是馬上世界就出現了。當你在深度睡眠中,你感覺到醒來了,於是,夢,即世界,就同時出現了。伴隨著「我在」,世界出現在醒位和夢位。
問:沒有自我的存在,人能看到世界嗎?
尼:自我何時存在呢?當你要有所作為的時候,自我就存在了。無論觀察到什麼,傳遞到你這裡時你都自動接受了。你緊緊抓住它,記掛著它,於是正是這樣,自我就介入了。你看到一些木材堆在路上,你認為你是一個木匠,然後開始琢磨如何使用這些材料;一旦起心動念,自我就出現了。如果你誰都不是,就不必為建築材料操心。你會只是看到那些木材,然後從一旁走過。一旦木材離開了視線,也就從頭腦中消失了;但是當你接收到傳遞過來的顯現時,你會對其深思熟慮,自我就已經介入了。
問:所以,當去考慮如何運用所看到的東西時,那就是自我形成的時候?
尼:是的,這就是它的本性。
問:回到我的另一個問題,當世界被看到時,真我就無法被看到;當真我被看到時,世界就無法被看到,是這樣的嗎?
尼:那是另一條路。當你知道你在,世界就在;如果你不在,你的世界也不在。
問:真我和「我」一樣嗎?我說的是「我在」和自我,即「我是個男人」這種念頭之間的區別。安住在「我在」這種「能知」中時,世界存在嗎?能看見嗎?
尼:當你剛醒來的時候,你只有存在的感覺,沒有語言,這是最初的基礎,即前提;後來,你完全知道你在、世界也在,但那是一種幻相,就像兔子的犄角一樣。而最終,世界就像夢中的世界。要非常透徹地理解這一點;你現在太關注自我了。剛才對自我的剖析,你明白了嗎?
問:我想我明白了,讓我再問一個問題,也許我就可以搞清楚。用蛇和繩子的類比(在燈光昏暗的地方看到一根繩子,而把它誤認為是蛇),如果我們用此來比喻世界,那錯誤的認同在哪裡呢?
尼:真我,就是世界。你在說的是去除真我和世界之間的認同,不是嗎?首先,弄明白真我,瞭解什麼是真我。先認識真我,然後才能認識世界。世界出現的原因正是你意識到了你在。
問:在醒位,怎麼可能完全失去對世界的感受而僅僅只是作為真我呢?
尼:你得請教太陽,問他:「你怎麼擺脫你的光?」⋯⋯光是太陽的外顯。你能把光從太陽中分離出來,或者把太陽從光中分離出來嗎?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因為你在,你的世界就在。
因為「見證」的狀態展現了,所以你在;因為你在,「見證」就被實在地感覺到了;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如果沒有「見證」本身,那見證者何在?仔細想想吧。
問:「本然」是見證者嗎?
尼:有兩個見證的階段:「本然」見證著所有的外顯;這種「本然」,以及能知之力的見證作用,是在永恆的基底,即究竟實相之上發生的。
原初一念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四日
尼薩迦達塔:只要你對這個外顯的世界感興趣,你就沒有時間去尋找源頭。源頭就是這種能知之力,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出現了。你現在從事的任何行為,其源頭就是你孩童時的那一刻。在那個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特性,是這「化學要素」,即能知之力,它記錄下了影像。從那一刻起,你開始積累知識,而在此之上,產生了你現在的行為。
大家對我的話太感興趣,以至於沒有人真正想知道那個童真的能知之力是什麼。只有在能知之力中站穩了腳跟的時候,才會知道童真的能知之力。這是唯一的辦法。
問:與成人的能知之力相比,童真的能知之力暗含著一種返璞歸真。在那種狀態下,是不會去想到什麼成人或兒童的能知之力的,有的只是如其本然,沒有進一步的作意。
尼:孩子的能知之力和成人的能知之力沒有區別。
問:如果小罐子內部的空間與大罐子內部的空間相同,又怎麼分辨出哪個才是小罐子呢?
尼:宇宙的種子是無有維度的,但由於身體,能知之力出現了,並與身體認同。然而實際上,一切都是昭然的、無所不在的能知之力。那種「我愛」是昭然的。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沒有得失的問題,只有認同身體時,才會有這種問題。
當你進食的時候,是誰在吃?是「純淨我在」。食物也含有「我在」,所以當攝入食物後,你維繫了你的「我在」。雖然「我在」蘊含於食物中,但沒有人會把自己當作食物。他們說:「這是我的午餐;我不是這個」,但當食物被消耗掉並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時,他們會說:「我就是身體」。他們搞錯了。
問:我渴望能住於智者所處的境界。
尼:那你必須得了解「明覺|我在」。智者與明覺是一體的。
問:如其本然,就可以擁有這種明覺嗎?
尼:你已經是那個了,但你必須試著瞭解你自己。
問:如果靠如是本然就能明白,那麼就不涉及任何覺知。
尼:此刻你在認同身體,所以你不知道那個奧祕。當你真正成為那個時,你會逐漸明白過來。
問:如果「我在」之中只有存在感,概念又從何而來?
尼:因為命氣,心念的流動才會存在。心念意味著語言,所以想法才會存在——它們都是概念。去看你的源頭,童真的能知之力,然後終結它。
問:事實上困難在於,能知之力都是一樣的,要如何才能找到源頭呢?
尼:「能知」就像一棵樹,但它是從一粒種子中長出來的,所以要去到種子那裡。你現在擁有的能知之力和你在孩童時的是一樣的;把握住那個,就足夠了。只要「能知」存在,那麼一切對你來說就都是如此的重要,但如果它消失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又有什麼價值呢?知道這粒種子的人是誰?要留意這個「純淨我在」是如何出現的,然後你就會明白。只去接受這個認同:你就是這個昭然的純粹「本然」,那正是宇宙以及你所經歷的這個生命的唯一精髓,而現今,你只是披著身體這件「外衣」而已。你要好好記住這點;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你都記了下來,只是為了好玩,那你為什麼不記下這一點,看看會發生什麼呢?當你仰望月亮,並知道只因你的存在月亮才存在的時候——看看這麼做會發生什麼?因為你在,月亮才在。這一偉大的見地,這種喜悅,你要直接去體驗,去享受。
問:一定有某種力量導致產生了一切萬法。
尼:這力量正是真我,蘊含於每個人的「本然存在」中——這種力量是有時間限制的。從出現「存在」那一刻,就自動地創造出一切,直到該「存在」消失。在此之前,什麼都沒有,在此之後,也什麼都沒有。只有在「存在」持續的時間裡,世界和萬法才是存在的。這種力量正是對「原初一念」,即「我在」的相信,而正是那個「原初一念」編織出了森羅萬象之網。整個顯現都只是展現在這個概念之中。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五日
尼薩迦達塔:當能知之力與其自身相會之時,那就是三摩地。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他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三摩地。
問:身體會變得僵硬嗎?
尼:身體變得靜止。後來,意識不到身體了。當一切都感覺不到的時候,那就是「自然三摩地」。
問:覺受是熾熱的,沸騰的,裡外皆是;它會引發出一點熱。
尼:那是很自然的。當五大元素相互混合時,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那個階段,五大元素通過色身以各種方式展現出來。這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每個身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作出表現和反應。因此,不同的聖人有著不同的教導。所有人共同的資本是醒位、睡位,以及作為「我在」的「能知」。
問:我照馬哈拉吉說的做了。我審視了那個童真時的能知之力,也思考了種子和樹,我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
尼:這些問題解決後還剩下什麼?對此你能做點什麼嗎?
問:不能。種子消失成為幼苗,幼苗變成一棵樹,最後樹消失了。孩童時的種子消失成為了青少年,等等。
尼:它不是消失,而是轉變了。現在剩下的是超梵。
問:有一種兒子回歸到父親的感覺。
尼:這種感覺是產生於源頭的內部還是外部?「父母」只是名字,為了稱呼那個眾所周知的源頭所用的。當人去理解一件事時,他是沒有真正抓住要領的,除非將之命名了,這樣,他才會說自己理解了。名字啥都不是。父親、母親、孩子是三個不同的名稱,但這三個代表同一個東西。存在的,只有唯一,如是而已,而那三個名字和編號都是在命名同一個東西。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的結合就是我自己;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只是名字而已,他們沒有形相。這個話題只適合那些真正感興趣的人。
菠蘿蜜是一種很大的水果,有著厚厚的果皮,果皮上布滿了尖尖的突起。果肉在內部,再裡面的才是種子。食用完了果肉之後,剩下來的種子還能種出更多的果實。人類的身體也是一樣,外面的只是殼,人使用的是內在的「本然」。種子則可以用來播種,而那香甜,即「我在」的味道,珍視著自己,並想不惜一切代價地延續下去。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你是無形的;身體自動產生了,而當身體產生後,會有一種本能的渴望,要回歸到無形的狀態。當你想回到無形的、無所求的狀態時,你才會來到這裡,探尋你究竟是什麼。能知之力必須認識能知之力。當它明白了自己時,你才會回歸到正常。
問:來這裡的人中有誰已經成為智者了嗎?
尼:來這裡的很多人都學到了見地,但只是表面上的。沒有人真正研究過見地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真正掌握了全部含義。他們現在在幹什麼呢?他們糾纏於需求和欲望之中,這使他們忘記了見地。很少有人能正確地掌握這些見解,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一旦你瞭解到當下的動作、當下的行為活動的起源,以及欲望的原因與本質,那麼你才能回歸到真正的你。除非對此堅定不移,否則你是不會明白的。
要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九日
尼薩迦達塔:你來了這裡,現在這麼坐著,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在這裡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地一直坐下去,日復一日。你暫時地來過一段時間,然後你會離開,之後你會再來。就像這樣,這個身體也只是一個短暫的棲息之所。
安住在究竟實相中,就會清楚地區別「存在」和先於「存在」。
問:奧義書中提到,在古代,弟子必須緊緊跟隨在上師身邊一年,不能開口說話,只有過了一年後,他才能提問。
尼:當坐在離上師很近的地方時,他內在接受這種教導的能力,就會成熟起來。他的理解力增強了。這產生於他的內在,並非由外而來。
你必須達到一個堅定的見解。你必須忘記你是一具身體這種想法,而只是「明覺|我在」,它是無形、無名的。如是而已。當你穩定在這種「本然」中,它會把所有的智慧和祕密都給予你,當獲得了這些祕密後,你就超越了「存在」,而你——究竟實相,會知道你也不是能知之力。在獲得了所有這些智慧之後,在洞然明白一切之後,一種平靜會瀰漫開來,寧靜安然。「存在」被超越了,但「存在」依然還在。
問:那是什麼境界?
尼:就像一隻鹿在樹蔭下休息。樹蔭裡既不亮,也不暗,處於過渡地帶。既不是一團烏黑也不太明亮,介於它們之間,樹蔭就像這樣。深藍色,就像雲彩,就是那種狀態。這也是自性上師的恩典。一切都是從那個境界中流出的,那就是「道」,「道」並無所求,從它之中流出的一切,它也不會捲入其中,但這個「存在」是隨處都在的。那種深沉而黝藍的狀態,自性上師之恩典,就是智者的境界,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罕見的自然三摩地的狀態,最自然的狀態,最高的境界。
你必須對此有堅定的信念。一旦確定了,就不要偏離。你靈修的成就,是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真實本性,安住在你的真實身分中。必須有耐心,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當你閉上眼睛時所看到的黑暗,那就是上師恩典的樹蔭,不要忘記,要永遠掛在心上。在上師恩典的陰涼中休息吧。無論何時你想起上師的話語,你就會身處上師恩典的樹蔭之下。
最終,一切都融入了真我。你可能會遇到重重困難,但你的勇氣應該堅定,毫不動搖地安住於真我之中。
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三日
尼薩迦達塔:要去熟悉你的那個沒有差別的狀態,你的真我。從未分離,但你卻有了錯覺,覺得你與它不是一體的。
我已經瞭解我的真實本性:它總是鮮活的,但不是人所想的那樣。靠對客觀世界的覺知或種種體驗而活著過一輩子,並非我所願。有人告訴我,我必須活下去,但我可不想那樣活著。我活著是因為我自己的本性:「它」在那裡,那個存在還在,我之所以還在,只是因為那個存在。我的真實狀態是一體的,無有差別,超越生死。我從不被自己的身心所束縛。我是不受限的。
我,即究竟實相,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而現在我體驗著「我活著」,靠了這個「我活著」的體驗,我正在經歷著所有這些麻煩。這種體驗是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的;但當我洞然明白整件事後,我知道我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這個狀態超越了一切的體驗。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上師曾明確地向我解釋過,作為「我」的能知之力出現了,這些體驗就產生了,所以你可以看到能知之力的真實本性,去到源頭,找出這個「我」是從哪裡來的。
問:我病得失去了知覺,和馬哈拉吉生病失去了知覺,這之間有什麼區別?
尼:我知道我的真實本性,我就是「那」,然而你受限於你的身心,因此你可能會覺得你現在生病了,那麼,就叫醫生來吧!他或許能做點什麼。這些都是你會有的想法,但我沒有。我在自己的真實本性中酣睡,而你卻得裹著毯子睡覺。
當你生病的時候,你難道不是滿腦子都想著自己的病嗎?你為什麼要落到這步田地?
當我對你說話的時候,不要試圖從認同身心的角度來理解。你的真實狀態一直都在;它沒有去任何地方。雖然過去你不知道它在,現在你知道了,但你什麼都未曾做過。它一直都在。
在我一體而無別的真實狀態中,剛泛起一圈小小的漣漪,就傳來了消息:「我在」。這個消息改變了一切,於是我開始知道這些差別;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真實狀態,所以說,我首先明瞭的是我的真實狀態,然後我明白這個漣漪是在我的真實狀態中出現而又消散的。然而,對你來說,你只對漣漪感興趣,而對你的真實狀態卻沒有興趣。
從本體,即我的存在中,出現了這種能感知的狀態。純一無別〔的本體〕瞭解各種屬性的遊戲,以及心念的投射,但那遊戲、那心念的投射,卻不能瞭解純一無別。一旦它試圖瞭解「它」,它和「它」就會融為一體。每個人都在努力瞭解這一切的意義。你不明白,是因為「我是這個或那個」像一件件束身衣一樣把你束縛住了。脫掉它們。
最究竟的見解是:沒什麼要去瞭解的,所以說,當我們試圖去瞭解的時候,我們只是沉溺在頭腦的各種馬戲雜耍之中。
不管你渴望知道什麼靈修上的事,都是發生在這個客體性的世界裡,發生在幻相中;你所有的活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在這場幻相中。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客體世界裡,都是不誠實的。在這場騙局中沒有真相。
問:昨晚禪修時,有一種純粹的「我|我」狀態。我認為這就是認出了真我。
尼:這就是真我的真正含義嗎?快說!不管你是怎麼理解的,都不是。你為什麼要迷失在概念裡呢?你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是那個「知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